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巴 彤 施以德

2009年的暑假,當其他一起受訓于中美精神分析聯盟的同組同學開始享受第一年高強度訓練后難得的悠閑時光時,我們——巴彤、李斌彬、楊希潔和施以德等幾個人卻處于新的焦慮和不確定之中。因為華盛頓精神分析中心的老師把華盛頓精神病學學院的一位名叫尼迪婭·利斯曼-皮桑斯基的老師介紹給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在她的帶領下,接受一個為期兩年的被稱作嬰兒觀察的遠程訓練,以拓展不同文化下的培訓實踐。中心介紹的這位老師是國際精神分析聯盟(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的培訓分析師和兒童精神分析師。當時,我們參與的中美精神分析聯盟的培訓是每周一次的遠程在線課程,每周需要閱讀大量的英文文獻,再加上參加個體督導需要寫英文逐字稿,每個人的付出和工作量都非常大。我們真的還要給自己加碼,再參加一個還搞不清楚是什么的培訓嗎?我們了解到的是,每周都要進入家庭觀察,寫英文的觀察報告,參加小組討論,為此,我們著實糾結了一陣子。不過,也許就如同人類的嬰兒具有不容忽視的能力,可以吸引身邊的成人與其互動,照看其身心的發育發展一樣,“嬰兒觀察”這個名字似乎冥冥之中吸引了我們,我們答應了,但說好先做一年,因為我們不確定能夠堅持下來。確實啊,我們真的不知道這件事在實際中該怎么做,又能收獲什么。而擺在面前的實實在在的焦慮是,我們要想方設法地在暑假結束前找到一位孕婦,她的孩子最好在9月出生,而我們要得到她和她的家庭的同意,到她家里去觀察嬰兒,每周觀察一次!

“什么?”當親朋好友聽到我們需要他們幫助尋找孕婦的請求,基本上都是先一臉困惑地這么問。當年的我們并不理解,我們面對的焦慮,用專業的術語來描述叫作“原始焦慮”(primary anxiety)。因為沒有親身經歷過,這種我們自己也說不清楚的不確定感引發的焦慮,跟一位即將做媽媽的孕婦及其家庭面對的焦慮是一樣的——新生嬰兒即將誕生引發的原始焦慮。當年的我們并不知道,當我們體驗到這種焦慮,從這一刻起,我們的培訓就已經開始了。在后來的這些年里,我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這是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范式,在各種情緒情感的體驗中學習,我們的收獲有多么豐厚。

后話是,經過了大海撈針般的艱難尋找之后,在2009年秋天開學之際,我們每個人都找到了一個愿意接受我們上門觀察的家庭,開始了我們后來知道的由埃絲特·比克創建的、現在被廣泛稱為塔維斯托克模式(Tavistock Model)的嬰兒觀察訓練。當嬰兒觀察訓練進行了半年的時候,我們眾口一詞地向尼迪婭老師提出,我們收回原來先做一年的計劃,我們要做完整的兩年培訓!

2011年,我們四位完成了嬰兒觀察的訓練。兩年來,我們親身經歷了自己對心理發展的理解得到深化的過程,自己在臨床工作中的空間又得到拓展,我們期望這樣的體驗性學習可以繼續深入,于是,我們又開始在華盛頓精神病學學院接受同一觀察性學習項目的塔維斯托克模式工作討論(Work Discussion)培訓,以及名為“看一看,等一等,想一想”(Watch,Wait & Wonder,也稱作“3W親子互動輔導”)的母嬰早期干預培訓,均為期一年。經過三年這樣的全面培訓,我們體會到了這樣的觀察和體驗性的學習對我們每個人的臨床工作帶來的深刻影響,當尼迪婭老師推動我們在她的督導下帶領中國當地的小組用中文工作時,我們感到責無旁貸。此間,在首屆中國心理治療大會上,我們四位畢業生以中國第一個塔維斯托克模式嬰兒觀察小組的身份開辦了關于嬰兒觀察的工作坊,分享親身的經歷體驗,幫助國內同行第一次認識到這種獨特的專業訓練模式,并由此激發了同行們對這一培訓的好奇與熱情。

2012年,我們四位畢業生創建的麥德麥德教育咨詢開始招收第一批中國本土的嬰兒觀察小組。為了使更多同行了解這樣一個新型的培訓范式,也因為我們第一次帶領中國本土的小組而產生的不確定感,我們決定免費帶領第一批中國小組。經過面試精選,12位同行加入我們的兩個嬰兒觀察小組,他們幸運地成為第一批可以用母語寫作,可以在同一空間參加小組討論的同行。在課程開始的初期,華盛頓精神病學學院的尼迪婭老師和另一位分析師阿爾韋托·皮桑斯基(Alberto Pieczanski)來到北京,跟我們以及第一批學員見面,跟同行們分享塔維斯托克模式觀察性學習項目的教學范式、整體結構和理論背景。更重要的是,經歷三年遠隔重洋的工作,這一次,我們終于有機會彼此得見,尼迪婭欣喜地說:“我終于聞到你們的氣味了。”這一次的會面,兩位老師也幫助麥德把第一次帶領本土嬰兒觀察小組的準備工作做得更加扎實。

9月,兩個新的小組開始工作了。尼迪婭以督導的身份繼續跟我們一起不懈地努力,我們四位從畢業生變為老師,兩兩搭檔,各帶領一個小組。12名學員也像我們當年一樣,帶著極大的焦慮和不確定感進入培訓,找到愿意接受觀察的家庭,遵循訓練的設置,周復一周地觀察嬰兒的成長,小組中文的語言環境和彼此在一起的空間環境,使小組討論成為足夠好的容器。作為老師,我們也再次經歷如新手媽媽一樣的原始焦慮,面對新的不確定。尼迪婭像一位老祖母一樣,既抱持住我們的忐忑,又保護著我們和學員之間自主發展的空間,不過度侵入。正如人類母嬰關系的發展,小嬰兒有能力教會新媽媽怎樣做,只要媽媽能夠承載自己的焦慮,耐心觀察,就有從嬰兒身上學習的機會。有尼迪婭的容納,我們也承載自己作為新手老師的焦慮,維護好小組討論的框架,使學員們的觀察和體驗的材料在討論中被不斷地展開和深化。對于我們,除從受訓學員到帶組老師的轉變外,另一個新的體驗是我們用自己的母語工作!

又一個兩年過去了,在這一屆學員的畢業日,看到他們在畢業論文中將自己的洞察娓娓道來——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一批學員的成長。有了這一屆帶組的經驗,我們從2014年開始提供遠程學員的培訓,這兩個組的學員也竿頭日進般成長。在這一屆學員將要畢業之際,我們萌生了寫一本書的想法,把歷屆中國學員對本土嬰兒觀察的體驗和思考呈現給讀者。塔維斯托克模式的嬰兒觀察項目在中國開展了八年時間,相比于它的發源地英國,我們才剛剛起航。但看到麥德的學員們在這個領域所做的探索,已然不再是蹣跚學步的嬰兒,而是有力量和能力的少年、青年,他們以精神分析的視角,探索眼前這個人類心靈最初的成長。觀察者探索和成長的歷程,對觀察中國嬰兒的材料、理論和應用的了解和思考,讓我們萌生了寫作本書的意愿:將觀察性學習的態度、技術和經驗推廣至更大范圍的專業人士,推動臨床工作者了解并運用觀察性的態度與技術,以提高臨床效果;幫助對此感興趣的照料者透過觀察者的視角,提高對兒童內在世界的意識,以提供更好的養育,在嬰兒和他們的互動中,幫助這個小寶寶獲得足夠好的發展。

思考與寫作的過程是另一個探索的過程,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在寫作項目進程中整個寫作團隊對倫理議題的討論和思考。為了保障寫作項目在符合倫理的框架下推進,麥德正式成立寫作項目倫理組,并邀請項目之外有經驗的同行進入其中。經過倫理組與全體寫作組成員的層層遞進和方方面面的討論,以及和華盛頓精神病學學院的澄清,幫助全體寫作成員一如既往地遵循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倫理守則開展和推進寫作項目,在該倫理守則的框架下,思考并處理寫作過程中涉及的專業關系、隱私權與保密性、研究與發表等相關內容。每位作者都向家庭傳遞了寫作項目的意愿,家庭在了解的基礎上均表示同意使用他們的材料。本書寫作涉及的臨床材料,也都依據倫理守則的要求,做了必要的處理或征得來訪者的同意。在這里,我們誠摯地感謝所有支持我們出版本書的家庭!

關于本書的寫作,從萌生想法到交付書稿,整個項目由施以德牽頭組織,巴彤負責倫理事宜,并得到肖廣蘭的專業建議。巴彤、李斌彬、施以德負責匯集初稿,并協助每一位作者整理思路、修改稿件。本書涉及的英文稿件的翻譯由李斌彬、巴彤和施以德完成。楊希潔、鄭凱負責全書的術語統一和修訂。

我們真誠地感謝麥德的兩位同事,肖廣蘭和馬麗平,她們作為書稿的第一讀者,提供了非常直接和寶貴的修改意見,使本書更加貼近讀者的需求。

感謝華夏出版社的編輯劉媧和賈晨娜,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中,她們反復與麥德編輯團隊討論磋商,以專業的出版經驗幫助本書更加統整。

在眾多人的支持下,我們完成了目前的這部書稿。從內容上,它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章遵循觀察性學習項目的框架,介紹嬰幼兒觀察、工作討論和理論討論;第二章是關于嬰兒觀察中各個主題的文章;第三章是關于幼兒觀察的文章;第四章是關于嬰幼兒觀察與臨床實踐的文章,作者們對把觀察性學習應用于臨床工作進行了探討。從形式上,本書以合集的形式,以不同的主題構成了四大部分內容。從作者陣容上,不僅有麥德的老師和優秀的畢業生,還有來自華盛頓精神病學學院的名師。

此外,在書稿的加工潤色過程中,我們逐漸了解到,本書的一些特點可能會引起讀者的疑惑,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希望補充說明三點,以幫助讀者了解這個獨特的范式及其蘊含的意義。一是本書所匯集文章的藍本是麥德學員們的畢業論文,對于畢業論文,我們更側重內容而不拘泥于形式。在最初構思合集時,我們參考國外專業文章的形式,文章結構包括關于主題的介紹、相關理論、觀察/臨床案例、討論和結論。同時,我們希望給予作者充分的表達和發揮的空間,并不嚴格要求統一模式。因此,讀者會發現各篇文章的結構和側重略有不同。從閱讀的角度來說,不同的文章之間可能欠缺統一性,而好處在于作者得以保留其個人特色,正如每個人都有其發展而來的不同的人格和氣質。

二是對于不甚了解嬰幼兒觀察的讀者來說,文章中作者分享的個人情緒可能會使他們產生些許困惑,甚至懷疑嬰幼兒觀察這個培訓方式的科學性。我們希望借此機會告訴人們,嬰幼兒觀察培訓有別于以理論和技術為主導的培訓,嬰幼兒觀察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觀察員/臨床工作者對于情緒的覺察與容納能力,這種能力無論對于養育還是對于臨床工作都同樣重要。當代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告訴我們,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擁有完全發展成形的、管理身體行動的爬行腦和管理情緒的情緒腦,有能力參與并調節同照料者的互動。而人腦中管理意識、說話、寫作、推理、決策、判斷等能力的新皮層,卻是在出生后的頭三年中發展的,管理外顯記憶的海馬也是在晚些時候才成熟起來。因此,嬰兒在生命的頭幾年里已經發展出完整的以行動編碼的程序記憶及情緒性記憶,但缺乏外顯/象征記憶(拉斯廷,2015)。這些用行動和情緒寫就的“程序”是無法在意識層面解開的,它需要另一個人用自己開放的情緒體驗來接收、體會,并思考。

畢比(Beebe)等以嬰兒為對象的研究者(2012)的研究結果表明,根據嬰兒在幾個月大的時候與照料者的互動,便能夠判斷其以后的依戀模式。依戀模式所包含的是自我和重要他人的形象,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方式、關系模式及相關的情緒。以行動和情緒記憶編碼的依戀模式不在意識層面,未能被思考,但它會持續地在潛意識里影響個體一生的發展,甚至影響下一代。安全的依戀模式有賴于照料者去覺察尚沒有語言的嬰兒的行動背后的需要、動機和情緒,并及時地做出適當的反應,即共情與調節的能力。而一些照料者自身的養育經驗、成長史、創傷史、生理或心理疾病、由親密關系和生活而來的壓力等,影響了他們對嬰兒共情與調節的能力,倘若這種影響持續不變,那么嬰兒就會形成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因此,提高照料者對嬰兒的行動和情緒的覺察,以及對自己的情緒如何影響對嬰兒的反應的覺察,是親子心理咨詢的工作重點(例如,Cohen等,1999;Beebe,2005)。

在精神動力學/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詢框架里,咨詢師與來訪者的關系常常被比喻為母嬰關系(例如,Winnicott,1949;Loewald,1960)。咨詢師需要了解來訪者的潛意識——通過其行動所表達的未能言語化的需要、動機和情緒。咨詢師通過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應與聯想,也許可以了解來訪者的潛意識,也可以了解自己可能存在的、會阻礙對來訪者的共情與調節能力的困難(Racker,1957)。嬰幼兒觀察作為培訓咨詢師的前置訓練,擔當了重要的任務,即在不需要學員承擔干預責任的情況下,集中以體驗的方式學習非言語的、潛意識層面的行動與情緒,包括觀察對象和自己的情緒過程,并以觀察材料作為佐證,分辨物理現實和心理現實。因此,本書的文章中包含觀察員的個體情緒體驗,這一部分是了解觀察的對象和現象的寶貴的輔助材料。

三是就研究方法而言,觀察員通過自然觀察法了解常規的嬰兒與照料者的互動和發展,雖然他們或多或少地具備一些精神分析的知識,但每次在觀察和記錄時,他們并不使用理論和術語來預設所觀察的材料,而是盡量把自己所看到、聽到、聞到、感覺到的,依照順序寫下來。在小組討論中,組員慢慢地從原來毫無頭緒的材料里,發現了一些現象和反復出現的模式,這時再輔以理論來嘗試理解。在寫作文章時,作者對于感興趣的現象和模式,或者嘗試用理論來闡釋,或者就其所發現的現象和模式,進一步討論相關理論,深化其中蘊含的意義。文章中每一個被觀察的嬰兒與家庭就是一個案例,這種個案研究法可以用來探究那些從大規模的統計中研究推論出來的某些社會歷程和機制。由于嬰幼兒觀察培訓所具有的目的和特點,文章并不是經過預先設計的研究報告,我們也無法根據這些研究成果做出科學性推論,甚至,嬰幼兒觀察法無法如臨床研究那樣形成較為完備的理論,但它能夠針對情緒的歷程,提供新的、無偏見的證據(Rustin,2009)。

下面,請和我們一起,沿著作者們探索的脈絡,開始閱讀和體驗之旅。

參考文獻

朱迪思·拉斯廷.嬰兒研究和神經科學在心理治療中的運用——拓展臨床技術.郝偉杰,馬麗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15-40.

Beebe,B.(2005).Mother-Infant Research Informs Mother-Infant Treatment.Psychoanal.St.Child.60:7-46.

Beebe,B,Lachmann,FM,Markese,S & Bahrick,LE(2012).On the Origins of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and Internal Working Models:Paper I.A Dyadic Systems Approach,Psychoanalytic Dialogu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lational Perspectives.22:2,253-272.

Beebe,B,Lachmann,FM,Markese,S,Buck,KA,Bahrick,LE,Chen,H,Cohen,P,Andrews,H,Feldstein,S & Jaffe,J(2012).On the Origins of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and Internal Working Models:Paper Ⅱ.An Empirical Microanalysis of 4-Month Mother-InfantInteraction,Psychoanalytic Dialogu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lational Perspectives.22:3,352-374.

Cohen,NJ,Muir,E,Lojkasek,M,Muir,R,Parker,CJ,Barwick,M,Brown,M(1999).Watch,Wait,and Wonder: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New Approach to Mother-Infant Psychotherapy.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Vol.20(4),429-451.

Loewald,H.W.(1960).On the Therapeutic Action of Psycho-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41:16-33.

Racket,H.(1957).The Meanings and Uses of Countertransference.In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Psychoanalytic Quarterly.76(3):725-777.

Rustin,M(2009).Observing Infants:Reflections on Methods.In Closely Observed Infants.Ed Miller,L,Rustin,M,Rustin,M,Shuttleworth,J,London:Duckworth,52-75.

Winnicott,D W(1949).Hate in the Counter-Transference.In Int.J.Psycho-Anal.30:69-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西县| 栾城县| 双柏县| 福建省| 行唐县| 明星| 龙川县| 临洮县| 阳城县| 荃湾区| 中山市| 凤翔县| 蕉岭县| 咸宁市| 安平县| 偏关县| 湖口县| 赣榆县| 连南| 龙口市| 定南县| 吕梁市| 徐汇区| 扎赉特旗| 莱芜市| 鄂伦春自治旗| 河源市| 辽源市| 牙克石市| 磴口县| 克山县| 元江| 依兰县| 丰原市| 海安县| 奉化市| 峡江县| 前郭尔| 濮阳县| 石家庄市| 嘉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