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獨異于人
〔題解〕老子認為,社會和人都需要改變,但改變起來非常困難。社會上不少人以圣人自居,以狡辯來代替對學問的研究和探討。老子的主張遭到排斥,學說不被人接受,陷于苦悶之中,只能默默堅守自己的信念。
〔原文〕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譯文〕學問真正做到了極致,會讓人沒有憂愁。贊成與反對,相差能有多少?贊美與厭惡,相差能有多遠?人所畏懼的,我不可能不畏懼。一切都在荒廢,這種現象沒有停止,還在繼續。眾人都安于現狀,非常快樂,好像在參加盛大的宴會,又好像在春日登臺游玩。唯有我獨自甘于淡泊清靜,沒有什么欲望,就好像嬰兒不能感知,還不會笑。四處奔走啊,不知歸于何處。眾人都有盈余,而我很孤獨,像是被人遺忘。我這被人看成是愚人的心啊,一副愚昧無知的樣子。俗人都明白的道理,只有我昏昏沉沉看不明白;俗人都那么善于察言觀色,唯獨我那么沉悶。我的思想像大海般深遠寬闊,又像高天的長風沒有止境。眾人都有所成就,唯獨我頑固不化、庸俗淺陋。我僅是想法與別人不同,不注重表面,而是注重事物的根本。
〔解析〕這一章反映了老子的苦悶。從“絕圣棄辯”的角度可以看出,在百家爭鳴中,老子的學說并沒占有相應的位置,反而在辯論中遭到排斥。老子和孔子是同代人,孔子將《周易》列為六經之首,說明《周易》的學說已被世人接受,《周易》所提倡的乾坤大道被世人奉行。而老子的學說不被人接受,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陷于苦悶之中。但老子對自己的學說堅信不疑,以遼闊大海和高天長風來形容,認為自己是在堅守道,在探索事物的根本。
老子為我們描繪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這是難能可貴的。“眾人熙熙”,說明眾人志同道合,性情相投;“如享太牢”,經常聚會;“如春登臺”,眾人在結伴春游。“眾人皆有余”,從百家爭鳴的角度看,眾人都有自己的學問。“俗人昭昭”,一般人都有自己的主見;“俗人察察”,一般人不會輕易接受別人的觀點。“眾人皆有以”,眾人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是一幅和樂向上的景象,在老子看來,眾人和俗人都在盲目追求、盲目歡樂,老子不屑與之為伍。
“絕學無憂”,學問真正做到了極致,人就不會有憂愁。老子認為,當時百家爭鳴的學問都不能稱為絕學,都存在很大問題;如果絕學真的出現,百家門派會停止相互攻訐,也就解除了老子之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贊成與反對相差有多少?對老子而言,贊成并不欣喜,反對也不惱怒,一副很淡然的樣子,因為贊成的不一定就能“勤而行之”,反對的不一定就是錯的。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贊美或厭惡老子的學說在老子看來也相差不多。老子對贊美不喜,對厭惡不怒,保持了一種超然的心態。老子的辯證觀點是,聽信贊美,就會失去美;居于惡,會失去惡。所以老子對贊美不喜,對厭惡不怒,這兩者也就相差不多。老子有定見,做學問是為了探索事物的根本,不是為取悅他人,所以可以任人評說。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老子畏懼什么?人所感到畏懼的,老子也會感到畏懼。無為不爭,就要對大自然心存畏懼。按老子的觀點,居于畏,會失去畏;失去畏,會無畏。
“荒兮,其未央哉”,老子已經向眾人傳授了自己的學說,但沒有人認真學習,老子的學說被荒廢,而且還沒有停止的跡象。這應是百家爭鳴的一種現象,在沒有某種學說成為主流的情況下,才會有百家爭鳴。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眾人都很歡樂,志趣相投才會一起宴飲游樂。“眾人熙熙”,眾人在結社,只有老子一個人在苦斗。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老子甘于寂寞,沒有受到眾人的影響,沒有去跟風,也沒有什么欲望,還保持著純真,不迎合別人。《周易》也主張鉆研學問的人要甘于寂寞。履卦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是說君王為了表示開明而廣開言路,親自接見從下面來的進言的人。通往朝廷的道路很平坦,人們蜂擁而至。唯有甘于寂寞,肯在昏暗中刻苦鉆研學問的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不隨風而動,預測會吉祥。老子就是這樣的人。
“傫傫兮,若無所歸。”老子在百家爭鳴中堅持自己的學說,沒有歸于哪個學派,也沒有哪個學派接受老子的學說。像在漂泊,不知道自己的學說能歸于何處,在何時能發揮作用。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在百家爭鳴中,眾人都認為自己的學問已有盈余,老子的學說卻沒有自己的位置,像是被人遺忘了。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有人認為老子是不知變通的愚人,沒有智慧,又混沌無知。老子承認自己愚,認為“愚人之心”是淳樸之心,心淳樸,才能將學問鉆研透徹。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一般人都明白的事理,老子卻糊里糊涂,好像不明白。老子心存高遠,俗人再明白也是流于淺薄。老子并不昏,俗人淺薄才會認為老子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一般人都明察的事,老子卻不理不睬。俗人所察只是表面,老子并不想干預俗人所察。在俗人看來,老子不表示態度就是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如寬闊的大海波浪起伏沒有邊際,如高空的長風沒有止境。老子以大海和長風來形容自己的學問和追求,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眾人皆有成就,唯獨老子頑固堅持自己的學說,好像很鄙陋的樣子。眾人不了解老子的學問和追求,在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老子的行為,認為老子既頑固又鄙陋。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老子認為自己的行為與眾人不同,只以堅守道和追求根本為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