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甘肅省其他地方伏羲祠廟
一 甘谷大像山伏羲廟
大像山伏羲廟沿革及建筑
大像山伏羲廟,又稱太昊宮,在大像山第一臺地,前瞰土地廟和梅葛殿,后鄰地藏殿,始建于明朝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對其創建時間,葉應甲天啟《伏羌縣志》有明確記載:
邑人以本邑乃伏羲篤生故地,于萬歷四十八年重建于大像山之西。
按:大像山呈西北—東南走向,所謂“大像山之西”指的就是處大像山西北方向的入山門第一臺地。清代至民國,幾部甘谷(伏羌)地方志對伏羲廟都有記載,鞏建豐乾隆《伏羌縣志》卷3《建置志》說:
伏羲廟,前明萬歷年間,邑人以太昊生于成紀,為厥出生民,人文之祖,于大像山創建殿宇。思崇祀享,其即祭川者先河后海之意歟。
又,葉芝乾隆《伏羌縣志》卷3《建置志》說:
伏羲廟,前萬歷建,在大像山足。
又,安履祥民國《甘谷縣志》卷3《建置志》說:
太昊宮,在大像山,創建于明萬歷時,清光緒重建,規模整備。王心如先生有碑記,在正殿壁間。
指明伏羲廟建于明萬歷年間,未記具體紀年。不過,從“伏羲廟”或“太昊宮”單列詞條中也可看出,在清代伏羲廟是與大像山“懸崖大像”齊名的主體建筑之一。據王權《重修伏羲殿碑記》,同治年間伏羲廟毀于兵火,“同治兵燹,沿山樓閣梵宇,一時盡毀,殿亦焦土?!蔽壕嫉热思Y重修,于光緒十年(1884年)工程告竣,這正是民國《甘谷縣志》所言的“清光緒重建,規模整備”。
現在的伏羲廟是1994年重修者,有宮門、廈房、正殿等建筑。宮門建于重階之上,牌樓式木構,懸山頂,斗拱層迭,額題“太昊宮”楷書大字,系本縣清代優貢李維屏所書。正殿高8米,面積124平方米,懸山頂,雕甍鴟飾。
大像山伏羲廟始建時間較早,建筑保存完整,是甘肅除卦臺山伏羲廟和天水市西關伏羲廟之外重要的伏羲祠廟。
王權《重修伏羲殿碑記》
王權(1822—1905年),清代隴上著名學者。字心如,號笠云,伏羌(今甘肅甘谷)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先后任文縣教諭,文昌、天水、正興、興文四書院山長,陜西延長知縣、興平知縣、富平知縣。著有《典昉》《笠云山房文集》《笠云山房詩集》等著作多種,和秦州名儒任其昌合撰《秦州直隸州新志》。光緒十三年(1887年)王權由富平知縣任上辭官回到老家伏羌,此時伏羲廟已竣工兩年余,于是有“記”。
重修伏羲殿碑記
羲皇挺生成紀,而冀縣實與錯壤,桑連梓接,近光劘化,沾被為多。鄉土有名德,俎豆尸祝,往往歷世不廢,況圣靈開天,胚胎文化者哉。
伏羌,漢冀縣也。舊有伏羲殿,在城西大像山麓,負蒼巖,瞰清渭,谷回川抱,形家目為勝地。同治兵燹,沿山樓閣梵宇,一時盡毀,殿亦焦土。事定后,邑令強公募籌款,以次興修,諸祠字皆復舊,唯茲殿以工巨止。邑善士魏炯,獨矢愿重建,舍產募施,儲偫木材,未集,竟寢疾,困頓中猶倦倦不置。炯友蔣君昌基,邀同志魏克勤等十四人,工本錢瀕五百緡,貸商取子錢,又獲三百余緡,遂督工率作,于光緒十年始蕆事。父老子弟,觀者莫不感嘆生喜焉。
權少壯時,常隨鄉先生登覽茲山,瞻仰殿宇而生敬。迨至官陜西,道出山下,見蒼煙廢址而興悲。及光緒中,解組而歸也,過秦州,適太昊宮新落成,為撰碑志其事。今吾鄉羲皇殿,亦相繼報竣,復以記公之文請。追惟卅年舊游,中更十余載兵燹,往事棖觸,悲喜交縈。嗟乎!名山之勝,圮而復新,況太昊之祀!廢而復興,自非邑有君子,安能致此。撮述興懷巔末,豈惟鄉人士之幸,兼為山川賀也。
按:錄自李亞太《大像山志》,內部鉛印本,第77頁。光緒十一年(1885年)鞏秦階道姚協贊、秦州知州余澤春主持重修秦州伏羲廟,至十三年最終竣工,姚有《重修伏羲廟記》以記其事。王權碑文“過秦州,適太昊宮新落成”當指此事。至于“為撰碑志其事”是說記秦州太昊宮新落成始末的碑也是其所為,而據光緒《秦州直隸州新志》卷21《藝文三》,重建碑署名姚協贊撰,和王權的說法矛盾,頗疑署名為姚的重建碑文系王權代筆。
古風臺和“羲皇故里”碑
碑在今甘谷縣白家灣鄉,有艾蒿山,分為圓嘴、饅頭嘴、苜蓿梁、漩渦嘴、艾蒿山五臺,其山頂中央低凹,呈盆地狀,面積約1400平方米。此地呈八卦狀,據說伏羲在第五臺艾蒿山擺卦,故艾蒿山又稱“八卦山”。附近更有太昊山,九龍眼即九眼泉,伏羲洞等地名和相關的傳說,縣人認為是伏羲的誕生地和畫八卦之地。[33] 當地有民謠說:
甭看冀縣地方碎,伏羲皇帝頭一輩。桑葉兒衣裳臉上黑,伏羲爺生在古風臺。
又有民謠說:
太昊山是八卦山,伏羲出生是圣山。八個棱子九個彎,彎彎都有龍眼泉。龍眼泉,不一般,汲一泉,涌九泉。伏羲出世本無田,無衣無食無房間。喝的是龍眼水,吃的是龍卦籽。先穿龍背葉,后穿桑葉衫。窯洞無底留人間。
而今古風臺人還遺留有使用八卦灶臺、編織八卦形雞罩的習俗,以示對伏羲爺的追念。[34]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當地都要舉行祭祀活動。有“伏羲爺生在古風臺”的說法,因此甘谷也有“羲皇故里”之稱。
甘谷縣西五里鋪大道旁原立有“羲皇故里”石碑,后移立于大像山大佛殿西側,現放大重刻立于大像山腳牌坊旁。碑高185厘米,寬70厘米。碑面書“羲皇故里”四個大字,上款:伏羌縣士庶人等重建;下款:民國戊辰年四月。原碑為同治九年(1870年)伏羌縣令強任所立。
二 甘谷華蓋寺伏羲洞
華蓋寺俗名鐵瓦寺,在甘谷縣城西渭河南岸二十鋪村東。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洞窟18個,元代之后佛道共用。其第9窟為伏羲洞,窟內祀伏羲,原有塑像,相傳造于元代。其獨特之處是伏羲像頭部左右各有月牙形觸角。王來全《大象山》 所附《甘谷石窟調查》之“華蓋寺石窟”有較詳細的描述,錄如下:
伏羲洞是單體造像洞之一,位于華蓋寺石窟“之”字形排列的轉折處。石窟方形平頂。深220厘米,寬285厘米,高292厘米;敬臺高180厘米,深120厘米,塑像通高128厘米。
伏羲造像方正,造型獨特,頭頂有兩只小角,黑發披背,兩目圓睜,白眼球上畫有很小的瞳仁,黑色胡須厚重,肩披桑葉十分逼真,腰間緊系的桑葉下垂至兩小腿之間。兩手捧八卦于腹前,赤足袒胸,造像渾厚古拙,神情端莊有力,座勢自然,背壁畫山水,隱約可見。南壁圓光內畫山水,北壁圓光繪人物山水古寺,窟頂壁畫脫落。[35]
元代崇祀三皇空前絕后,元代石窟內有三皇之首伏羲的造像,理固宜然。
三 西和伏羲崖和伏羲廟
仇池山伏羲廟考略
關于西和伏羲崖和伏羲廟,西和舊志直至民國36年(1947年)朱繡梓編纂的《西和縣志》才有了記載,其卷2《輿地中》說:
伏羲崖,在仇池山上,上山之最高處為伏羲崖?!堵肥贰罚骸胺松诔鸪?,長于成起。”注:仇夷即仇池,成起即成紀,起、紀通用。
這段資料只涉及生地問題,不及伏羲祠廟。好在其卷12《藝文上》張志誠《雨后由大河赴仇池因宿仇池山頂》詩提到了廟,其詩有云:“羲皇舊廟枕山巔,杜陵遺祠已渺然?!睆闹锌芍駠畷r,仇池山巔有“羲皇舊廟”,且保存完好。至于廟的創始、形制等不得而知。新編《西和縣志》說:“伏羲崖,為仇池之最高峰,原建伏羲廟,今圮?!?a id="w36">[36]依然是語焉不詳。我們能從新舊地方志上得到的資料僅此而已。
這里簡要解釋一下,關于伏羲生仇池的記載,現在能看到的最早資料是南宋羅泌撰,羅蘋作注的《路史》。《路史》卷10《太昊紀上》有“太昊伏戲氏……生于仇夷,長于起城” 句,在“仇夷”下羅蘋作注說:“《遁甲開山圖》云,仇池山四面孤立,太昊之治也。即今仇池伏羲生處?!睆摹凹唇癯鸪胤松帯币徽Z可知,南宋之時就有伏羲生仇池的說法。羅蘋認為《遁甲開山圖》所言的“仇夷”就是仇池。再往前推一下,北宋《太平御覽》卷78皇王部三引《遁甲開山圖》說:“仇夷山西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西”一作“四”。和羅蘋所引個別字句不同,疑羅蘋是因為《太平御覽》所引句子不通順,便按自己的理解給順了一下。再往前面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20《漾水》在涉及仇池山時為之作注說:“《開山圖》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嵚岑隱阿者也?!?此《開山圖》是《遁甲開山圖》的簡稱,被當作重要資料援引,但不提伏羲故事。如果有相關的內容而有意略去,似和《水經注》風格不同。因為《水經注》樂于記載伏羲女媧等圣皇故事?!抖菁组_山圖》是漢代緯書,原書早佚,隋唐之世又有同名著作,所以《太平御覽》和《路史》所引和《水經注》所引是否為同一著作值得懷疑。一句話,不能將伏羲生仇池的說法徑直推遠到漢代之前。我的看法,伏羲生仇池說不會遠過宋代。[37]至于為何將伏羲和仇池聯系起來,很大程度上是緣于仇池之“池”。秦漢以來就有伏羲生雷澤之說,于是有湖澤之地便誕生了諸多羲皇故里。仇池有水有池有鹽有良田,古代被目為世外桃源,有“池”和伏羲生地聯系起來便是很自然的事情。
史籍上能得到的伏羲祠廟資料十分有限,我們只能借助田野考察補充之。2008年5月1日,我趁五一長假之暇,由我的學生仇池山下洛峪鎮人趙永輝做向導一道考察仇池山。山路艱險,約摸兩個半小時才由山根爬到山巔。稍作休息,賈勇直上伏羲崖。貼著崖沿有新建的伏羲廟,為三開間單檐磚木建筑,十分懸妙驚險。祠廟奉祀三皇,伏羲居中,黃帝居東,神農居西。前廊東壁繪伏羲像,西壁繪女媧像,皆是蛇尾;伏羲俸日持錘,女媧俸月持鐮刀?,F場采訪一韓姓道姑,得到仇池掌故若干。中午在山上唯一一家“農家樂”仇池山莊吃農家飯。店家為一趙姓中年漢子,熱情周到。家中老太爺健在,已經80多歲,曾經是入朝作戰的志愿軍偵察兵,令人欽佩。老人對民國時伏羲廟興衰記憶猶新,提供了不少鮮為人知的珍貴資料。茲綜合韓道姑及趙老先生采訪所得,勾勒仇池伏羲廟輪廓,寫一則詞條。
仇池伏羲崖伏羲廟,本為三皇廟,始建于元代,明清沿革情況不詳。民國13年(1926年),盤踞仇池一帶的土匪頭目馬尚智出資重建。廟宇四門四窗,正中奉祀三皇——伏羲作巨筆畫卦狀,神農手中執草,黃帝手捧日月。兩邊是牛頭馬面護法。壁畫題材有陳摶睡覺、王祥臥冰等。民國36年,廟塌圮,木料等物取建山上之庵房小學。廟會為農歷三月三日。1998年5月12日,周圍民眾集資再建伏羲廟,2001年廟建成,2003年神像落成。
仇池伏羲傳說故事《華胥氏之國》
相傳伏羲、女媧兩個開天辟地、創造人類的大神,都出生在仇池。古代,仇池山東崖有一幽深險怪的“仇池穴”,當地人叫“麻姑仙洞”,洞里住著華胥氏姑娘。一天華胥氏覺得心慌意亂,便下了天橋,溯西漢水而上,到了山水幽美的雷壩(今禮縣大潭)。她正玩得開心,忽然在河灘發現一個大人足跡。由于好奇,便去踩這個腳印,腳剛按下去,覺得心有所動。返回仇池,身懷有孕,后生子叫伏羲。伏羲長大后,一天在仇池山巔游玩,忽然望見吳家山(仇池的一個小山峰)有一與己不同的人在活動。走近一問,名叫女媧,伏羲便向女媧求婚,女媧甚覺羞怯,不肯答應,但又不好拒絕,便想出了一條妙計,她對伏羲說:“你我各抱一塊磨扇,分別從楊家山和吳家山(按:兩山均在仇池山,互相對峙)向下滾。磨扇合攏,我二人成婚,如磨扇各滾東西,我們就各奔前程?!狈送膺@個提議,二人依計而行。磨扇果然合攏。至今這兩塊磨石還嚴絲合縫,矗立在仇池山吳家溝。伏羲要求成親,女媧總覺得難為情,又生一計說:“我在吳家山頭拿一針,你在楊家山頭拿一線,飛線穿針,如線能穿過針孔,可做夫妻,不然就作罷。”伏羲又依計而行,果然如愿以償。二人遂結為夫妻,成了人類始祖。所以這一帶人又叫伏羲為“人祖爺”,把仇池山最高峰命名為“伏羲崖”。
伏羲與女媧成婚之后,忙于開辟天地,和女媧很少會面。女媧深感寂寞,到小有天消愁解悶。小有天是仇池山頂的一個巖洞,內有清泉瀑布,洞頂開一縫隙,據說日月星辰都通過石隙映在泉中,因而叫“小有天”。女媧走到泉邊,發現水中映出了自己的身影,于是,順手抓了一把黃土泥,照著自己的樣子捏了個泥人,剛放到地上,泥人便喜笑顏開,活蹦亂跳,女媧感到非常開心,一連捏了幾個。她覺得太慢,便和了一灘泥,用藤條亂打,濺起的泥點都變成了人。女媧把他(她)們稱作“孩子”。一時仇池山巔,笑語喧闐,熱鬧非常,女媧頓解孤寂之情。可是,不久雷雨大作,水漫仇池,森林失火,女媧忙于排水救火,而沒顧上照料孩子,等水息火滅,孩子都變成了泥漿,付之東流。女媧正在凄傷之際,不料遠處一幫孩子踩泥蹚水跑了過來,女媧一看,正是她捏的孩子。一問原因,才知道他們出外去玩,正遇大火,一經煅燒,頓覺骨胳爽健,不怕雨淋水浸了。女媧非常高興,把他們按性別配成對偶,繁衍生息,人伙日眾,便建立了國家。為了紀念伏羲的母親華胥氏,這個國家命名為“華胥氏之國”。國都就設在仇池山。仇池四壁斗絕,三面環水,有“上下于天”的天橋,直通“天門”(仇池北峰山壑)。華胥氏之國的國民,男女成婚后,可以下天橋,到四野居住,成為人類的祖先。
按:錄自新編《西和縣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42—743頁。
四 隴西縣崇羲書院和伏羲廟
隴西縣伏羲廟和崇羲書院同時創建,是因創建書院需要而建立的祠廟。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陜西巡按御史王紳在鞏昌府城(今甘肅隴西縣城)東關創建崇羲書院,時任兵部尚書、總制三邊軍務的姚鏌(1465—1538年)為之撰《鞏昌崇羲書院記》。[38]對書院建設的緣由、意義、規模都作了說明。如關于名稱由來,言“謂伏羲實生其地,題曰崇羲書院”;如關于設立書院的意義,言“況此為伏羲孕靈毓秀之所,人顧視之若偏陬下邑,然豈天之降才爾殊乎?夫世之言五經者,必首于《易》,言《易》必首于伏羲。伏羲者,萬世文字之祖,道統淵源之所自出也。諸士生斯地,尊其人,重其道,默而得之,將不有勃然而興起,如陳圖南、邵康節之獨究先天之學者乎?不然,則潛心于群圣人之經,出而取科第為明時用,樹勛績于當時,流英聲于宇內,將不有為山川吐色,改前日之陋,躋之于豐鎬之盛者乎?是則侍御拳拳作興之意,將以收他日聚徒養士之效者也”;如關于規模,言“前門三楹,翼以鉅坊,中為崇羲堂五楹,后為講堂三楹,廂房畢具,亦各五楹。最后甃以浮橋,后為尊經閣,夾兩室各三楹。左右各為號房三連,凡八楹”。這是一所起點很高的書院,最大的特點就是極力突出伏羲文化,其主體建筑名“崇羲堂”。與此同時在書院建立伏羲廟為祭祀先師圣人之所。明末補編的《鞏昌府志》說:“崇羲書院,在東郭,今圮。伏羲廟存?!笨勺C。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書院毀于王輔臣叛亂。叛亂平定后,副將馬山改建為伏羲廟。[39]這應該是沒有恢復書院,而單獨恢復了伏羲廟。據楊凌霄(1841—1905年)所著《隴西被兵記》回憶:“傳言崇羲即今日之先農壇,霄少時曾履其地,有伏羲殿三楹?!?a id="w40">[40]可見在清代崇羲書院還建過先農壇。同治三年(1864年)伏羲廟毀于兵火,[41]之后再未恢復,于是今隴西縣的伏羲廟鮮為人知。
五 蘭州五泉山太昊宮
蘭州五泉山伏羲廟系劉爾炘主持創建。劉爾炘(1864—1931年),字又寬,號曉嵐,別號果齋,晚年號五泉山人。清甘肅皋蘭(今蘭州市)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三年辭官歸里,致力于教育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著有《尚書經日記》《周易經日記》《詩經日記》《春秋經日記》《春秋大事提綱表》《果齋日記》《果齋前集》《果齋續集》《果齋別集》等著作十余種。民國8—13年(1919—1924年)本著“補其舊毀,增其本無” 的原則,主持募資大修五泉山,使兵火之余破壞殆盡的五泉山重新煥發生機,成為隴上名勝,太昊宮即是“增其本無”創建的祠廟。
太昊宮在五泉山中麓,具體建設時間為民國9—10年(1920—1921年),建筑由總門、大門、壤駟赤祠、石作蜀祠、秦子祠等組成。關于創建目的,劉爾炘《蘭州五泉山修建記》說得很明確:“太昊宮之建也,專為表彰隴上前古人才,以鼓舞后進者也。”其具體的建筑格局,嚴森林《五泉山半月亭讀碑記》有描述:
此宮順沿山勢由下而上建成四臺殿宇:一臺為回廊花園三楹磚門,至今門首題額歷歷在目,中為“高山仰止”,右為“奮上興下”,左為“繼往開來”,個中意蘊登臨此宮此山自然明了;二臺為秦子祠,主祀孔子弟子秦祖,配祀景清等13人;三臺為壤駟赤祠、石作蜀祠,主祀孔子弟子壤駟赤、石作蜀,配祀趙充國、張軌等22人;最上面四臺為伏羲殿,主祀太昊伏羲氏,配祀女媧氏、黃帝軒轅氏。劉爾炘還將上述42名鄉賢的事跡編為語體文小傳,以楷書于各臺殿墻上,供游人覽閱。[42]
“文化大革命”中太昊宮伏羲塑像被毀,[43]主體建筑破敗不堪。2015年完成修繕,重新開放。
劉爾炘是著名學者,長于詩文,尤其擅長楹聯,五泉山修繕完工后,于所有建筑都留有楹聯。對太昊宮他既有碑文,又有楹聯,分錄如下。
蘭州五泉太昊宮記
借山水名勝地,起危樓杰閣點綴亭臺,以表彰吾隴上三古以訖有清六千余載帝制時代之圣賢豪杰,以示游人。經營者閱兩寒暑,募而支出者萬八千四百余兩。后之人春秋佳日挈榼提壺,歌于斯、嘯于斯、登臨瞻眺于斯者,當有以注其精神念慮,而不致入寶山空回也。
中華民國十年夏正辛酉冬十一月既望,皋蘭劉爾炘五泉山人
太昊宮總門正中一聯
都來游圣人之門,上觀千古;
從此發名山間氣,后有萬年。
伏羲殿二聯
在當年,玩河洛,理星辰,俯察仰觀,思創出文明世界;
到今日,駕風云,走雷電,醇漓樸散,悔打開混沌乾坤。
畫成卦有三爻,天地人分陰分陽,造化機緘都在手;
易之書無一字,文周孔讀來讀去,圣神事業只傳心。
按:碑文、對聯錄自劉爾炘《蘭州五泉山修建記》,和通印刷館民國版,第35頁。
六 蘭州國立獸醫學院伏羲堂
嚴格地說,蘭州國立獸醫學院的伏羲堂不是專門祭祀伏羲的祠宇,而是學校主體建筑——教學研究大樓,學校的教學樓以“伏羲堂”命名其中大有講究,故附此節一并記述。
1946年10月1日,蘭州國立獸醫學院在蘭州小西湖正式籌辦,次年冬伏羲堂建成。兩層,呈橫寫“亞”字形,東西長81米,進深25米,是當時蘭州市第一大建筑,與中山堂、三愛堂、至公堂統稱“蘭州四堂”。伏羲堂在建設之時院長盛彤笙邀請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朱家驊撰書《伏羲堂基銘》,銘曰:
瀚海西,暨金微;天蒼茫,水清漪。磧磊砢,草萋菲;牧群牲,宗伏羲。物吾與,思弘施;六畜疾,我為醫。人樂康,畜蕃孳;大且久,視茲基。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九月國立獸醫學院建
國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部長朱家驊奠基
工程竣工之后盛彤笙撰書《伏羲堂記》,文曰:
中華民國卅五年秋,國民政府以西北畜牧生產事業,有待于獸醫科學者綦夥,乃于蘭州創立獸醫學院。俾肩茲重任,國步方艱,瘡痍未復,庫帑彌絀,學院撙節常支,積累數月,甫能就皋蘭西郊市地為院址。復數月,方克略鳩工與材,作此一堂,為永久院舍。
伏羲者,傳說中吾國畜牧獸醫之祖,故名堂曰“伏羲”,用追前烈。建筑之間,厄于度支,竭蹶者屢。堂成日,謹溯經營始末,刊石以示來茲,庶知創業艱難,乃朝乾而夕惕,思所以報國之厚惠焉爾。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國立獸醫學院院長盛彤笙謹記
“基銘”和“堂記”原鑲伏羲堂墻壁,堂拆除后轉藏甘肅農業大學校史館,關于命名“伏羲堂”的原因,學校在約請吳稚暉題寫堂名的公函上說得很清楚:
敝院系奉蔣主席手令,創辦于三十五年秋季,為國內唯一獸醫學院,對于西北國防民生有密切關系,為應教學研究之需要計,爰興建獸醫館貳層大樓一幢,深廣二十五公尺,長八十一公尺,為蘭州市目前第一大建筑。行將于今春落成,定名為伏羲堂,(因伏羲氏傳為我國畜牧獸醫之始祖,又系降生甘省,謹以人名名堂)意在助勉后學,追前先賢。素仰我公熱心教育,獎掖后學,法書令名,薄海同慶;敢請賜壹“伏羲堂”橫額三字,并乞簽署印款。于本月三十日前賜寄蘭州小西湖敝院,俾工鐫刻,以光黌舍,藉垂永久。[44]
古籍記載,伏羲氏服牛乘馬,養犧牲以供庖廚,被視為畜牧業始祖。而中國的第一所獸醫學院教學樓以“伏羲堂”命名,以期繼往開來,開辟新天地,可見伏羲文化的長久感召力。
1949年后蘭州國立獸醫學院先后易名西北獸醫學院、西北畜牧獸醫學院等,1958年遷往武威黃羊鎮和籌建中的甘肅農學院合并成立甘肅農業大學。1992年,修建小西湖立交橋時伏羲堂部分被拆,2002年因故整體拆除。2008年,甘肅農業大學在蘭州安寧營門灘重建伏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