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天水市區西關伏羲廟
天水市區西關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人祖廟,廟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前后9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9次重修后,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6600多平方米。古建筑有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等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來鶴廳、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偏3度。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院落重重相套,三進四院,高深幽遠;而朝房、碑廊沿橫軸對稱分布,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筑藝術風格。由于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宮殿式建筑模式。又因有伏羲廟,民國以前廟所在的小西關城稱伏羲城。
一 明清以來伏羲廟的建設與沿革
明代中后期,明廷對祭祀三皇的禁令有所松動。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知州傅鼐認為既然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縣)作為伏羲的都邑和卒地,每年舉行祭典,而秦州作為伏羲的生地,理應設祠祭祀,便主持在州城西一里處創建伏羲廟。[14]時稱太昊行宮,只是一座祠廟,并非一組建筑。追溯根源,是為今伏羲廟的前身。廟方草創,傅升遷離任,工程粗就,但伏羲圣像還未落成,殿宇亦需進一步修葺。明弘治三年(1490年),秦州士紳劉克己等集資,在州署的支持下繼續重修未盡工程,并于同年四月至七月新修門坊,榜題“太昊宮”。伏羲廟一殿一坊,略具規模。雖則如此,但此廟在建修時并未經上級部門或朝廷批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違章建筑”。
到30年后的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按甘肅御史許翔鳳上奏朝廷,獲準將擬建于卦臺山的伏羲廟改建于秦州城,秦州正式取得建廟權。[15]嘉靖元年(1522年),巡茶御史陳講指示地方官員各負其責,籌備策劃興建伏羲廟。次年,會同巡按甘肅御史盧問之在成化、弘治朝建修的基礎上,主持大規模重修伏羲廟。計建牌坊3間、先天殿7間、太極殿5間、朝房20間、見易亭1座,形成建筑群落。由于工程追求進度,導致質量較差。廟宇未加彩繪,墻垣尚未完成,加之地方官更替頻繁,嘉靖七年、八年間秦州又連年災荒,未能及時加固,因而多有損壞,成為半拉子工程。康海《重修伏羲廟記》說:
然時值荒歉,而主守數易,丹雘未施,垣墉半歇。加以守護弗嚴,乃頻圮壞。
明嘉靖十年(1531年),巡茶御史郭圻、巡按甘肅御史陳世輔、秦州知州李楷主持對伏羲廟全面補修。彩繪廟宇,補修東西墻垣,營造龕帷,于大門前當街處創建牌坊兩座,東西對峙。當時,小西關城即伏羲城尚未建修,伏羲廟地處郊外,其后院一直延伸到天靖山南麓,建有山陵,形制有類故宮景山。至此,伏羲廟規模達到極盛。據清李《重修文祖廟碑記》所引成書于明嘉靖時的《伏羲廟志》記述,建筑物布局大致為:建筑群三進四院。由南向北依次是大門,匾題“與天地準”;大門前有牌坊1座,榜書“太昊宮”,牌坊臺基下當街處置牌坊2座,東面者榜書“繼天立極”,西面者榜書“開物成務”。入大門即是第一院落,有儀門和第二院落相界,匾題“文祖”。入儀門即為第二院落,大殿雄踞其后,榜書“先天”,殿東西兩側各有朝房一列。殿后界墻兩側有小角門,入小門即為第三院落,有寢殿,榜書“太極”,殿之東西兩側各有朝房一列。殿后界墻兩側又有小角門,入小門即為第四院落,有見易亭,亭前設池,并架有橋亭,構成園林建筑,有類故宮的御花園。
明朝崇禎初年,天災不斷,社會動蕩,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為守衛計,秦州當局在西關城西建小西關城即伏羲城。從此伏羲廟建筑群和天靖山南麓后陵廟地割裂開來,[16]伏羲廟面積大為縮小。
及至清初,兵荒馬亂,伏羲廟淪落日久。于之士《重修太昊宮碑記》說:
以至香火寥落,廟貌傾頹者,于茲有日矣。
順治十年(1653年),在和明嘉靖十年(1531年)的重修時隔121年后,分巡隴右道于之士、秦州營游擊郭鎮都、秦州知州姚時采主持重修伏羲廟,對所損建筑,逐一補修。工程“正月二十四日起工,未及半載,工已告成”。很不幸,在重修結束后的第二年,于、姚離任的當年即順治十一年,秦州發生歷史上罕見的大地震,城垣摧毀,丘夷淵實。據康熙《秦州志·災祥》:
十一年六月,秦州大地震,年余不止。城垣官舍崩圮殆盡。震死男、婦七千四百六十四名口,搖倒房屋三千六百七十二間,震塌窯寨不可勝計。
如此浩大的劫難,無疑會影響到伏羲廟,抑或于、郭、姚等人的重建成為徒勞。而州志對此未置只言片語,當時毀壞及以后重修情況不詳。好在康熙《秦州志·廟壇》(成書于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對伏羲廟記述較詳,從中可了解到康熙年間的規模。
太昊廟在西郭,另有城。中為正殿(七楹),榜曰“先天”;后為退殿(五楹),榜曰“太極”。東西皆為序,翼如也(廿楹)。前為儀門,匾曰“文祖”;又前為門(三楹),匾曰“與天地準”。門之外有綽楔,榜曰“太昊宮”。
是廟也,臺殿崔嵬,棟宇閎麗,又植柏數十株,周以崇垣。北負天靖山,南帶藉水而揖南山,東約魯谷水,西引赤峪,實為隴西勝概,天水圣域云。
說明廟貌已恢復如初。
清乾隆二年(1737年),李任秦州知州,伏羲廟已淪于荒蕪,“繼天立極”牌坊及太極殿后的見易亭、水池、橋亭等蕩然無存,朝房僅存6間,太極殿傾倒。乾隆四年,李帶頭捐資,與秦州州判吳三煜、吏目鄭重主持重修。建設從六月開始,十月結束,廟宇重現往日光彩。李
《重修文祖廟碑記》稱:
圮者建之,損者茸之,易之以棟梁,新之以丹雘……崇垣甬道,碧瓦朱甍,穆然煥然,庶足以妥圣靈而明祀事歟!
據李撰重修碑記碑陰刻辭:“廟前面東西闊俱拾丈零五尺,南北長陸拾丈。”本年,有白鶴棲息伏羲廟古柏。白鶴被古人視為祥瑞之兆,一時傳為佳話。為此,在先天殿西側另辟一院落,修建來鶴亭,以資紀念。
李是一位熱心人,樂于搞建設,伏羲廟而外,還捐資重建玉泉觀、文廟、養濟院等。對伏羲廟更是情有獨鐘,建廟兩年后的乾隆六年,又特地鑄造銅瓶一尊,陳列廟內。瓶現藏于天水市博物館。高28.5厘米,上口徑10.5厘米,重5.25千克。正面浮鑄伏羲創世圖案,生動形象;背面鑄落款“直隸秦州知州李
,乾隆六年三月吉旦”字樣。此物用途想必是重建伏羲廟的紀念物或者是祭祀伏羲時的禮器。
至清嘉慶初,伏羲廟漸次傾頹。嘉慶二年(1797年),王賜均任秦州知州,計劃重修伏羲廟,時值川楚白蓮教大起義,起義軍屢入州境;嘉慶六年、九年,秦州連遭旱荒,因而無暇顧及。嘉慶十年三月,王帶頭捐資,籌集資金主持重修,工程于嘉慶十二年五月結束,耗資銀3100余兩,錢300萬。新建碑亭6所、鐘樓鼓樓各1座;擴建大門5間、儀門5間;補修先天殿7間、朝房10間、當街牌坊2座。鄒曹純《重修伏羲廟碑記》稱:
垣墉戶牖,丹雘雕飾,鞏固宏敞,自門闕以逮兩廡規模肅如也。
關于本次重修,伏羲廟太極殿大梁留有開工時的題記“時嘉慶十年孟夏月吉日直隸秦州正堂卓異候詮知府捐升道王賜均率同石作環……重修”。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伏羲廟內所有建筑物均改用綠色琉璃瓦鋪蓋,使之更加華美壯觀。[17]時距嘉慶十二年的重修約60年,其間社會穩定,廟宇理應完好,此次重修當僅限于裝飾。清光緒九年(1883年),姚協贊任分巡鞏秦階道,正當光緒五年秦州大地震之后,伏羲廟損壞慘重。“梁棟撓折,瓴甓剝地,前闕搖落至盡。”光緒十一年夏,姚協贊和秦州知州余澤春帶頭捐資,主持重修。秦州進士任其昌、蘇統武主持募捐,籌集缺額資金,使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光緒十三年冬,工程告竣,計耗資錢1.2萬緡(一千文為一緡)。修葺先天殿7間、太極殿5間。在太極殿東西兩側倚墻各建朝房一列,共10間。姚協贊《重修伏羲廟記》稱:
重門聳矗,綽楔對峙,金碧丹雘,照耀通衢。
如今所見伏羲廟內的古建筑,就是此次重修后的遺存。關于本次重修,伏羲廟太極殿大梁留有完工時督工官紳和工匠題記。督工官紳題記為“時光緒十三年小陽月督工官紳鞏秦階道姚協贊、秦州直隸州知州余澤春、郎中張和、主事任其昌、主事蘇統武……住持田書齋重建”,工匠題記為“時光緒十三年小陽月木工呂明福、劉銳,泥工劉執中、楊美林,畫工楊鳳儀,小工張光祖、張善,瓦匠劉耀奎、王世祿,琉璃匠□學德,石工趙廷瑞、林福重修”。“小陽月”即農歷十月。
明清伏羲廟歷次重修情況表

續表

民國年間,天水戰亂連年,軍閥割據。伏羲廟作為公產,凡駐防者都以之駐兵,成為兵營,只有破壞,沒有建修。民國《天水縣志》卷3《建置志》說:
迭經變亂,殘毀不堪,邇來常駐兵。
民國28年(1939年)冬,國民政府軍政部榮譽軍人第十三臨時教養院遷至天水縣城。次年,教養院接收傷愈而不能重返抗日前線的體殘官兵,進駐伏羲廟,在前院依東西墻垣修建辦公用房(今文物展覽廳即其原址)。民國30年,教養院組織生產合作社,占用先天殿、太極殿作庫房和工房,因有礙工作,拆除先天殿伏羲像左右的河圖洛書石盤和龍馬雕像;并在太極殿后空地新建工房。[18]時教養院擁有織機300多臺,先后生產棉布、線毯、毛線、衣料毛呢、提花毛毯等產品。民國38年6月,天水解放前夕,教養院撤出伏羲廟,遷往四川合川。
1949年8月3日,天水市區解放。隨即天水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下轄的西關管理局接管伏羲廟,利用教養院遺留的紡織機組織生產。1955年8月,經甘肅省委批準,天水師范學校遷入伏羲廟,占用廟內全部建筑。1957年,天水師范學生已近700人,建筑不夠使用,又陸續在太極殿后及西側興建教室、宿舍等,使廟的整體布局遭到破壞。1963年2月11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伏羲廟列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甘肅省文化局撥專款1萬元,指示天水師范負責維修,如今所能見到的先天殿露臺支撐傾斜古柏的水泥柱,即當時所為。1966年8月后,伏羲廟成了當時天水師范“造反派”的據點,廟宇局部遭損壞。1969年4月,天水師范合并于天水地區“五七”紅專學校,遷出伏羲廟。隨后天水地區又在廟內舉辦各種學習班。1970年春,伏羲廟劃歸部隊使用。1978年3月7日,天水地區文化局撥專款1000元維修伏羲廟,從此,維修經費列入計劃。同年,天水地區校舍清退領導小組確定伏羲廟應歸天水師范所有,列入清退之列。1979年,部隊清退伏羲廟部分建筑,天水市文化館進駐使用。1980年1月24日,甘肅省人民政府電示:“伏羲廟退還給天師,給學生做好工作,保護好文物,按文物法令代管好文物。”[19]1月31日,天水師范遷回伏羲廟。同年9月,部隊將先天殿和太極殿歸還天水師范使用。天水師范將先天殿用作音樂室,并堆放雜物,太極殿用作學生宿舍。1981年10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為天水師范另選校址。
1986年4月,天水市博物館遷入伏羲廟。1987年4月,天水師范由伏羲廟遷入新校址。此后,伏羲廟的維修工作步入正軌,由博物館負責,請名人題寫匾額、楹聯;整修下水道,設法復壯古柏。1988年12月,于先天殿前東西側重建朝房各5間。接著于儀門內側東西重建碑廊二列,以安置歷朝碑碣。同時,漸次更換梁柱,雕鏤門窗,改換陳瓦,使伏羲廟舊貌換新顏。1990年后,歷年對廟宇均有維修。2000年,在原址恢復重建來鶴亭。2001年6月,伏羲廟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經多方協調,駐軍部隊正式將伏羲廟址后院移交天水市政府。同年,建成伏羲路步行街,路之東西盡頭建成牌樓各1座。在原址恢復重建“繼天立極”牌坊和“開物成務”牌坊,整修大門前戲樓。至此,滄桑古廟重現明清風采。
二 伏羲廟建筑遍覽
牌坊 原有三座,即“開天明道”“繼天立極”“開物成務”牌坊。“開天明道”牌坊在大門前,處臺基之上。明嘉靖二年(1523年)創建,時匾題“太昊宮”。嘉靖十年、順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乾隆六年,秦州知州李邀進京覲見回任的西寧道楊應琚書“開天明道”匾以替代清初佚失的“太昊宮”匾。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重修,并對“開天明道”匾重新翻刻。[20]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又重修。牌坊通高11米,面闊3間計10.5米。檐樓三架,明間為歇山頂,次間是懸山頂,累經重建,依舊呈明代建筑風格。“繼天立極”牌坊和“開物成務”牌坊,在臺基前當街。前者在東,后者在西,跨街而建,兩廂對峙。東牌坊界伏羲廟東墻(羲鄰巷,今大巷道),西牌坊界西墻(忠義祠,又稱陳家巷)。牌坊下各立一石,銘文告誡過往行人:騎馬者下馬,乘轎者下轎,以示對伏羲的崇敬。牌坊為明嘉靖十年(1531年)創建,清順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重修。1958年,天水市通行有軌電車,線路穿坊而過,為不影響運營,牌坊基座被整體加高1米左右。1972年4月被拆毀,明代榜書下落不明。2002年,兩牌坊在原址重建恢復。
大門 又稱正門、前門、頭門。明弘治三年(1490年)創建,嘉靖二年(1523年)、嘉靖十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由原來的3間擴建至5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又重修,始成今制。面闊5間計17米,進深2間計5.4米。懸山頂,綠瓦龍吻,質樸典雅。現懸明胡纘宗題書“與天地準”匾。原匾1966年佚失,1988年天水市博物館依照片補刻復原。
儀門 又稱二門,明嘉靖二年(1523年)創建,時榜書“文祖”。嘉靖十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由原3間擴建為5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又重修,始成今制。清代懸“道啟鴻濛”匾,1966年后散佚。懸山頂,形制和大門同,規模略小,和大門遙相對應。
前院 在大門和儀門間,東西界墻。原院內除連接大門、儀門間的兩條石砌甬道和道旁列植的古柏外,別無他物。民國29年(1940年),國民政府軍政部榮譽軍人第十三臨時教養院依院內東西墻蓋辦公用房。1989—1990年間,天水市博物館依其舊址建成文物展覽大廳,東西各一列。
先天殿 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廟建筑群的主體建筑。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創建的太昊宮是其前身,但原宮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1523年)擴建,時榜書“先天”。嘉靖十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屢經重修,始成今制。面闊7間計26.4米,進深5間計14.05米。殿宇雄踞寬闊的露臺之上,莊嚴宏偉,重檐歇山大頂襯以龍吻脊、雕花天宮寶剎,顯得高貴典雅,氣度非凡,雖屢經重修,依舊呈明代風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間架結構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間、次間、盡間隔扇門窗雕以盤龍、團鳳、仙鶴、麋鹿等吉祥動物圖案,飾以牡丹、艾葉、松枝等植物,華麗精美。因年代久遠,色彩斑駁,時顯滄桑氣息。殿內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龕之中,靈氣逼人。像右原有龍馬雕像、左置河圖洛書石盤,民國30年(1941年)被十三臨時教養院生產合作社拆除,現已依原樣恢復。殿頂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裝飾,井口天花鑲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而藻井施繪河圖和伏羲先天八卦圖,[21]將裝飾和伏羲氏的業績緊密結合,別具特色。明月之夜,置身中院,月光從古柏枝丫縫中篩落下來,銀輝瀉地,而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鐵鐘迎風搖曳,叮當聲輕盈入耳,猶入化境。

圖2 天水市區西關伏羲廟先天殿
朝房 中院、第三院都有,分列先天殿前東西兩側和太極殿前東西兩側,相向對稱分布。明嘉靖二年(1523年)創建,時有房20間。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修葺6間,新建14間。嘉慶十年至十二年間(1805—1807年)重修10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改建為16間,即中院先天殿前東西各5間,第三院太極殿前東西各3間,現存太極殿東側3間。房為懸山頂,土木結構。1989年12月,在先天殿露臺前東西兩側重建朝房各5間,出廊式頂磚木結構。朝房仿宮殿式建筑設置,按古代慣例,文武官員上朝前先在朝房做準備活動,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靜待金鑾殿的上朝鐘鼓聲。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東朝房。伏羲廟的朝房在舉行祭典時用以接待官員或相關人員,成為小憩用茶的場所,平時閑置。一些潛心科舉考試的士子,多借住或租住朝房,徹夜苦讀,大概是想得到“人文始祖”的文氣吧!
鐘樓·鼓樓 分列先天殿露臺東西。宮觀寺院的常設建筑,所謂暮鼓晨鐘。清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創建,均呈六角攢尖頂,小巧玲瓏。原來都是封閉式的,只留一面為門,現柱間的雕花窗欞已全部拆去,與亭無二致。
鐘樓在民國29年(1940年)第十三臨時教養院進駐伏羲廟后,因失火被焚毀,清代的大鐵鐘下落不明。現存鐘亭為1988年天水市博物館復原重建者。民間祭祀伏羲的組織“上元會”補鑄鐵鐘一口,懸置其中。鼓樓依舊,而鼓早已不知去向。依據采訪所知,原來鼓樓的鼓很大很響,民國33年(1944年)中國戲劇學社戴涯話劇團來天水演出話劇《雷雨》,還曾借用這面鼓伴奏雷聲。
碑亭·碑廊 原在先天殿西側。創建時間不詳,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3《建置》提及廟內有“碑亭”,據此,疑創建于明代。有史可證為清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重建,時有碑亭6所。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改建為碑廊一列,共5間。1955年,天水師范搬入伏羲廟后,占用碑廊,將碑碣放翻另置。1990年,在儀門內側東西新建碑廊兩列,共10間。卷棚頂,磚混結構,所有碑碣都得以安置。
中院 處儀門和先天殿后墻之間,是伏羲廟的主體院落。先天殿居后、居中,東西兩側分列朝房、碑廊、鐘鼓樓,構成典型的四合院。院內列植古柏,現存18株。
太極殿 又稱退殿、寢殿、寢宮,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宮后寢”慣例而建。明嘉靖二年(1523年)創建,時榜書“太極”。清順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屢經重修,始成今制。太極殿面闊5間計17.7米,進深3間計9.38米。單檐歇山頂。正面裝飾不及先天殿華麗,而盡間之團龍、團鳳雕刻,鮮明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殿內設神龕,供伏羲圣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形體相似。不設頂棚,較先天殿簡陋。或有關于伏羲廟的書籍中言太極殿配祀神農,實為莫大誤解,先天殿是伏羲的宮,太極殿何而能成神農的寢呢?且殿名太極,太極又與神農何涉?
第三院 處先天殿和太極殿之間。殿前東西列朝房。有側門和中院、后院相通。院內列植古柏,現存6株。
后院·后陵 又稱第四院,處太極殿和伏羲城北城墻之間。明嘉靖二年(1523年),院內設置見易亭、水池、橋亭等,并植有花木,經嘉靖十年(1531年)整修,成為風景幽美的園林。明胡纘宗有《與趙太史見易亭小坐》詩,正是在此院中吟作的。為體現建筑群的完整,明代創廟時,仿河南淮陽伏羲陵形制,天靖山麓半山設有象征性的伏羲陵標志。廟前又置大片廟地,有“負山帶河”之說。山即指天靖山,河即藉河。明末兵燹不斷,于是筑小西關城環圍廟宇及附郭居民,伏羲廟后院和天靖山割裂。以后逐漸荒廢。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主持重修伏羲廟時,院中的亭、池、橋已不復見,亦未完全恢復,只是在廟西北余地,種花構亭,以供游憩。民國時人稱“后陵”,認為是歸葬伏羲的地方。院內雜草叢生,大蛇屢見,人跡罕至。民國28年(1939年),第十三臨時教養院進駐之后,在院內修建工房等。1955年天水師范學校遷入之后,又在這片空地上修建教室等。1970年后歸部隊使用,2002年正式退還地方。
來鶴亭 在先天殿西,自成院落。亭院之東墻即廟之西墻。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主持重修伏羲廟,忽有白鶴飛臨廟柏,古人視鶴為福壽吉祥的象征,為此建來鶴亭以資紀念。[22]繼任知州程材傳改稱“鶴廳”,重修情況不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隴南文宗”任其昌先生去世,學人私謚“文介公”,辟來鶴亭為生祠堂,于是亭亦被稱為任文介公祠,前清進士哈銳有聯“黛色參天有老柏,黃花滿地建新祠”即指此。民國時來鶴亭院內所懸對聯還有哈銳的“被發下大荒,風景無殊,山光頓異;舊事從頭說,耆英結社,羽客窺人”以及清著名學者伏羌王權的“幾樹寒濤髯叟健;一亭涼月羽仙歸”。民國10年(1921年),亭院內設存古學社和隴南十四縣縣志編纂局。時任承允、哈銳二先生主講學社,傳道授業。馮國瑞、胡楚白、趙堯臣等皆為小學教員,聽講就試,后皆成學者,尤以馮國瑞最為出眾。
戲樓 隔街和“開天明道”牌坊相對。清代創建,重修情況不詳。時懸聯:“當萬籟未鳴以前,即蟾宮猶無霓裳羽舞;自八音克諧而后,雖羲里亦演優孟衣冠。”硬山屋頂,上下兩層,高10米,面闊3間計8.1米。2002年按“整舊如舊”的原則依原制重新整修。戲樓原是舉行伏羲祭典時唱戲的場所。每逢廟會,即于農歷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唱戲三天,以招徠民眾,增加熱鬧氣氛,同時兼含向神致敬。所演劇目以熱鬧滑稽劇為主,白天唱全本,晚間唱折子。民國時演出多由秦腔劇班鴻盛社承當,《回荊州》《香山寺還愿》成為固定劇目。民國34年(1945年)以后,間或亦有京劇、豫劇上演。
附一:附屬建筑
樂善院 又稱樂善庵,在伏羲廟東隔壁。大門臨街,一進兩院,為廟堂建筑。殿后附小花園,院內有古柏數株,石碑兩通。創始不詳,疑為明代。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重修伏羲廟時所修樂樓大概就在樂善院內。清代晚期多用以設私塾,伏羲城關桂、關應年、關鏞祖孫三代在伏羲廟設帳授徒,諸生登門下求教者常過百人,租用的就是伏羲廟的廟產樂善院。[23]民國時設伏羲小學。20世紀50年代后小部分被民宅擠占,大部分被天水師范拆除改作宿舍。現收歸伏羲廟。
道院 俗稱廟院,在伏羲廟西側。明代即有,為住持道士的住宅。清乾隆四年(1739年),李《重修文祖廟碑記》碑陰列載當時道士趙復宋有自蓋瓦房11間,田復喜有自蓋瓦房四間半。民國時,住田、蒲兩道士家族。
附二:古柏·古槐
古柏 廟內前、中、后三院遍布古柏,沿甬道兩側排列。以樹齡而論,大部分是明代所植,小部分是清代所植,尚有數株是建廟之前元代原有之物。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數,現存37株。挺拔蒼翠,濃蔭蔽日。自明以后,古柏成為和古廟和諧統一的重要景觀,正所謂殿宇雄深,古柏參天。州志及題詠伏羲廟的詩歌對此多有論述頌揚,諸如“古柏蒼鮮”“古柏森森”“古柏參天溜雨痕”“古柏藏風雨”“黛色參天有老柏”“柏葉搖風落古香”等,不一而足。
古槐 原有2株,分列前門內側東西墻角,為唐代古槐。西側1株20世紀50年代砍伐。據采訪,此株樹干粗壯,而樹心洞空,孩童時常捉迷藏玩耍,進出自如,但卻枝繁葉茂,成為奇觀。現存東側1株,高11米,樹干中空,樹枝完全枯死,而樹干南側又發出新枝,根部長出小樹,依然青春煥發。據報載,2011年古槐復壯時,在樹洞底下發現瓷片、瓦當30多件,其年代最早者為金代。
三 祭祀典禮
羲皇故里伏羲祭祀蠡測
因為天水自古稱羲皇故里,因此建有祭祀伏羲的祠宇——伏羲廟。而伏羲廟的建設和歷史上的“成紀”這個地名息息相關。成紀自漢初設置縣,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銷,治所前后經歷了幾次大的治所遷移,在縣治遷移的同時,還伴隨著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成紀始終和伏羲事跡密切關聯。關于漢成紀縣,《水經注》卷19《渭水》說:“……故瀆東經成紀縣東,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地也。漢以為天水郡。”關于北周成紀,《隋書》卷29《地理志》說:“成紀,舊廢,后周置。有龍馬城,仙人峽。”所謂“龍馬城”顯然是因“龍馬負圖,伏羲則而畫卦”而得名,仙人峽之“仙人”指的就是伏羲。關于唐宋成紀,《金史》卷26《地理志》說:“成紀,倚。有龍馬泉。”這里的“龍馬泉”還是和“龍馬峽”一樣是因“龍馬負圖,伏羲則而畫卦”而得名。這就充分說明成紀是伏羲的誕生地乃千百年來公認的、眾人皆知的常識。也可以說因為有“成紀”在,理應有相應祭祀伏羲的祠廟,伏羲的祭祀理應和成紀地名同時誕生。唐代晚期,成紀由今秦安葉堡川南遷至唐秦州今天水市城區,所以當時在秦州三陽川蝸牛堡(即今之卦臺山)創建伏羲廟,伏羲祭祀中心南移。
北宋以來伏羲祭祀沿革
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6年),卦臺山再建伏羲廟,祭祀情況不詳。據《金史》卷29《禮志》,對前代帝王三年一祭,規定陳州即今河南淮陽于仲春之月祭祀伏羲,可斷定秦州蝸牛堡伏羲廟的祭祀活動也是類此而進行。
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元成宗詔命全國各地大建伏羲廟,通祀三皇,以醫師主祭。當時卦臺山伏羲廟主祭伏羲,配祀炎帝神農和軒轅黃帝。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秦州成紀縣令韓彧認為,成紀是伏羲的誕生地,卦臺是伏羲的畫卦場所,因此,伏羲的祭祀規格理應高于其他州縣,于是申明“都部”即鞏昌府都總帥府,每年春秋二祭由官府出資,由官員主祭,而不像其他州縣由醫師主祭。[24]同時,秦州還專設廟田145畝,作為祭祀伏羲的專項經費來源,以保障祭祀順利進行。另外,在秦州玉泉觀建立三皇專廟,祭祀情況不詳,想必和卦臺山祭祀情形類似。
至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認為,全國各地通祀三皇,以醫師主祭是對三皇的褻瀆,于是詔命全國各地盡數廢止三皇廟。河南陳州是伏羲的陵寢所在地,被明廷指定為全國唯一的伏羲祭祀地。所幸的是卦臺山也被列為伏羲的另一處陵墓,天順《大明一統志》卷35《秦州·陵墓》說:“伏羲陵,在秦州北四十里,世傳三陽川蝸牛堡有伏羲陵。”因此,官祭取消,而民間祭祀尚存。嘉靖十三年(1534年),胡纘宗所撰《太昊廟樂記》說:
考之誕圣之郡,畫卦之臺,前代無不舉祀,而國朝獨缺焉。
就是針對洪武之后、嘉靖以前秦州州署不再主祭伏羲情形而言的。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創建太昊宮(伏羲廟的前身),但未得到明廷的認可,屬草創階段,祭祀也沒有制度化。明弘治三年(1490年)蕭英《新建太昊宮門坊記》說:
況神宮之前,雜乎居民,通乎閭巷,過之者不知致敬,見之者不知盡禮,此尤為闕典□之大者也。
正德五年(1510年),隨著伏羲祭祀禁令的松弛,卦臺山和秦州伏羲廟恢復春秋官祭,祭禮仿文廟進行。光緒《秦州直隸州新志》卷3《食貨·禮俗附》說:
伏羲廟自明正德五年始立春秋祭,籩豆牲牢之數如文廟。
正德十一年,明廷批準秦州在卦臺山重建伏羲廟,官祭正式恢復。正德十六年,又批準將擬建于卦臺山的伏羲廟改建于秦州。從此,伏羲祭祀中心轉移到秦州城,卦臺山地位下降,逐漸淪為民祭場所。
嘉靖二年(1523年),秦州伏羲廟正式建成,祭祀活動漸次正規化、制度化。禮部還專門為祭祀制訂程式化祭文。祭祀費用列入州署財政預算,定額銀18兩。并設廟夫2人管理日常雜務。嘉靖十三年,巡按甘肅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仕隆主持制禮作樂,張還自撰《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同時制訂祭祀程序、樂生舞生員額、祭祀人員的服飾以及所用祭器,祭祀進入極盛期。由此,秦州伏羲廟和陳州伏羲廟一樣成為全國性的伏羲祭祀中心。
與明朝相較,清代秦州伏羲廟冷清了許多,原有祭禮廢棄,祭品只用少牢,樂舞省去。祭祀用銀也沒有保障,多由秦州知州捐助。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申報甘肅布政司,請求動用公款恢復明代祭祀,未得答復。乾隆四十六年,秦州知州侯作吳再次申報甘肅布政司,獲準每年由布政司給銀20余兩助祭,恢復太牢禮儀,但明禮仍然沒有完全恢復。祭日也逐漸由一年兩度改為一年一度,時間定在農歷正月十六。雖然祭銀列入州署財政預算,而祭祀并不是全部由官府主辦。官府而外,有時則由伏羲城(亦稱小西關城)士紳組織的上元會主辦,有時也由士紳出資捐辦,如同治四年(1865年)、十年的廟祭即由伏羲城張登階主辦。任其昌《張登階墓志銘》說:“同治乙丑、辛未君奉旨兩次領銜隆祭伏羲,開紳祭先列。”[25]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十五日,伏羲廟創辦燈會,成為祭典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晚清時,祭祀活動從正月十四開始,城鄉民眾前往進香,同時上演廟戲,十五日出榜文,十六日正祭,正式舉行典禮。此制一直沿襲到民國。
民國以后,廟內雖時常駐軍,但祭祀依舊舉行。祭資已不再由政府撥付,完全依賴進香人捐助。祭祀依舊由上元會主辦,正祭時多邀請當地行政長官主祭,如隴南鎮守使孔繁錦,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胡受謙、高增級等,都曾被邀為主祭。禮儀與晚清同,但更加簡略,祭器供品也大不如前。正月十五日零點,禮炮九響,正祭開始,屠宰烏牛、白馬、豬三牲獻血,清洗后將三牲頭架于供桌;雜陳果品、糕點、茶酒等物,而后由民眾進香火。早晨八時許,典禮開始,主祭、陪祭依次列香案前宣讀祭文,行三拜九叩禮(后改為三鞠躬)。下午行送神禮,將榜文焚于先天殿前的琉璃塔上,最后將灰送至藉河中,祭祀即告畢。
1949年天水解放后,上元會自行解散,不再祭祀伏羲。1966年,上元會所藏祭祀器物盡數被毀。1981年之后,逐漸有誠信者開始在伏羲祭日上香。1988年,時值龍年,農歷五月十三(公歷6月26日)傳為龍的生日,天水市人民政府于本日舉辦規模盛大的伏羲祭祀典禮。從此,正月十六的祭典也隨之恢復。從此,伏羲祭祀經常化、規范化,政府祭祀、民間祭祀并行。2000年開始,天水市人民政府主持舉辦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旅游節,公祭伏羲依舊是節會的主要內容。2005年公祭伏羲大典由市級升格為省級。同年,公祭伏羲大典、伏羲文化旅游節被國際節慶協會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中國十大節慶之一。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伏羲廟祭祀規程及祭俗
祭祀程序 據胡纘宗《太昊廟樂章》,明嘉靖時秦州伏羲廟的祭祀程序依次是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望瘞七部分。儀式大致為:祭日清晨,知州著朝服率僚屬士紳等在鼓樂聲中出榜迎神,而后由專職祭祀人員陳獻各種祭品,如牲牢、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玉帛等。《太昊廟樂章》第二章《初獻》說:“犧牲即潔,俎豆載馨。”第三章《亞獻》說:“潔帛既陳,清酤復獻。”指的就是陳獻祭品的情況。接著在音樂歌舞的氛圍中結束供獻。祭典正式開始,知州宣讀禮部特頒的祭文,而后主、陪祭人行拜禮,而后城鄉民眾敬供香火。當暮靄降臨,“日欲暝兮月將暉,霧靄靄兮煙霏霏”,則撤去祭品,畢恭畢敬地送神靈升天。
祭祀日期 漢代以伏羲為春皇,祭祀在立春之日舉行。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確定每年春秋季二時祭祀三皇。宋金明確在仲春、仲秋(即每年二月、八月)祭祀,卦臺山伏羲廟即據此祭祀。元代改定祭日為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即一些資料所言的“春秋之季月”。明初襲元制。后將歷代帝王的祭祀改為仲春、仲秋即二月和八月。卦臺山伏羲廟和秦州伏羲廟的祭祀日期被確定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丙日。順治《秦州志》卷6《儀制志》說:“歲春二月上丙日、秋八月上丙日祀太昊伏羲氏。”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申報甘肅省布政司,請求恢復明代祭祀,未獲批準,明代確定的祭祀日期逐漸廢止。民間相傳正月十六是伏羲氏的誕辰,于是秦州伏羲廟的正祭日期遂改為正月十六日,一年一度。而卦臺山伏羲廟的祭祀日期則為正月十五日和二月十五日,一年兩度。民國沿襲。1988年,時值龍年,天水市人民政府主持舉辦伏羲祭典活動。由于伏羲是龍的象征,農歷五月十三日傳說為龍的生日,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說:“五月十三謂之龍生日,可種竹,《齊民要術》所謂‘竹醉日’也。”加之農歷五月,正當旅游旺季,為發展經濟文化起見,遂將1988年的公祭活動定為農歷五月十三日。2006年始,公祭大典時間固定為公歷每年6月22日。

圖3 天水伏羲廟正月十四至十六民間廟會場面
祭器祭品 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豬兩牲。宋改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豬三牲。金、元兩代,卦臺山伏羲廟以太牢祭祀,明代秦州伏羲廟沿襲用太牢。據《明史·禮志》,洪武四年(1371年)定儀,祭祀歷代帝王用登一,铏二,籩、豆各八,簠、簋各一,俎一,爵三,尊三。七年(1374年)更定:登、铏、簠、簋各一,籩、豆各十,爵各三,共設酒尊五于殿西,酒尊三于殿東階。二十一年(1388年)增定:帝王每位铏二,簠、簋各二。后確定祭品用十二籩、豆之制。十二籩中分別盛放形鹽(制成一定形狀的鹽)、槁魚(即干魚)、棗、榛、菱、芡、鹿脯(干鹿肉)、白餅(白面餅)、黑餅(黑面餅)、糗餌(用炒熟的米、麥谷物制成的食品,若炒面或糕點類)、粉糍(用黏米制成的食品,若年糕、湯圓類)。十二豆中則分別盛放韭菹(切碎的韭菜)、醓醢(肉醬)、菁菹、鹿醢(鹿肉醬)、芹菹、兔醢(兔肉醬)、筍菹、魚醢、脾析(牛百葉)、豚胉 (豬腰窩肉)、酏食(粥)、糝食(米飯)。若用十籩、豆制,籩則減糗餌、粉糍,豆則減食、糝食。明朝中后期秦州成為和河南陳州齊名的兩大祭祀中心之一,祭祀陳設理當是類此而進行的。這從胡纘宗《太昊廟樂章》也有所反映。清代太牢、少牢交替使用,改太牢為烏牛、白馬、豬三牲,陳設祭器祭品較前簡略。民國時期在某些有特殊意義的年份才會三牲俱全,同獻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1988年恢復祭祀,主祭品用豬2頭,古代禮器不存,祭品用普通的盤碗陳設。后逐漸恢復牛、羊、豬三牲太牢祭祀。
樂舞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巡按甘肅御史張鵬巡察秦州,考察秦州伏羲廟的祭祀情形,見伏羲廟祭禮簡陋,沒有健全的樂舞制度,不足以突出“羲皇故里”的特色,便邀秦州知州黃仕隆共同主持制禮作樂。[26]胡纘宗《太昊廟樂記》說:“(張鵬)乃邀仕隆召工制器,按八音以為樂,準八佾以為舞。蓋琴、瑟、笙、鏞之屬必調,番翟、冠、袍之屬必繳;制罔不合,度罔不中,而敬可持矣。”樂舞大抵仿當時文廟使用的禮樂制作。據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3《建置》伏羲廟條,可知明代樂舞規模大抵如下:有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之樂。樂器三十有六,樂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場面十分壯觀。清以來樂舞失傳,晚清時祭祀已無樂無舞,或以一些戲曲中與祭祀場面相合的音樂代樂,或以夾板舞之類的舞代舞。
祭祀樂章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巡按甘肅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仕隆主持制禮作樂,完善伏羲廟祭祀規程。張乃自撰《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以配合祭祀禮樂。樂章哀婉華麗,文采飛揚,有屈原《九歌》的風韻。同時,胡纘宗依據明代通行的文廟祭祀樂章撰《太昊廟樂章》七章。樂章規范典雅,展示了伏羲廟祭典的所有程序。當時張的樂章由黃仕隆負責刻石立碑。清乾隆五年(1740年),秦州知州李步張撰樂章原韻作新詞重刊,碑現存天水伏羲廟西碑廊。
附一:張鵬《太昊廟祀樂章》[27]
迎神
山矗矗兮水悠悠,風瑟瑟兮云翛翛。殿闃曠兮鳥聲柔,天元冥兮樹色幽。諧鼓吹兮陳肴饈,紛拜舞兮恭獻酬。神之來兮靈色周,駕玉龍兮乘蒼虬。鑾鏘鏘兮旆皜皜,宛在清虛煙上頭。
送神
日欲暝兮月將暉,霧靄靄兮煙霏霏。湛桂醑兮天熹微,陳瓊筵兮神依稀。鐘鼓間兮琴瑟希,鳳吹導兮鸞輿歸。神猶眷兮旟欲揮,鳴蒼珮兮垂丹扆。來何從兮去何適,松柏穆穆兮鳥雀飛。
附二:李步張鵬原韻所撰《太昊廟祀樂章》[28]
迎神
山冷冷兮水溜溜,風瑟瑟兮云悠悠。殿闃曠兮鳥聲幽,天陰晦兮樹色愁。喧鼓吹兮陳肴饈,紛跪拜兮雜舞謳。神之來兮靈氣周,駕玉龍兮乘蒼虬。音沓沓兮意寂寂,只在清虛煙上頭。
送神
日未落兮月將輝,霧橫布兮雨初霽。釀桂酒兮目唏唏,瞻瓊筵兮心依依。鐘鼓間兮弦管微,羽蓋張兮琳軒歸。神欲旋兮不可揮,鳴玉佩兮飄仙衣。歡無顏兮笑無語,松柏蕭蕭鳥雀飛。
附三:胡纘宗《太昊廟樂章》[29]
迎神
天生羲圣,廣大變通。立極垂易,列圣攸宗。天子致祀,儀文式崇。神之鑒之,昭格雍雍。
初獻
犧牲既潔,俎豆載馨。鼓琴鼓瑟,惟圣惟靈。文敷八卦,道衍六經。報功報德,惟格惟歆。
亞獻
潔帛既陳,清酤復獻。惟祀雍容,維靈繾綣。八卦初傳,斯文式憲。神其來臨,歆此亞飯。
終獻
律呂既翕,儀度復詳。在天上帝,在帝羲皇。河圖垂憲,龍馬回翔。惟神昭格,眷此帝鄉。
徹饌
神之來兮,見龍在田。神之去兮,飛龍在天。犧牲斯報,琴瑟斯宣。神其眷注,鑒此衷虔。
送神
龍乘秘殿,云復行宮。卦臺斯格,紀邑攸同。太羹金注,元酒玉溶。瞻依猶切,陟降曷從。
望瘞(與徹饌同)
祭文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之后,秦州祭祀伏羲中心由卦臺山移至州城。嘉靖二年(1523年),秦州伏羲廟新建完工。為體現對先皇的崇敬,明廷禮部為秦州特別頒發《太昊廟祭文》作為官祭時的標準祝辭,代表朝廷致祭。清代廢棄官祭,但祭祀從未斷絕,至于用什么祭文不得而知。清末,進士任其昌曾撰伏羲廟祭文,惜已失傳。民國時天水學者張云石等所撰祭文亦不傳。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主持公祭伏羲典禮,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霍松林、甘肅詩詞學會副會長張舉鵬二先生各撰有祭文一篇。此后每年都撰有新祭文。
附:明禮部所頒《太昊廟祭文》
維年月日,秦州某官某,欽奉上命,致祭于太昊伏羲氏。
于維圣皇,繼天立極,功在萬世,道啟百王。顧茲成紀之鄉,實惟毓圣之地。爰承明命,建此新祠。用妥在天之靈,并慰斯靈之望。時惟仲(春、秋),祀事式陳。神之格思,永言無斁。[30]
告文·榜文 天水伏羲廟祭祀出告文的祭俗始起于明嘉靖年間。祭祀之時,先出告文,向民眾昭示伏羲氏的偉大功績。清代、民國祭祀時偶出告文,并非必有程序。祭祀迎神時出榜文,以告慰伏羲氏神靈。明清兩代出榜情形不詳。民國時每逢廟會,于正月十五日清晨迎神時出榜文,正月十六日下午送神時則將榜文焚于先天殿前的琉璃塔內,而后將灰送入藉河,祭祀即告完畢。所謂“迎神出榜、送神燒榜”是也。惜歷代榜文均不流傳。民國時榜文內容并不固定,民國35年(1946年)伏羲廟會的榜文由天水詩人趙堯丞撰,內容失傳。
附:明劉尚義《太昊廟告文》
嗟惟太古,時會洪荒。其風簡略,文物未彰。如彼晦冥,昏蒙元茫。羲皇特起,配天為王。聰明神圣,靈異靡常。爰衍八卦,始制文章。男女有別,化機乃揚。人極爰立,開我周行。日月懸曜,光照無疆。往者緒紹,來者軌張。慨我黎庶,是用是將。惟木有本,枝葉其昌。于帝振跡,麟趾顧長。彼蒼者天,可與類行。惟臺小子,遷于是方。永念遺德,肅將不忘。陳彼腐荄,只薦于旁。明靈昭格,奕其來洋。[31]
燈會和灸病習俗
伏羲廟燈會 清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夜創辦。從此,嚴肅的祭祀活動和活潑的文化活動結合,使“玩燈”成為伏羲祭典的一項重要內容。且燈會又和燈謎結合,每逢燈會時,于伏羲廟庭院古柏間拉繩,懸掛各種謎語,供朝廟的民眾射猜,中者有獎。推其源,上元之夜,秦州文廟一貫有架“燈山”、掛“字虎”任人射猜的傳統,想必伏羲廟的燈謎活動是受文廟的影響所致。這種形式無論是普通市民還是官僚士紳,都喜聞樂見。清進士任其昌、蘇統武、劉永亨等都曾親自創作燈謎。天水的花燈、燈謎聲名遠揚,是和一年一度文廟、伏羲廟燈會分不開的。
灸病習俗 農歷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生日。這一天,天水市民眾自發集會祭奠“人宗爺”(天水人習慣將伏羲稱“人宗爺”),祈求幸福安祥,新年好運氣。伏羲廟內,古柏森森,莊嚴肅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環,每年推選其中一株在廟內值班,據說這棵大柏樹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體現者。它會治病療疾,無所不能。廟會時神樹上懸掛紅燈作為標志,以供奉祀。朝拜人宗廟的人們沿甬道魚貫而入,恭恭敬敬地于露臺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紙。而后各自走到神樹前(其實廟內哪一棵柏樹都可以,不一定是值班樹),粘貼紙人,點香火灸病。帶病者可以為自己灸,不帶病者為親友灸,哪個部位傷痛即可灸對應的紙人的部位。紙人以紅紙為原料,剪成人形,大小均可。灸是仿中醫學上的針灸而為之,講究的是用艾草貼傷病處與紙人相關的部位,用香火點焚,圖方便的直接用點燃的香頭戳。心誠則靈,人們似乎從不考究是否靈驗,是否真能祛除疾疫。棵棵古柏在每年朝廟結束后,身上總會粘貼上無數的小紙人,風起時嘩啦啦作響。如今,為保護古柏計,每至廟會日,博物館用竹簾圍護樹身,而虔誠的民眾則將小紙人貼滿竹簾,如法炮制。推其源,紙人灸病的習俗來自唐代以后中醫界長期奉行的“醫易同源”理論。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即大談醫和易的關系。宋徽宗趙構作《圣濟經》,將《周易》和醫學著作《黃帝內經》《神農本草》一同歸入他理解的三皇之書《三墳》。元代詔令全國通祀三皇,奉三皇為醫師始祖,由醫官主祭。按這一理論推論,則醫學是易學派生的,易的基礎是陰陽八卦,八卦又是伏羲首創,因此,用香火代銀針灸燒貼在古柏上的紙人,理所當然地被認為能“治病”,朝拜人宗廟的人對此都堅信不疑。
祭祀經費和祭祀組織
廟田 卦臺山伏羲廟和州城伏羲廟都有一定數量的廟田供平常初一、十五祭祀之用。卦臺山元初置廟田,計145畝。元至正四年(1344年)秦州同知周赟重新厘定,規定每畝收租1斗。明清沿襲。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5《食貨》說:“卦臺山太昊廟有常住地一百四十五畝,即在臺上。”又,光緒《秦州直隸州新志》卷3《食貨》說:“卦臺山伏羲廟有常住地一百四十五畝。”州城伏羲廟也有廟田,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碑碑陰有載,原戲樓后的菜園就屬廟地,但數目不詳。另外,伏羲廟尚有房產和地產。同時屬廟所有的朝房和樂善院及周圍的一些房產,往往出租給設館教徒的先生,或潛心攻讀的士子。地產、房產兩項收入均用以贊助香火。
祭祀銀 明清時期州城伏羲廟的大祭費用一律由州署辦理,列入州署財政預算。順治《秦州志》卷7《食貨志》說:“伏羲廟祭儀,原銀十八兩。”清代前期,祭祀銀由知州捐備,形成慣例。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州侯作吳申請甘肅布政司每年撥銀助祭,獲準,數額為20多兩,光緒《秦州直隸州新志》卷3《食貨·禮俗附》說:“國朝乾隆四十六年,知州侯作吳請于大府,每歲藩庫給銀二十兩有奇,復用太牢。”乾隆之后,祭銀撥付常態化,光緒《秦州直隸州新志》卷3《食貨》說:“額支伏羲廟祭祀銀二十兩,廟戶工食銀一十二兩。”文獻記載如此,但從州署留存檔案看,有清一代自順治至于光緒,祭祀銀都是由州署撥付,數額均為18兩。入民國,祭資不再由官府撥付,完全依賴進香人捐助。
住持 明代設住持,管理伏羲廟上香清掃事宜。住持身份是道士,又稱陰陽,由于屬正一道,可以帶家,又有“廟戶”之稱。住持長住廟內,職業世襲。田陰陽家自明嘉靖年間直至民國,祖孫十三代相沿為伏羲廟住持。清乾隆五年(1740年),秦州州署設住持3人(其中就有田家的先人田復喜),并制訂“住持經守條約”,刻于秦州知州李所撰《重修文祖廟碑記》碑之陰,令住持道人“宜處修香火,小心經守”,亦不能讓閑人“任意出入游玩騷擾”,違反規定者,住持應予以制止,“立即扭稟以憑拿究”。同時,州署為廟戶每年提供工食銀12兩,以補貼日用。民國時伏羲廟有住持2人,一為田陰陽,一為蒲陰陽,俱帶家住廟西隔壁廟院,但政府不再撥款,生活來源主要是香火錢。1949年后,住持被遣散。
上元會 上元會是組織伏羲祭祀活動的民間組織。相傳成立于明代,由伏羲城的紳民組成。清、民國沿襲,由于官府不再主持祭祀,上元會遂成為祭祀的總代理,1949年后自行解散。1988年6月26日,恢復伏羲祭典時重新成立,除負責廟會祀典之外,為恢復伏羲廟的文物做了不少工作。
四 碑文選錄
伏羲廟內的碑碣,是和廟的創建和重修伴生的,時間愈后,新建碑碣愈多,而損壞也在所難免。清乾隆四年(1739年)楊應琚《據鞍錄》說:“(伏羲廟)碑碣屢經兵火,秦人亦不知珍重,惜無元代以上者。”[32]可見乾隆時碑已有損壞。嘉慶年間重建碑亭,光緒年間改建碑廊,加以保護,成為伏羲廟建筑群的組成部分。民國以來,廟內或駐軍或辦學,有些碑碣遂下落不明。茲選錄和伏羲廟創建、重建有密切關系者如下。
(明)蕭英《新修太昊宮門坊記》
秦州西關外一里許,有伏羲行宮焉,□前為□□(太守)傅公天和之所建也。按《志》,太昊伏羲氏生于秦之成紀,故境內有始畫八卦之臺,厥后因都而崩于陳,陵寢見存而歲時祭饗。公以伏羲為太始祖,圣德象日月,神功配天地,萬世之下,咸有依賴。彼卒之地既以時致祭,而所生之地豈容然而不祭乎?此行宮之所由建也。
然方草創,而公已喬遷。以故殿宇有所未備,塑像有所未成,凡百皆聊且粗略,而未至于完美。況神宮之前,雜乎居民,通乎閭巷,過之者不知致敬,見之者不知盡禮,此尤為闕典□之大者也。
弘治庚戌歲,郡之耆老劉克己輩各捐己資,備材命匠,建立坊門,榜曰“太昊宮”。經始于夏四月,落成于秋七月。青紫交輝,丹碧掩映,然后斯廟表而出□,而凡過者、見者無不致敬盡禮,儼然神靈在側,孰敢萌一毫戲豫之心哉?嗚呼!諸耆老之功于是為大。事竣,敬述厥由,用勒諸石,以留于不朽云。
時弘治三年歲次庚戌冬十一月上旬吉旦
賜進士前南京太仆寺丞同知秦州事金臺蕭英撰文
按:立伏羲廟東碑廊。明弘治三年(1490年)立石。高105厘米,寬60厘米。秦州同知蕭英撰文。無碑首、碑座,碑身基本完好,碑陰有題名。本碑是廟內留存的年代最早的碑,在記述伏羲廟門坊修筑情況的同時,追溯廟的創建,并說明創建者是“傅公天和”即秦州知州傅鼐,為考證伏羲廟創建時間的珍貴文物。
蕭英,明河南息縣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曾任秦州同知。
(明)唐龍《重建伏羲廟記》
賜進士第中順大夫陜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蘭溪唐龍撰
賜進士第中順大夫陜西按察司副使整飭邊備撫寧翟鵬書
賜進士第中順大夫陜西按察司副使整飭兵備山陰成文篆
大矣哉,伏羲氏之道乎!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天地之文炳如也、郁如也、秩如也。惟人在中,經緯以成章,彌綸以參化,無亦彬彬然而有文歟!
上古之世,太始初分,典彝未備,民物職職,俗居吁吁,厥文猶隱焉。自帝太昊伏羲氏出,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中觀萬物于一身,始做八卦,因而重之,以為六十四,天下之能事畢矣。又作書契而代結繩之政,以儷皮為禮而正婚姻之始,因龍馬負圖而記百官之名。斫桐為琴,繩絲為弦,絙桑為瑟,而樂音自是興焉。夫卦象設則神明通,書契作則文字著,婚姻正則人倫敘,百官記則班位修,樂音陳則度數明。神設其教,皇建其極,物彰其彩,民濟其行,而人文于是乎著矣。故曰:帝,人文之始也。是以孔子贊《易》,敘圣人教化之功特始乎帝,巋然為神農、黃帝、堯、舜之冠。及對康子問,五帝又推其德,佐成上帝,以合于天,凡以此也。
今之秦州,即古之成紀也。帝實生于斯,而遺廟莽莽然而在,其來遠矣。顧規制儉陋,風雨震凌,芻牧往來,而牛羊之跡交大,弗稱祀典。先是,巡按御史馬溥然、馮時雍、許翔鳳后先建議,畜聚財用,荒度基址,期撤而新之,未即事而代矣。嘉靖紀元之明年,巡茶御史陳講聿舉厥功,登登而作。巡案御史盧問之既至,茂先世典,申飭攸司而分攝之,布程督之令,嚴省試之法,是用績于成,考而落焉。
提學副使唐龍曰:祀以德舉,治以化洽。是故豐后稷之祠者,咸曰重本;存太伯之廟者,亦稱辨治。而況繼天地開辟之功,啟帝王化成之理,而為人文之始者哉?
惟是廟貌翼新,而宣國之大節焉,揭度妥靈有宇也,修祀秩禮有典也,昭庸厚化有章也,諸君子于世弘矣,乃于是乎特書之。
分守參政王教、分巡僉事周鎬、姚文清咸廣綜理之。文州進士徐元祉亦預聞其畫者也。法皆得書。
嘉靖三年甲申十二月望日,署州事鞏昌府通判衡水李梅立石。
按:碑立伏羲廟東碑廊。明嘉靖三年(1524年)十二月立石。高210厘米,寬108厘米。陜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唐龍撰文,陜西按察副使整飭邊備副使翟鵬書丹,陜西按察副使整飭邊備副使成文篆額。石質優良,保存完好,碑陰有題名。文載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中》,個別字句和碑文有異,茲依原碑校錄。
唐龍(1477—1546年),字虞佐,號漁石,明浙江蘭溪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歷任江西按察使、陜西提學副使,累遷至兵部尚書、總制三邊軍務。著有《易經大旨》《漁石文集》等。
(明)康海《重修伏羲廟記》
賜進士及第儒林郎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修國史古邰康海撰文
賜進士出身大中大夫陜西布政司左參政前監察御史中州任洛篆額
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陜西按察司僉事前兵部郎中古揚張書丹
秦故有伏羲廟,在州西郭門外,歲久傾圮。巡按御史馬溥然、馮時雍、許翔鳳先后蒞此,欲圖厥新,顧方舉,忽代。承委之吏,罔孚德心,是以成勚終鮮,無裨后觀。嘉靖紀元,御史陳講毅然舉行,功欲告成,按期滿矣,得御史盧問之來代其事,相功益財,厥績用熙。前提學副使、今兵部尚書提督三邊軍務蘭溪唐龍實記其事,刻之堅珉。然時值荒歉,而主守數易,丹雘未施,垣墉半欹,加以守護弗嚴,仍頻圮壞。
嘉靖十年,御史鳳陽陳世輔、任邱郭圻按至,慨焉興懷曰:前人之作,惟后者弗修,往者咸墜,陳、盧詎今幾日,而乃至是。于是檄知州李楷鳩工修補,備極堅好矣。又益以龕帷,文以采繪,周繚崇垣,外建棹楔。表識既虔,瞻望有蔚。于是緘狀走吏,屬海為記。
夫伏羲氏,群圣之元始也。德開邃古,跡寓西維。章縫之士,非有事茲方,難遂逖仰。顧諸按者相繼興行,至于如此,今又不掩前善,永昌后哲,海雖荒鈍,良用欽服。遂次第其事,俾劖諸廟石,以廣德心。后之君子,將益繼續其志,至于無已,則未必不自于今日。
是役也,起于正月十八日,終于四月二十九日云。
大明嘉靖壬辰夏四月吉日立石
按:碑立伏羲廟東碑廊。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立石。高225厘米,寬113厘米。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康海撰文,陜西按察司僉事張書丹,陜西布政司左參政任洛篆額。下部剝泐嚴重。文載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中》,茲依原碑對照“州志”校錄。
康海小傳見本章第一節《卦臺山伏羲廟》之《碑文選錄》。
(明)胡纘宗《太昊廟樂記》
賜進士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翰林院檢討國史館郡人胡纘宗撰
賜進士文林郎江西道監察史茌山楊勉學篆額
賜進士中憲大夫陜西按察司副使文安紀常書丹
夫何祀乎天地?覆載之所必報。何祀乎社稷?生養之所必報。何祀乎圣帝明王?作之君、作之師者所必報。禮也。
然古昔圣帝明王,未有太昊若者。惟太昊繼天以開物、以畫卦、以造書契而立極也。故有伏羲,而后有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而后有周公、孔子。有卦而后有《易》,而后有《詩》《禮》《樂》《書》《春秋》。有書契而后有文字,而后有典章、圖籍。古昔圣帝明王,孰有若太昊者!萬世斯文,祀以報之,視天地社稷稷何緩哉?
考之誕圣之郡,畫卦之臺,前代亡不舉祀者,而國朝闕焉。是故正德間侍御成都馬溥然氏、瀛海馮時雍氏、平陽許翔鳳氏先后建議焉;遂寧陳講氏、云中盧問之氏次第創廟焉。嘉靖初,待御新安方遠宜氏廣廟于臺焉;鐘離陳世輔氏、任邱郭圻氏飭廟于郡焉。載咨載度,式尊式崇,而所以報之者,歷百年而始具。
今歲春,待御銅鞮張鵬氏按行至郡,既謁廟,遂及祀事。州守黃仕隆具以對,乃作而嘆曰:夫建廟,建祀也。今觀是廟巍然大,煥然文,其理秩然,可以祀矣。然有樂焉!夫祭,禮也。有禮斯有樂矣,未有有儀文而無聲容者。蓋非禮不足以言序,非樂不足以言和,故有儀文而后可以周旋,有聲容而后可以宣暢,上以通神明,下以致馨香,舍樂奚以哉?乃檄仕隆召工制器,按八音以為樂,準八佾以為舞。蓋琴、瑟、笙、鏞之屬必調,龠、翟、冠、袍之屬之必致。制罔不合,度罔不中,而敬可持矣。乃又自撰《迎神曲》一、《送神曲》一。蓋始條理之有源,終條理之有委。律斯協,呂斯諧,而誠可謁矣。
即告成事,仕隆以復侍御,侍御告之廟,付執事者掌之以供祀。既虔既恪,乃和乃平,而所以報之者,越兩朝而始備。天子之大禮以成,有司之大事以竣。于戲休哉!夫廟以綏,禮以敬也。而樂以樂,夫祭期其樂也。禮行而樂作,自洋洋于俎豆;曲倡而樂和,自雍雍于弦管。樂豈非祀所當急者與!
夫天地大矣,匪祀曷欽?社稷大矣,匪祀曷明?伏羲氏大矣,匪祀曷仰?祀大矣,匪樂曷奉?侍御因禮以修樂,其有心于禽儀獸舞也,與仕隆介節判鎦溪屬纘宗記。纘宗有感于神之聽之也,敬為之記。
大明嘉靖己亥中秋知州吉陽、同知祝豫,忝州判事前御史張梯、吏目李學文立石。
按:碑立伏羲廟東碑廊。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石。高253厘米,寬90厘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纘宗撰文,江西道監察史楊勉學篆額,陜西按察司副使紀常書丹。拱形頂,碑額篆書,中部和下半部殘損,碑文隸體,帶篆意,邊飾卷云紋。碑文作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而碑立于嘉靖十八年秋,系碑文中提及的秦州知州黃仕隆的繼任者吉陽等人所立。撰寫記文時,胡纘宗的職位是山西布政使左參政,而立碑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胡纘宗小傳見第一節《卦臺山伏羲祠廟》之《詩歌選錄》。
(清)于之士《重修太昊宮碑記》
昔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俯察,受圖畫卦,因理蓍數□□□□之道,而開物成務于無窮,其神圣功化與造化,同為悠久,實六經群圣之大原,萬世文字之鼻祖。《禮記·祭法》云“法施于民則祀之”,而庖犧氏之法施于民為何如哉?
余兵備成紀之鄉,實為毓圣之地。拜謁□考其遺跡,諸父老咸曰:“州北三十里,地名三陽川,蝸角堡北有臺,名畫卦臺,其土壘遇冬雪,奇偶宛然如卦。堡下有渭水,水中有分心石,隨水大小,□逾其則,是即庖羲氏仰觀俯察、受圖畫卦之故地也。”且語□功曰:“畫八卦以發天地之藏,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作網罟以利漁佃,制婚姻以別男女。上繼天道,下□人極,是功與天地同其大,與日月并其明。以故立祠于州□,化無窮也。頃因兵燹洧臻,旱澇頻仍,以至香火寥落,廟貌傾頹者,于茲有日矣。”
余聽父老之言,憮然太吁曰:“以若是之圣,而可聽其香火寥落也哉?以若是之圣,而可聽其廟貌傾頹也哉?”況聞肅王暨制臺各有助施,但苦不足。余亦捐俸若干,命中軍賈萬鐘同鄉耆王紀等,督率工匠,勤力修理。于順治十年正月二十四日起工,未及半載,工已告成,庶可以副朝廷崇重秩祀之意,慰民庶仰□報答之誠矣。爰記其事,勒諸石,以志不朽云。
欽差鞏昌等處撫民兵備分巡隴西道陜西按察司副使于之士熏沐謹志
(落款題名略)
順治癸巳孟秋七月吉日立石
按:碑存伏羲廟西碑廊。清順治十年(1653年)立石。高218厘米,寬114厘米。碑不知何時沒入地下,1998年重修先天殿西面的來鶴亭,出土半截,次年又在來鶴亭附近發現另外半截,遂成“完碑”。碑無碑額和碑座,中部斷裂,碑面剝泐嚴重,左下角殘損。
于之士,清直隸順天人。舉人。順治八年至十一年(1651—1654年)任分巡隴右道,后升任陜西苑馬寺少卿。
(清)李《重修文祖廟碑記》
惟自□□列圣與天俱存,而開天明道,帝庖犧氏實為之首。帝誕于成紀。成紀,今秦州也。州西郭故有帝廟,別為城,名伏羲城。
乾隆二年,守茲土,謁廟畢,周步四面,見基址之闊遠,儀制之崇隆,可稱奕奕。顧前后東西兩序,傾圮無余,而后殿更為頹損不堪。環視之下,良用悚然。夷考《伏羲廟志》:
中為正殿七楹,榜曰“先天”。后為退殿五楹,榜曰“太極”。前后東西皆為序,共廿楹。前為儀門,扁曰“文祖”。又前為門三楹,扁曰“與天地準”。太極殿后為亭,題曰“見易”。前有池,乘以橋亭。先天殿前為露臺,臺下左右有碑,皆覆以亭。門之外建一綽楔,榜曰“太昊宮”。門之東西建二綽楔,榜曰“繼天立極”,曰“開物成務”。
其志作于明正、嘉間。今證以目前,規模雖具,后院東西兩序僅存六楹。若殿后諸池、亭暨門外東面一綽楔,竟略無遺跡。豈二三百年滄桑多變,而后來者不能追復歟?抑日侵月蠹,以至如此其盡也?考證既悉,悚惕彌深,竊意杳無遺跡者,固未易驟復,而當前具在者,又烏忍聽其再廢?
爰于四年六月,潔捐薄俸,鳩工庀材。嗣州人亦有助之者。委別駕吳三煜、參軍鄭重、偕州紳士鄉耆數人敦其事。圮者建之,損者葺之。易之以棟梁,新之以丹雘。復于廟之西建牡丹亭一楹,以備觀游憩息賞心之所。迄十月而工告成。崇垣甬道,碧瓦朱甍,穆然煥然,庶足以妥圣靈而明祀事歟!
夫帝首闡三極之道,啟萬世之統,自炎黃以下,莫與倫比,固非贊頌所及。至此廟創建補葺之始末,與夫古柏蒼蘚,負山帶河,稱隴勝跡,將不惟志書可覆,故碑亦燦然可征也。故皆從其略,而敬識重修之歲月梗概如此。
直隸秦州知州閩中李敬撰
州判吳三煜、學正張悌、訓導周崇文、吏目鄭重仝立
助理紳士州同胡壽、鄉耆魏相儒、孝廉楊舒、農官魏文、生員蒲又洪
大清乾隆五年歲次庚申仲夏穀旦
碑陰文字
今將文祖廟內清查首明出公地案由、入官地畝地段坐落四至、住持經守條約開載于后:
一官下民劉睿□□□□北邊土地一塊,尺丈在廟內總四至中,原首詞在卷。蒙州批,文祖……首□□□□□□□□□而地內已種煙苗,貧民失業,亦屬可憫,俟秋后收獲完日,交明主持,以備……
一監□□□將廟旁□至南邊官地一所借作書房,生員劉榮先將廟旁東壁中間官地一所借作書房,西壁中間官地一所借作書房。各具結前來。尺丈在廟內總四至中,原結在卷,蒙州批,文祖廟內官□分踞占。但建蓋書房,設教訓讀,與任意作踐吞噬入已者有間。今既首明,姑免置議,以建之房□,必勒令拆毀,安土……之意,倘有愿將房屋移置別處,退還官地者,聽該生等自便。如有情愿照舊設教者,該生等□名下,每年諒出租□……持以資香火之需,似亦公私兩盡之道。□宜凜□□至□究□□穆恂。生員劉榮先、張朝琮各具甘結,粘卷內穆恂……地租錢二百文。劉榮先每年承認地租錢三百文,俱限本身,日后不作書房之時,退還原地。惟張朝琮又具呈詞意,欲□□□走,復圖依舊作館設教等語,蒙州批前著□并照舊設教者,因無礙于廟內,今重修建□□用地基,且工程告竣,不便□入以滋作踐,仰該生另為遷移可也。□□鎖瀆,張朝琮遵批退地,現蓋牡丹亭一所。
一廟前后面東西闊俱貳拾丈零五尺,南北長陸拾丈。
一廟西邊道院一所,尺丈在廟內總四至中。內住持趙復宋自己出資,修蓋干撒瓦榻板房壹拾壹間,田復喜自己出資修蓋干撒瓦榻板房四間半。
一住持道人趙復宋、田復喜宜虔修香火,小心經守,毋得作□□□□ □□□□人等,亦不得任意出入游玩騷擾。如不□□□,該住持立即扭稟,以憑拿究。
按:碑立伏羲廟東碑廊。清乾隆五年(1740年)立石。高165厘米,寬72厘米。碑面嚴重磨損,中部斷裂,無碑首。秦州知州李撰文。碑陰刻有伏羲廟公地出租情況及住持經守條約等。文載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中》、光緒《秦州直隸州新志》卷21《藝文三》,題名《重修伏羲廟記》,個別字句和碑文有異,茲依原碑對照“州志”校錄。
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舉人。乾隆二年至六年(1737—1741年)任秦州知州,捐俸修建伏羲廟、玉泉觀等,頗有政績。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7《名宦》有傳。
(清)鄒曹純《朝議大夫升任寧夏府知府直隸秦州知州王重修伏羲廟碑記》
秦州,古成紀也。昔者,伏羲氏實生此州,故州西北有卦臺山,州西有伏羲城,為立廟祀焉。明嘉靖中重修之,康對山修撰記其事。迄今三百余年,漸以傾頹剝落,起而修之,非有大造于此州而能為人人之所不能者弗克舉。
嘉慶二年,我公祖神木王公來守此土,即為吾民興利除害,修廢舉墜,成民而致力于神。未及一載,值川、楚賊匪竄州境蔓延。五六年間,賊勢猖獗,蹂躪四境,百姓奔竄逃匿,無不受其害者。公捐廉俸,筑西郭伏羲城數百丈,民賴以庇,而廟亦不毀于兵火。民之愚者,不以為公之功,竟以為伏羲氏之力也。公又為民修堡寨,糾鄉勇,鑄銃炮,嚴警邏,賊不敢逼,而民始稍定。當此之時,公內則楨干畚鍤□之具,自州城附郭以及屬縣遠鎮無虛處,外則糗糧芻茭夫馬之需,自大帥督憲以及諸戎師無虛日。公又總理糧臺,□力挽粟,羽書旁午。乃倡捐千金,付生監筑西城。復念城東居民無所障蔽,被兵日危,復捐資筑東關新城。因舊基西拓數百丈,接連大城,長與伏羲城等。東郊之民有所依賴,賊至不懼。然則,伏羲氏真能庇吾民而假手我公以為之者耶?方是時也,公日夜以修城筑堡,嚴戒守之備為急,又履行四鄉及各屬縣,稽查遠近難民被焚掠及受殺害者,詳請撫恤,按口給糧存濟,故于修廟弗暇也。
嘉慶六年,秦州大饑。公據情申請,蒙上天恩,發廩七萬,秋冬之間,民賴以甦。比春,赤貧戶民又復嗷嗷,公乃施設粥廠。謂饑民聚于一處則疫生,且道遠,故在城側東西關分設男女廠二處,在鄉□東路之馬跑泉、街子鎮,南路之天水鎮、娘娘壩,西路之三十里鋪、關子鎮,北路之石佛鎮、雷王集四面各設粥廠。每廠日食數千人,至四月初十日乃止。三月之久,全活無數。至嘉慶八年,賊匪漸平。而公以勞于民事,須發為之頒白矣。
明年,公首蒙卓異,例應陛見,而歲復欠收,士民請于大吏,求留公以濟民命,卒不可得。公卸篆后,復分途中資斧之費,于東西兩關設男女粥廠二處,自冬徂春,民賴以活。公乃輕裝倍道,馳赴京師。六月,公還。民夾道歡迎者,百余里不絕。蓋之死而生之,之亡而存之,民胥戴德若父母矣。
公□喜吾民之復蘇而樂其生也,于是始有營造之舉焉。重禋祀則建立文昌宮,禱雨澤則重修龍王廟,備災患則重修火神廟。前后設廠,建造費逾萬金,民不與焉。又念□(伏)羲生于此州,為萬古文明之祖,城粗完整,則廟不可以不修也。故自十年三月,鳩工繕修大殿。公自捐錢三百萬、銀六百兩,并所積罰鍰共銀一千一百兩。又不足用,乃遇紳士石作環等老成練達者董其事,募之民間,復得兩千余金。十二年五月,功乃告竣。計建正殿九楹,補葺兩廡十楹,碑亭六所,鐘鼓樓各一,頭門五楹,二門五楹,向南□□□東西牌樓□□。垣墉戶牖,丹雘雕飾,鞏固宏敞,自門闕以逮兩廡,規模肅如也。
夫廟社城郭之興廢,足以覘都邑之盛衰、政俗之隆替。公能不鄙夷吾民而養之教之,安危禍福與民共之,饑不忍獨飽,寒不忍獨溫,而又以其余力與民修殘補廢,宜乎人人有桐鄉之愛,舒度之歌矣。而余獨念公十余年來兵燹艱難、薄書鞅掌之余,不殫勞瘁,不□資費,以鳩此功,所以培植吾州者,其意甚厚。所愿吾州人士,追皇古之淳風,戒沃土之驕淫,安不忘危,患思有備,男耕女織,風淳俗美,鬼神降福,三時不害,于以崇明祀,頌□平,甚盛事也。自今以往,承國家休養生息之澤,以至于億萬年,正未有艾,其亦公厚愛吾民之意也。
夫公于嘉慶十一年冬授寧夏府知府,十二年秋乃之任。州人士因廟之落成,述其事,請余略記顛末,勒石以志不忘。
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秋七月穀旦闔州紳庶立石
文林朗庚子科經元候銓知縣借補西和儒學訓導郡人鄒曹純敬撰
文林朗丙午科舉人候銓知縣借補隴州儒學學正郡人張烈敬書丹
按:碑立伏羲廟東碑廊。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立石。高203厘米,寬81厘米。鄒曹純撰文,張烈書丹。碑石質惡劣,碑面多處剝泐。碑文中的“我公祖神木王公” 即秦州知州王賜均。所謂“川、楚賊匪”指嘉慶年間一度深入秦州、階州一帶的四川、湖北白蓮教起義軍,舊志蔑稱“教匪”。
鄒曹純,清甘肅秦州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舉人。曾任西和縣訓導。
(清)姚協贊《重修伏羲廟記》
古稱前后三皇繼開天物,而人皇生刑馬山提地之國,宓羲生成起(紀),皆秦州地也。夫圣皇道濟垓埏,神周寰宇,華夷內外,皆其靈爽所布濩,尚何區區桑梓之足戀?然桑梓人士指里廬而愾慕,睹遺跡而欷歔,其依向尸祝之忱,豈與遐方逖聽者等哉?此國家祀典所以既祀古帝于其國都,復聽立廟誕降之鄉,令有司時饗勿替也。
秦州伏羲廟,《明史·禮志》稱正德中建。考之廟碑,則劉方伯天和營其始,都指揮尹鳳底其功,事在弘治庚戌。而史系之正德者,豈至正德時始列祀典歟?惟締構伊始,規模尚阸陋,洎嘉靖重建,增其式廓,殿寢、廊廡、門坊之制始備。我朝順治、乾隆、嘉慶中,凡三葺修,拓舊作新,彌益閎敞。然自嘉慶迄今,年歷八十,兵燹再更,重以己卯地震,梁棟撓折,瓴甓剝地,前闕搖落至盡。
光緒癸未,予由詞館奉恩命來巡隴南。謁廟睹狀,怵然心惕,急欲鳩工興作,顧念荒余民困,未敢驟舉。乙酉夏,始與州牧余君澤春協心營建。既各捐俸為倡,且延在籍主政任君其昌、蘇君統武董率紳耆,分詣隴南各州縣勸分集貲。自夏涉秋,輸襁駢蕃,工徙鱗萃,斬材岷麓,浮渭東來,陶埴近郊,炎焰赩云,蓋二十九閱月而事竣。凡用木材以丈計者逾千,磚瓦以枚計者各逾萬,僦人工三萬而贏,支錢一萬二千緡有奇。重建先天殿七楹,深五筵;后寢五楹,深五筵,高皆逾其深五分之一。東西朝房各三間;長廊五間,以庋碑碣。重門聳矗,綽楔對峙,金碧丹雘,照耀通衢。
論者謂:太昊之德高大與天侔,是廟之成,高大亦與帝德稱。然以隴南磽瘠之區,承軍興凋耗之后,歡然傾貲,殫力蕆此大工而無吝,誠圣化之入人者深,陰鼓物情以至此,抑亦邦人士之敦善樂施,成于習尚者素歟?祎哉!尤可記也。
監工極勤者:在籍郎中張和,副貢員生關鏞,訓導徐順天,諸生董謙光、馬鳳彩、張維,軍功趙廷璧,舉人張廷舉,耆民馬烈等,法得具書。
按:碑今已不存。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立石。清分巡鞏秦階道姚協贊撰文,書者不詳。據張維《隴右金石錄》,此碑民國時尚存,不知何時流失。文載光緒《秦州直隸州新志》卷21《藝文三》。碑文所謂“事在弘治庚戌”等語,是依據弘治庚戌即弘治三年(1490年)所立《新修太昊宮門坊記》而言的。伏羲廟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主持者是秦州知州傅鼐,本碑所謂“則劉方伯天和營其始”是將秦州知州傅鼐(字天和)當成三邊總制劉天和了。另,弘治三年,耆老劉克己等集資新修門坊,和官方關系不大。尹鳳等一干官員人在碑上留名,只是表示對重修支持而已,并非官方主持重修。“都指揮尹鳳底其功”一語也不確。
姚協贊,字馨圃,清奉天府承德人。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光緒九年(1883年)任鞏秦階道。重視文教,有政績。
五 詩歌選錄
(明)楊溥《謁太昊宮》
一自乾坤辟混茫,歷年四萬總荒唐。不緣八卦開神鑰,誰為三才泄秘藏。
我有牲漁歸祭養,人于書契寄綱常。極知功德齊穹昊,古廟何孤一瓣香。
按:錄自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下》。
楊溥事跡不詳。
(明)秦文《瞻拜太昊祠》
瞻拜昊帝祠,昊帝不在茲。乃在天皇池,跂余往從之。不在天皇池,咫尺奐帝居。臨君君不知,我有一琴帝所遺,希簡寥寂新聲殊。何當獻之白玉墀,贊襄圣化親見羲皇時。
按:錄自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下》。
秦文,字從簡,號蘭軒,晚號云峰,明浙江臨海人。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歷任刑部郎中、貴州提學副使、河南布政司左參政等職。
(明)唐龍《謁伏羲廟》
古殿千年祀,秋風一瓣香。龜龍衍符瑞,鳥獸燦文章。
草長階應繡,云飛棟欲荒。生憎仙釋地,金碧競輝煌。
按:錄自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下》。
唐龍小傳見本節《碑文選錄》。
(明)馮惟訥《太昊宮餞別孟衛原轉浙江觀察使即席賦之》
紺宇臨芳甸,華筵入夜開。乾坤元此辟,簪組共君來。
惠澤三齊并,旌旃百越催。未能酬遠別,明日更登臺。
按:錄自載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下》。天水麥積山石窟有馮惟訥詩謁,落款“時嘉靖庚申孟冬吉”,嘉靖庚申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此推知本詩大約作于是時。
馮惟訥,字汝言,明山東臨朐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曾任分巡隴右道,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加光祿卿。著有《光祿集》10卷。
(明)李悅心《謁太昊廟》四首
一
大圣生為造化主,河圖忽獻心之譜。信心一畫鴻蒙開,千古斯文稱鼻祖。
二
三十六宮總一心,枝枝葉葉費根尋。天根月窟龍觀竅,心易還應妙古今。
三
悟徹先天一字無,文王周孔總如如。我今拈出羲皇意,萬物森森列卦圖。
四
細玩圖中第一卷,虛中造化妙而無。欲知圣圣相傳意,惟在求之未發前。
按:詩碑現存伏羲廟西碑廊。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立石。2005年維修伏羲廟時出土,殘存上部半截。有落款“大明崇禎十六年歲次癸未東曹存誠居士李悅心澹遠”。詩亦載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下》。
李悅心,字澹遠,明山東曹縣人。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曾任甘肅巡按御史。
(清)蔣薰《謁秦州太昊宮》
入廟真思敬,開天俎豆光。衣裳無粉藻,棟宇自黃唐。
學易歲云暮,居官筮未長。書焚秦火后,點畫在川陽。
按:錄自蔣薰《留素堂詩刪》。
蔣薰,清浙江紹興人。舉人。康熙十三年(1674年)任伏羌知縣。著有《留素堂詩刪》《留素堂文集》。
(清)鞏建豐《羲廟懷古》
太昊當元會,誕生在紀鄉。開天文字祖,立極遂初皇。
一畫合玄象,兩儀剖混茫。江河流不息,日月照恒長。
羲廟何年建,丹楹此日光。輪囷蟠古柏,□□□新篁。
俎豆熙朝薦,趨蹌末學將。近聞鶴飛舞,脈脈兆文昌。
按:錄自鞏建豐《朱圉山人集》。其“羲廟何年建,丹楹此日光”句下原注“前州牧李重修”,其“近聞鶴飛舞,脈脈兆文昌” 句下原注“修廟后道士傳言,時有玄鶴飛來棲于廟柏,亦文明之兆也”。“□□□新篁”句三字原版漫漶,無法辨認。
鞏建豐(1673—1748年),字文在,號渭川、介亭、朱圉山人。清鞏昌府伏羌縣(今甘谷縣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云南學政、翰林院侍讀學士等職。著有《朱圉山人集》《伏羌縣志》等。
(清)國棟《伏羲城》
萬靈翊衙帝庭尊,古柏參天溜雨痕。木食草衣開氣運,金戈鐵馬變朝昏。
卦臺巖下春風老,書契沙頭鳥跡存。豈有繚垣抔土在,城名猶作邃初論。
按:錄自乾隆《直隸秦州新志》11《藝文下》。
國棟,清滿州鑲黃旗人。乾隆七年(1742年)進士。乾隆二十九年任秦州知州,有政績。
(清)秦武域《秦州詠古五首》(選一)
虙羲城內庖犧廟,穆穆春皇古像尊。一畫開天有文字,千秋聞道得真源。
故鄉靈跡卦臺在,陵上瑞征蓍草繁。自此生民忘蠶繭,漫從渾沌問乾坤。
按:錄自秦武域《笑竹集》。
秦武域,字紫峰,清山西曲沃(今曲沃縣)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舉人。曾任兩當知縣、枝江知縣等職。著有《笑竹集》《兩當縣志》等。
(清)任承允《秋日伏羲廟雅集以補消夏之局,時余幼子殤,兼為排悶》(四首選一)
百堵宮墻擁圣皇,年來習靜卦臺旁。槐陰過雨酣新碧,柏葉搖風落古香。
秋色侵人難自遣,愁心縱酒未能狂。國憂家禍同時作,揮塵無言對夕陽。
按:錄自任承允《桐自生齋詩集》,作于民國7年(1918年)。
任承允小傳見前本章第一節《卦臺山伏羲廟》之《散文詩歌選錄》。
六 民間傳說選錄
人祖婆婆和人祖爺爺
古時候,咱這個地方就只有老婆子一個人。有一天,老婆子出外轉去了,看著在河灣里稀泥里有一個很大的腳印,足有一尺多長。既然有腳印,就肯定還有人哩,咋著還不見人呢?老婆子看著腳印心里很納悶,就試著把她的兩個腳都站在這個大腳印上,還沒有把這個腳印蓋住。這時老婆子忽覺得眼前一黑,心里難受,就昏了過去。等醒來以后,就感到身上一天比一天不舒服,就在窯洞里一個人想不出個究竟。過了幾個月,肚子也慢慢大了,到十個月后,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娃娃。這兩個娃娃又白又胖,老婆子十分喜愛。
又過了幾年,兩個娃娃會說會笑了,老婆子就引著娃娃在外面游轉,看山看水。男娃先生下,女娃后生下,女的就把男的叫哥哥。后來老婆子過世了,這兩個娃娃也長大了,慢慢地曉得了人情世理,兄妹兩個相依為命。那時候沒人,哥哥想尋個媳婦沒處找,妹妹想尋個女婿沒處尋,只有兄妹兩人,兄妹兩個就只好經常打野物摘野果子過日子。妹子比哥哥懂事得早,兄妹倆的感情就越來越好,體貼周到。有一天妹妹對哥哥說:“世上再沒人,我們兩個當兩口子吧。”哥哥說:“我們是兄妹兩個,咋能當兩口子哩?”妹子說:“世上再沒人,我們再到哪里找去哩?”哥哥說:“咱倆個成兩口子,怕老天爺不允許。”兄妹兩個說著走著,走到了一個山頭上,看見山頭西邊有一扇磨子,東邊也有一扇磨子,哥哥想了一想說:“妹妹,這山上有兩扇磨子,你看東邊一扇,西邊一扇,你從東邊滾下一扇,我從西邊滾下一扇,要是磨子在山下合上,我們就當兩口子,合不上就是老天爺不允許,你看咋樣。”妹妹點點頭,他們就把磨扇搬起來,一個在東邊滾,一個在西邊滾。等下山一看,兩扇磨子真的合在一起了。妹妹看著哥哥笑了,哥哥看著妹妹笑了。
從這以后,他們就成了兩口子,哥哥就是卦臺山上的人祖爺爺伏羲,妹妹就是余家峽龍馬洞的人祖婆婆女媧。據說滾磨子的山就是現在的卦臺山,咱這里夫妻死了以后,哭喪互稱兄妹的事,就是從這里傳下來的。
講述:雷興旺;整理:楊曉學。
按:錄自耕夫、李蘆英《天水傳說》,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