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絕人,地無絕路
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回憶過去的勇氣。有誰經歷過從生命的顛峰墜入到劫難的深谷嗎?有誰品味過連眼淚都無法自己擦拭的苦痛嗎?
1979年,一個大雪紛飛的寒冷的日子,王林梅過去的老科長來到北京軍區總醫院,看望她的同時,代表組織宣布她的復員決定。雖然這是意料之中遲早要到來的事,做顱骨牽引手術在頭頂打兩個洞,她沒有哭;受傷后忍受身體的種種不適,她沒有哭;可這次卻由不得熱淚滂沱。青山綠水中綠色軍營的沸騰生活,她還沒有過夠。她不知道自己離開了部隊會怎樣生活,但她懂得,自己必須全然接受眼前這一切不愿意接受的現實。
那以后的日子,她被轉送到邢臺的河北省榮軍療養院,安頓在一間十二平方米左右的平房小屋。林梅只身在外,遠離親人,忍受著病痛折磨和思鄉孤獨,默默將淚水咽進肚里。那里有很多在戰爭年代負傷致殘和在和平建設時期執行艱險任務中落下殘疾的軍人,他們個個身體殘缺,卻意志堅強,大家互相鼓勵,互相鼓舞,互相澆灌著生活的養料。同時,與這些特殊戰友們相處的日子里,她再一次領略了命運的猙獰,也漸漸知曉,不幸之外還有不幸,堅強之外還有堅強。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無時無刻不牽掛著遠在異地他鄉的女兒。“回來吧,媽等著你,媽會照顧你。”母親當年也曾是一名颯爽英姿的志愿軍戰士,在人生暮年,毅然扛起了照顧女兒生活的重負。
回到唐山后,關心林梅的人很多,包括關心當時已二十四歲的她的婚事。一位執意要找一位女傷殘軍人、剛剛從軍隊里復員回來的農村小伙子,他從民政局了解到王林梅的情況后,主動找上門來求婚。小伙子用黨員、保證書、勤快來表達著自己真誠的選擇。在當地民政部門的協助下,他們開始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丈夫心靈手巧,把一些雜七雜八的家務事料理得井井有條,連床單有一點皺折也要捋平。從未學過木匠的丈夫,卻做了一對像模像樣的沙發。婚后的日子,有欣喜和寬慰,也有苦澀與誤會。她因對方的付出而不安,為自己不能盡心盡意地做一個體貼周到的好妻子而自責,于是,她竭盡所能安排對方的飲食、穿著、工作、前程……更多地為對方的付出而自責,她甚至憑想象指導保姆給他織了一個冬天里保暖的耳套、秋冬穿的毛衣毛褲,早上林梅叫醒他起床上班,平時做菜可著他愛吃的做,……她感激他的陪伴和付出,可卻不忍心耽誤他太久,主動提出分手。發展到后來,對方提出再找一位健康姑娘組建特殊家庭模式的構想,更為她的自尊所堅決不能接受。重殘亦并非可以安然地聽任命運的擺布。出于自己善良和不屈的天性,為成全她認為對方也應該得到的幸福,她不惜再次把自己推向絕境。
選擇本身,是行動,也是人格品位的亮相。絕地逢生,那是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