楚國在南邊的動作引起了周天子的警覺:這小子三天兩頭打架,擴充地盤,據說楚國老早超出了50里的編制規定了?
對于楚國,大周王朝一直都是另眼相看的。這個另眼,當然指的是不把楚國當自己人的那種眼神。
前面說過,哪怕是楚人先祖鬻熊為大周王朝曾經作出了多大的貢獻,周天子在滅商分封時,就因鬻熊已去逝為由而不分封鬻熊后人。
忘了?可能嗎?
不但未分封,甚至還不斷排擠原已經追隨周天子到了中原的楚人部落,迫使楚人先祖熊麗率部落子民南遷至夷屯。
夷屯,約位于今湖北南漳縣蠻河流域。當然,也有專家認為夷屯在丹陽附近。這個我們不參加爭論,我們只想說,當時的楚國,真的很委屈。
委屈楚人,能向誰哭訴?
幸虧,后來周公旦專門赴楚人部落實地考察,最終認為楚人過于弱小,對大周王朝沒有威脅。
再該,楚人祖上對大周王朝有功,應予以安撫,這才勉強封了一個子爵楚國。
楚國雖然受封為子爵諸侯,而且還年年不忘進貢,但楚國還是慢慢發現,整個大周王朝看楚國與看其他諸侯的眼光真不同的。
這種眼光,是一種輕視漠視和防備的眼光。
于是,楚國終于在內心產生了對周天子的不滿情緒。
一旦不滿產生,就伴隨著對大周王朝非禮的事發生,如所謂的封國五十里。
楚國人就是不滿足這五十里。
而且,楚國人特別勤勞,特別會吃苦,他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
慢慢習慣了對大周王朝非禮的楚國,卻日益強盛起來。
不遵周禮,自有不遵周禮的驚喜!包括未經天子批準的征伐行動。
楚國的日益強盛,當然離不開對周邊部族的征伐吞并。有不少被征伐吞并的部族,原本就是一些受封諸侯的附庸或者勢力范圍。
你楚國過分了啊,打不過你那只好打小報告了。
于是,周天子便不斷接到有關楚國違法亂紀的舉報信。
這個楚子,無法無天了,必須好好教訓教訓!
天子周昭王親自率兵討伐楚國,結果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包括楚國在內的荊楚許多部落聯手,居然打敗了周昭王的王師!
當時的楚國國君,是熊艾。
周昭王狼狽敗退回去后,這口氣實在咽不下,再次率兵征討荊楚。
結果,這一次天子王師雖取得了勝利,但王師班師途中,突發意外,堂堂天子周昭王居然在漢水淹死了!
對周王室來講,這可是奇恥大辱!繼位的天子周穆王再次率王師前討伐荊楚,這一次應該說是叫復仇。
在強大的大周王朝天子所率的諸侯聯軍面前,楚國終于認錯認罰,保證今后嚴格遵守周禮周規,對大周王朝絕對不生貳心。
經此一役,楚國受到沉重打擊,周天子更強化了對楚國的監控,使楚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難有作為。
但楚國又能怎么辦呢?除了從此恨死鄰居鄀國,貌似一時無轍。
這又關鄀國什么事了?
原來,周天子數次征伐楚國,均過境楚國鄰居鄀國。
鄀國不但是王師通過漢水伐楚的重要西路通道,而且還是王師戰備物資重要后勤補給點,更是當時堅定支持王師伐楚的鐵桿諸侯。
雖然,楚國建國初曾偷過鄀國一頭小牛,但兩國不算結仇。楚國與鄀國的歷史仇怨,正是在天子王師連續討伐荊楚后結下的。
從此,兩國不斷發生武裝沖突。在當時實力強大的鄀國面前,楚國一直未占到多大便宜。
但楚國并未因鄀國強大而泄氣,一時打不過,那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十年不夠?那10個十年,20個十年!
熊艾當了25年楚國國君后薨了,然后楚國歷代先君分別經過了熊?、熊勝、熊楊、熊渠等幾代。
每一代楚國國君,都把滅了鄀國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但鄀國實在太強大了,要滅鄀國,談何容易?
熊渠是楚國歷史上一位牛氣沖天的楚國國君,先秦史料中居然記錄了熊渠的神箭功夫。
有一次,熊渠夜間巡行,突然見一頭老虎正橫臥在前方不遠處。
一般的人遇到了老虎,首先想到的是快逃。但熊渠卻拉弓搭箭,朝老虎射了一箭。
奇怪的是老虎中了箭后,并未嚎叫驚遁,而是仍舊趴在那里不動。
熊渠上前一看,這才發現,原來那并不是什么老虎,而是一塊與老虎相似的大石頭。
令人驚訝的是,熊渠射在石頭上的箭,居然深陷于石,而且是全箭桿幾乎都射進了石頭,連箭尾的羽毛都掉在一旁了!
這樣的神力,古今中外可謂少有了。
這個時候,大周王朝越來越衰弱,經常在與戎狄夷等少數民族部落爭戰中落敗,中原也開始動亂起來。
楚國,更不應該閑著。熊渠決定抓住機會大力開疆拓土。
當時,在楚國的周圍有大大小小數十個諸侯國,如谷國、鄧國、盧國、鄢國、羅國、權國等。大家雖然都不大,但團團圍繞在楚國周圍,對楚國威脅很大。
熊渠也不敢亂來,對周邊的小國采取了友好睦鄰的政策,卻專找離本國較遠的打,這算是最早的近交遠攻策略吧。
楚國在熊渠的帶領下,向南拓疆擴地,逐漸發展壯大。楚國,由最早的五十里丹陽,擴展至武當山、荊山一帶。
除此之外,楚國還向西南征剿了庸國,奪占了句亶、章、發漸、旁屽等地。
向東,楚國越漢水或征服或剿滅了揚越、鄂國等現湖北中部一帶的部落和國家,將楚國勢力范圍推進至江漢平原。
染指江漢平原,使楚國一下子掌控了江漢平原豐富的銅礦,這可是當時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楚國迅速強大起來。
楚國的日漸強大,令熊渠的野心也終于膨脹起來。
反正你周天子以前便對咱楚國不善,屢次征伐,部署這么多諸侯監控楚國,那咱楚國何必對你周天子持恭敬態度?干嘛還要守著你給楚國的這個子爵級別?
你周天子是王,咱老熊就不能稱王?!
不但要稱王,還要搞好幾個王!
史料記載,熊渠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
楚國風光,頓時無限!
當然,熊渠自己倒是不敢稱王。畢竟,僭越周禮成這個模樣,太過于張揚了。
一開始,周天子并不在意。但后來,大周王朝出了一位周厲王。這個周厲王厲害得很,很少跟人講道理,看著哪里不爽,便率王師征伐。
熊渠看看形勢不大對頭,算了,反正楚國算已經過了一把當王的癮,滋味也不過如此,沒多大意思,那就低調點吧,省得你周天子派王師再來討伐。
于是,熊渠取消了這些個自娛自樂的王號。
折騰了一番后,熊渠于公元前877年薨了。由于長子熊毋康早逝,便由次子熊摯紅繼位。
結果,三子熊執疵不服,發動政變,弒兄代之,自立為楚國國君。
這是楚國歷史上有記錄的第一次弒君自立,而這種弒君行為,會在以后的楚國時常上演。
如公元前822年,楚國國君熊嚴死后,因沒有兒子,他的三個兄弟相爭,結果一死一逃,最后熊徇奪得了君位。
據史料記載,在春秋不到300年間,列國諸侯有36位國君被弒殺。
楚國的春秋弒君記錄也不少,如公元前741年,楚武王殺其兄楚厲王之子自立為君。
后來楚文王去世后其繼位的長子被殺,楚成王擔任國君。
再到后來,楚國太子商臣逼迫父親楚成王上吊而死,自立為君,即楚穆王。
到后來,還有楚國令尹公子圍殺了國君,自立為君,即楚靈王。
楚靈王在后來又被兄弟公子棄疾逼迫自殺......
對了,諸侯國君非善終有兩種說法,被自己國家內的人殺死叫弒,被別的國家的人殺死叫戕。善終則稱薨。
公元前771年,春秋開啟了它的歷史使命。楚國,也進入了自己的春秋時代。
春秋時期的楚國,注定了自己將要在這個江湖掀起滔天巨浪,譜寫蕩氣回腸的春秋歷史!
按這個時間點算,春秋時期的第一位楚國國君是熊儀,他是公元前791年至公元前764年在位。
熊儀,也是楚國歷史上第一位死后有謚號的國君,其謚號為若敖。
楚若敖熊儀的幼子叫伯比,伯比以其父親楚若敖的謚號為氏,即若敖伯比,從此也便形成了楚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若敖氏家族,其始祖正是若敖伯比。
若敖氏家族不斷發展壯大,最后成為楚國最大的家族。由于若敖伯比被封于斗邑,即今湖北鄖西,故伯比也斗為氏,人稱斗伯比。
接熊儀班的是熊坎,他的謚號為霄敖。再接下來是熊眴接班,這個熊眴的謚號為蚡冒。但是,楚國并未形成霄敖氏家族和蚡冒氏家族。
楚蚡冒熊眴給中華歷史文化留下了一個典故,那便是“厲王擊警鼓”。
把楚蚡冒熊眴稱為楚厲王,那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楚國真正的自封王爵,是從楚武王開始的。但有史料稱其為楚厲王,我們姑且套用之。
與楚厲王相關的這個著名寓言叫“楚厲王擊警鼓”。
據說,楚厲王在王宮外面架了一面的鼓,告示軍民,一旦聽到鼓聲,就立即備戰。
結果有一次,楚厲王喝醉了,一個人晃悠悠跑到警鼓架下,掄起棒槌使勁敲擊起來。
聽到鼓聲,城里軍民以為有敵來犯,大家緊急行動起來,操起武器便趕來宮城。
結果發現,這居然是國君搞的一出惡作劇。大家心里非常生氣,但楚厲王貌似沒覺得什么。
于是大家心想:你自己定的規矩,自己可以破壞,那我們還遵守什么?
后來,果然發生了敵軍來犯的事,楚厲王命人敲鼓,結果誰也沒來。
好在沒出什么大亂子,楚厲王這才明白自己犯了大錯,立即修改了關于預警的辦法。
這是一個寓言,大家們聽著是不是很熟悉?
對了,這就是楚國版的狼來了的故事。
我們講周幽王時,這個故事的野史版本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結果將自己戲死掉了。
現在是楚厲王擊警鼓逗著樂,差點將自己給樂完蛋。
但這個寓言最后是楚厲王改正了錯誤,所以,應該與亡羊補牢是差不多的。
但不管如何,楚厲王這種作死的節奏令很多臣民不滿,尤其是他的弟弟熊通。
從楚厲王的謚號厲來推斷,這家伙估計也是一個殘暴型君主,所以臣民們對他很是不爽,很多人希望著他早點完蛋。
楚厲王熊眴終于薨掉了,我們的故事主人公楚武王熊通,將閃亮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