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世紀中歐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約500—約1500年)
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認為,當人口增長速度超過食物供應增長速度時,人類生存危機就不可避免會產生。還在7世紀時,歐洲僅有約1200萬人,此時期的自然資源足夠其支配使用。然而,進入14世紀后,歐洲大陸已激增5000萬人口,它的急劇增長已漸漸給自然環境帶來壓力,資源危機已開始顯現。[1]在德意志境內,為緩解土地不足的壓力,大批森林被砍伐,尤其是12世紀東進開墾運動更加速了森林的大片消失,新開墾出的田地草場造成很多水土流失和地形地貌的改變。這里,森林危機的出現不僅有農業開墾的原因,同時,城市工商業生產、礦山冶煉等也加速了森林的砍伐,所以,中世紀最大的生態危機便是森林資源的危機。在城市方面,隨著13世紀城市的不斷興起,人口增長也帶來了很多空氣質量問題和污水處理問題,隨后14世紀鼠疫的大爆發在很大程度上也應歸咎于城市環境的污染。在某種意義上,鼠疫既是中世紀歐洲人的災難,也是一場嚴重的生態危機,它不僅奪去了很多無辜性命,還嚴重地動搖了社會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本章將從氣候、農業、城市、森林和瘟疫這五方面對中世紀日耳曼人在自然環境中的表現進行分析研究,同時也將探討自然環境如何改變日耳曼人的生產生活,以此揭示這一歷史時期的人地演進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