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牧野名勝
  • 聶好春
  • 1079字
  • 2021-09-30 12:10:06

第七節(jié) 酸棗閣(延津縣)

酸棗閣位于延津縣石婆固鎮(zhèn),石婆固鎮(zhèn)集北村東頭有一處沙丘,上面建有一處廟宇,名為東岳廟。廟宇后面,有一古老的方形閣樓,系明代建筑,叫酸棗閣。

作為地理名稱的酸棗,在延津縣北。春秋時期為鄭國廩延邑。廩,本義米倉,此指沙土堆。因境內(nèi)有虛廩堆延綿不絕而名,明嘉靖年間曾創(chuàng)辦廩延書院。

明代延津人李戴曾撰《石婆固東岳廟古酸棗記》:

吾廩延,古酸棗邑也,以木得名,必為土之所宜,歷觀郊野,叢生則有之,未有成樹者。惟石婆固東岳廟后遺一株(酸棗樹),其大合抱,其高數(shù)丈,宛如怪石壁立……[14]

酸棗邑在戰(zhàn)國時為韓所都。[15]秦王政五年(前242),發(fā)起“酸棗之役”,秦將蒙驁率軍攻酸棗,拔酸棗及附近20余城。以境內(nèi)多棘,置酸棗縣。

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袁紹、袁術(shù)、曹操等十幾路人馬齊聚酸棗,舉行討董卓大會,稱“酸棗盟誓”或“酸棗會盟”,以上幾路諸侯稱為“酸棗聯(lián)軍”。曹操寫《蒿里行》,記述了此段歷史。[16]

隋朝開皇六年(580)復置酸棗縣,移治今延津。北宋政和七年(1117),以境內(nèi)有延津渡名,改稱延津縣,沿襲至今。明嘉靖《延津縣志》記載,縣有“酸棗山,在縣西十五里,今名土山”[17]。“酸棗舊邑”為延津古八景之一,“酸棗遺蹤”為延津古十六景之一。

明萬歷《延津縣志》載:“唐尉遲敬德奉命董修廟之役(即監(jiān)造東岳廟工程),曾系馬掛策(馬鞭)其上。”[18]后人便把這棵千年古樹作為古跡保留下來。

至明代東岳廟倒塌,大樹枯死,而根側(cè)卻另發(fā)新株。當時有姚、高、陳三姓人等修圍墻以護之,繼而新株亦死。之后為保護樹干,建一座長寬各八尺,高兩丈余的方形閣樓(酸棗閣),閣樓向南留小門,東西山墻上部各有小窗一孔。閣內(nèi)棚樓板,樓上北墻中嵌石碣一方,刻“唐鄂國公尉遲敬德掛鞭處”11個字。小窗口伸出的樹干即為傳說中唐朝尉遲敬德掛鞭處。樓下北墻亦嵌有石碣,鐫明代吏部尚書李戴所撰《石婆固東岳廟古酸棗記》。

李戴,字仁夫,號對泉,延津縣城東街人。嘉靖辛酉年(1561)舉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曾任工部尚書。李戴幼時曾與友朋散步酸棗樹下,“玩而奇之”,撰寫《石婆固東岳廟古酸棗記》時,已經(jīng)距幼時30載,但是對酸棗樹的成長和管理依然非常關(guān)心,“何千百年不壞而壞于今耶?昔召伯巡行南國憩甘棠下,人愛不忍傷,至今遺跡尚存。酸棗非棠,然尉遲公古名臣也,勛伐不減召伯,則此樹當與甘棠埒矣!”把酸棗和甘棠相比,將尉遲公與召伯相比,“況吾邑以此得名,顧不知愛耶?”

明代詩人越應揚題《酸棗遺蹤》詩一首:

由來斯棗名斯邑,特地參天獨爾奇。

一自司空垂筆后,孤標千載茂聲施。[19]

2018年2月開始修建酸棗閣公園。酸棗閣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成了延津文化旅游的新去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来县| 农安县| 武冈市| 临湘市| 依安县| 瑞昌市| 巴彦淖尔市| 辽阳县| 铜川市| 临沧市| 睢宁县| 呼图壁县| 桑植县| 鄂温| 高要市| 彰化县| 肇东市| 炉霍县| 锡林浩特市| 原阳县| 留坝县| 泰宁县| 德兴市| 修武县| 阆中市| 景泰县| 偏关县| 邳州市| 蒙城县| 淄博市| 永春县| 翼城县| 阿勒泰市| 东丰县| 嘉黎县| 潞城市| 正阳县| 武平县| 象州县| 广州市|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