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史學史(上冊)
- 汪受寬主編
- 922字
- 2021-09-18 16:06:42
第六章 百越各族史學
第一節 百越各族歷史和史學概略
百越,亦稱越族,是中國東南和南部地區古代民族的泛稱。從文獻資料看,早期,其先民被劃分入蠻苗系統,文獻記載中的“蠻”、“三苗”與后來的百越有密切聯系。約在商代早期,越族從蠻苗中分離出來,稱為“漚深”、“甌”、“越漚”等,是指居住在東南及南部地區的部分越族。西周時,越族中又出現“七閩”、“于越”、“揚越”等名稱。春秋戰國時期,越人各支系的名稱愈加具體和詳細。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吳、越兩國消失于歷史舞臺,但從交趾至會稽的越人仍十分活躍,出現了“閩越”、“東甌”、“西甌”、“南越”、“駱越”等與越人相關的國名或族名。正因越族的支系較多,戰國末年被稱為“百越”,西漢沿用,或寫為“百粵”,遂成為這一族群的通稱。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秦漢以來多元一統政治及漢民族文化的影響,百越民族的主體逐步消融于漢族,部分演變發展為今天的壯侗語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
先秦是百越史學的產生時期,這一時期百越民族的幾何印紋陶遺存文字和符號以及“鳥篆”銘文體現出百越民族先民自覺的記載歷史意識的萌芽。此外未出現與百越民族群體相關的專著,文獻資料只是散見于其他著作中且以諸子百家著作居多,內容記載單一。秦漢時期是百越史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大一統的政治環境為百越民族史學奠定堅實的基礎,記載百越的著作增多,論述更詳,出現了記載百越民族的專篇、專著,百越史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魏晉南北朝是百越史學演進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百越一詞消失于史書記載中,但出現了“鳩僚”、“僚”、“俚”等屬百越民族進一步分化與重組的同源系族屬。在南北長期對峙、政亂紛繁迭起的歷史大背景下,百越史學呈現了多樣化的趨勢,并烙上了民族意識的印記。
總之,先秦至十六國時期的百越史學,因百越民族群體與中原地區及內部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差距和差異,與其他民族史學相比,在這一時期并不發達,百越本民族撰寫的歷史著述幾乎沒有,百越歷史的記述主要見于中原皇朝漢民族或其他地區的著者及著述,數量也不足。但是歷史悠久、居住地域遼闊的百越民族在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研究先秦至十六國時期的百越史學,加深了對百越民族的歷史研究,豐富了民族史學的內涵,增強了各民族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