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項目于2009年獲得“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批準立項。立項之后,課題組在四川師范大學政治教育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2007級、2008級、2009級進行了該項目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索。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一系列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在《時代教育》《長江大學學報》《林區教育》《教育探索》等期刊發表4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論文集》,較好地完成了課題預期研究目標。

在《時代教育》發表的《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基點及路徑分析》,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何基于新課程的改革背景和四川及西部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進行了探討,這有利于我們更加明晰本專業的人才定位,強化“厚基礎、寬視野、重實踐、強適應”的辦學思想。

在《長江大學學報》發表的《新課改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的教育觀》,對本專業學生新課程視域下應具備的課程觀、教師觀、知識觀、人才觀進行了探討,為本學院的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化發展進行了有效的探索。

在《林區教學》發表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創新“灌輸理論”的策略探究》,結合作者中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具體探討了在“灌輸理論”面臨著“學起來困難,教起來吃力”的困境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要求下,教育主體需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堅持“灌輸理論”,實現“灌輸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創新。

在《教育探索》發表的《新課改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首先,從理論上辨明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含義,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它可以簡化表示為:目標+過程與方式(教學內容和課程+教學方式和方法+管理和評估制度),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研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的問題。其次,論文將上述在研究中獲得的認識貫徹在各個專項研究中,以之指導各個專項研究的開展,并在此基礎之上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歸納為“培養目標(Training objective)—課程體系(Curricular system)—培養方法(Training method)—評價機制(Evaluation system)”這四位一體的有機體系。并進一步從自身和其他高校的成功經驗中,總結提煉適應新課改、新形勢需求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并將其歸納為多維的(Polydimensional)、拓展性(Prolongable)、實踐化(Practical)和多元化(Polynary)四個特點(簡稱4Ps)。課題提出符合新課改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四位一體的4Ps人才培養新模式,正是由其“多維的培養目標(Polydimen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拓展性的課程體系(Prolongable curricular system)”“實踐化的技能素質培養方法(Practical training method)”和“多元化的評價機制(Polynary evaluation system)”這四大方面耦合構成。

課題組結合以上研究,就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以下探索與實踐:

一 確立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定位

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基點,以中學新課程改革為目標,不斷探索新的中學政治師資的培養機制。學院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國家特色專業建設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邀請相關專家和本專業骨干教師,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并在實踐中逐漸確立了較為鮮明的多維化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目標與定位。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在中學從事思想政治課教學和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人才,使得畢業學生的專業背景寬闊、知識結構合理、社會適應能力強、后續發展空間大、就業方向呈多元的特征。其人才知識結構具有學科綜合性,人才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多元性。

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重點在于強化其師范性,培養的學生不僅應該具有優良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而且應該對中學的新課程改革與實踐能較好地把握與思考,能夠在中學政治新課程的教學與改革中發揮骨干作用。

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堅持以教師教育為基礎、學科建設為中心、科學研究為先導、師資水平為重點,逐步形成了以“厚基礎、寬視野、強適應”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在改革中,課題組發現上述的人才培養目標更有利于學生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可持續的發展后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二 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指導和規范專業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其優化必須面向社會對專業人才需求及規格變化的實際。通過對本專業的培養方案的修訂,逐步形成以“注重多學科知識并重和突出實踐能力強化”為基點,以體現“厚基礎、寬視野、強適應”為培養特色的方案設計。在此基礎上,學院努力抓住作為首批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四川師范大學“西部地區跨學科復合型師資培養綜合改革實驗區”改革試點專業的契機,繼續加強社會調研,特別是密切關注中學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的新要求,適時對培養方案進行新的調整,使之更為科學、更為優化。

(一)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規劃與實施為背景,密切關注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有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需求的基本趨向,使專業培養方案具有前瞻性。

(二)通過全省中學政治課骨干教師周期性培訓的渠道,與全省各中學建立廣泛和深入的聯系,充分了解中學政治課程的教改實踐,傾聽中學政治教師對現行培養模式的意見,增強專業培養方案的現實性。

(三)基于學分制的實施,增大專業選修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的比例,更好體現學生學習選擇的權利,增強專業培養方案的合理性。

(四)對應中學政治課程的改革實際,優化課程體系。1.加強對已有3門省級精品課程、7門校級精品課程的建設,不斷更新和完善精品課程的網絡資源。2.重新修訂了17門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大綱,強化了新課改理念和實踐教學措施。3.在課程體系上對原有相對分散的課程設置進行了整合,模塊化課程結構,把專業的主要培養方向定位在“教師教育”和“應用提高”這兩個方面,而重點又在“教師教育”模塊。4.增加了教師教育類課程建設的力度,強化《中學政治教學論》《中學政治課程標準解讀與課程分析》《中學政治課堂教學設計》《中學政治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學思想政治微格教學實訓》等教師專業素養類課程。增加了在新課標中要求作為選修模塊開設的學科前沿知識,增加了新課標解讀、微格教學訓練等涉及中學政治新課程的教學時數,將《中國文化概論》列入了專業主干課程。

三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一)為增強政治學科教學法的隊伍力量,從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成功引進1名中學政治特級教師,從四川大學引進1名博士。

(二)通過對外交流、進修、攻讀博士學位促進教師在職培養。立項以來,學院3名教師參加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建設研討會,2名教師參加教育部微格訓練指導培訓會,41人次參加各類學術研討會,3名教師分別到希臘亞里士多德大學、雅典美國古典研究學院、西南大學進修訪問,4名教師分別到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和四川大學攻讀博士(后), 5位專業教師獲得學校人才培養的榮譽稱號。

(三)以人才培養計劃的主干課程為核心,組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微格訓練等高素質院級教學團隊。團隊現有專職教師3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博士13人、碩士(含在讀博士)20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人、后備人選1人。專業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達81%,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比例達89%,教師分別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師資學歷、職稱、學緣結構合理。其中李小平教授,是四川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首批特約研究員。近五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級教改項目1項,獲省部級科研、教學獎勵4項。蔡方鹿教授和黃開國教授在中國哲學界是很有影響的專家,兩位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蔡方鹿為四川省中國哲學史研究會會長,四川師范大學首席教授;黃開國為四川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四 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一)實施了“4321”的實習準備計劃。“4”是指有效開展四個方面能力訓練工作:觀摩優秀課堂教學、強化微格訓練、嚴格校內試講、參與講課比賽;“3”是指在備課內容上要在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等中學政治課程中至少選擇3塊內容;“2”是指教案與多媒體課件統一;“1”是指參加一次講課比賽。

(二)與實習基地學校保持密切聯系,嚴格執行實習中學院與實習學校的“雙向指導”,積極聽取意見反饋;認真總結實習工作,通過教案、多媒體課件、課堂講授、教學反思、調研報告等的評比,充分展示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

(三)強化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訓練。成立了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指導小組,從科研素養、科研立項、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的達成等方面給予切實培訓和指導,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通過上述教學改革實踐,學生普遍反映知識面更廣,對教材上的知識點掌握更加牢固,實踐技能增強。更重要的是,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大增強,遇見問題時,可以不慌張,不畏懼,仔細而有條理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判斷,得出自己的結論。總的來看,師范生的綜合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學院成功舉辦“喻德”杯教師技能系列比賽活動,良好地展示了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激情和能力;石立春等人的《汶川政府公共危機應急能力調查》獲得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三等獎、四川省一等獎。2010年以來,本專業學生獲得校科研創新實驗計劃、科研創新基金29項,公開發表論文16篇。

(與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李小平等合作完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甸| 手游| 垣曲县| 九龙城区| 莲花县| 临沂市| 区。| 延安市| 隆回县| 九江市| 黑水县| 杂多县| 湖南省| 灌云县| 镇远县| 石台县| 大洼县| 治县。| 紫金县| 桂林市| 桓台县| 龙陵县| 马山县| 浦东新区| 福贡县| 合水县| 镇康县| 绵竹市| 泰来县| 瑞丽市| 宁南县| 饶阳县| 郯城县| 徐闻县| 手机| 三河市| 龙泉市| 舟山市| 施甸县| 陕西省| 广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