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開端

新的孕育

如果在一生之中,他人對你的看法都會受到你被孕育的方式的影響,那會怎么樣呢?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就是路易絲·布朗的生活,她是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由母親的卵子和父親的精子經過體外受精而誕生。

布朗是在上學前從父母那兒得知自己被孕育的方式的。在整個童年,她一直被各種問題轟炸,經常要向同學們解釋自己不是在實驗室出生的。

孩提時期,布朗有時會感覺到非常孤單?!拔矣X得只有我是這樣的?!彼貞浀馈2贿^,長大后,她的孤獨感逐漸下降,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這種方式被孕育。

實際上在今天,布朗一點兒也不孤單。已經有超過500萬嬰兒以這種方式出生,這幾乎成了一種常規手段。28歲的時候,布朗自己做了母親,她以傳統方式生下了一個男嬰,并給他取名卡梅倫(Falco, 2012; ICMART, 2012)。

當年布朗被孕育的過程也許十分新奇,但出生后她的發展就一直遵循著常規模式。雖然以不同孕育方式誕生的人的發展細節有所不同,但30多年前試管中誕生的生命,其大體發展進程都與我們類似。無論是游泳健將邁克爾·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教皇還是你我,所有人都會經歷這樣一個畢生發展的過程。

布朗的孕育只是美麗新世界中的一頁,影響人類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從克隆、貧窮,到預防艾滋病等。這些因素背后存在更基本的問題:我們的生理發展過程是怎樣的?在整個生命進程中,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是如何變化的?在畢生發展過程中,我們的人格和社會關系是如何發展的?

這類問題就是畢生發展的核心。畢生發展領域涉及廣闊的時間跨度和廣泛的研究領域。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不同專家關注布朗的興趣焦點分別是什么。

· 研究生物層面行為的畢生發展心理學家,可能更關注布朗出生前的機能是否會因體外受精而受到影響。

· 研究遺傳的畢生發展研究者,可能更感興趣于布朗父母的遺傳基因是如何影響其日后行為的。

· 研究思維過程的畢生發展研究者,會考察隨著布朗年齡的增長,她對自己受孕本質的理解會如何變化。

· 關注生理發育的畢生發展心理學家,可能思考布朗生長發育的速度是否會和以傳統方式受孕的孩子不同。

· 特別關注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畢生發展研究者,可能會著眼于研究布朗與他人互動的方式及其友誼類型。

盡管興趣不同,但這些專家都關注著一個問題:理解生命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發展心理學家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研究父母的生物遺傳以及生活環境對人類將來的行為、人格和潛能的影響。

無論更關注遺傳還是環境,所有的發展心理學家都承認,二者都無法單獨說明人類發展的整個過程。相反,我們必須考察遺傳和環境的交互作用,試著領會這兩者是如何共同影響人類的行為的。

在本節中,我們將圍繞畢生發展的領域展開討論。首先,我們會討論這一領域的范圍,呈現其所涉及的廣泛主題以及年齡范圍;其次,我們將以一個更廣闊的視角看待發展,考察這個領域的關鍵問題及存在的爭論;最后,我們會討論發展心理學家是如何用研究來提出和回答問題的。

畢生發展研究取向

你是否曾經感嘆于嬰兒是如何用他完美的小手緊緊抓住你的手指的?是否驚嘆于學前兒童是如何有條不紊地畫畫的?你是否驚訝于青少年如何做出很好的決策:如邀請誰來參加聚會,或判斷下載音樂文件是否有違倫理規范?是否驚訝于一個中年政客怎樣做到憑記憶(memory),即信息被記憶、存儲和提取的過程進行一場完美的長篇演講?你又有沒有想過,是什么使80歲的爺爺和他在40歲當父親時的自己很像?

如果你曾經產生過類似的疑問,那你其實已經在運用畢生發展領域科學家的視角來提問題了。畢生發展是對個體在生命歷程中行為模式的發展、變化和穩定性進行研究的領域。

首先,畢生發展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成長、變化和穩定性。與其他科學學科一樣,畢生發展心理學家應用科學方法來檢驗他們的假設,建立發展理論,并使用科學技術方法系統地驗證其假設的準確性。

其次,畢生發展關注人類的發展。雖然也有一些發展心理學家在研究非人類物種,但絕大多數研究者都在研究人類。有些人試圖理解發展的普遍原則;有些人關注文化、種族和民族差異對發展的影響;還有些人試圖理解特質和性格的個體差異。盡管研究取向不同,但所有發展心理學家都將畢生發展看作是貫穿一生的連續過程。

再次,發展心理學家不僅關注畢生發展過程中的變化,也關注穩定性。他們探討人們在什么方面、什么階段,會表現出變化和發展,又是在什么時候,行為會以怎樣的方式與先前的行為保持一致性和連續性。

最后,發展心理學家們假設:發展的過程從生命孕育開始一直持續到生命的結束。在一些方面,個體不斷變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而在另一些方面,個體的行為則又保持著穩定的狀態。他們認為,不存在一個單一的生命階段掌控著個體所有的發展過程,而是每一個生命階段都保持著不斷發展和變化的能力。

描述畢生發展:領域的界定

學習目標1.1 描述畢生發展領域的界定。

很顯然,畢生發展定義寬泛、領域廣闊。通常,畢生發展專家的研究會涉及多個不同的領域,而不同研究者會專門研究一個特定的領域和相對應的年齡范圍。

畢生發展的主題 一些發展心理學家關注生理發展(physical development),考察身體各部分的構造,如大腦、神經系統、肌肉和感官,以及發展中所需的飲食和睡眠等如何決定行為。例如,有的專家可能會關注營養不良對個體成長速度的影響,有的專家則可能更關注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在成年期是如何下降的(Fell & Williams, 2008; Mui?os & Ballesteros, 2014)。

另一些發展專家對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感興趣,試圖理解智能的發展和變化會怎樣影響個體行為。認知發展心理學家會關注學習、記憶、問題解決和智力等方面。例如,他們可能想知道問題解決能力在整個生命進程中是如何變化的,人們解釋自己學業成功和失敗的方式之間是否存在文化差異,生命早期的創傷性事件在以后的生活中會被怎樣回憶起來(Penido et al., 2012; Feldman, 2013)。

還有一些發展專家關注人格(personality)社會性發展(social development)。人格是指區分不同個體的持久性特征的總和。人格發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研究的是在畢生發展過程中,將不同個體區分出來的獨有特性的變化和穩定性。社會性發展則考察在畢生發展過程中,個體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發展、變化和保持穩定的方式。對人格發展感興趣的發展心理學家可能會探尋是否存在畢生穩定、持續的人格特質,而對社會性發展感興趣的專家可能更關注種族偏見、貧窮或離婚對發展的影響(Evans,Boxhill,& Pinkava,2008,Lansford,2009;Tine,2014)。這四個主要的主題領域,即生理、認知、社會性和人格發展的相關內容,總結于表1-1中。

表1-1 畢生發展的研究取向

年齡范圍與個體差異 除了選擇一個特定主題領域,發展心理學家還會關注某一特定年齡范圍。畢生發展通常大致分為幾個年齡階段:產前期(從受孕到出生)、嬰幼兒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少年期(12~20歲)、成年早期(20~40歲)、成年中期(40~60歲)、成年晚期(60歲到死亡)(1)。

我們需要謹記:這些階段是社會建構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是一個關于現實的共有觀念,它廣為人知但僅能反映特定時期的社會和文化功能。因此,一個階段年齡范圍的劃分,甚至對這個階段本身的定義,在很多方面都是主觀且受限于文化的。例如,在17世紀之前,兒童僅被看作是小大人。此外,一些階段有清晰的分界線(嬰幼兒期始于出生,學前期結束于進入小學,青少年期始于性成熟);另一些階段則不然。

以成年早期為例,許多文化將這一階段假定為從20歲開始。而這個年齡之所以引人關注,只是因為它標志著“十幾歲”階段的結束。事實上,對那些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來講,19或20歲的年齡變化并沒有太重要的意義,它只是大學生涯中的一年。對于他們而言,更多變化可能出現在22歲左右離開大學的時候。此外,在一些文化背景下,成年期開始得更早一些,當孩子開始全職工作時就意味著他們已經成年了。

事實上,一些發展心理學家提出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劃分方法。比如,心理學家杰弗里·阿內特(Jeffery Arnett)認為青少年期將延續到成年初顯期,后者又將從青少年晚期一直持續到25歲左右。在成年初顯期,人們雖不再是青少年,但也還未能完全承擔起成年人的責任。他們依然在嘗試確立身份認同且不斷進行著自我探索(de Dios, 2012; Syed & Seiffge-Krenke, 2013; Sumner, Burrow, & Hill, 2015; Arnett, 2016)。

總之,生命中各種事件發生的時間進程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s)。一方面,這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個體成熟的速度不同,會在不同時間點達到各自發展的里程碑。另一方面,環境因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結婚年齡在不同文化下的差異很大,而這部分取決于婚姻在不同文化中所發揮的不同功能。

這兩個印度兒童的婚禮便是一個例子,說明了環境因素在決定特定行為出現的年齡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主題與年齡間的聯系 畢生發展的每一個主題領域(生理、認知、社會性和人格發展),在人的一生中都發揮著作用。因此,一些發展心理學家可能更關注產前期的生理發展,另一些人則更關注青少年期的生理發展。一些研究者可能特別關注學前期的社會性發展,另一些則更關注成年晚期的社會關系。還有人可能用更廣泛的視角,研究生命各個階段的認知發展。

在本書中,我們將采用全面的視角,按照從產前期到成年晚期再到死亡的時間順序,探討每個階段的生理、認知、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同輩群體及其他因素對發展的影響:在社會中與他人一起發展

學習目標1.2 描述同輩群體及其如何影響發展。

鮑勃生于1947年,誕生于“嬰兒潮”時期。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士兵回國導致了出生率飆升。在民權運動的鼎盛階段,鮑勃正值青少年期。他的媽媽利婭生于1922年,她那一代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在經濟大蕭條的陰影中度過的。鮑勃的兒子喬恩出生在1975年,現在已經開始找工作和建立家庭了,喬恩是所謂的“X世代”的一員。喬恩的妹妹生于1982年,又屬于下一代了,社會學家稱為“千禧一代”。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些人是其所處社會時代的產物。每個人都屬于一個特定的同輩群體(cohort)——生于同一時代、相同地域的人類群體。一些主要的社會事件,如戰爭、經濟復蘇和蕭條、饑荒、流行病(如艾滋病)等,會對特定同輩群體的成員產生相似的影響(Mitchell, 2002; Dittman, 2005)。

同輩效應(cohort effects)屬于歷史方面的影響——與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相聯系的生物和環境影響。例如,恐怖分子襲擊世貿中心時,住在紐約的人們共同經歷了生物和環境方面的挑戰(Bonanno, et al., 2006; Breslau, Bohnert, & Koenen, 2010; Park, Riley, & Snyder, 2012)。

從教育工作者的視角看問題

同輩效應怎樣影響學生對學校生活的準備?例如,與身處于網絡出現之前的群體中相比,身處于習慣使用網絡的群體中,人們會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相反,年齡方面的影響是指無論個體出生于何時何地,當他們處于同一年齡階段時,受到的生物和環境影響都是相似的。例如,青春期和絕經期等生物事件在所有社會中基本都發生在同一年齡階段。同樣,像開始接受正規教育等社會文化事件,也屬于年齡方面的影響范疇,因為在大多數文化下,個體都是6歲左右開始接受教育的。

發展也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對不同個體來說,社會和文化因素出現于不同的時間,該出現時間受到民族、社會階層和所屬亞文化等變量的影響。例如,生活富裕的白種兒童受到的社會文化影響和貧困的少數族裔兒童是不同的(Rose et al., 2003)。

最后,非常規生活事件(non-normative life events)是僅在特定個體的生活中發生的、大多數人生活中不常遇到的、特殊的非典型事件。例如,6歲孩子在車禍中失去父母,這件事就是一個明顯的非常規生活事件。更多討論見“文化維度”專欄。

文化維度
文化、民族和種族如何影響發展

中美洲瑪雅文化中的母親認為,自己與嬰兒之間的頻繁接觸是良好養育所不可缺少的部分。當不能與嬰兒接觸時,她們會感到身體不適。她們看到北美母親將嬰兒放下時會很震驚,并將嬰兒的哭泣看作是北美母親的養育失職(Morelli et al., 1992)。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上述兩種養育觀點?一個正確,另一個錯誤?如果我們考慮到文化因素,就可能不會這樣認為。不同文化和亞文化群體對于撫養嬰兒的恰當方式都有著自己的觀點,正如他們對嬰兒應用怎樣的發展目標也存在不同看法一樣(Huijbregts et al., 2009; Chen, Chen, & Zheng, 2012; Eeckhaut et al., 2014)。

很明顯,要了解發展過程,發展心理學家必須考慮廣泛的文化因素,如個體主義或集體主義取向、民族特點、種族、社會經濟和性別差異。充分考慮文化因素,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發展,還能更精確地將其應用于改善人類的社會環境。

在研究復雜多樣的人群時,種族和民族這兩個術語經常會被不恰當使用。種族是一個生物學概念,起初是基于人種的生理和結構特征來進行分類的。不過這樣的定義并不適用于人類,研究表明這不是一種區分人群的有意義的方式。比如,根據不同定義,可以有3~300個種族,但其中沒有一個是可以在遺傳上清楚區分的。事實上,99.9%的基因組成在所有人類群體中都是相同的,這一事實也使得以種族區分人類的問題顯得沒什么意義了。因此,在今天種族會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建構,是由人們及其信仰所定義的(Helms, Jernigan, & Mascher, 2005; Smedley & Smedley, 2005; Alfred & Chlup, 2010)。

相反,民族群體和民族是更通行的術語,其認同度也更高,民族與文化背景、國籍、宗教信仰和語言有關。同一民族群體的成員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群體歷史。

此外,關于如何命名才能更好地反映種族和民族群體之間的差異,還未有定論。應該使用“非裔美國人”這種具有地理和文化意味的命名,來取代“黑人”這種主要關注種族和膚色的稱呼嗎?“美國原住民”是比“印第安人”更好的稱呼嗎?“西班牙裔”這種稱呼比“拉丁美洲人”更合適嗎?研究者應該如何準確地在多種族背景下對人群進行分類呢?

為了全面理解發展過程,我們需要考慮與人類多樣性相聯系的復雜主題。事實上,只有通過發現不同民族、文化和種族群體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發展心理學家才可以將發展的普遍原則和文化決定的發展區分開來。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畢生發展研究將把關注點從主要針對北美和歐洲國家個體的發展,轉向關注全球個體的發展(Fowers & Davidov, 2006; Matsumoto & Yoo, 2006; Kloep et al., 2009)。

關鍵議題和問題:決定畢生發展的先天與后天因素

畢生發展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旅程,每個人在這個旅途中都會經歷一些相同的里程碑。對探索這個領域的發展心理學家來說,人們畢生發展情況的差異性引出了很多問題。考察個體由生至死所經歷巨大變化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實際年齡有多重要?是否存在清晰明確的發展時間表?如何找到發展的主線及普遍模式?

雖然人們對人類發展性質和軌跡問題的熱衷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臘,但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畢生發展才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被分離出來。從此,人們對上述問題的爭論就不曾停止過。

在本節中,我們將考察畢生發展領域中最重要的,也是存在持續爭議的四個議題,并探討研究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

連續性變化與階段性變化

學習目標1.3 解釋連續性變化和階段性變化的區別。

挑戰發展心理學家的首要問題之一是:發展過程究竟是連續性的,還是階段性的。在連續性變化(continuous change)中,發展是漸進的過程,每個水平的成就都建立在之前水平的基礎上。連續性變化是量的變化,推動變化的機制在畢生發展過程中都是保持不變的。因此,連續性變化所產生的是程度上的變化,而不是性質上的變化。例如,人們身高的變化就是連續性的。一些研究者認為人們思維能力的變化也是連續的、逐漸提高的,而不是突然發展出全新的認知加工能力。

相反,另一些人將發展視為階段性變化(discontinuous change),變化發生在截然不同的階段中。每個階段帶來的行為都與前一階段的行為存在本質差異。讓我們重新考慮一下認知發展的過程,一些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思維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不僅是在數量上,而且是在質量上。

大多數發展心理學家都認為,對于連續性和階段性的問題只考慮單一立場是不合適的。很多類型的發展變化是連續性的,但也有很多明顯是階段性的(Heimann, 2003; Gumz et al., 2010; Burgers, 2016)。

關鍵期與敏感期:評估環境事件的影響

學習目標1.4 區分關鍵期與敏感期。

如果一個懷孕11周的婦女患上了風疹(德國麻疹),那她所生的孩子也很可能有嚴重問題,如失明、耳聾和心臟病。而如果她是在懷孕30周時患上該疾病的,對胎兒造成傷害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這種不同的后果闡明了關鍵期的概念。關鍵期(critical period)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時期,此時特定的事件會造成重大影響。這時,某些特定的環境刺激成為正常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Uylings, 2006)。

雖然畢生發展的早期研究者大力強調關鍵期的重要性,但近期的理論認為,個體發展在很多領域都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尤其是在人格和社會發展領域。例如,缺乏早期特定的社會經驗并不會對個體造成永久性的損害,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們可以利用日后的經驗幫助他們彌補早期的不足。

總之,發展心理學家現在更傾向于用“敏感期”來代替“關鍵期”。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是指機體處于對環境中特定類型的刺激具有更強易感性的時期。與關鍵期不同的是,特定環境刺激在敏感期缺失并不總是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結果。

理解關鍵期和敏感期在概念上的區別是很重要的:關鍵期假設的是,當特定種類的環境影響不存在時,就會給發展中的個體帶來永久的、不可逆的結果。相反,盡管在敏感期缺少特定的環境影響可能阻礙個體的發展,但之后的經驗是可以補足早期缺失的。換句話說,敏感期的概念肯定了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可塑性(Hooks & Chen, 2008; Steele et al., 2013; Hartley & Lee, 2015)。

關注畢生發展還是特定階段發展

學習目標1.5 描述畢生發展的研究是如何拓展的。

早期發展心理學家傾向于關注嬰幼兒期和青少年期,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畢生發展的其他階段。但近期發展心理學家認為,整個畢生發展過程都很重要,正如本書所述,發展和變化會持續存在于畢生發展的每個階段。

此外,為了全面理解社會環境對特定年齡階段個體產生的影響,我們必須考察向個體提供這種影響的關鍵人群。例如,為了理解嬰幼兒的發展,我們需要弄清父母的年齡對嬰幼兒的社會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一個初為人母的15歲媽媽和一個37歲經驗豐富的母親將會提供完全不同的家庭影響。因此,嬰幼兒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父母發展所派生的結果。

另外,發展心理學家保羅·巴爾特斯(Paul Baltes)指出,畢生發展同時涉及獲得和喪失。隨著年齡增長,一些能力變得更加嫻熟老練,另一些技能則開始消退。例如,個體的詞匯量從兒童時期到成年期都在保持增長,但一些身體能力,如反應時,則在成年早期和中期達到頂峰,然后開始衰退(Baltes, 2003; Ghisletta et al., 2010;Cid-Fernández,Lindin,& Diai 2016)。

先天與后天對發展的相對影響

學習目標1.6 總結先天和后天對發展的影響。

發展中的一個永久話題是,個體的行為有多少取決于他們遺傳(先天)的影響,又有多少取決于其所處的物理和社會環境(后天)的影響(Wexler, 2006)。

先天是指從父母遺傳得來的特質、才能和能力。它包含遺傳信息預先確定的演變過程,即成熟(maturation)的過程。人類從一個受精卵發展為由幾十億個細胞組成的完整個體,這些基因和遺傳因素一直發揮著作用。先天因素決定了我們的眼睛是藍色還是褐色,決定了我們畢生都有濃密的頭發還是會逐漸變禿,決定了我們在運動上會有什么表現。先天因素還決定了我們大腦的發育方式,從而使得我們可以閱讀這一頁紙上的文字。

相反,后天是指塑造行為的環境影響。一些影響可能是生物上的,如懷孕母親攝入可卡因對胎兒的影響以及嬰兒可攝入食物的種類和數量的影響。其他影響可能會更社會化,如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或者同伴壓力(stress)對青少年的影響。壓力也稱應激,是指個體在面臨威脅或挑戰性事件時,身體和情緒的反應。最后,還有一些影響是社會層面作用的結果,如個體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

雖然發展心理學家不認同“行為只是單獨由先天或后天因素決定”的想法,但先天—后天的問題仍引發了強烈的爭論。以智力為例,如果智力基本上由遺傳所決定,并且在出生時已經基本確定,那么生命后期努力提高智力的行為將注定失敗。相反,如果智力基本是環境影響,如學校教育和家庭培養的質和量的結果,那么我們可以期望通過提高社會條件來促進智力的提高。

顯然,先天和后天因素都不能獨立解釋大部分的發展現象。遺傳和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復雜的,因為一些遺傳決定的特征不僅直接影響個體的行為,而且還能間接塑造個體的環境。例如,兒童愛哭的特質可能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也可能是因為父母對持續的哭聲具有高度敏感性,一聽到哭聲就會匆匆趕去安慰,從而影響了兒童所處的環境。因此,父母對兒童因遺傳所決定的行為的敏感反應,成為影響兒童日后發展的環境因素。

同樣,雖然遺傳背景讓我們傾向于表現出特定行為,但這些行為在缺乏適當環境的情況下也難以發生。擁有相似遺傳背景的個體(例如同卵雙胞胎)可能具有相去甚遠的行為方式,而具有完全不同遺傳背景的人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能會有相似的行為(Gangestad, 2010; Barnes & Boutwell, 2013; Segal et al., 2015)。

總之,先天和后天的問題非常具有爭議性。歸根結底,我們應該將其看作是一個統一體的兩端,而特定行為會存在于這兩者之間的某個位置。這與我們所提到的其他矛盾問題類似。例如,連續性與階段性發展也不是對立的“不是/而是”的過程,一些發展形式偏向于統一體“連續”的一端,另一些則靠近“不連續”的一端??傊?,幾乎沒有人認為發展過程是絕對的“不是/而是”過程(Deater-Deckard & Cahill, 2006; Rutter, 2006; Selig & Lopez, 2016)。

回顧、檢測和應用

回顧

學習目標1.1 描述畢生發展領域的界定。

畢生發展是一種用來理解人類在一生中的成長與變化的科學方法。該領域涵蓋了廣泛的年齡范圍和主題。它的主要目標是考察人類所在的年齡群體與其生理、認知、社會性和人格發展之間的聯系。

學習目標1.2 描述同輩群體及其如何影響發展。

基于相近的年齡和出生地點,作為同輩群體的成員,人們會受到歷史事件的影響。人們同樣受到年齡、社會文化和非常規生活事件方面的影響。

學習目標1.3 解釋連續性變化和階段性變化的區別。

在連續性變化中,發展是漸進的過程,每個水平的成就都建立在之前水平的基礎上。連續性變化是量變,推動發展的機制在畢生發展過程中都保持不變。相反,階段性變化中,變化發生在截然不同的階段。每一階段的行為都與前一階段的行為有質的區別。

學習目標1.4 區分關鍵期與敏感期。

關鍵期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時期,此時特定的事件都會造成重大影響。敏感期是指機體處于對環境中特定類型的刺激具有更強易感性的時期。然而,與關鍵期不同的是,特定環境刺激在敏感期缺失并不總是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結果。

學習目標1.5 描述畢生發展的研究是如何拓展的。

對于早期的發展,心理學家傾向于關注嬰幼兒期和青少年期,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畢生發展的其他階段。但近期發展心理學家認為,整個畢生發展過程都很重要,發展和變化會持續存在于畢生發展的每個階段。

學習目標1.6 總結先天和后天對發展的影響。

先天指的是從父母遺傳得來的特質、才能和能力。相反,后天指的是塑造行為的環境影響。

自我檢測

1.畢生發展心理學家提出的三個假設包括:1)關注人類發展;2)對發展、變化和穩定性的理解;3)____。

a.發展會持續整個畢生過程

b.兒童時期的發展變化是唯一值得研究的變化

c.畢生發展的一些階段比另一些階段更重要

d.發展是一個穩定不變的過程

2.個體說出第一個完整句子的時間,是以下哪一種影響的例子____。

a.歷史方面的影響

b.年齡方面的影響

c.社會文化方面的影響

d.非常規生活事件的影響

3.格雷迪認為人類是通過微小的量的累積而發展的,他的姐妹安德烈婭不同意,認為人類發展是更加獨立和階段性的。他們的爭論反映的主題是____。

a.關鍵期與敏感期

b.先天與后天

c.連續性與階段性

d.畢生發展與特定階段

4.在發展中特殊時間點上發生的特定事件會造成重大影響,這描述的是____。

a.關鍵期

b.敏感期

c.遺傳期

d.胚胎期

掃描二維碼,

獲取全書“自我檢測”的答案。

應用于畢生發展

舉出一些例子,說明文化,即廣義文化或者文化的一些方面影響人類發展的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县| 邵阳县| 班玛县| 新昌县| 衡山县| 通城县| 甘洛县| 千阳县| 北宁市| 湛江市| 宁都县| 南京市| 泰和县| 浦东新区| 武冈市| 闽侯县| 霸州市| 美姑县| 尚义县| 枝江市| 固安县| 华安县| 扶沟县| 北川| 高雄市| 安溪县| 文登市| 韩城市| 通江县| 望都县| 潞西市| 遵义县| 河源市| 广平县| 城固县| 开封县| 东丰县| 个旧市| 镇平县| 静安区|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