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力言語語言康復詞匯:教育學部分
- 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
- 5172字
- 2021-09-24 18:08:39
B
巴甫洛夫(Pavlov)
前蘇聯生理學家,主要研究高級神經活動問題。主要學術成就:①用條件反射的方法對動物和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進行客觀實驗研究,創立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其核心思想是條件反射學說。②揭示暫時神經聯系形成的神經機制和條件反射活動的發展與消退的規律,發現基本的神經過程,即興奮和意識及其擴散與集中、相互誘導的活動規律。③根據神經過程的強度、靈活性和平衡性,提出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④晚年提出兩種信號系統的學說,認為人的任何活動都是在第二信號系統的主導作用下,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活動。
巴甫洛夫條件作用實驗(Pavlovian conditioning experiment)
巴甫洛夫以狗為實驗對象,來建立鈴聲引起唾液分泌的經典條件作用實驗。
白板說(theory of tabula rasa)
認為嬰兒的心靈是一塊白板,他們所有的知識、能力、行為和動機都來自后天的經驗。
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The Berry-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一種視聽覺-動作測驗。美國兒童發展與治療心理學者拜瑞(K.E.Berry)編制。特色是強調統整,具有發展順序性,且不受文化限制。受試者以紙筆抄畫27個難度不同的幾何圖形,可測出視覺與動作統整能力,另外還有兩項補充測驗。
半開放式辨聽
是對聽障兒童進行辨聽測試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在綜合背景較復雜的畫面中的辨聽來完成測試。
保持(retention)
記憶的基本過程。人對事物識記后形成的知識經驗在頭腦中的存儲過程。通過保持,人對識記的信息進行主動的加工,使自己的知識隨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更新和豐富。認知心理學認為,保持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大腦對識記信息的加工程度。
保護性抑制(protective inhibition)
亦稱“超限抑制”。是一種具有保護性作用的生理機制。主要是指本來能夠引起神經細胞興奮的某種刺激,當過強時不引起興奮,反而引起抑制的現象。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
讓患者直接面對那些誘發其不適應反應的刺激情境或事物而達到治療目的的行為治療方法。包括系統脫敏法、沖擊療法和內攻療法等。
爆震性耳聾(explosion deafness)
強噪聲刺激所引起的暫時性或永久性聽力下降,多見于敲鑼打鼓、放鞭炮、炸彈爆炸、槍炮發射等。傷后立即出現聽力減退,聽力損失程度與爆震的強度和受傷的部位有關。
貝利嬰兒發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發展量表的一種,用于評估兩個月至兩歲半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確定兒童智力發育偏離正常水平的程度。美國心理學家貝利及其同事吸收格賽爾量表及其嬰兒測驗的某些題目,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結果編制而成。1969年由美國心理公司發行。由三個部分組成:①心理量表,測查感知覺準確性、言語功能、記憶和簡單的解決問題能力等;②運動量表,測查粗大和精細運動能力,如行走、拾物等;③嬰幼兒行為記錄,觀察記錄兒童的社會化、協作性、膽怯、緊張和注意行為。測驗約需45分鐘。標準化樣本為1262名2個月-30個月的美國兒童。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眾多嬰兒測驗中編制最為出色的一個。
備課資料子系統(semi-system of the preparing material)
教師備課的主要來源,教師可以在全體教師共用的備課資料庫中查找所需的文字、圖片、動畫和多媒體課件文件,可以到電子圖書館或互聯網上檢索信息,對備課資料庫中遺漏的資料可以通過內服務器請求的方式添加。素材和資料按學科和冊、課信息細分,有序地排放于備課資料庫中。用戶在使用素材庫的過程中,可通過詳細的分類情況,迅速找到可用的素材,方便教師對教學素材的搜集,也使用戶有了一個良好的個人資料管理工具。
被動攻擊者(reactive aggressor)
指傾向于對他人做敵意意圖歸因,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和尋求對社會問題的非攻擊性解決方式,從而表現出高水平敵意和報復性攻擊的兒童。
被動受欺負者(passive victim)
因受欺負而具有較低自尊水平的社會退縮、焦慮型的兒童,這類兒童很少主動激發他人的這種虐待行為。
被試(subject)
心理學實驗或心理測驗中接受實驗或測試的對象。可產生或顯示被觀察的心理現象或行為特點。
被試間設計(between-subjects design)
實驗設計類型。被試被隨機地分配到實驗條件(接受一個或多個實驗處理)和控制條件(不接受實驗處理)下,來接受不同的程序。
被試內設計(within-subjects design)
實驗設計類型。將所有被試輪流在所有實驗條件下接受實驗處理,即將所有被試分配到不同的自變量或自變量的不同水平下進行實驗。
本能(instinct)
有機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并通過遺傳固定下來的,不學而能的行為和內動傾向。
本能反射(instinct reflection)
個體天生的對特定刺激形式作出的自動反應。新生兒反射包括搜尋反射、吮吸反射、游泳反射、眼睛閉合反射、抽縮反射、抓握反射、踏步反射等。隨著大腦的成熟,嬰兒對行為的自主控制力增強,絕大部分反射作用在前6個月就消失了。
本體感覺(proprioceptive sensation)
反映身體各部分的運動和位置狀況等的感覺,包括運動覺、平衡覺等。其感受器包括內耳前庭系統的感受器(如囊斑、壺腹)、運動覺和皮膚覺系統的感受器(如肌肉、肌腱關節內的感受器)。
本體知覺反饋(proprioceptive feedback)
來自肌肉、韌帶、關節的感覺信息,幫助個體確定自己身體(或身體某個部位)的空間位置。
本我(Id)
受本能驅動的、生來就有的人格成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個術語。
本族語言(native language)
人在嬰幼兒時期通過與同一語言群體中其他成員的接觸而正常掌握的第一種語言。是人適應出生和成長環境的文化背景的結果。
鼻咽腔閉鎖不全(nasopharyngeal regurgitation)
構音障礙中的一種異常發音。說話時氣流從鼻子漏出形成的敞開性鼻音,造成口腔內壓降低,致使輔音發聲弱而產生異常的構音。
鼻音(nasal)
輔音的一種。口腔中某一部位被唇或舌的主動部分完全阻塞,同時軟腭下垂,鼻腔開放,帶音的氣流從鼻腔通過時所成的音。
鼻音化構音(nasality dysarthria)
構音障礙的一種癥狀表現。由于軟腭運動不充分,腭咽處不能適當閉合,將鼻音以外的音發成鼻音。
鼻音缺失(closure of nasal disorder)
亦稱“封閉性鼻音障礙”。聲音障礙的一種癥狀。表現為所有的聲音,包括鼻輔音,在發音時氣流都由口腔呼出,或發聲氣流應該由鼻腔出來的,卻從口腔呼出的現象。
鼻音訓練(nasal training)
發音訓練的一種方法。主要目的是體會氣流從鼻子通過的感覺,為發好鼻音打基礎。如鼻聲哼唱,學動物叫等。
比較(comparison)
思維過程的一種。在思維活動中確定事物之間的異同和關系。
比率智商(ratio IQ)
智商的一種形式。表征個體智力發展相對水平的一種指標,斯坦福-比內智力量表首次采用。計算公式為IQ=MA/CA× 100%,式中IQ表示比率智商,MA表示心理年齡或智力年齡,CA表示實足年齡或實際年齡。
畢生發展心理學(life spa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研究人類個體心理發展的科學,是發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探討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并揭示個體心理從一個年齡階段發展到另一個年齡階段的規律。
邊音化構音(laterals misarticulation)
構音障礙的一種癥狀。患者將相當數量的音發成“L”。
變更舌位法
發音訓練的一種方法。舌頭是造成共鳴音與構音的重要器官,若位置過分后傾或前傾,均會導致口腔咽的共鳴失調。可通過變更舌位的活動進行改進。如練習d、t、b、m等音,再與i、u等元音配合練習,可使后傾舌前移;練習發a、o等元音與g、k等舌根輔音結合,可使前傾舌后移。
變量(variable)
指沒有固定的值,可以改變的數。
辨識(identification)
能顯示對標簽化物品或名字的理解,或能說出名稱。
辨音訓練(discrimination training of sound)
進行聽覺訓練的一種方法。通過分辨聲音的有無、長短、大小、高低、多少、快慢、遠近、聲源、方位等提高聽覺能力。言語的聽覺訓練主要包括語音辨析訓練、詞語辨析訓練、句子聽辨訓練以及言語的交往訓練。
標準化測驗(standardized test)
測驗題目、施測、記分、分數解釋和評價等過程和方法都按統一的標準所編制的測驗。編制程序為:確立測驗目的;選擇測驗材料;制訂測驗題目;試測并進行題目分析;選擇測驗題目和排列題目順序;鑒定測驗的基本特征,如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等;編寫測驗手冊,確定施測程序、記分方法、分數解釋和制定常模。
表層結構(surface structure)
轉換生成語法術語,與“深層結構”相對。指決定一個特定語言片斷的語音或字詞排列的抽象形式的集合。
表達性角色(expressive role)
一種社會規范,通常對于女性,即女性應該是親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覺察他人要求的。
表達性語言(expressive language)
可以借由聲音、手勢或口語、書面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想法和需求。
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在情緒狀態下,個體在生理、心理以及外顯行為上表現出的一切變化或活動。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言語表情和身段表情。
表情言語(expressive speech)
體態語言的一種。在人際言語溝通過程中能表達溝通者情緒情感的非有聲言語手段。主要包括言語表達時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反應。
表象(image)
基于知覺在頭腦內形成的感性形象,包括記憶表象和表象,具有直觀性、概括性。根據表象形成時其主導的感覺通道不同,可分為視覺表象、運動表象、嗅覺表象、味覺表象、觸覺表象等。
表演游戲(performance play)
幼兒根據故事、童話內容進行表演的游戲。由幼兒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對話、動作、表情等進行富有創造性的表演。能夠滿足幼兒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從而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幼兒言語表現力,學會運用語調的變化,表達情感和對事物的態度。
并行搜索(parallel search)
記憶信息搜索的一種方式,與系列搜索相對。同時對許多記憶項目進行檢索,以確定它們是否符合信息提取標準的過程。
病弱兒童(children with health impairments)
亦稱“身體孱弱兒童”、“虛弱兒童”。指患有疾病或體質差的兒童,包括患各種慢性病、急性病初愈、嚴重貧血、營養不良、發育落后、癲癇等兒童。
病因(pathogeny)
引起疾病發生的內外因素。發生作用有兩大特征:①疾病發生不可缺少的因素。某些原因暫時不明的疾病往往冠以“原發性”或“特發性”表示,如原發性青光眼等;②決定疾病的特異性。如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流腦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
波動(oscillation)
口吃的一種常見現象。表現為口吃初期流暢期與非流暢期常常交替出現。
補償(compensation)
對損失和缺陷部分的彌補,如聽力障礙者使用助聽器等。殘疾補償除了使用輔助物外,生理、心理等其他因素也起到補償作用,如注視說話者的口部、熟悉的東西、知識和經驗都可以對聽覺缺陷起到補償作用。
補償性教育模式(compensatory education model)
教育模式的一種。主要針對落后于聽障兒童實際年齡水平的某些發展方面,諸如聽力語言、認知能力及社會性的發展,或發展已經表現出某些異常的行為,如發音異常、情緒障礙或人格缺陷等,其目的是通過專項強化訓練、行為矯治、游戲矯治的手段和方法進行有效干預,從而改變上述諸相關方面的發展狀況,減少差距。
補救教學(remedial teaching)
一種教學方式,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指由專門人員為各類學校或家庭教育提供的支持性服務。狹義指專為在普通學校學習的特殊兒童提供的專門的輔導教學,一般由輔導教師或巡回教師負責實施。
不良行為(problem behavior)
亦稱“問題行為”、“行為問題”。指無效的或影響自己與他人正常學習和生活的行為。可阻礙兒童的社會適應以及身心的充分發展。可分為三類:行為不足、行為過度、行為不當。
不匹配反應技術(incompatible-response technique)
一種非懲罰性的行為矯正方法,成人在忽略兒童不受歡迎的行為的同時,還要強化那些與此不一致的行為。
不平衡(disequilibriums)
指個體思維加工和環境事件之間的不平衡和沖突。
不送氣化構音(nonaspirate dysarthria)
構音障礙的一種癥狀。患者將送氣音發成非送氣音,如把“踏步”說成“大步”。
不送氣音(non-air sound)
根據受阻時氣流的強弱不同,聲母可分為送氣音與不送氣音兩種,不送氣音是指發音時口腔呼出的氣流比較弱,氣流不是明顯沖出,如b、d、g、j、zh、z。
不隨意識記(involuntary memorizing)
識記的一種形式。無自覺的識記目的,不使用任何識記方法,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識記。這種識記沒有自覺的指向,識記的內容往往帶有明顯的偶然性和片段性,但仍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并受人的知識、經驗和對象本身特點等主客觀因素影響。
布雷澤爾頓新生兒行為評價量表(Braelon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Neonate,BBAS)
測量出生后第1天到滿月的新生兒行為發展狀況的量表。美國兒科醫生布雷澤爾頓1974年編制。測量內容包括:新生兒來自各種剌激的反應能力,如向眼睛照射光線,看滾動的球等;新生兒運動協調能力和控制運動活動的程度;新生兒對人微笑和發聲的情況;新生兒從哭鬧到安靜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自我安靜能力等。測量方法比較簡單,便于實施,能較好測試新生兒的行為障礙,對測出“處于危險狀態”的新生兒,其父母可有意識地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提供豐富的剌激并盡量使兒童處于舒適狀態,以避免新生兒以后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布洛卡區(Broca's area)
位于大腦第三額回后部、靠近大腦外側裂處的一個小區。它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法國醫生布洛卡發現的。布洛卡區損傷會導致運動性失語癥。
布洛卡失語癥(Broca's aphasia)
一種非流利型表達性失語癥。患者左側大腦半球或優勢半球的第三額回受損。患者說話時發音困難,語言不流利,語法結構簡單,詞匯貧乏,話語由不清晰短句組成,患者的言語多局限于使用頻率高的實詞。聽覺理解完好,但并不完全正常,與人可以用回答“是/不是”或從幾種答案中選擇其一的方式進行交際。復述和命名的能力受到損害,但通常比在自發言語中產生詞的能力要強些。閱讀理解較好,書寫能力往往受到影響。
部分同化(accommodation)
指受同化音保留主要的音位特征,僅變化其個別次要因素,向同化音適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