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秦安隴城女媧祠
一 女媧祠變遷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17《渭水》說:
瓦亭水又西南出顯親峽,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祠,庖犧之后有帝女媧焉,與神農(nóng)為三皇矣。
這就是記秦安境內(nèi)的女媧廟,這也是天水市進入著名地理學名著的第一個名勝古跡,就連鼎鼎大名的麥積山石窟也沒有如此殊榮。這個女媧廟按楊守敬的《水經(jīng)注圖》,其地點在今葫蘆河左岸之顯親河流域,再具體一點,在今秦安縣城魏店鄉(xiāng)境內(nèi)。而今秦安縣隴城鎮(zhèn)的女媧廟在葫蘆河右岸的清水河流域,兩者在地域上似互不聯(lián)系,但其間有沿革關(guān)系,至于何時女媧廟從葫蘆河左岸遷至右岸,我們暫時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女媧廟能出現(xiàn)在《水經(jīng)注》中,其始建時間肯定是比較早的。《水經(jīng)注》所言的瓦亭水又稱隴水,即今葫蘆河,北山即今秦安縣魏店鄉(xiāng)顯親河流域的北山。1986年,天水市北道區(qū)放馬灘秦墓出土七幅木板地圖,其中繪制葫蘆河的2號圖標有一“亭”形物,據(jù)張修桂《當前考古所見最早的地圖——天水〈放馬灘地圖〉研究》,“亭”形物系女媧廟。文云:“《水經(jīng)注》所載女媧祠,其位置正與2號圖亭形物位置一致,則此亭形物無疑應(yīng)釋為女媧祠。”[45]依此結(jié)論,則秦安的女媧祠遠在先秦業(yè)已存在。
這里列幾條明清時期關(guān)于隴城女媧廟的記載,以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證據(jù)。明胡纘宗《秦安志》卷2《地理志》說:
涼州故古今以隴為關(guān)焉,其山當隴,城之北有女媧廟,建于漢以前。媧皇,成紀人也,故隴得而祀焉。今廟存而祀廢矣。
文中的第一個“隴”指隴山,第二個“隴”指秦安隴城,所說的女媧廟即今清水河流域隴城鎮(zhèn)的女媧祠。由此可證至少在明朝今秦安之隴城鎮(zhèn)就有女媧祠。宣統(tǒng)《甘肅新通志》卷28《祠祀志》記載:
女媧廟,……秦安縣在縣東北龍泉山,建于漢代以前。國朝乾隆初龍泉山崩,廟移隴城鎮(zhèn)東門內(nèi)。水逼城,廟又移東山坪。同治初回亂廟毀,重建于鎮(zhèn)城南門內(nèi)。
鎮(zhèn)南門內(nèi)的女媧祠就是現(xiàn)在女媧祠的前身。女媧祠建了毀,毀了又建,當?shù)厝说呐畫z情結(jié)歷久長存。
“文化大革命”期間,女媧祠再度被拆毀。1989年隴城民眾在原址上集資重建,其主體建筑媧皇宮占地160平方米,軒楹宏敞,飛檐獸脊,流丹飛碧,雕梁畫棟。2000年建成門坊,女媧祠原有規(guī)模基本恢復(fù)。2005年,女媧廟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 民間祭祀活動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為女媧圣誕節(jié),正好也是傳統(tǒng)的元宵佳節(jié),節(jié)日氣氛非常濃厚。隴城周圍幾十里地的民眾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趕來給女媧娘娘進香,參加一年一度的媧皇圣母會。其中社火表演極具特色,除隴城當?shù)氐凝埲⑸显z皇、西關(guān)、鳳尾、略陽、常營、蔡河、張灣、榆樹、王李、馬關(guān)、高莊等村莊社火隊之外,還有張家川、莊浪、清水等鄰縣鄉(xiāng)村的社火隊也趕來參加,參演者不下四五十家。演出內(nèi)容主要是以古代作戰(zhàn)為題材的騎馬作勢的馬社火、高桿、高亭子、高拐子、旱船、獅子、老虎、龍燈、轉(zhuǎn)馬、花燈、武術(shù)、春牛等,熱鬧壯觀。
另,2006年之后秦安縣宣傳弘揚女媧文化,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舉辦民間祭祀中華人文始祖女媧大典,公歷6月21日舉辦公祭祭祀中華人始祖女媧典禮暨文化旅游節(jié),屆時有祭祀樂舞表演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秦安小曲、蠟花舞、扇鼓舞等展演。2011年秦安女媧祭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三 隴城與女媧相關(guān)的地名
風溝·風臺·風塋 女媧風姓,隴城長期流傳關(guān)于女媧“生于風溝、長于風臺、葬于風塋”的傳說。風溝和風臺在隴城鎮(zhèn)南不遠處,風塋在鎮(zhèn)南4公里,林壑幽深,古老神秘。當?shù)厝藢L溝稱之為“神溝”,人去世之后都不在風溝掩埋。時至今日,風溝里也找不到一處墓葬。
女媧洞 在風溝,洞深1700余米,洞內(nèi)有古人生活的痕跡。風溝除女媧洞外,還有女媧潭、八卦坡等地名。女媧潭一說是女媧的生活用水之泉,另一說是女媧洗澡的地方。此潭又名叫“神水泉”,傳說久病不愈者飲此泉水即能痊愈。
龍泉 在隴城鎮(zhèn)城北門外大路旁,泉水甘甜,冬夏不枯,可供城內(nèi)外近萬民用水。相傳龍泉是女媧“摶土造人”、討伐共工時的用水之泉。
八卦城 民國之前隴城有城垣,按伏羲八卦建筑,造型為八邊形,稱八卦城,占地200余畝。每卦筑一炮臺,共有八個炮臺,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媧皇村就在城內(nèi),上街中曾建有“媧皇故里”牌坊,1955年被毀。
[1] 陳棐:《陳文崗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03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574頁。
[2] 文見光緒《秦州直隸州新志》卷19《藝文一》,其個別文字和拓片不同,茲對照二者著錄。
[3] 汪明:《麥積區(qū)金石錄》,三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頁。
[4] 今卦臺山遺留唐代最流行的蓮瓣覆盆式柱礎(chǔ)基石,可為旁證。
[5] 劉雁翔:《伏羲廟志》,甘肅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169頁。
[6] 普奕:《伏羲畫卦臺記》,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之末《補遺》,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7] 天順《大明一統(tǒng)志》卷35《秦州·陵墓》說:“伏羲陵,在秦州北四十里。世傳三陽川蝸牛堡有伏羲陵。”
[8] 秦州西關(guān)伏羲廟大規(guī)模興建始于嘉靖元年(1522年),而完全建成是在嘉靖十年。
[9] 白世卿:《增修太昊廟記》,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之末《補遺》,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10] 任承允:《重修卦臺山伏羲圣廟募化引》,《桐自生齋文集》,《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107冊,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版,第615頁。
[11] 任承允:《重修卦臺山伏羲圣廟募化引》,《桐自生齋文集》,《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107冊,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版,第615頁。
[12] 李天煦:《游伏羲卦臺記》,《天水鄉(xiāng)土教材稿》,手寫油印本民國16年版。
[13] 李天煦:《游伏羲卦臺記》,《天水鄉(xiāng)土教材稿》,手寫油印本民國16年版。
[14] 《天水伏羲廟始建時間考》,劉雁翔:《伏羲廟志》,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188頁。
[15] 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3《建置》說:“明正德十一年,從巡按馮時雍奏,立廟于州北三陽川卦臺之上。十六年,巡按許翔鳳以祭祀弗便,復(fù)請立廟于此。”
[16] 《伏羲城創(chuàng)建建時間考》,劉雁翔:《伏羲廟志》,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200頁。
[17] 武耀南:《天水指南》第十章《古跡名勝》,秦風日報社鉛印本民國28年版,第34頁。
[18] 楊嵩秀:《我所知道的牟焯和十三教養(yǎng)院》,天水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天水文史資料》第1輯,內(nèi)部鉛印本1986年版,第96頁。
[19] 天水地區(qū)文化局1981年檔案資料《關(guān)于對伏羲廟文物保護有關(guān)情況的報告》。
[20] 《天水伏羲廟“開天明道”匾考釋》,劉雁翔:《伏羲廟志》,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210頁。
[21] 《天水伏羲廟頂棚六十四卦圖案辨誤》,劉雁翔:《伏羲廟志》,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212頁。
[22] 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2《雜記·幻異》說:“乾隆初,知州李修太昊宮成,有鶴集廟柏,因顏其別院曰來鶴亭。”
[23] 民國《秦州直隸州新志續(xù)編》卷3《人物》說:“關(guān)鏞,字虞生,桂之孫,應(yīng)年子也。自祖父以來設(shè)帳于伏羲廟。”
[24] 普奕:《伏羲畫卦臺記》,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之末《補遺》,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25] 張博:《西廂春秋》,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387頁。
[26] 《明故奉政大夫大理寺右丞張公墓志銘》說:“秦州伏羲廟壞,大理命有司新其堂宇,正其祭器。有中丞可泉胡公碑記。”文載《沁縣明朝張鵬墓》,《文物季刊》1992年第2期。
[27] 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下》。
[28] 文載《太昊廟祀樂章》碑。碑刻于乾隆五年(1740年),存伏羲廟西碑廊。
[29] 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下》。
[30] 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下》。
[31] 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下》。
[32] 楊應(yīng)琚:《據(jù)鞍錄》,楊建新主編:《古西行記選注》,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頁。
[33] 民國《甘肅鄉(xiāng)土志稿》第23章《甘肅省之名勝史跡》大像山伏羲廟條說:“大像山伏羲廟,山在甘谷縣城西南五里,峭壁如削,危然挺立,高約二百公尺,相傳伏羲為甘谷人,生長于此山山溝之內(nèi),明萬歷年間建廟于山麓以祀之。”其伏羲“生長于此山山溝之內(nèi)”及大像山旁山溝之內(nèi)的說法是迎合大像山有伏羲廟的現(xiàn)實而認定的,而傳為伏羲誕生地的“正宗”地方還是白家灣古風臺。
[34] 賈鴻逵編次安履祥之《甘谷縣志》說:“考甘谷南山有村名古風臺者,鄉(xiāng)人謂系帝祖兄所居之地,因氏以名地,亦未可知;且俗稱古風臺村人善編制雞罩,以雞罩形似八卦,洵為莫之為而為之者,其說雖不經(jīng),而實不無因焉。”
[35] 王來全:《大象山》,內(nèi)部鉛印本1997年版,第112頁。
[36] 新編《西和縣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4頁。
[37]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立石的《仇池碑記》記仇池山川形勢、歷史掌故,還特意考證“一山之中,古廟獨存”的楊難當廟,只字不提伏羲廟,說明宋代山上沒有此廟。
[38] 康熙《鞏昌府志》卷26《藝文上》錄署名姚鏌的《重修伏羲廟記》,民國時張維《隴右金石錄》也將本文錄于鞏昌府目下,事實上這屬于典型的張冠李戴。此文本是秦州伏羲廟的重建碑文,陜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唐龍撰文,碑立于嘉靖三年(1524年),至今完好保存在天水西關(guān)伏羲廟東碑廊,唐龍《漁石集》、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11《藝文》均收錄之。而姚鏌《東泉文集》壓根兒就沒有題為《重修伏羲廟記》的文章,也可證《鞏昌府志》系誤收。
[39] 魯澤主編:《隴西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頁。
[40] 楊慧之:《隴西四書院沿革》,《隴西縣文史資料選輯》1995年第2輯,第65頁。
[41] 楊慧之:《隴西四書院沿革》,《隴西縣文史資料選輯》1995年第2輯,第65頁。
[42] 嚴森林:《五泉山半月亭讀碑記》,《蘭州日報》2010年1月8日。
[43] 殷海龍:《蘭州五泉山太昊宮蒙塵》,《甘肅日報》2003年10月31日。
[44] 胡云安:《國立獸醫(yī)學院標志性建筑——伏羲堂及其軼事》,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新聞網(wǎng),https://news.gsau.edu.cn/ynfo/1037/19189.htm。
[45] 張修桂:《當前考古所見最早的地圖——天水〈放馬灘地圖〉研究》,《歷史地理》第10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