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研究思路與內容

(一)基本概念界定

1.南嶺走廊

南嶺(民族)走廊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學術概念,與西北民族走廊、藏彝民族走廊并稱我國三大民族走廊,是構成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思想的重要基礎。1982年5月,費孝通先生提出“南嶺走廊”概念及其在中華民族研究格局中的重要性:“廣西、湖南、廣東這幾個省區能不能把南嶺山脈這一條走廊上的苗、瑤、畬、壯、侗、水、布依等民族,即苗瑤語族和壯傣語族這兩大集團的關系都搞出來。這里各種民族有其特點,山區民族就同傣語系各族不一樣,以后的發展的前景也不同。上述幾個復雜地區:一條西北走廊、一條藏彝走廊、一條南嶺走廊,還有一個地區包括東北幾省。倘若這樣來看,中華民族差不多就有一個全面的概念了?!?span id="8suyvpu" class="super" id="ref85">[84]回顧費孝通先生對“南嶺走廊”概念的論述,其沒有對“南嶺走廊”的范圍進行詳細的界定,而麻國慶認為,按照學術界的共識,費老提出的南嶺走廊范圍應該包括“武夷山區南端、贛南山區、粵北山區、湘南山區、桂東北山區、桂北—黔南喀斯特區、滇東高原山區,東連閩粵沿海,西接橫斷山脈(“藏彝走廊”區域)及東南亞山區”。[85]根據瑤族在南嶺走廊的分布規律,本書的田野點集中在桂北、桂東、湘南和粵北的瑤族村落。

2.傳統社區

社區研究是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社會學的社區研究在文明社會內部進行個案調查,人類學的社區研究在異文化社會中研究封閉社區的獨立性和完整性?!?span id="3arvtob" class="super" id="ref87">[86]前者為美國社會學芝加哥學派開創,后者為以馬凌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為代表的人類學功能學派開創。1930年代,兩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帕克和布朗先后來華講學,將社區研究范式引入中國,直接推動了以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等一批學人為代表的中國“社區研究派”的形成。潘乃谷對此進行了回顧:“社區研究在當時被認為是這個學派的特色。在社會學學科里可以說是偏于應用人類學方法進行研究社會的一派,在社會人類學里可以說是偏于以現代微型社區為研究對象的一派,即馬林諾斯基稱之為社會學的中國學派?!?span id="8ucyexq" class="super" id="ref88">[87]1933年,費孝通先生及其同學將“community”翻譯成“社區”,指“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人們在地緣基礎上結成的互助合作的群體,用以區別在血緣基礎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親屬群體”。[88]本土化的“社區”概念強調“地區”“區域”的內涵,既是人群共同體,又是基層社會的基本治理單元。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在中國研究,最適宜于開始的單位是鄉村,因為大部分的中國人住在鄉村里;而且鄉村是足夠小的社區,可供給一兩個調查員在一兩年之內完成一種精密研究的機會?!?span id="0z32gmt" class="super" id="ref90">[89]這里的“鄉村社區”無疑指村落,村落是社會學、人類學做微型調查研究的基本單元,其意義不只是個案本身,也是區域研究、類型研究的基礎,可以小村落見大社會。因此,本書的“傳統社區”概念指傳統鄉村社區,主要指有一定歷史、人口和規模,自然景觀和諧,較好地保留了傳統生產生活、社會文化特色,并在當前仍有一定活力的村落(村寨)。需要指出的是,并不局限于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的村落。

3.文化環境

關于文化環境的定義眾說紛紜,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解釋?!碍h境”既是生態學概念,也是哲學、文化、社會范疇。從人類學角度來說,文化環境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密不可分,某種程度上與“文化生態”同義,是一個體現文化整體性理念的概念?!拔幕h境是人一旦出生就被拋入并生存其中的整個文化氛圍,它既是人的文化創造的結果,又對人及其活動具有先在制約性。由于任何文化總是與特定的社會相聯系的,沒有脫離社會的文化,也沒有脫離文化的社會,在現實中文化環境往往表現為社會文化環境?!?span id="mxwe4wz" class="super" id="ref91">[90]筆者將傳統村落定義為一個包括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的多維而有機的空間,其文化環境是一個動態的文化時空系統,結構為雙重維度:文化時間與文化空間,以及內部自組織系統和外部環境系統的互動。

(二)研究思路和內容

本書從整體論視角,從“空間”理論入手探討村落的形態與內涵,將村落定義為一個動態、立體、多維的空間,從而動態地理解其文化時空文化環境。研究思路是首先在南嶺走廊瑤族不同支系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村寨進行田野調查和對比研究,選擇的7個個案田野點充分考慮到瑤族的分布特征和不同支系的村落類型、文化的特殊性,以及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范圍涉及桂北、桂東、湘南、粵北等南嶺民族走廊的核心區域,包括盤瑤、紅瑤、土瑤、平地瑤、排瑤、勾藍瑤六個獨具特色的支系,涵括了瑤族四大語言分支中的三大語支:漢語支、瑤語支、苗語支;其次,從瑤族村落社區的特殊性和多維空間屬性入手,橫縱向揭示其文化時空環境的構成和變遷,橫向關注空間和民族(走廊):瑤族村落內部物質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的構成特征與傳承機理,以及三個空間在互動與融合中如何構成村落整體的文化生態系統;瑤族村落外部空間形態及與周邊村寨、區域、民族的空間互動整合,將每一個村落都放置到南嶺民族走廊獨特的“山”“水”地理特征和多民族分布格局中進行考量??v向關注時間和歷史,即瑤族村落空間及其文化環境形成的社會過程,追溯瑤族村落在歷史上的不同發展類型和空間形態演變,以及在現代性來臨、時空壓縮的全球化背景下,在國家和地方各種文化建設、文化保護、文化旅游的宏觀社會文化環境中,瑤族傳統社區空間演化及內部自組織的能動適應方式。再次,在個案研究及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總結瑤族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特征和文化環境演化規律,以及保護實踐中的經驗教訓,結合理論分析提出傳統村落文化環境保護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進而為整合傳統社區傳承機制和當前鄉村振興建設之力,實現傳統村落文化環境保護與創新發展提出對策。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九章:

第一章是村落空間與村落文化環境(生態)的理論認知,是貫穿全文的理論指導。梳理國內外空間理論、文化研究的“空間轉向”思潮及其對村落研究的啟示;厘清村落空間與文化環境的關系,闡述傳統村落遺產保護為何是一種空間實踐;構建村落多維空間與文化時空環境的結構和層次。

第二章至第七章是個案研究,每一章既是不同的瑤族支系和村落,也是一種有代表性的村落保護和發展模式。第二章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縣紅瑤與賀州市八步區土瑤的對比研究,探討桂北瑤族以社廟、土地廟為核心的村落儀式空間構建方式。第三章以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水濱村平地瑤盤王節的活態傳承與村落整合為例,探討(儀式)類節慶非遺與村落文化空間、文化環境保護模式。第四章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勾藍瑤寨文化景觀旅游與洗泥節的重構為例,分析以聚落古建筑景觀、民俗文化展演“兩線”和省級非遺“洗泥節”農事節慶“一點”為框架的村落自主旅游開發模式。第五章以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南崗千年(排)瑤寨古村落保護與旅游開發為例,討論傳統村落形態變遷、古村保留、古村與新村的空間生產問題。第六章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縣金坑大寨的梯田景觀和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為例,探討紅瑤村寨梯田景觀旅游與稻作農耕互利共生的發展模式,以及生態、業態與文化均衡的關系。第七章以桂林市臨桂區廟坪村盤瑤禁風節的演變為個案,探討漢、瑤族群遷徙流動與區域文化建構的關系。第八章是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比較研究,總結南嶺走廊瑤族傳統村落社區多維空間實踐的特征及其演化的規律。第九章是結論與對策部分,在論述村落保護與發展二者的對立統一關系的基礎上,提出南嶺走廊瑤族傳統村落社區文化環境保護與發展的原則和對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椒县| 靖边县| 温泉县| 青冈县| 宜阳县| 柳江县| 德保县| 唐河县| 东乌| 武安市| 武鸣县| 个旧市| 新营市| 伊春市| 敦化市| 四子王旗| 房山区| 舒兰市| 遂宁市| 虹口区| 馆陶县| 阜平县| 富顺县| 福安市| 嵊州市| 铜川市| 绥中县| 石泉县| 涡阳县| 峨边| 博湖县| 慈溪市| 缙云县| 贵州省| 嘉峪关市| 额尔古纳市| 准格尔旗| 泰安市| 老河口市| 桃园县| 临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