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鮮卑族政權的官方史學

鮮卑族史學著述主要是鮮卑族政權的官方史學著述。

一、官方史學著述

1.起居注的撰修

鮮卑各政權非常注意記錄自己的歷史,這既是其原有文化的延續發展,也是不斷學習漢族文化的結果。各政權都設有專職或兼職的官員負責起居注的修著。十六國時期鮮卑各政權的起居,見于著錄的:“前燕有《起居注》?!薄澳涎嘤汹w郡王景暉,嘗事德、超,撰二主起居注。超亡,仕于馮氏,官至中書令,仍撰《南燕錄》六卷?!?span id="rev_annot230">[192]《隋書》有《南燕起居注》一卷,未題撰人,可能就是王景暉所著。北魏相繼修成之起居注如《高祖起居注》、《世宗起居注》、《肅宗起居注》等,最后合成《后魏起居注》三百三十六卷,基本完整記錄了拓跋君主的歷史。雖然見于著錄的鮮卑各政權的起居注不多,但作為修國史的基本史料來源,鮮卑各政權眾多的國史,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其起居注修著的繁盛。

2.國史的修撰

(1)十六國時期鮮卑諸政權的國史修撰

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族政權前燕、后燕、南燕、南涼、西秦都曾修撰過本國國史。

前燕史有杜輔全的《燕紀》,《史通》云:“前燕有起居注,杜輔全(詮?)錄以為《燕紀》?!贝藭啥攀细鶕把唷镀鹁幼ⅰ穭h削而成,可能是編年體史書。記錄前燕歷史的還有崔逞的《燕書》?!段簳?、《北史》有崔逞傳,稱:少好學,有文才。前燕慕容暐時,舉上計,補著作郎,撰《燕書》,記前燕慕容暐以前史事。

后燕史有董統的本紀及佐命功臣、王公列傳,合三十卷?!妒吠ā吩疲骸昂笱嘟ㄅd元年,董統受詔草創后書,著本紀并佐命功臣、王公列傳,合三十卷,慕容垂稱其敘事富贍,足成一家之言。但褒述過美,有慚董、史之直。”[193]后燕史還有封懿《燕書》?!段簳繁緜鞣Q,封懿俊偉有才氣,能屬文,后燕時官給事黃門侍郎、都坐大官、寧朔將軍等。入北魏,道武帝屢次召見詢問慕容舊事。嘗“撰《燕書》,頗行于世”[194]。

修撰前燕和后燕國史的還有申秀和范亨。《史通》云:“其后申秀、范亨,各取前后二燕(杜輔《燕紀》及董統后燕書)合成一史?!?span id="rev_annot233">[195]《隋書》載:“《燕書》二十卷,記慕容儁事,偽燕尚書范亨撰?!睍焉⒇?,但存有大量佚文,《太平御覽》和《資治通鑒考異》屢引之。今人朱祖延《北魏佚書考》中輯佚四十五條,可以窺見一斑。書中有前燕的《高祖武宣帝紀》、《太祖文明帝紀》、《烈祖景昭帝紀》和《少帝紀》,后燕的《世祖武成帝紀》、《獻莊帝紀》、《烈宗惠愍帝紀》、《中宗昭武帝紀》和《昭文帝紀》,還有周存等十六人的傳記。[196]可見,該書是紀傳體史書,而非《舊唐書》所稱的編年體,記載的內容亦非只是慕容儁事,而是一部前后燕史。該書大約成書于北燕或北魏,至北宋時猶存。申秀的書應該與范亨書同時,但《隋書》和兩《唐書》不見著錄,亦無佚文可考。

南燕史有王景暉的《南燕錄》六卷、張詮(銓)《南燕錄(書)》五卷、游覽《南燕書》七卷。王景暉嘗事南燕慕容德和慕容超,后入仕北燕?!端鍟分洠骸啊赌涎噤洝妨恚浤饺莸率拢瑐窝嘀袝赏蹙皶熥?。”該書僅存佚文一條,收入《廣雅書局叢書》。張詮(銓)曾任南燕尚書郎。《隋書》云:“《南燕錄》五卷,記慕容德事,偽燕尚書郎張詮撰?!?span id="rev_annot235">[197]該書僅存佚文兩條,收入《廣雅書局叢書》,均記載慕容德事?!端鍟罚骸啊赌涎鄷菲呔?,游覽先生撰?!庇斡[可能是隱逸之士,書的內容和作者均未見其他記載。

南涼史有《隋書》著錄的“《托跋涼錄》十卷”?!妒吠ā贩Q:“南涼主烏孤,初定霸基,欲造國紀,以其參軍郭韶為國紀祭酒,使撰錄時事。”[198]該書當是郭韶之作。

西秦也有自己的國史。《史通·古今正史》云:“西涼與西秦,其史或當代所書,或他邦所錄。”近人朱希祖《十六國舊史考》認為是由西秦歸附北魏的段承根所撰,說:“蓋由(段)承根在魏傳述,崔鴻據之以為《西秦錄》耳?!贝苏f有待進一步考證。

鮮卑化漢族政權北燕的國史,是北魏人韓顯宗撰的《燕志》。韓顯宗是北魏時期人,孝文帝時曾任著作佐郎,《魏書》卷六〇《韓顯宗傳》云其“有才學”。嘗著“馮氏《燕志》、《孝友傳》各十卷”。《燕志》大約成書于太和十八年(494),記北燕馮氏事。孝文帝見之,贊曰:“見卿所撰《燕志》及在齊詩詠,大勝比來之文?!?span id="rev_annot237">[199]看來,該書頗具文采,故多被《十六國春秋·北燕錄》和《晉書·馮跋載記》采用?!端鍟?、《新唐書》題《燕志》為高閭撰,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認為:“顯宗撰是書,高閭監其事,本志(《隋志》)以監令者為主,故歸之高閭?!妒吠ā芳o實,故稱顯宗?!?span id="rev_annot238">[200]姚氏之說較為公允。是書已佚,佚文見于《初學記》和《太平御覽》,今人朱祖延收入《北魏佚書考》,佚文內容均記錄北燕事。

在短短的戰事不斷的十六國時期,諸鮮卑政權中出現如此豐富的國史著作,是其他戰亂時代和少數民族政權中不可多見的。這些國史著述形式多樣,或為一國國史,或為兩國史合編;修撰之人或為當時人,或為后人修前朝史。雖然上述國史多由漢人修撰,但都是在鮮卑政權中完成的,并得到了鮮卑統治者的認可。從此看出鮮卑族政權當政者對國史修撰的重視。因其著述大部分都已散佚,我們難以考證其內容和體例,但它們為北魏崔鴻修撰《十六國春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崔鴻在修撰《十六國春秋》時是以諸國舊志為本,“稽以長歷,考諸舊志,刪正差謬”,“約損煩文,補其不足”,最后寫成一部囊括十六國史事的巨著。

(2)拓跋鮮卑政權的國史修撰

北魏國史的修撰開始很早,且與政權相始終[201]。見于記載的最早北魏國史當是安定人鄧淵所修的《代記》,《魏書》卷一〇四《自序》云:“始魏初鄧淵撰《代記》十余卷。”我們考察,鄧氏可能是羌族,至少也是高度羌戎化的漢族。其所修史書本稱《國記》,即鮮卑族本朝國史,其所載史事,起于成帝毛開始的拓跋先世,止于道武帝天賜四年(407)?!秶洝返氖妨蟻碓?,拓跋先世的記事,以采訪的口述歷史為主,道武史實部分則由當時之詔令、奏議以及鄧淵經歷的重大史事組成。《魏書》本傳稱:“太祖詔(鄧)淵撰《國記》,淵造十余卷,惟次年月起居行事而已,未有體例。”[202]鄧淵領著作郎受道武詔令著國史,自當以體例詳備的國史面世。據上,《國記》的體例,當是編年序事,記錄了拓跋先世及道武帝的生平活動,已成稿十余卷,鄧淵因和跋案受冤被賜死,未能最后完成?!秶洝放c幾乎只撰寫當朝史的諸國霸史不同,鄧淵刻意模仿中原史學撰述華夏起源的手法,來述說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比較清晰地記載了拓跋先世的事跡和二十八帝傳承,并闡述“拓跋氏,軒轅之苗裔”,以樹立正統,宣揚拓跋政權的合法性。這一寫法,既是拓跋人對本族早期先祖的一種追憶,也是其對中華民族一統史觀的認同。[203]這種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后以華夏正統自居的民族觀,在北朝諸史中得到繼承和發揚。錢鍾書稱:“魏鮮卑自稱‘華’而目柔然為‘夷虜’,先登之齊鮮卑又目晚起之周鮮卑為‘夷狄’”[204],就是這種民族觀在北朝民族政權中的體現。

明元帝時,國史“廢而不述”。太武帝拓跋燾下詔崔浩:“逮于神,始命史職注集前功,以成一代之典。……而史闕其職,篇籍不著,每懼斯事之墜焉。公德冠朝列,言為世范,小大之任,望君存之。命公留臺,綜理史務,述成此書,務從實錄?!薄昂朴谑潜O秘書事,以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續成前紀。至于損益褒貶,折中潤色,浩所總焉?!眳⑴c此次國史修撰的人以崔浩為首,包括高允、崔覽、高讜、鄧穎、晁繼、范亨、黃輔、陰仲達、段承根、宗欽、游雅、閔湛、郗標等共十四人,敘成《國書》三十卷。[205]《國書》完成后,引發震驚歷史的崔浩國史案。此案究竟是因《國書》暴露拓跋先世丑惡,還是朝中鮮卑權貴與漢族士紳矛盾所致,人們各執一詞,難以定奪。國史案的一個直接后果是北魏廢除史官,國史修撰工作停止十年,一直到文成帝和平元年(460)才復置。

此后,高允總攬史務,續修國史。因高允年事已高,無法親力親為,“乃令(劉模)執筆,而(允)口占授之,如是者五六歲。所成篇卷,模有力焉?!?span id="rev_annot244">[206]此次修撰,“大較續崔浩故事,準《春秋》之體,而時有刊正”。[207]可見,此次修撰仍是在崔浩《國史》基礎上進行的,并未做太多的改動,只是刊正了崔浩《國史》中所謂“不典”的內容。

獻文帝皇興年間(467—471),應尚書李敷所請,命程駿續修國史,然未有成就。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再修國史。此次國史撰修參與者隊伍龐大,以秘書令高祐、秘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綜理其事,李琰之、韓顯宗、宋弁、邢產、陽尼、傅毗、程靈虬參與修撰。在編撰體例上改變以往的編年體,采用了紀傳體?!段簳じ叩v傳》云:“自始均以后,至于成帝,其間世數久遠,是以史弗能傳。臣等疏陋,忝當史職,披覽《國紀》,竊有志焉。愚謂自王業始基,庶事草創,皇始以降,光宅中土,宜依遷、固大體,令事類相從,紀傳區別,表志殊貫,如此修綴,事可備盡?!?span id="rev_annot246">[208]《魏書·李彪傳》亦云:“自成帝以來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國書,編年序錄,為《春秋》之體,遺落時事,三無一存,彪與秘書令高祐始奏從遷、固之體,創為紀傳表志之目焉?!?span id="rev_annot247">[209]此次著述可謂元魏史撰修之分水嶺。就體例而言,以為編年體“可謂存史意,而非全史體”。而紀傳體則“曲有條章”,故易編年為紀傳,是后魏史之修皆沿用此體。就內容而言,奏請“佛道宜在史錄”[210],成魏收《魏書·釋老志》之濫觴。李彪、高祐諸人于魏史發凡起例之功實不可沒。

李彪等人以為國史三年即可編成,實際一直到北魏亡亦未修成。李彪之后由崔光主持國史之修改。太和二十三年(499),宣武帝即位,李彪上書“求成《魏書》”,遂以白衣入秘書省修史。景明二年(501)秋,李彪卒。永平四年(511),孫惠蔚代崔光綜理史務。延昌四年(515),崔光復史職。正光五年(524),崔鴻(光侄)主修國史,次年病卒。三人雖迭相修史,然崔光“徒有卷目,初未考正,闕略尤多”;孫惠蔚“首尾五載,無所厝意”;崔鴻“在史甫爾,未有所就”,均無建樹。[211]

崔鴻之后,又由綦儁、山偉主持修史,魏收、陽休之、李同軌參與其事。儁、偉均為代人,故主張國史撰修應由代人控制,“不宜委之余人”,然二人僅“守舊而已,初無述著”,以致從孝昌二年(526)至東魏孝靜帝武定(543—550)之二十余年,“時事蕩然,萬不記一,后人執筆,無所憑據,史之遺闕,偉之由也”。東海王建明元年(530),爾朱兆陷洛陽,官守奔散,賴國史典書高法顯“密埋史書”,才使舊史未遺落。[212]

自北魏建國,至于東魏末,國史之修,歷朝基本相沿不輟?!段簳ど絺鳌吩疲骸皣纷脏嚋Y、崔琛、崔浩、高允、李彪、崔光以還,諸人相繼撰錄?!?span id="rev_annot251">[213]為最后魏收修撰國史奠定了基礎。

北齊文宣帝高洋詔令魏收重修魏史。《北齊書》卷三七《魏收傳》云:

(天保)二年(551),招撰魏史。四年(553),除魏尹,故優以祿力,專在史閣,不知郡事。初帝令群臣各言爾志,收曰:“臣愿得直筆東觀,早出《魏書》?!惫实凼故諏F淙?。又詔平原王高隆之總監之,署名而已。帝敕收曰:“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笔沼谑遣客ㄖ背J谭垦佑?、司空司馬辛元植、國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書郎高孝幹??傉遄?,以成《魏書》。

《魏書》完成后雖屢遭詬病,并經過幾次修改,但“總不能廢收之書,千載而下,他家盡亡,收書巋然特存”[214]??梢姟段簳啡允且徊烤哂泻芨呤穼W價值且完整記錄拓跋鮮卑歷史的歷史文獻。

自魏道武帝天興元年(398)下詔鄧淵撰國史起,到北齊后主武平四年(573)下詔李德林、魏澹修國史止,約一百七十年時間里,北魏、西魏、北齊、北周各代帝王下詔修撰國史二十余次,足見鮮卑政權對國史修撰的重視。

綜上所述,鮮卑各政權對史學都非常重視,形成完整的起居注和眾多的官修史書。自北魏后,歷東、西魏,北齊、北周至隋,著作、記注各為一途,將修史制度化,建立完整的起居注修撰和國史編修體系。綿延不斷的起居注編集,形成了記錄、保存、積累、編集整理史料的傳統,為國史修撰提供翔實的原始資料。而國史每隔一段時間撰修一次,做一小結, 經過不斷醞釀、小結,導致一個大總結,即《魏書》。北魏的修史機構設置和修史方式,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開啟了官修史書的新的歷史階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云安县| 双流县| 蚌埠市| 永德县| 南部县| 布尔津县| 同德县| 临漳县| 安溪县| 山东| 岚皋县| 乌鲁木齐市| 绥棱县| 抚州市| 铁力市| 慈溪市| 仙居县| 伊金霍洛旗| 汨罗市| 利川市| 侯马市| 绥宁县| 宿迁市| 同心县| 石景山区| 新营市| 财经| 石柱| 苍溪县| 黑河市| 柳林县| 衡山县| 桂平市| 社旗县| 乐业县| 阳东县| 新民市| 福州市| 波密县| 凌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