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科性質研究
- 潘中偉
- 4335字
- 2021-10-15 19:55:32
第一節 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的哲學概念及體系劃分
康德認為,一門科學的建立必定以某種理念為基礎,但人們要真正搞清楚這一理念,并清晰地規定該科學的“特有內容、環環相扣的關系(系統統一)和界限”,卻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摸索,需要從部分到整體進行理性的、有目的的和批判性的建構。[1]因此,雖然哲學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學科之一,人們對其包含的內容,有時甚至對哲學的概念也時常出現不同的理解,以至于康德認為到他那個時代為止,哲學還只是一個學派,并沒有真正上升為一門科學,成為確定的知識系統,從而得到人們的公認。或者說,哲學還不存在。[2]但是,康德仍然相信,在長期的歷史探索中,哲學這門科學的理念已經悄然生成了。批判哲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要將哲學的理念清晰地呈現出來,以便為哲學研究確定一個明確的領域和方法,為其持續的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對于康德來說,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Leibniz-Wolffian philosophy)的哲學概念及其體系劃分,作為當時支配德國哲學界的一種對哲學的基本理解,就是迄今為止最為令人滿意的看法,盡管還需要批判性的改造。[3]因此,在闡明康德的哲學概念,以及由這種新的理解所帶來的對于哲學學科的影響之前,先對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的哲學概念及分類作簡單的介紹是殊為必要的。不然的話,人們怎么能夠準確地評估批判哲學的革命性變革呢?
作為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的創立者,沃爾夫雖然從萊布尼茨那里受益良多,但他認為他自己的哲學是獨立于萊布尼茨的思想的,反而更多地得益于阿奎那。因此,當人們將他的哲學冠之以“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時,他本人十分不滿。不過,到今天為止,這些抱怨都無濟于事。[4]
沃爾夫哲學,就其自身的內容而言,并沒有多少值得關注的地方,甚至可以說其大部分內容是繁瑣而無趣的,它的重要性體現在別的地方。最重要的一點在于:“他用德語進行口語和書面語的表達,是第一個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德語給予了德國人一個完整哲學體系的哲學家?!?a id="w5">[5]以沃爾夫的哲學為中介,哲學被帶入德國并開始得到普及,發展并產生影響。因此,后來德國哲學界對于哲學概念及其體系的基本理解,都或多或少有著沃爾夫哲學的影子在里面。沃爾夫的學生鮑姆嘉通(Baumgarten)寫了一本體現沃爾夫基本哲學思想和哲學內部分類思想的教科書——《形而上學》(1739),這本書成為康德教學的常用教材。[6]盡管康德在講課過程中更多的是在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在闡發《純粹理性批判》中的思想,或者說康德一直是以批判性的態度來對待《形而上學》的,但這本書對于康德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純粹理性批判》探討的問題以及全書的結構安排與《形而上學》是基本一致的。[7]
沃爾夫將“哲學”定義為“世界的智慧”或“塵世的智慧”(Welt-Weisheit),以便和“上帝的學問”(Gottes-Gelahrtheit )或“神學”相區分,這樣一來,哲學就涵蓋了所有人類的科學。[8]不過,沃爾夫還是從“目標”和“方法”兩個層面將哲學與其他具體科學區分開來。就目標而言,他認為哲學研究的是事物“是其所是”的根據或理由,而具體科學則是通過經驗研究事物事實上是什么。從他通過哲學的具體分類而給予各門哲學學科的具體任務來看,所謂“事物‘是其所是’的根據或理由”,指的就是這一事物的首要原理或原則??梢钥闯?,沃爾夫在這里對“哲學”的定義,與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一書中對“智慧”的闡述大體是一致的,即智慧就是探求萬物的最初原因和本原,研究的是最普遍的知識。[9]亞里士多德也在后面的探討中指出,這種知識其實就是關于“存在”或“是”的知識。因此,沃爾夫給予“哲學”的定義,與亞里士多德以來西方對于哲學的理解相一致,這也是沃爾夫的觀點能夠被廣泛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蛘哒f,沃爾夫將哲學的任務一開始就定位于“求知”。至于方法,沃爾夫認為哲學應當效仿的是數學的方法,即通過下定義和三段論的演繹方式得出必然的結論。這也是笛卡爾以來,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哲學家的共同主張。
將“知識”分為“可能的知識”和“事實的知識”,是萊布尼茨的主張。一個涉及的是永恒的、必然的真理,另一個涉及的則是偶然的真理。它們分別服從于兩個原則:矛盾原則和充足理由原則。[10]遵循他的老師萊布尼茨,沃爾夫也將“知識”分為兩類:“可能的知識”和“現實的知識”。在沃爾夫看來,哲學研究的是“可能的知識”,或者說,是邏輯意義上的“可能性的知識”。因此,這里面最為重要的就是矛盾原則,它是檢驗哲學知識正確性的根本法則。一切具體科學都是在告訴人們“是什么”,而哲學則是研究“為什么必然是其所是”。[11]不過,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并沒有能夠真正達到哲學的這種要求,因為他們只是在解釋和列舉概念,并沒有能夠解釋他們這樣做的認識論上的根據,這也是后來康德指責他們是獨斷論者的原因。
沃爾夫將哲學分為三個部分:“邏輯學”“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邏輯學”就是形式邏輯,是先于其他學問的工具論。但是,它的基本原則其實來自理論哲學的本體論或存在論。因為,“邏輯”被認為源于心理學,給出的是“存在”(being)的知識,依賴靈魂的能力的運用。[12]“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明確劃分是沃爾夫最有影響的工作成果之一(盡管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區分了“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的人)。[13]“理論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它又進一步被區分為“本體論”和“實在形而上學”(real metaphysics)。其中,“實在形而上學”又分為“理性神學”“理性宇宙論”和“理性心理學”。至于“實踐哲學”,則又被劃分為“普通道德哲學”“政治學”和“自然法”,以及包括個體倫理學的“經濟學”。正如黑格爾所指出的,這種形而上學有一個基本的假定和信仰,即思想和對象是一致的,因此,思想通過“反思”就可直接把握對象的真理,[14]而從沒有想到去問一問,這是如何變得可能的。
所謂“本體論”或“第一哲學”,指的就是最嚴格意義上的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即最一般意義上的關于“存在”或“是”(being)的科學。由于“存在”被認為是一切事物都應具有的最為普遍的規定,因此,從原則上說,本體論所涉及的研究內容適用于一切事物。就此而言,本體論的內容必定要與形式邏輯的相關內容重合。沃爾夫遵循著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的思路,研究的就是一些這樣的邏輯范疇。在鮑姆嘉通的《形而上學》中,這一點體現得很明顯??档抡J為,鮑姆嘉通的《形而上學》的本體論部分就是一個“大雜燴”。[15]黑格爾也指出:“這部分的形而上學只能尋求經驗的完備性,和符合語言習慣的字面分析的正確性,而沒有考慮到這些規定自在自為的真理性和必然性?!?a id="w16">[16]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二人有不同的解釋。不過有一點是一致的,即他們都認為這些內容之間缺乏必然的聯系,因而是漫無秩序、不系統的,這也是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的通病。
鮑姆嘉通《形而上學》的宇宙論部分討論的是世界的概念、普遍規律、構成以及世界的完善性和產生方式等。這種形而上學以萊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和“單子論”為基本出發點,闡述世界是由相互聯系的實體所構成的,是不能充當任何其他整體的一部分的整體。簡而言之,在這部分內容中他認為世界是最大的整體;他討論了世界的“第一因”問題,反駁了宿命論和偶因論,闡述了世界的普遍規律,即萊布尼茨的連續律;他立足于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從單純的、精神性的“單子”和作為復合物的“形體”兩方面,闡述了世界的構成問題;最后,他討論的是關于最好的世界的幾種觀念,世界的秩序及其產生的問題,這就涉及它的產生方式是由自然的或事物本性的原因產生還是由超自然的(即奇跡)產生等??傊钪嬲撌菍⑹澜缱鳛橐粋€理性可以把握的絕對整體來研究的。
心理學討論的是靈魂的性質和各種能力。心理學分為兩種,即“經驗心理學”和“理性心理學”?!敖涷炐睦韺W”討論的是人類能夠從經驗之中獲知的靈魂的性質和各種能力。這種形而上學認為,靈魂就是一種獨特的具有表象能力的單子,按表象的清晰與否,可將人的認識能力分為低級的認識能力(感性)和高級的認識能力(理性),此外靈魂還具有低級和高級的欲求能力。最后,經驗心理學還討論了自由以及現象層面如思維、意志和外部對象等方面所體現的身心交感問題?!袄硇孕睦韺W”則討論了人類靈魂的本性,如靈魂的實體性、單一性和單純性、有限性和非物質性等問題;與動物靈魂的比較;闡述身心交感的哲學理論,如“自然影響論”“偶因論”和“預定和諧論”等;還有人類靈魂的起源問題,論證“上帝創造了靈魂”這一命題;另外,還涉及人類靈魂的不朽以及死后靈魂是否繼續存在等問題;最后講了動物的靈魂,并認為動物的靈魂缺乏像人一樣的高級能力。
在理性神學中,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是以宇宙論證明的方式證明上帝的實存的,即從“我在”出發,運用充足理由律和隱蔽的本體論證明,論證上帝是最實在的存在者,是必然實存的。然后,以“上帝是最實在的存在者”的命題為基礎,從本體論上論證上帝的屬性,論證上帝是實體,是單一的和單純的,是不變的,當然也就是永恒的。上帝是外在于世界的,其與世界的關系是單向的,即上帝影響世界,而世界不能影響上帝。[17]同時還以神人相似論為基礎,論證上帝在何種意義上是全智的、全能的和全惠的。最后是辨析并解釋了上帝的行為,如“創造”“創造的目的”“天意”“啟示”等的含義,這一切的核心就在于,上帝是通過直觀自身獲得了完善的概念的,并愿意依據這個概念創造出一個完善的世界來。
至于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的實踐哲學,其核心概念是“完善”。這一概念與斯賓諾莎的“自我保存”概念有密切的親緣關系?!白晕冶4妗笔且陨系蹫槟P偷?,或者說,于人的本性之中追求完善內在是人的天職,在追求完善的過程中就包含了快樂。[18]依據人的本性去生活,也就是要盡你所能去追求完善,[19]這就是這一學派所主張的最為重要的道德原則。因此,道德活動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東西能給自身帶來真正的完善,這需要人們在行動中通過賞罰去識別。換句話說,道德活動也必須以認知為前提,應該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的自由、自覺的行動。沃爾夫認為,只有了解全宇宙組織的人才能夠真正明白,每個人的完善與他人的完善是密不可分的,[20]因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個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體,這也是上帝的作品,是完善的典范。可見,道德問題與形而上學也是密不可分的。沃爾夫由此還推出了完善的社會的設想,即契約社會??傮w來說,這些思想都是萊布尼茨《單子論》中相關思想的條理化和系統化。
康德哲學中的很多基本問題,直接針對的就是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的相關思想,這是人們所公認的。因此,不了解這個學派,就無法對康德哲學做更為深入的研究,也直接影響到對于德國古典哲學,乃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入研究。然而遺憾的是,沃爾夫和鮑姆嘉通的《形而上學》至今未見中譯本,甚至康德相關的講演錄也沒有中譯本,這嚴重制約了國內的相關研究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