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C

《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法》

殘疾兒童各項功能的一種綜合評定的方法,反映了殘疾兒童障礙的標準。由北京博愛醫院設計。量表內容有:認知功能;言語功能;運動能力;自理動作;社會適應能力。采用百分制評分標準:每項完成,2分;每項大部分完成,1.5分;每項完成一半,1分;每項小部分完成,0.5分;不能完成,0分。滿分為100分。殘疾程度評定標準:輕度:總分〉75分;中度:總分25-75分;重度:總分〉25分。

《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

聯合國大會第四十八屆會議1993 年12月20日第48/96號決議通過,根據聯合國殘疾人十年(1983~1992 年)取得的經驗擬訂的。由《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盟約》組成的國際人權憲章以及《兒童權利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和《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是擬定本《規則》的政治和思想基礎。《規則》對殘疾政策的一些基本概念作出了闡述,就平等參與的先決條件制定了四項規則,確定了八個平等參與的目標領域,并在執行措施上提出了建議。

《殘疾人教育條例》

國務院有關殘疾人教育的行政法規,1994年8月23日發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國家有關法律制定。目的在于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共9章52條,包括總則9條,學前教育3條,義務教育10條,職業教育6條,普通高級中等以上教育及成人教育6條,教師8條,物質條件保障6條,獎勵與處罰2條,附則2條。

《殘疾人就業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7年2月14日國務院第169次常務會議通過的一項法規,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本條例包括六章三十條,就法律責任作出嚴格的規定,例如第二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弄虛作假,虛報安排殘疾人就業人數,騙取集中使用殘疾人的用人單位享受的稅收優惠待遇的,由稅務機關依法處理。

《殘疾人權利宣言》

聯合國大會于1975年12月9日第3447號決議宣布,宣言重申憲章所宣布的對于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關于和平、人的尊嚴和價值、社會公平各項原則的信念,強調社會進步和發展,必須保護身心不健全的人的權利并保證他們的福利和恢復正常生活,幫助殘疾人發展他們在各個不同活動領域的能力,并盡可能使他們過正常的生活。

《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公約》

國際勞工組織關于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的一項決議。1983年6月20日通過,有十七條條款,包括3個方面:殘疾人的定義和范圍、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政策原則、發展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服務的國家行動。

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觀察法的一種,指觀察者實際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以被觀察者一分子的身份,將所見所聞隨時進行記錄的一種方式。

參與局限性

個體投入到一種生活情境中可能經歷到的問題。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中評定人身體功能、殘疾和健康狀況和等級的一個術語。參見“障礙”。

殘廢(disabiliy)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大陸對殘疾的一種稱呼。后多用“殘疾”一詞替代。僅在表示肢體或器官嚴重缺損或機能幾乎完全喪失的少數情況下使用。

殘疾(disabiity)

中國臺灣稱“殘障”,香港稱“弱能”。指由于損傷使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致人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和在正常的范圍內進行活動。

殘疾成人教育(education for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亦稱“成人殘疾人教育”,指為有各種殘疾成年人所提供的教育。從內容分主要有兩種:①掃盲教育,中國12歲以上殘疾人中不識字或只識少量字、不會讀寫的人占殘疾同齡人總數的68.1%,1987年統計),高于普通人中的文盲、半文盲比例。一般由政府有關部門或殘疾人所在單位、社區積極采取多種辦法,如掃盲班、文化補習班、夜校或分散自學、上門輔導、統一考核等辦法,使達到農村成人能識1500字、城市成人識2000字的脫盲標準。盲人、聾人還要分別學會盲文和統一手語。②文化技術和職業培訓,對象是全體在職殘疾人及城鄉殘疾勞動者。使他們不斷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提高文化技術素質,適應職業的新需要。可以由殘疾人組織或社會舉辦的職業培訓中心、業余學校、培訓班及一般的成人教育機構進行。可以脫產,也可以在職;可以有學歷,也可無學歷招收或結業;可以有各種層次的學習。國家鼓勵殘疾人自學成才,并對此給予獎勵。2004年,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州)、縣(區)三級殘疾人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有1078個,接受殘疾人職業培訓的普通機構有2257個,57萬殘疾人接受了職業教育與培訓,達到中等學歷的職業教育機構有145個,在校生11259人。

殘疾兒童性障礙(sexual disturbances of the handicapped children)

殘疾兒童表現出的不正常性觀念和性行為,多見于生理殘疾或智力殘疾者。智力殘疾人群性障礙的表現有獸戀、過度手淫、兒童性騷擾、性虐待等。

操作法(method of the operation)

提供給兒童合適的材料、教具、環境,讓兒童在自己擺弄的實踐中進行探索,獲得感性經驗和邏輯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操作活動(activity of the operation)

操作活動是通過一系列手工游戲進行的游戲教學活動。操作活動的形式包括繪畫、剪紙、折紙、泥塑、拼貼、立體造型、玩偶游戲等。

操作行為(operant behavior)

指機體無需與任何已知的刺激相聯系而自發產生的反應。

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

以測量它或決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來界定一個概念,在一個實驗內使含義標準化。一個實驗中的所有變量必須給予操作性定義。

操作性條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

學習方式的一種。在一定情境中,個體的某種反應強度的變化受反應結果控制的條件反應。即由個體的操作行為而形成的條件作用。

測驗法(measurement method)

指用一套預先經過標準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

測驗偏向(test bias)

由于測驗內容或形式的選擇不當,造成測驗在實施當中對某些群體有利,而對另一些群體不利的不公平現象。在進行跨文化研究和性別差異研究時容易產生。

策略(strategy)

為了完成一定任務而有意采取的心理操控活動。

層次網絡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美國心理學家A.M.柯林斯和奎連提出的語義網絡模型。該模型認為語義記憶的基本單元是概念,每個概念具有相應特征。有關概念按邏輯關系的上下級關系組成一個具有層次的網絡系統。該模型對概念的特征實行相應的分級貯存。每一級水平上只貯存該級概念的獨有特征,而同一級各概念具有的共同特征則貯存于上一級概念水平上。

產生式思維(production thinking)

一種解釋思維規律的觀點,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提出。該觀點強調整體觀念在問題解決和思維中的作用。他認為,問題的細節方面只應和整個情境的結構聯系起來加以考慮;解決問題應從整個問題向各個部分的方向進行,而不是相反。

產生性語言(productive language)

個體能夠用自己的言語表達出來的語言。

長度錯覺(length illusion)

視錯覺的一種。在一定條件下原本等長的線段看起來長度不同的現象。

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

有巨大容量、可長期保持信息的記憶系統。存儲著關于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一切知識,為所有認知活動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

嘗試錯誤說(trial and error theory)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建構的一套學習理論。他認為,動物學習的實質就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逐步減少錯誤行為而增加正確行為的過程,而不存在思維和推理的作用。現代學習心理學研究認為,人類學習中含有試誤成分,但試誤式學習并非人類學習的主要形式。

常規課程(regular course)

專指聽障兒童集體學習活動中,每天須進行的包含聽覺訓練、發音訓練等在內的教學活動。

常模(norm)

參照標準的一種。有一定代表性且數量足夠大的樣本(即標準化樣本)在某項測驗上的分數分布。在解釋測驗結果時,可用于評價受測者該項測驗成績的標準。

常模參照評估(Norm-Referenced Test)

把被評估者所得的分數與常模進行比較,從而判斷被評估者在團體中的相對地位。常模是事先選取的具有代表性的被試樣本(常模團體)在某型測試上的分數分布。特點是最關心個體之間的差異,評估的結果會隨著常模的變化而變化。目的是將個人的表現與其他人的表現進行比較,重點在個體所處的相對地位上。

常態兒童(normal children)

身心發展與年齡增長基本一致的兒童。心理發展通常以智力為指標,身體生長發育一般以身高和體重為標準。從常態分布曲線看,智力、身高和體重分別在同齡兒童平均數的正負兩個標準差之間屬于常態兒童。

常態發展(normative development)

刻畫一個種系的大多數或所有成員發展變化的特點,是發展的典型方式。

超常兒童(supernormal child)

智慧和能力超過同齡兒童發展水平的兒童。中國學術界對“天才兒童”、“高天資兒童”的稱謂。

超我(superego)

精神分析術語,指個體內化了的道德規范形成的人格成分,屬于人格結構中最道德的部分。其內容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來自父母或周圍其他社會成員傳遞的文化倫理規范,是幼兒發展中父母管教和社會化的結果。

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

作為事實回憶之基礎的知識。包括各種事實,提供有關認知對象是什么、具有什么特征的靜態信息。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質、內容、狀態和事物變化發展的原因,它可是抽象的命題,也可是記憶表象。

晨檢(the morning check)

指在聽障兒童教育機構,教師和保健醫生在兒童每天入園時對其進行的包括身體、助聽狀況等內容的檢查。晨檢主要包括四個步驟:一摸(觸摸額頭、脖子等檢查有無發燒、腮腺炎等癥狀)、二看(觀察孩子的臉色、皮膚等有無異樣)、三問(向家長詢問孩子的健康情況)、四檢查(檢查有無攜帶危險品和檢查助聽設備)。

成長動機(growth motive;growth motivation)

由成長需要激發的動機,即個體指出自我實現和發揮自身先天潛能的動機。

成長需要(growth need)

馬斯洛人格理論術語,與“基礎性需要”相對。是指與機體成長有關的需要,包括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成績目標(performance goal)

在成就領域中個人主要的目的是表現自己的能力,避免自己表現得無能。

成就測驗(achievement test)

能力測驗的一種。對經過訓練或教育后獲得的知識、技能實際運用于工作中的表現進行評定,以認定學習、培訓的成效。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

人類的一種社會性動機,指努力追求卓越,以期達成更高目標的內在動力和心理傾向。就個人而言,成就動機高低與其幼小時的教養方式有關;就團體而言,與社會文化、民族特性、地理環境、組織風氣等因素有關。不同成就動機者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也有差異。

成就歸因(achievement attributions)

對成敗原因的解釋。

成就期望(achievement expectancy)

個體對自己在某一特殊方面表現的期望,它受某種目的和價值觀支配。

成人-嬰兒游戲(game of adult-infant)

兒童游戲的一種,多發生于2歲以內(特別是1歲以下)的嬰兒。活動中,成人與嬰兒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成人利用各種方式調動嬰兒諸如觸覺、視覺、聽覺以及四肢和軀干等多方面的反應,如嬰兒以咿呀語、微笑或各種動作對成人做出愉快反應。

成人中心的方法(methods of adult centre)

語言習得研究中指用成人語言研究的術語或方法來分析兒童言語的做法。

成熟(maturation)

由成長過程而非學習、受傷、疾病或者別的生活經歷導致的身體或行為上的發展變化。

懲罰(punishment)

①學習理論術語。在一種行為發生后隨即出現厭惡性事件,導致該行為出現率下降的訓練程序。②通過提供適當的刺激以減少后繼不良反應的行為治療技術。

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

說明各種智力作業怎么做的知識,包括各種認知技能,提供有關某個認知操作是如何進行的過程性信息,多不能言傳。

程序學習(programmed learning)

由斯金納提出的一種方法。指將學習材料分解成一些小的片斷,并按順序一步一步地學習這些材料,對學習結果給予及時的強化,在成功地學會了一個片斷之后,再繼續學習下一個片斷。按照這種方法,個體就能成功地學習到某種知識,形成某種行為。

程序語言(program language)

人工語言的一種。用以編制計算機程序的任何一種形式的人工語言。

癡愚兒童(imbecile)

臨床上指中度智力落后兒童。常無法獨立處理自身事務,需他人協助。

遲緩型(slow to warm-up temperament)

一種氣質類型,這類兒童的活動較少,脾氣變化不大,對新的規定和經驗會有溫和被動的抑制。

持續言語(perseveration)

亦稱“言語重復病”,指對一個有目的而且已完成了的言語或動作進行無意義的重復,主要見于器質性精神病,在特殊兒童中,常見于學習障礙和腦損傷。

沖動(impulse)

由外界刺激引發的,靠激情推動的,潛伏期極短且很少或不受意識控制和指導的行為反應。

沖動兒童(impulsive children)

經常不能自覺控制自己行為的兒童。其行為由外界刺激引起,爆發突然,缺乏自覺目的性,意識不到行為后果;煩躁易怒,時常表現出哭鬧、叫喊等強烈的消極情緒反應,且有較多的攻擊行為。

沖動行為(impulsive behavior)

一種動作行為障礙。通常引起不良后果的行為,如傷害自己或他人,損害物品,有時行為后能明白自己的失態或后悔。

沖突(conflict)

①兩個(或多個)個體在需要、愿望或目標方面不一致的情形。②審美心理狀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需要同時存在并處于矛盾的狀態。

重復話語(echo utterance)

指將對方的話加以全部或部分重復的話語。作用是要求對方復說一遍,或對某一問題再明確一下,或對對方所說的事表示懷疑、驚奇、諷刺的情緒。可采用問題或感嘆句的形式。

重復性書寫(repetitive writing)

某些失語癥患者出現的書寫障礙。患者寫出第一個字,以后不管是聽寫或是默寫就始終寫這個字。有時重復寫一個字后又會嵌入多余的結構,結果成為錯字。

重復言語(palilalia)

言語障礙的一種,表現為不正常的字詞重復,經常在患者疲勞或對某項回答感到困難、窘迫時出現。

重復閱讀法(method of repeated reading)

促進字詞識別自動化的一種方法。為促進字詞識別自動化,可要求學生反復閱讀一篇文章,直到學生能流利閱讀為止。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字詞辨認的錯誤率也將逐步降低。

重言癥(tautology disease)

一種少見的言語障礙,表現為重復地說同一句話,并且愈說愈快。產生的原因不明,可見于昏睡性腦炎、帕金森氏癥候群,偶見于假性延髓麻痹、腦血管意外。

抽象(abstraction)

思維過程的一種,與“具體化”相對。人在分析、綜合和比較的基礎上抽取同類事物具有的本質特征,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特性的思維過程。

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

按事物的內在、本質屬性形成的概念。

抽象名詞(abstract noun)

名詞次范疇之一,表示非物質概念,如幸福、勇氣、思想等。傳統將抽象名詞歸屬于不可教名詞。

抽象思維(abstract thinking)

亦稱“抽象邏輯思維”、“邏輯思維”。以抽象的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的思維。就抽象水平來說,包括經驗型抽象思維和理論型抽象思維;就其形式來說,分形式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兩種。

抽象語音(abstract sound)

抽象語單位的一種,“音位”之通俗說法。

抽樣調查(sampling survey)

從總體的全部單位(個體)中抽取對象組成一個樣本,研究者只對樣本進行調查,把樣本的調查結果作為對總體的概括。

初級情緒(basic emotions)

亦稱“基本情緒”,指在出生或在第一年早期出現的一些情緒,一些理論者認為它們是由生物因素決定的。

初級記憶(primary memory)

記憶的一種形式,與刺激記憶相對。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1890年提出,指保持當前意識中信息的記憶。詹姆斯認為,個體知覺到的信息可以短暫保存在這種記憶中。現基本上為短時記憶所取代。

初級強化物(primary reinforcers)

例如食物和水,其強化特性是由生物學因素所決定的。

處方教學法(prescriptive teaching)

一種個別化教學方法,由彼得(L.J.Peter)提出。因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教育過程近似醫生依病開處方和按處方治病而得名。其教學模式是:發現和轉介(即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并介紹給心理學工作者或有關專業人員);診斷和報告(周密診斷學生問題并開出處方,即教學建議);治療和執行(按處方建議改變條件,采取幫助措施);評估和修改處方(隨時檢查效果并補充或修改原建議,直至學生的學習困難得到減輕或克服)。

觸點(touch spot)

皮膚上對觸覺刺激特別敏感的區域,即皮膚上以點狀方式密集散布著的觸覺感受器區域。觸點的數目因皮膚的不同部位而不同,指尖和舌尖上最多,手背上最少。隨刺激的增強,觸點的數目也會增加,也與分布于皮膚內的幾種特殊的神經終端有關。

觸覺(touch sensation)

皮膚感覺的一種。狹義上指皮膚表面受到輕微的機械刺激引起的感覺,廣義上指皮膚受到機械刺激引起的感覺,包括狹義的觸覺、壓覺和振動覺。

觸覺法(the touch methods)

特指讓聽障兒童通過觸覺來感知發音。如讓聽障兒童觸摸教者和自己的喉部的振動來感受發音;發音時把手放在嘴前來感受發出的氣流。

觸覺感受野(touch receptive field)

高等動物大腦皮質中央后回的觸覺細胞在外周皮膚上對應的感受區域。

觸知覺(tactual perception)

個體通過觸覺獲得外界信息,并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幫助下產生的對當前事物的各屬性、各部分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綜合整體反映。觸知覺在人特別是盲人的空間行為中起重要作用。

傳出性運動失語癥(motor efferent aphasia)

前蘇聯神經心理學家魯利亞分出的一種失語癥基本類型,主要是一系列言語活動的運動基礎損害,產生在左中腦動脈前部血管的損傷,伴隨有難于掌握和再現運動的運動失用癥。大腦運動前區的損害使言語功能出現惰性,導致音、詞的顛倒錯亂,表現為:①發病初期可以完全喪失主動言語,但可發聲,多次重復后患者可在提示第一個音后完成此音節的發音或滑到另一音節;②出現感受性語法缺失;③出現言語中的較長時間停頓、錯亂、拖長音等;④出現詞的替代,語調破壞;⑤書寫中出現障礙和錯誤,找不到需寫的字(字母);⑥在對方言語速度稍快時病人難于正確理解;⑦對隱語、歇后語等理解困難。矯正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克服構成詞時的病態慣性,恢復舌部的感覺,克服選詞中的惰性,恢復口語、書面語表達和克服失讀、失寫癥狀。可依每種亞類型的具體問題訂出計劃予以矯正。

傳導性失語癥(conduction aphasia)

亦稱“傳導性失語”,一種流利型失語癥。主要特征是言語較流利,聽覺理解和閱讀理解較好,但復述嚴重障礙。雖然被看做是流利型失語癥的一個類型,但流利只限于短小的句子。患者頻繁地企圖糾正文字上的言語錯亂,理解比表達好。病變部位是弓狀束的深部,影響到緣上回。

傳入性運動失語癥(motor afferent aphasia)

前蘇聯學者魯利亞對失語癥基本分類中的一種,主要表現在口語和發音器官上的運動性失用。其原因是左腦皮質中央回后第二區和頂下葉部分的損傷。這個部分與運動信息上下傳導密切相關。此病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發音器官各部分運動的空間綜合能力損害或完全缺少情境言語。第二種與第一種的區別是,保存有情境言語,但損害了分別選擇發音方式和綜合聲音構詞的能力。發音器官的明顯失用可導致缺少言語,重復言語時唇舌亂動,分析音節結構困難。患病開始階段理解語言也常有障礙,因這個過程患者的言語器官也需運動,但逐漸恢復為能夠理解情境語言。區分近似音較難,理解言語的邏輯、空間關系亦有障礙。閱讀和書寫障礙程度決定于失用癥的程度。書面語可以保存。矯正工作要依靠保存的視覺和語音的監督并利用右腦的額葉功能,任務是克服語音運動的損害,克服失寫、失讀、理解言語等缺陷,恢復口語和書面語。根據言語損傷的程度來選擇不同的訓練方法。

傳送帶理論(convey belt theory)

時間記憶理論的一種。中國臺灣心理學者曾志朗和美國心理學家苛頓等人1980年提出。該理論認為,記憶中組織的事件表征是通過各事件發生的順序來儲存的。當新的信息一經編碼,舊的部分就“退居”為過去。換言之,各事件在記憶中的存儲,就像在一條運動著的傳送帶上按順序放包裹一樣,越早放置,其視象越小,直至消失。而判斷一個項目的時間就是估計其在記憶存儲距現在的距離,軌跡越久遠,距心理的現在就越遠。

創造力測驗(creativity test)

對創造力水平進行度量的活動和過程。1896年,法國學者比內(A.Binet)設計出無固定答案和多種解決法的開放性測驗題,對被試進行創造力測驗。其后,這項測驗有了發展,例如吉爾福德(J.P.Guilford)等人為研究智力結構理論的需要,主要用于發散性思維的測量所進行的創造力測驗。

創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

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

創造性天才(creative genius)

具有新思想、能獨創新事物且智力超常的人。與正常人的能力不同,其新穎性與獨創性特別明顯,善于進行發散思維,思想新異獨特,富有創造性,在發明、發現、革新方面成績顯著。

創造性想象(creative imagination)

根據一定的目的,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某種新形象的過程。

創造性游戲(creative play)

兒童游戲的一種。兒童在想象的基礎上,提出游戲的主題,任意運用游戲所需的材料和玩具,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的現實生活,是3歲~7、8歲兒童典型的、特有的游戲形式,也是兒童游戲的高級形式。

唇齒音(labia-dental)

輔音的一種,下唇與上齒靠攏所成之音。唇齒音共有擦音、塞擦音、鼻音和無擦通音4種。

唇讀(lip reading)

對聽障兒童教學時常用的一種方法。以看唇形和唇的動作及面部表情識別說話者說的話及語詞。

唇裂與腭裂(cleft lip and cleft palate)

一種常見的先天性頜面部畸形,發生率約為1∶1000。引起原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營養、遺傳、感染、內分泌等因素有關。主要表現為上唇或腭部裂開。根據裂隙部位和裂開程度,唇裂可分為三度:一度僅為紅唇裂開;二度為裂隙超過紅唇但未達鼻底;三度為裂隙由紅唇至鼻底全部裂開。一度和二度又稱為不完全唇裂,三度又稱為完全唇裂。腭裂也可分為三度:一度為軟腭裂;二度為軟硬腭裂;三度為完全腭裂(包括牙槽突都裂開)。二者可以單獨或同時發生;又可分為單側性和雙側性。患兒因唇、腭部有裂隙畸形致影響吮乳、進食或發音等功能。一般認為單側唇裂在6個月左右手術為宜,雙側唇裂則略推遲。腭裂修補手術的年齡以2~6歲為宜。過小的幼兒不易耐受手術創傷及麻醉;過晚手術不但影響頜骨發育,而且給語言訓練帶來很大困難。

詞(words;vocabulary)

是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按照詞的音節數量可以有單音節詞和多音節詞;按照詞的語素數量有單純詞和合成詞。單純詞由一個語素構成,合成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構成。合成詞可以分為兩種:①附加式合成詞:由詞根和詞綴構成;②復合式合成詞:由詞根構成。從一個詞內部看,有單義詞和多義詞;從詞與詞之間的關系看,有同音詞、同義詞、反義詞、類義詞等。

詞匯(lexicon)

指語言中詞語的總匯。詞匯的單位有語素、詞、詞的等價物(熟語)。

詞匯識別(vocabulary identification)

亦稱“詞匯通達”,指人們通過聽覺或視覺,接受輸入的詞形或語音信息,并在人腦中揭示詞義的過程。影響詞匯識別的因素有:單詞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規則、字母長度或筆畫數量、字形結構、字詞的使用頻率、語音的作用、語境的作用、語義的作用等。

詞匯尋取困難(word finding difficulties)

指語言學習者在語言處理的過程中,無法依情境、刺激或語義情境需求而激發或聯結某個詞匯,將其說出來、寫出來或是解釋其義的行為表現。

詞類(parts of speech)

亦稱“詞性”,是詞的語法分類,即詞在語言結構中表現出來的類別,它是詞在組合中表現出來的功能類別。劃分詞類有各種標準,常見的詞類有: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副詞、嘆詞、語氣詞、助詞、連詞、介詞等。

詞聾(word deafness)

失語癥的一種。特點是患者可聽見聲音,但不能理解口語的詞。

詞盲(word blindness)

言語障礙的一種表現。詳見【字盲】。

詞頻效應(word frequency effect)

指單詞識別中的頻率效應,簡稱詞頻效應。單詞使用頻率高,對單詞的覺察閾限就低,識別單詞的時間就短;相反,詞的使用頻率低,對詞的覺察閾限就高,識別的時間就長。

詞序策略(the word order strategy)

根據句子中詞的先后順序去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和句子的意思。如經驗中的句子結構是名詞-動詞-名詞的詞序,表示動作者-動作-承受者。

詞語辨析(the word differentiation)

詞語辨析是言語聽覺訓練的關鍵,是言語聽覺訓練的重要項目。它并不是把孩子所學的詞匯都作為專門的聽覺訓練,其實孩子學習詞匯的過程就是使用和訓練聽覺的過程。專門的詞語辨析訓練,主要在孩子學語的初期,從聽辨孩子的姓名開始,并通過這種訓練幫助孩子掌握有聲詞匯的概念。

次級記憶(secondary memory)

記憶的一種形式,與初級記憶相對。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1890年提出。對當前意識以外的過去的經驗的存儲,具有長期保持的性質。其內容提取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次級強化物(secondary reinforcer)

條件作用理論基本概念,與初級強化物相對。 經學習能夠強化有機體反應的刺激物。其在生物學意義上最初是中性的,后與初級強化物結合,獲得強化的性質。

次級情緒(complex emotions)

亦稱“復雜情緒”。在2歲時出現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情緒,這在部分程度上與認知發展有關。

刺激(stimulus)

作用于有機體并能引起有機體生理或行為反應的外部或內部的影響或生理變化。例如,強烈的光線是使眼瞼關閉的刺激。

刺激辨別(stimulus discrimination)

即生物體學會在某些維度上(例如,色調或音高)對于條件刺激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應的過程。

刺激-反應訓練(S-R training)

言語語言治療師與言語障礙患者之間進行的特定語言功能訓練,由治療師激發患者作出特定反應。

刺激泛化(the stimulus generalization)

指反應自動擴展到從未與最初的無條件刺激匹配過的刺激上的現象。

催化劑療法(catalyst therapy)

兒童心理治療方法。特點是同時利用繪畫和語言兩種交流方式,作為兒童和治療者之間交流的橋梁。旨在幫助那些不愿與治療者溝通,特別是極端孤獨或有創傷性經歷的兒童,能直接用語言來表達和交流。分三階段進行:①兒童與治療者一起畫畫,很少有言語交流;②創造一個具有人類性格特點的動物,使其成為探索兒童某些情緒的工具;③治療者與兒童進行文字和思想的交流。此療法對有不良自我概念,或對害怕以語言作為主要交流方式的兒童很有幫助。

存儲(storage)

在記憶過程中對記憶內容的保持。多種存儲記憶理論認為,人類的記憶可區分為三種不同的存儲系統,即感覺登記、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輸入信息在流動過程中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儲存在這三種不同的存儲系統中。

撮口呼(y-medialed final)

韻母發音的一種,專指ü和以ü起頭的韻母。按照韻母開頭的實際發音口型,分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

錯讀癥(paralexia)

失讀癥的類型之一。由于視覺性言語中樞損傷而造成在閱讀有意義的語言符號時出現的經常性的歪曲、代替、遺漏和添加的癥狀。主要類型有:知覺性錯讀、運動性錯讀和知覺-運動性錯讀。

錯覺(illusion)

知覺的一種。對客觀事物歪曲的知覺。可產生于各種感覺通道中和不同感覺通道之間。有視錯覺、聽錯覺、味錯覺、視聽錯覺、形重錯覺等。

錯誤信念任務(false belief task)

心理實驗方法。通過兒童對他人信念的認知來考察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韋爾曼和普那1983年設計提出。研究表明,4歲以前兒童還不能認識到他人會有錯誤信念。

錯語(paraphasia)

失語癥的一種癥狀。常見的有語音性錯語、詞義性錯語、新造語三種形式。語音性錯語是音素之間的置換,如將“香蕉”說成“象貓”;詞義性錯語是詞與詞之間的置換,如將“桌子”說成“椅子”;新造語是用無意義的詞或新造的詞代替說不出的詞,如將“鉛筆”說成“摩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金川县| 镇赉县| 金昌市| 历史| 襄垣县| 望都县| 通许县| 郓城县| 榆中县| 含山县| 罗平县| 宜城市| 嘉定区| 枣庄市| 涡阳县| 南康市| 迭部县| 增城市| 武威市| 霍邱县| 武穴市| 郴州市| 顺平县| 双辽市| 南澳县| 潼南县| 宜宾市| 曲靖市| 尉犁县| 凉山| 清河县| 寻甸| 乐都县| 郴州市| 马尔康县| 略阳县| 武隆县| 徐州市| 乐亭县|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