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駕崩的那一年,與中國歷史上牛得沖上天的一個大人物有了直接的接觸,那便是孔子。
公元前489年,正在世界各地窮游的孔子先生率著一干弟子在蔡國的最后一年。
關于孔子的故事,我們在魯國春秋講了很多。孔子雖然是屬于全世界的,但那個時候的孔子,說到底是屬于魯國的。
孔子之名,天下皆知。但他的學說太不符合當時各國具體實際了。
大家在這個春秋江湖忙乎,大國為爭雄,小國為活命。你老孔先生卻還要大家克己復禮,禮能當飯吃么?
誰也不待見他,講起孔子,各國大夫們都嗤之以鼻:瞧瞧,這個老孔,自己都活成了乞丐模樣,還游說于列國,整個就是一犀利哥,國家要是按他的那一套去治理,不崩潰才怪哩。
確實,當時的春秋各國中,最講禮儀的那個魯國,已經從初期的泱泱大國淪落到了這個時候的秋后螞蚱,貌似誰都可以搞死他。
孔子自己更是窮困潦倒,在蔡國的這幾年里,他不斷推行他的儒家學說。但沒人喜歡聽,講課費都賺不到,已經呆不下去了。
孔子已經很想離開蔡國了,此時楚昭王發來了邀請函,誠懇邀請孔子赴楚國講學。
孔子那個高興勁啊就別提了,落魄了多年,終于有個諸侯待見他了,而且還是世界超級大國楚國國君。
更令孔子興奮的是,楚昭王已經透露出消息,如果孔子愿留在楚國的話,那楚王將賞賜他食邑七百里!
食邑七百里,這是什么概念?
想當年,周天子分封諸侯,大國不過70里,小國不過50里。而現在是700里,相當于一個龐大的國家嘍。
孔子那個高興勁啊就別提了,他的一干忠心追隨他的弟子們也很興奮。
但是,他們的興奮有點過早了。
因為有人反對!
誰?
先是蔡國人,蔡國人本就被楚國人給揍得遷國到了長江、汝水一帶,雖然表面上是投降了楚國,但暗地里恨死了楚國。
如果楚國得到這樣的人材,那蔡國還會有出頭之日?
然后是陳國人。
陳國人聽說楚國要起用孔子,非常擔憂。因為據說楚國確實是希望利用孔子以及一干弟子,在陳、蔡、楚、吳這四國之間再建一個強大的附庸國,用以抗衡日益強大的吳國,并制衡蔡、陳等小國。
如果讓楚國計劃得逞,陳國的日子會好過么?陳國人是這樣想的,他們絕對不能讓孔子出仕楚國。
于是,陳國人便秘密聯絡了蔡國人:兄弟,據說楚國要重用孔子,這事必須攪黃。
蔡國人問:怎么個攪黃法?難不成直接干掉孔子?
陳國人道:你腦子進水了?楚國要用的人材,你敢明著干掉?孔子現在在你們蔡國,你們何不放些罪犯出去,挑唆他們去當強盜,把孔子他們吃的用的都搶光光,最好是動起手來直接干掉他們,哪怕是干不掉,也可以讓他們餓死困死。
于是,正當孔子一行人春風得意般走在通向楚國的大道上時,突然沖出來一伙強盜,不由分說,將孔子一行人的東西都搶了個精光。
幸虧孔子身邊有江湖第一流高手的弟子子路護駕,拼死保護孔子,這才幸免于難。
強盜根本沒有退去的樣子,把孔子一行人團團圍困于一處小山。孔子哪曾想到,老了老了還遭此兇險?
關鍵時刻,在子路的掩護下,孔子另外一個弟子子貢殺出重圍,向著楚軍駐扎的城父方向奪命而逃。
他知道,楚昭王正在那里。
子貢終于脫險逃到了城父,楚昭王聽說孔子犯險,當即便命人率楚軍馳救孔子。
強盜見楚軍到來,頓作鳥獸散。孔子得救了,據史料記載,這是孔子一生中所遇到的最為兇險之事。
楚昭王為孔子一行人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讓孔子受寵若驚,也讓孔子心里頭暗喜:看來,七百里地是到手了。
但楚昭王欲封孔子,蔡國人的反對無效,陳國人的反對也無效,那楚國人呢?
楚國人也出來反對了,反對封孔子食邑的正是令尹熊申。
熊申在楚昭王眼里,那是無論對楚國還是對自己都有大功之人,自自己即位以來,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兢兢業業,對自己忠心耿耿,是自己最信任的重臣。
此時作為楚國令尹,出來反對封賞孔子,肯定不會是自己的一己私利。
熊申對楚昭王說:“大王,孔子之賢名,天下皆知,但孔子周游列國,為何沒有諸侯敢用此人?
說到孔子本人之賢自不必多說,他精禮義,通音律,知法度,任何國家交到他手上都會蒸蒸日上,他曾在魯國負責過地方事宜,將當地治理得井井有條,后來還當上了魯國大司寇。
如果不是三桓忌憚,他恐怕已經成為魯國執政了。
單是他的幾個弟子,如子貢,他的口才天下一流,讓他從事外交,無人能及;如顏回,他的博學好思天下聞名,讓他執掌朝堂,無人能及;如宰予,他的務實能干聲譽列國,讓他處理具體事務,無人能及;如子路,他的驍勇善戰人人皆知,讓他擔任將軍,誰敢匹敵?
想當年,天子分封諸侯,大不過七十里,小僅五十里,這便是一個國家了。
象我們楚國,一開始就是只有五十里地,幸得列祖列宗和大王您的奮發圖強,才拓地千里。周國一開始也僅百里之地,最后卻能伐商而取天下。
大國,都是從小國起步發展起來的,只要夠勤奮,手下人材管用,哪怕是象我們楚國一開始只有五十里,也可發展成五千里大國。
而現在,孔子一開始便擁有七百里地,再加上弟子三千,賢者數十,到時強大起來,恐怕不是任何人能夠阻止的。
如今,大王要將孔子分封在我們楚國境內,那相當于為我們楚國養了一只猛虎,大王應三思而后行啊。”
熊申一番話,雖說有些夸張,但畢竟是有道理的。
楚昭王聽得是汗都來了,根本不需要三思,只一思便作了最后決定:不封賞食邑給孔子了。
不封食邑,但仍舊是禮待孔子的。孔子就這樣在楚國懷著對楚昭王無限的感激和對自己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快樂地生活著。
但很快噩耗傳來,就在他到了楚國不久,楚昭王病逝于城父!
而孔子最終沒能得到楚國的七百里地,他周游列國,最后還是懷著對春秋江湖無盡的失望回到了魯國,從此修心養性,專門著書立學,最后成就“孔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