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越學(第十二輯)
- 潘承玉主編
- 1323字
- 2021-10-30 02:04:33
陽明心學中的史學化現象
——越州王門張元忭的思想與著述
錢明
摘要 張元忭作為陽明心學的再傳弟子,學界對他的關注度一直很低,遠不如對其曾孫張岱的關注,但是張元忭在對陽明心學的糾偏以及為浙中王門心學史學化上都做出了較大貢獻。在陽明學的早期形成階段,由于徐愛的存在,浙中王學未出現“偏離”,但到了晚期發展階段,由于王畿等人的主張,使浙中王學出現了被許多王門弟子視為“虛妄”“狂禪”的方向性“偏離”,于是便有了錢德洪、季本、孫應奎、程松溪、張元忭等浙中王門諸子從各自立場出發加以“糾偏”的種種論說。在這些人物中,張元忭的地位十分特殊,他既與王畿、徐渭等人保持了非常密切的私人關系,又是“內部糾偏”的主要干將,為浙中王門心學史學化的價值取向及形態建構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王陽明 心學 張元忭 史學 越州
如果可以把王陽明的思想形成與發展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那么其早、晚兩個階段對于陽明學在浙江的展開,即所謂的“浙中王學”或“浙中王門”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陽明學的早期形成階段,由于徐愛的存在,浙中王學并未出現“偏離”,但到了晚期發展階段,由于王畿等人的主張,使浙中王學出現了被許多王門弟子視為“虛妄”“狂禪”的方向性“偏離”,于是便有了錢德洪、季本、孫應奎、程松溪、張元忭等浙中王門諸子從各自立場出發加以“糾偏”的種種論說。對于以王畿為代表的方向性“偏離”,浙中王門的“糾偏”力度一點都不比江右、南中、粵中、北方等王門來得弱,甚至可以說是浙中王門首先舉起了“內部糾偏”的大旗。明代嘉、隆、萬時期,紹興地區幾乎同時出現了王畿、錢德洪、季本、孫應奎、徐渭、張元忭、周汝登、陶望齡、陶奭齡等特點鮮明、立場各異的王門諸子,這本身就反映了越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在這些人物中,張元忭的地位十分特殊,他既與王畿、徐渭等人保持了非常密切的私人關系,又是“內部糾偏”的主要干將,為浙中王門心學史學化的取向及形態建構發揮了重要作用。
遺憾的是,像張元忭這樣的人物,學術界對他的關注度卻一直很低,遠不如對其曾孫張岱的關注,學術界只在研究王畿、徐渭、張岱等人時才會偶爾提到他,就連“紹興歷史文化叢書”之《紹興思想史》[1]中亦未見他的存在。迄今為止以其為論域之研究成果,不僅無專著問世,論文亦僅寥寥數篇,主要是荒木見悟的《明儒張陽和論——良知現成論の一屈折》[2]、張克偉的《論浙中王門學者張元忭之思想內涵與學術傾向》[3]、周臘生的《張元忭與徐渭》[4]和汪沛的《理性與畸情:張元忭與徐渭的文化身份認同》[5]及錢明的《陽明后學張元忭的生平與著述》[6]五篇;另外還有若干小文章,如吳興人的《從張元忭說到德米戈爾(金臺隨感)》[7]、陳飛燕的《張元忭與〈紹興府志〉》[8]等。張元忭為其好友山陰知縣徐貞明(號孺東)的《潞水客談》寫過序文,故葛文玲的《徐貞明〈潞水客談〉研究——一部值得關注的明代西北水利著作》[9]也有涉及張元忭的內容。直到最近幾年,才有學人以其為對象作了碩博士學位論文。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出版的兩本要著對張元忭有過簡要論述,一是方祖猷的《王畿評傳》第十四章“與張元忭的問答”;[10]一是侯外廬等主編的《宋明理學史》第十五章“黃綰、張元忭對王學流弊的批評”。[11]以上所述可謂對張元忭進行研究的主要二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