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鮮卑族政權史官建制與鮮卑族史官

鮮卑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建立政權最多的民族,而每個鮮卑族當政者都注重本民族的歷史和借鑒其他民族歷史,都設有兼職或專職史官,有些政權還設立專門的修史機構,下面分時期論述。

一、十六國時期鮮卑各政權史官建制

慕容鮮卑是鮮卑族中漢化早且建立政權眾多的一個支脈,曾先后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政權,其中前燕和后燕是十六國時期北方存續時間較長且規模比較大的政權。前燕前期多以他官兼領史官,如黃泓,慕容皝時,以“左常侍,領史官,甚重之”[170]。后承襲晉制,實行著作郎制度。后燕延續前燕制度,史載崔逞以著作郎身份撰《燕記》,董統以著作官身份撰《后燕書》。《史通》稱:“(十六國時期)多置著作官,若前趙之和苞、后燕之董統是也。”[171]此外,前燕還有史官記錄時事的記注制度,以及掌宮禁圖籍文書的典書令。如慕容儁時,皇甫真“入為典書令。后從慕容評攻拔鄴都,珍貨充溢,真一無所取,唯存恤人物,收圖籍而已”[172]

南燕,以侍官掌撰起居注;以中書官吏掌修國史,多為兼職,不見專職史官。如張詮,官尚書郎,撰《南燕錄》五卷,記慕容德事。[173]

南涼,置國史祭酒,掌記事。“南涼主烏孤,初定霸基,欲造國紀,以其參軍郭韶為國紀祭酒,使撰錄時事。”[174]

二、北魏史官建制

1.著作官與著作局

拓跋氏早期游牧北方,“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175],這是原始部落的記事制度。到代王什翼犍時,才從原始記事方式過渡到冊簿書記。拓跋珪稱魏王后,滅后燕,在后燕朝士中選拔史官,仿照后燕建立史官制度,置著作郎,主管國史撰述。當時,著作郎為非常設官職,似有撰事則置,無事則闕。史官多取自中書、秘書二省的才學之士。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因“崔浩國史案”而廢置史官。和平元年(460)復置。

和平元年(460)后,北魏設置著作局[176],為朝廷常設修史機構,又稱著作省。劉知幾說:“元魏初稱制……其后始于秘書置著作局,正郎二人,佐郎四人。”[177]著作局亦置校書郎,《唐六典》云:“后魏著作置校書郎,史闕其品員。”[178]北魏設著作局,是中國史學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國家機關中有專任史官,是曹魏時設置的著作郎,轄秘書省,但無獨立機構。北魏著作局的設置改變了這種態勢,這是朝廷專門的官修史書的常設機構,后來從北齊開始,改著作局為史館,則從名稱上證明北魏著作局的屬性和職責。這無疑是古代少數民族對中國史學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北魏還建立了國史監修制度。拓跋燾曾于429年和459年兩次命崔浩總領史任,為國史監修開了先河,之后逐漸形成制度。正光以前,均由漢臣主史籍。“及洛京之末,朝議又以為國史當專任代人,不宜歸之漢士。”[179]縱覽北魏歷史,雖然鮮卑人監修國史的成就情況不明,但這種制度卻為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沿襲不斷。

2.記注官與集書省

獻文以前,不置起居注官,或以掌文記之侍官,或以著作官兼任。孝文以后,修起居注官大多取自散騎常侍、侍郎、著作佐郎、太學博士及臺省僚吏。孝明時,加強對起居注撰修工作的控制,置監典官,多由散騎常侍一類的官兼掌。這一制度被東魏、北齊所因循。

三、東魏、北齊的史官制度

沿襲北魏,東魏仍置著作郎、著作佐郎掌修國史,其史官也多是北魏舊臣。值得注意的是,著作行政上屬秘書省,但著作官多由中書省官員兼領,國史的著作權實歸中書。天平、元象年間仍用鮮卑人領著作,典國史。武定以后,改用漢人。東魏于天平初年始修起居注,由中書、門下長官兼領監修,撰集者也多由侍官充任。

天保二年(551)北齊始設置史館[180]。《唐六典》注云:“后魏并置著作,隸秘書省。北齊因之,代亦謂之史閣,亦謂之史館。史閣、史館之名自此有也。”“自晉以來秘書著作皆有令史,闕其員品。” [181]史館主要由監修大臣、著作郎、著作佐郎、修史臣、校書郎、令史等組成。北齊監修大臣的官秩從正三品到一品不等,其身份或宗室,或著姓,或才學名士。其職責本多為虛銜,魏收之后卻負有實責。著作郎,員額二人,從五品;著作佐郎,員額八人,秩七品。修史臣,不屬史館固定編制,員額不限,是臨時調入史館參與修史的才學之士,事畢即還原職。校書郎,諸書所載人數有異,秩正九品。

四、西魏、北周的史官制度

西魏“史閣”沿襲北魏,隸屬于秘書省。北周時,改稱“史局”,隸屬于春官府外史。國史撰修由深諳朝中掌故、處事嚴謹的內省或春官府的大臣兼領,又稱“兼著作”,其官品與北齊大致相當。沿襲北魏,置著作官,多由別職兼領,史事大權實在中書。大統十四年(548)以后,國史的著作權轉歸秘書,而且著作官變為專職,改著作郎為著作上士,二人,正三命;改著作佐郎為著作中士,四人,正二命;改校書郎為校書下士,十二人,正一命。[182]

西魏初,由著作官掌起居注。大統四年(538)以后,記注官與著作官分置,著作官專掌國史,記注官多由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兼任。北周行六官,于春官府置外史,即專職起居注官,“外史下大夫,正四命。外史上士,正三命”[183]

五、鮮卑族政權中的鮮卑史官

北魏中期以后諸鮮卑族政權中的兼職或專職的鮮卑史官有:

陸恭之,字季順,代人,北魏時曾在著作局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無所撰史書記載。[184]

劉仁之,字山靜,河南洛陽人。出于獨孤部,出帝時任著作郎,兼中書令。史載其“少有操尚,粗涉書史”,“愛好文史,敬重人流”。但“非其才,在史未嘗執筆”。[185]

山偉,字仲才,河南洛陽人,其先代人。其“涉獵文史”,先為修起居注,孝莊帝時任著作郎,節閔帝時為秘書監兼著作郎,“孝靜初,除衛大將軍,中書令,監起居。后以本官復領著作。……以為國書正應代人修緝,……初無述著,故自崔鴻死后,迄終偉身,二十許載,時事蕩然,萬不記一”。[186]

綦儁,字檦顯,河南洛陽人,其先代人。孝莊帝時,屢官滄州刺史、太仆卿、御史中尉、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兼禮部尚書,兼中尉佞巧,性多詐。曾監修國史。[187]

宇文忠之,河南洛陽人,其先南單于之遠屬。“獵涉文史,頗有筆札。”[188]東魏天平后敕修國史,武定初仍修史。

元行如,河南洛陽人,魏昭成皇帝七世孫。北齊武平末任著作佐郎。[189]

樓寶,代人,其祖父伏連代為酋帥。“性淳樸,好讀書。”“為人清簡少言,頗諳舊事”。西魏大統元年(535),詔領著作郎,監修國史事。[190]

陸卬,字云駒,代人,起家員外散騎侍郎,歷文襄大將軍主簿、中書舍人,以本職兼太子洗馬,中書侍郎,監修國史。史載其“少機悟……好學不倦,博覽群書,五經多通大義。善屬文”,“篤慎周密”,“不說人短,不伐己長,言論清遠”。[191]

由以上資料可知,鮮卑族史官在北魏及其以后諸鮮卑政權的國史編修方面成就很小,他們在著作局基本都是“未嘗執筆”,其作用在于對漢族史官修史的監督,而非在于其修史水平,政治目的遠遠大于學術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皮山县| 萝北县| 株洲县| 柯坪县| 泰和县| 青铜峡市| 东平县| 郓城县| 逊克县| 宁阳县| 乌苏市| 庆安县| 宝应县| 渑池县| 平阳县| 台中市| 霍州市| 蓝田县| 江北区| 静安区| 温宿县| 阳朔县| 马尔康县| 安国市| 确山县| 饶阳县| 波密县| 康乐县| 霸州市| 登封市| 南雄市| 西乡县| 泰来县| 平定县| 德江县| 樟树市| 荔浦县| 苗栗市| 治多县| 清丰县|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