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診斷不足到濫診斷現象
一、診斷不足現象
抑郁癥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因國家、區域、年代、調查人員、調查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抑郁癥的發病率約為11%,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第二大疾病,僅次于冠心病。我國抑郁癥的發病率為3%~5%,在這些患者中有10%~15%的患者可能最終死于自殺。
據調查,女性有抑郁癥的終生患病率約為20%,男性有抑郁癥的終生患病率約為10%。1998年,世界精神衛生調查委員會(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nsortium,WMH)對焦慮障礙、心境障礙、沖動-控制障礙及藥物依賴的年患病率、疾病嚴重程度、功能損害程度和接受治療情況等進行了調查,2004年報道了已完成的14個國家的15項調查結果,各國心境障礙的年患病率在0.8%~9.6%之間,其中以美國為最高,尼日利亞最低;我國北京、上海分別為2.5%和1.7%。調查還發現,各類精神疾病都有嚴重的功能缺損,而且很大比例的患者未得到治療,在我國至少50%未得到治療;而抑郁癥患者從未就醫者高達62.9%。2005年6月在北京舉辦的亞洲精神科學高峰會公布了這樣一個數據:目前中國內地的抑郁癥患者已超過2600萬,其中近400萬抑郁癥患者面臨自殺危險。
與高發病率和患病率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前往精神衛生科或精神病專科醫院的實際就診率不足1/3;目前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一般內科醫生對于包括抑郁癥在內的心理障礙的識別率只有15.9%,抑郁癥的臨床漏診率高達50%~60%,導致只有約1/4的病人才能接受正規治療。
二、濫診斷現象
“醫生,我最近心情不好,是不是患抑郁癥了?”
“我覺得自己真的像網上說的那樣,開心不起來,老是想一些以前不好的經歷。我怕我得抑郁癥了。”
“有時候會有一些一閃而過的‘邪念’——生活真沒意思,還不如死掉。但馬上又被自己的想法嚇住了,不寒而栗。我肯定是得了抑郁癥了,那不是完蛋了嗎?”
“自從生了孩子之后,覺得幸福感大大降低,每天都為孩子的事情擔心著,就怕有什么不好,精神一直緊繃著,心情不好,都影響奶水了,我不會是產后抑郁了吧?”
??
這是我們心理衛生科門診經常遇到的有趣的現象,不少就診者一進診室就急切地如此發問。尤其是前段時間,某年輕藝人被報道因抑郁癥自殺,近年來關注度本就頗高的抑郁癥再一次引發眾多的關注。許多人對照著網上的測試表進行自我檢測,好多人發現自己存在或輕微或較嚴重的抑郁癥狀,出現惶惶不可終日的現象。
曾經有一家公司希望能在醫院推廣簡易的抑郁篩查量表,醫務部工作人員為了慎重起見,在自己部門10個人中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有8個人存在輕度的抑郁表現,從而拒絕該量表在醫院內部推廣。
在精神行業內部,隨著神經癥概念的淡化,許多醫生把抑郁性神經癥或神經癥性抑郁直接診斷為抑郁癥。換句話說,目前抑郁癥的診斷存在被過度泛化的傾向。
作者曾遇到一例癔癥樣人格者被診斷為抑郁癥而服用抗抑郁藥長達15年。該來訪者因為情緒經常受外界的“刺激”出現波動,發作時哭泣、失眠、自我傷害,就診過不少醫院,有診斷為“復發性抑郁”,還有診斷為“雙相抑郁”,醫生們不斷地給她換用抗抑郁藥,有時加用心境穩定劑,但療效不佳。一年前,她的侄子在我們心理衛生科輪轉學習,目睹我們許多時候不給來訪者套上抑郁癥、焦慮癥等疾病診斷名稱,而用心理治療的方法促使其心靈成長,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從而介紹其過來就診。經過詳細了解病史和人格評估,考慮其存在癔癥樣人格,經過10余次的正念治療而情緒穩定,并擺脫了抗抑郁藥,隨訪一年,情緒穩定。
如果這是誤診現象還可以理解和原諒,那么現在有些醫生連抑郁、焦慮都不分,給病人模糊地下“抑郁焦慮障礙”的診斷就有些過分了。
三、小結
其實,心理量表只用于評估情況,供醫生參考的,它并不能用于診斷;而且,有抑郁表現并不等于患有抑郁癥。作者以為,客氣地說,從診斷不足到濫診斷現象屬于矯枉過正;不客氣地說,這種現象的背后存在著某種與利益相關的黑手在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