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眾妙之門

題解〕老子認為自然界中存在著許多奧妙,要解開這些奧妙,就要對道與名、“無”和“有”有正確的認識。正確認識道,才能正確認識道在事物中的作用;正確認識“名”,才能正確認識事物;正確認識“無”和“有”,才能掌握打開“眾妙之門”的鑰匙。否則就不能進入“眾妙之門”,也難以知曉事物變化的奧妙。

原文,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名天地之始;,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1]

譯文〕決定事物根本的是道。大道是道的總稱,又分“可道”與“常道”。“可道”即適宜之道,也為特殊之道;“常道”為恒常之道,也就是一般之道,恒常之道不是適宜之道。人們對所認識的事物都要進行命名,能正確認識事物,命名才能適宜。“可名”為適宜的命名,也是反映特殊規則的命名;“常名”是反映一般規則的命名,反映一般規則的命名不是反映特殊規則的命名。“無”,可以稱作天地的開始;“有”,可以稱作萬物的生母。所以掌握了“無”的變化規則,就可以觀察到事物變化的奇妙;掌握了“有”的變化規則,就可以觀察到事物變化的臨界點。“無”和“有”在事物的變化中同時出現,只是名稱不一樣,但同樣神奇玄妙。“無”中生“有”就很玄妙,“有”中又存在著“無”,“有”中之“無”又醞釀著未來之“有”,就更加玄妙。掌握了“無”和“有”的變化規則,就打開了通往一切奧妙的大門。

解析〕老子認識到,人們要探索事物的奧秘,先要對道與名有所認識。事物的產生和發展變化是由道決定的,也要依靠道的幫助,道是在以規則幫助萬物。名代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程度,只有知曉道在事物中所起的作用,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有所認識。同樣,只有真正認識事物,有所為才會符合道,才能按規則去做。人們之所以認為事物存在著很多奧妙,是因為沒有掌握事物的變化之道。這個變化之道,存在于“無”和“有”變化規則中。不能真正認識“無”和“有”的變化規則,就不能真正了解事物,就不能正確命名,也就不能破解事物的奧秘。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對《周易》之道的總結和再認識。《周易》之道為乾坤之道,集中表現在乾坤兩卦中,也表現在《周易》陰陽爻的變化中。《周易》陽爻代表天道,陰爻代表地道。老子認為道的總稱為大道,大道又分成“常道”與“可道”。《周易》陰陽爻所代表的天地之道只是一般的道,即“常道”,并不是“可道”;“可道”為適宜之道,也就是特殊之道,只有適宜之道才能使具體事物發生變化。“常道”不能代替“可道”。通過分析《周易》六十四卦的內容,可以看出《周易》是以乾坤兩卦為主導,確定了卦的運行規則,其他卦要遵從乾坤兩卦所制定的規則。《周易》感覺到有“常道”與“可道”存在,也在不自覺地運用“常道”與“可道”來編輯六十四卦的內容,但沒有明確提出“常道”與“可道”的概念。用老子的觀點來看,乾坤兩卦為“常道”,其他卦為“可道”。“常道”確定了卦的運行規則,“可道”體現了具體事物變化的規則。“可道”不違背“常道”,也就是不違背道的一般規則,但又有自己的特殊規則。在“常道”和“可道”的引領下,《周易》六十四卦反映出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真實場景。老子把道分為“常道”與“可道”,將《周易》感覺到但沒有真正認識到的東西挖掘出來,讓中國古人對道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是對中國古代哲學的重大貢獻。

《周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是說龍深潛于潭淵,沒有輕舉妄動。龍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這個困難是由事物發展變化規律所決定的。乾對初爻的規定是難,因為難,龍才需要“潛”,“潛”可以應對難。乾對難的要求為保,龍通過“潛”可以在困難中等待時機,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潛龍勿用”反映的是“常道”,是應對難的一般方法。卦不同,所面對的難也不同。“常道”可以指導“可道”,也就是可以指導適宜之道去克服具體困難。如屯卦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初九是說,徘徊于謗木之下,安居不動,預測會有利。有利于創建王侯之業。象傳說,雖然徘徊于謗木之下,但君子的愿望是創建王侯之業,是要走正道。君子以高貴的身份深入民眾,虛心聽取民眾的意見,大得民心,受到民眾的擁護。初九君子要創建王侯之業很難,難在爭取民心。要爭取民心,就要奉行親民之道,“以貴下賤”,才能大得人心。乾對初爻的要求是保,即保護、保證。君子創建王侯之業很難,要保證自己的親民行為符合正道,民眾的利益能得到保護,這樣會有利于克服困難。按“常道”的一般規則,屯卦初九在開始階段遇到困難時,要采用“潛”的方法。“潛”就是擱置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做法,實事求是地面對困難,用“可道”找出克服困難的具體方法。這個“可道”就是“以貴下賤”,獲得民眾擁護。

“名,可名,非常名。”名為命名,老子認為命名反映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只有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才能正確命名,這個正確命名就是適宜的命名,而不是一般的命名。一般的命名僅是類似,類似就不能準確;只有真正認識事物,命名才能準確。老子認為,《周易》能正確認識事物,對六十四卦的命名就會適宜;不能正確認識事物,命名也就不能完全適宜,例如豐卦。豐卦的前卦為歸妹卦,講述的是帝乙歸妹的故事。“帝乙歸妹”是殷王朝開始衰落的標志,促成了文王之豐,所以豐卦應反映文王之豐。但豐卦反映的內容是文王以豐來掩護武王,豐在豐卦中是形容遮蓋很大,大到能將天遮蓋住,所以叫豐卦。按老子的觀點,豐卦的命名就不是適宜的命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無”和“有”在《道德經》中是極其重要的哲學概念,與天地、萬物的根本密切相關。老子認為天地開始于“無”,“有”是萬物的母親。“無”和“有”的變化有無窮奧妙,在產生了天地和萬物之后,“無”和“有”仍在事物的生長變化中發揮著作用。

事物的變化奧妙無窮,老子認為這個奧妙存在于“常無”與“常有”的變化之中。“常”為規則,也就是說“無”和“有”的變化按“無”和“有”的變化規則進行。觀察“無”是觀察新事物誕生前是否具備誕生所必需的條件,條件不具備、不符合規則,新事物不會誕生;觀察“有”是觀察事物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質量互變需要條件,達不到條件要求、不符合規則,就不會發生質變,新事物也就不能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瞬間會有新事物產生,觀察的對象就是事物在臨界點時的變化。“無”和“有”變化的奧妙,就存在于規則之中。老子認為“無”和“有”變化的規則是:第一,“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在某個特殊時刻,“無”和“有”同時出現。這個時刻就是量變到質變的臨界時刻,是新生事物就要誕生還沒有誕生的時刻,就是“無”就要生出“有”還沒有生出“有”的時刻。此刻說“無”卻“有”,說“有”卻“無”,“無”和“有”共同存在。之后“無”和“有”按各自的規則,分別存在。第二,“無中生有”、“有無相生”。從根本上來說是“無中生有”,之后“有無相生”。人們通常是通過已知的事物來探索和發現新事物。新事物沒有被發現之前是處于“無”的狀態,這個“無”為“有”所生。人們可以通過“有”去探索“無”,探求“無”的過程就是探索未來之“有”的過程,新“有”通過“無”而在舊“有”的基礎上誕生,于是就完成了“敝而新成”的轉變。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無”和“有”同時出現,只是名稱不一樣。從“敝而新成”的角度來看,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誕生的。在新事物沒有誕生前,舊事物為“有”為“敝”,新事物為“無”,新事物誕生的基礎是舊“有”通過“無”而醞釀著新“有”。在新事物即將誕生還沒有誕生之時,既為“無”也為“有”,“無”和“有”同時出現。新事物夭折會歸于“無”,誕生則歸于“有”,之后“無”和“有”以各自的規則繼續發展變化。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無”中存在著萬物誕生的玄妙,“常有”中存在著萬物質量互變的玄妙。萬物從“無”的變化規則中誕生,又從“有”的變化規則中發生質變,這兩種變化已經很玄妙。“無”中生“有”后,“有”中又存在著新“無”,新“無”中又存在著未來之新“有”。條件具備,“有”中之新“無”會生出新“有”,就更加玄妙。“無”和“有”的變化使世界充滿了玄妙,掌握了“無”和“有”變化的規則,就打開了通往所有玄妙的大門。

《周易》變化的奧妙表現在陰陽爻的變化之中。《周易》各卦,陰陽在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陰居陽爻之位是道難行,陽需要陰的幫助;陽居陰爻之位是陰迷失方向,需要道的指引,也就是陽的指引。陰陽強行占位,是違背道,會有兇險產生。通過六爻的變化,事物完成了發展變化的過程。在老子看來,陰陽爻的變化并沒有完全表現出事物變化的奧妙,因此觀察陰陽爻的變化,不如觀察“無”和“有”的變化。弄清“無”和“有”的變化規則,是觀察一切事物變化奧妙的大門。《周易》陰陽爻的變化實際上也充滿了奧妙,這個奧妙主要是表現在卦的運行規則上。《周易》的作者是根據卦的運行規則來編輯卦的內容的。人們沒有弄清《周易》的運行規則,也就難以弄清《周易》的內容。弄清《周易》卦的運行規則,才能破解周易的奧秘。《周易》卦的變化規則也可以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形容。


[1].本書《道德經》原文以王弼注本為底本,若其他版本有文意較優之處,則以“() []”形式標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野县| 崇州市| 开化县| 恭城| 饶平县| 安吉县| 芜湖县| 鱼台县| 任丘市| 法库县| 黎平县| 徐闻县| 太保市| 喀什市| 彩票| 嫩江县| 河南省| 广南县| 江源县| 隆林| 南开区| 高台县| 都兰县| 大竹县| 武宣县| 永新县| 辉县市| 政和县| 晋宁县| 青岛市| 元江| 类乌齐县| 金华市| 伊金霍洛旗| 陇西县| 新野县| 渭南市| 襄城县| 延边| 烟台市| 公主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