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文昌閣(輝縣市)
文昌閣位于輝縣市文昌大道中段路南,坐北朝南,為木結構古建筑,因上覆彩色琉璃瓦,又名“琉璃閣”,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元朝之前,文昌閣建在文廟內,明嘉靖時期重建在古城東南隅,萬歷五年(1577)移至現址。閣樓里供奉有文曲星君,引得文人學士前來祭拜。清順治九年(1652)、嘉慶五年(1800)先后擴建重修,形成閣、臺、亭殿、配廊、奎樓等建筑規模,建筑風格為明代特征。
清康熙《輝縣志》記載:“文昌閣在城外東南隅,萬歷丁丑(萬歷五年,1577)知縣聶良杞從諸鄉紳議建此,以興文運,其規模宏敞,殿閣穹隆,上應奎壁,足稱勝。順治九年壬辰汴人張玉募化重修,創建奎光樓一座,前后殿宇新煥倍昔。每歲二月初二日,縣官致祭。”[20]
聶良杞(1547—1619),字子實,號念初,江西省金溪縣人。幼篤志好修,潛心性理思考。明代隆慶二年(1568)進士,授福建長樂知縣,以父憂未赴。補河南輝縣知縣,在任五年如一日,均徭役,裁里甲,開河渠,廉潔奉公,勤于民政。擢禮部給事中。入祀鄉賢祠。
文昌閣現僅存一閣,坐北朝南,由臺基及閣體部分組成,臺基呈正方形,青石分層壘砌。臺前正中筑石階,兩側置垂帶。臺沿有一對石獅,周圍砌石欄桿、欄板。閣體居臺中,平面八角形,兩層,三重檐攢尖頂,通高15.35米。檐柱為大八角形石柱,全柱為圓形通天木柱,青磚包砌。頂為樓板,西側置木樓梯,樓上有回廊。閣頂覆藍、綠琉璃瓦,寶剎為琉璃寶珠。八條垂脊上均飾卷草圖案,并置有狎魚、獅子、仰天吼、仙人等形象。上層檐下合轉角處有五踩重昂斗拱和斜拱16攢。中層屋面八條垂脊上飾龍、鳳、麒麟、奔馬等,中層檐下除有一斗二升斗拱外,另有一周圍廊平座,安格扇門四扇,其余七面均為坎墻和坎窗。下層屋面的八條博脊上飾奔鹿、牡丹、二龍戲珠、仙鶴、人物、鳳凰、麒麟、荷花等。
閣體八角上懸掛著鈴鐺,這幾個鈴鐺在天空中隨風而動,不時發出清脆的響聲,愈發襯托出這里歷史的悠久。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此東南出土很多商及戰國時期的珍貴文物,因此,輝縣琉璃閣遺址是先商文化輝衛型的典型代表。它的發現是夏文化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口,在中國考古學術史上具有非凡價值和意義。1976年,公布為輝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公布為新鄉市重點保護單位。2008年,輝縣市城區規劃改造,對文昌閣進行了拆建重修。
文昌閣建筑結構嚴謹,造型精巧,工藝精致,氣勢宏偉,是豫北地區現存明代木構閣樓建筑和傳承文昌文化的重要載體。2008年文昌閣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文昌閣被規劃修整為廣場,成為人們休閑娛樂、鍛煉身體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