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9評論

第1章 譯者序(1)

北 塔

我譯的《菊與刀》又要再版了。這次,我個人強烈要求在正文前寫幾句。當年,我在翻譯時就有很多想法曾想寫出來,可惜,當時約我譯的是一個書商,他們急于求成,忙于賣錢,不容我從容寫作,遂作罷。

“二戰”期間和“二戰”之后,美國人談起日本人,腦袋會搖得像撥浪鼓。第一是因為他們不同意日本人的很多言行,第二是因為他們對日本的不了解。本尼迪克特的這本書幾乎回答了當時盤繞在人們心頭的絕大部分疑問。當年,最為這些疑問所糾結的是占領日本的美國當局,他們因為不懂而不知道如何來管理日本。《菊與刀》一書不僅解疑釋惑,而且還指明了方向、建議了方法。所有這些智力支持都起到了立竿見影且影響深遠的效果。時至今日,如此“學以致用”的著述例子依然不多。

因本書最早問世于1946年,所以,現在的日本社會與當時的已是天壤之別,但是,就日本文化的根本,尤其是日本人的本性而言,幾乎沒有太大變化。本尼迪克特在本書的最后,曾對戰后日本發展的路線進行了預測,而她的預測基本上是應驗了的。她的預言是:“如果日本的預算中沒有軍事化這一項,如果她愿意,那么,不消幾年,她就能使自己成為東方商貿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她可以把她的經濟基礎建立在和平的利益上,并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樣一個和平的日本將在世界各國中得到一個可敬的位子。如果美國繼續利用其影響,支持這樣一項計劃,那將起到莫大的幫助作用。”二戰之后,美國確實幫助了日本,而日本也的確在軍費上投入很少的開支,并且沒過多少年就真的重新實現了經濟繁榮的局面。

如果本尼迪克特只準確預言了日本的戰后重建,那么,她還不算是偉大的預言家,本書也算不得是偉大的著作。這本書的真正口碑在于她對日本文化特征和日本人性格的絕佳概括。

在翻譯這部書之前,我雖然僅學過一丁點日語,但卻讀過相當多日本的書和描寫日本的書,同時也接觸過不少日本人;但我承認我對日本的了解還遠不及我對美國的了解。翻譯是最深入細致的閱讀,甚至是研究。在翻譯過程中,我對日本的很多不解得到了解決。

自從2007年本書初版以來,日本發生了覆地翻天的變化,中日關系也急轉直下。日本人的性格本來就讓我們這些鄰居難以理解,現在似乎變得更加古怪了。

趁著再版和寫序的機會,也為了檢驗本書對當前日本人的所作所言是否依然具有解釋力,我反復重讀了本書。讀罷,我發現,它的解釋力依然是強大的,因為現在的日本人跟70年前甚至700年前的日本人,從根本上說,幾乎沒有太大差別。

也就是說,本書依然有助于我們認識日本人,依然有助于我們了解日本人習慣和做法的緣由,因而,我強烈地向讀者推薦本書。

在推薦的同時,關于作者和本書,我還有幾個小問題要與讀者溝通。

1.本尼迪克特不僅僅是個優秀的學者,還是思想家和詩人。只有思想家,才能那么條分縷析,洞微察幽;只有詩人,才會那么敏感,那么深地抵達人心的底部,去設身處地地探查人的心理軌跡。

關于本尼迪克特的詩人身份,我還想補充一些資料。她早露詩才,7歲就開始寫作短詩。在青春時期,她曾與一個生化學家相戀,在愛情的激發下,曾用多個筆名寫作并發表了不少詩作。在中年時期,她曾經一度有一個須眉知己,叫薩丕爾,兩人都致力于研究人類學,卻都喜歡詩歌。他們互讀互評對方的詩作,還曾一起向出版社投稿,結果雙雙被退回。后來,她把詩人的激情、睿智和創造力用于學術的研究和寫作,當然是成就斐然了。

2.也許正是因為從小喜歡舞文弄墨,本尼迪克特大學時期主修的專業是英語文學,1919年,32歲的本尼迪克特才改行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類學。文學背景對她的人類學研究的特點、方向和方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而言之,人類學分為兩類:文化人類學(英國稱為“社會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本尼迪克特做的是文化人類學,這不僅因為歐洲大陸基本上從事的是體質人類學,英美則致力于文化人類學;更因為她作為一個文學出身的人,恐怕不能也不愿做體質類研究。

無論是文化人類學還是體質人類學,兩個領域的學者共同的方法都是所謂的田野調查,即要到實地去生活、觀察、記錄當地人的日常言行,這些當地人一般還是比較原始落后的亞非拉地域的村落乃至部落。田野調查,尤其是到頗具異國情調的地方去生活考察幾個月乃至一年,可以說是對平常呆板的學院生活的反向性補充,因此深受人類學者,尤其是女學者的鐘愛。我想,這是人類學領域多出女學者,尤其是優秀女學者的一個原因。

本尼迪克特本來也熱衷于做田野調查,重視活生生的一手資料。但是,她在研究本課題時,美日處于交戰狀態,不可能到日本去生活。她基本上只能依賴于二手資料,即文獻。她最多能做一些訪談,而訪談的對象也局限于生活在美國的日本人,甚至是他們的后裔。

有人稱本尼迪克特的這種研究方法為遠程人類學研究法(Anthropology at a Distance)。遠程法本來是人類學研究的短處,他們更喜歡或者說更傾向于腳踏實地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不過,遠程法是文學研究的強項。文學學者們擅長隔山打虎,尚友千古。無論多么遠的時空距離,都能夠被他們的同情心和想象力所彌補。本尼迪克特的文學天賦和素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這還要感謝她對文本化的歷史和現實的超強處理能力。在我的閱讀視野內,她是歷代以來少數幾個具有那么強的抽象、概括和思辨能力的女學者之一。她的弟子兼閨蜜瑪格麗特·米德同為知名人類學家,而且比她更加強調男女在思維能力上的所謂旗鼓相當。但米德在抽象、概括和思辨方面的能力遠遜于她,相較于米德張牙舞爪的女權主義形象,她顯得知書達理、秀外慧中。我在上大學時幾乎同時讀了米德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和本尼迪克特的《文化的模式》,感覺頗為不同。《文化的模式》雖然從尼采那里借用了術語、思想和方法,但是有深度和復雜性。而《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則卑之無甚高論,而且顯得單調。米德擅長的只是觀察和描述,而不是對現象進行超越時空的洞察和探究。這是大部分依賴于田野調查的學者的通病。

3.本尼迪克特擅長文本分析,但更拿手的是比較研究。她是人類學學者中少有的博雅之士,而且能融會貫通。在本書中她比較的最多的是美國人和日本人的異同——主要是異;其次,是比較了日本人和中國人。當然,她對美國人與歐洲人、日本人與歐洲人也有所比較。在比較中,她道出了許多前所未有、發人深省的觀點。

關于日本與歐洲文化的比較研究,是一個悠久的傳統話題,可以追溯到16世紀葡萄牙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1532年—1597年)所撰的《歐日比較文化》(Kulturgegensatze Europa—Japan,日本語譯名為《日歐文化比較論》)。而關于中國與日本的文化比較,則歷史更加久遠,而且不是她的專長,所以她說得不那么多。

我在翻譯時,曾經處處覺得,她討論的日本文化有太多的方面,盡管她沒有說那也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但我真的感同身受。盡管有些日本人強調他們早已脫亞入歐,但他們畢竟還在漢字文化圈里思考生活,中國文化是他們文化的母體,他們想掙脫,談何容易。兩個國家的文化觀念重合度相當高。比如說中國社會也是人情社會,人際關系是大家最需要嚴肅謹慎對待的,我們的一生都在人情債的網絡里,始終在借和還人情。比如,中國人也認為面子比里子更重要,名聲比實際更要緊。跟日本人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的好面子到了可以隨時與最近的親屬撕破臉的程度,我們的好名甚至到了準宗教(所謂“名教”)的地步。對這樣永遠還不清的人情債,本尼迪克特深表同情,也略有微詞。她主要討論的是日本傳統社會尤其是鄉村社會的情況(她對日本的現代城市社會了解太少,也是本書被某些人詬病的重要原因)。

我是20世紀80年代從鄉村來到城市的。那個時候的中國鄉村跟20世紀40年代的日本鄉村相比,在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觀念上,何其相似乃爾。鄉村社會比城市社會更注重人情。因為傳統的鄉村社會結構更加脆弱、更加無依,農民沒有失業金,沒有養老金,沒有醫療保險,他們只能依靠家庭、親屬織造起來的關系網的互助。無論是子女幼小時候對父母的依賴,還是父母病老之時對子女的依靠,都具有不確定性,比方說疾病或者能力不足都會導致家庭的貧困。如此再沒有親朋的幫助救濟,很多人真的可能連生存都保障不了,更不要說發展了。

譯者:北塔
上架時間:2015-05-06 16:53:01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阳县| 永宁县| 横峰县| 宁远县| 龙门县| 巴塘县| 武宣县| 平湖市| 堆龙德庆县| 凯里市| 南京市| 巴林左旗| 沙湾县| 始兴县| 榆林市| 阿克苏市| 松江区| 沁阳市| 巧家县| 涿鹿县| 南康市| 焦作市| 澄迈县| 华亭县| 铁力市| 临澧县| 吴川市| 怀集县| 麦盖提县| 大港区| 太谷县| 视频| 科技| 伊宁县| 贵南县| 重庆市| 靖州| 阿勒泰市| 图木舒克市| 临夏县|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