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研發供應商選擇的契約機制研究:基于信息不對稱情景
- 劉克寧
- 2128字
- 2021-10-11 18:09:19
第三節 供應鏈融資研究
在較早的公司運營管理決策中,通常把金融決策和運營決策分開獨立進行;在學術研究領域,金融領域和運營管理領域研究的方法、關注點也各有不同。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金融領域提出了經典了M-M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中,金融決策與企業的生產決策是不相關的,因而兩種決策可以分離。在供應鏈領域研究企業的庫存、訂貨、定價各種決策時,都假設沒有資金約束。但受到資金約束、稅負壓力、股東成員的利益沖突以及不對稱信息等影響,原來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被打破,因此在供應鏈管理中有必要考慮資金約束對企業運營管理的影響。
一 融資與運營管理
金融機構融資提供的融資服務一般也被稱為外部融資,其中部分文獻研究了融資對企業生產庫存決策的影響。Buzacott和Zhang (2004)首次將生產庫存決策問題和融資相結合,在需求確定和不確定兩種情況下,研究了基于存貨資產融資的運營管理問題,結果表明通過存貨資產融資,銀行可以設計合理的利率以降低融資風險。在生產決策問題中,Babich和Sobel(2008)研究了在市場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企業如何通過最優的生產庫存決策達到融資和管理績效的激勵效果。
也有部分文獻考慮資金約束下供應鏈協調的問題,Dada和Hu (2008)建立了銀行和零售商之間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線性和非線性契約模型,分析了銀行如何對貸款利率進行決策,以誘使零售商選擇最優的采購數量,使得銀行和零售商整體最優。陳祥峰等(2008)從供應鏈角度研究了資金約束的零售商的融資和運營決策。考慮到零售商存在破產風險,Kouvelis和Zhao(2012)在銀行與零售商關系中增加了一個供應商,研究了零售商受資金約束的兩層供應鏈,分析了銀行的融資服務對供應鏈雙方的決策以及績效的影響。Kouvelis和Zhao(2016)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融資可以為資金約束型供應鏈創造新價值;供應鏈成員以及專業金融機構的最優決策主要與資本市場的競爭程度有關。在信息共享的假設之下, Lai等(2009)研究了零售商在流動資金不足時對生產運作模式的選擇問題,發現混合模式是最佳的選擇。Yan等(2014)研究了供應鏈中供需雙方都存在流動資金不足,需要向銀行貸款的決策問題。魯其輝等(2014)在采購融資中建立了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市場風險以及供應商的初始資金對供應鏈績效和風險的影響。
隨著供應鏈融資方式的發展,在向銀行貸款的實踐活動中出現了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或上下游企業進行倉單質押的融資方式,張媛媛和李建斌(2008)的研究表明當銀行能夠給予的抵押貸款數量較低時,企業只有在初始資金不足時才會向銀行貸款,而如果給予的貸款較高時,企業可能會保留部分初始資金,憑借貸款繼續追加庫存。晏妮娜和孫寶文(2011)考慮了在需求不確定的環境下零售商的信用額度和破產概率,分析了不同信用額度下采用倉單質押融資的各決策者的最優策略。張義剛和唐小我(2013)研究了供應商擔保下零售商向銀行融資的運作策略問題。王文利等(2013)在銀行風險厭惡和隨機需求假設下,研究了供應鏈訂單融資模式的最優運作策略。同樣地,這些研究假定所有的決策信息都是共有的,沒有涉及信息不對稱的情境。陳祥鋒(2016)考慮零售商向生產商采購單一品種的產品,并在市場上以一定價格銷售。當零售商有資金約束時,可選擇銀行貸款或貿易信用融資。研究表明,在銀行信用渠道下,違約成本會對運營和融資決策產生較大影響。研究指出,當生產成本較小(或較大)時,供應鏈融資均衡為貿易信用,違約成本不會影響融資均衡;然而,當生產成本處于中等水平時,隨著違約成本的增大,貿易信用融資均衡區域不斷被銀行信用區域侵蝕,后者不斷增大。
二 不對稱信息下供應鏈融資研究
上述學者的研究假定信息是公共的,沒有涉及信息不對稱的情景。借貸市場中對信息不對稱的研究最早出現在經濟領域。Stiglitz和Weiss(1992)提出了在資本市場信貸配給中存在借貸企業不對稱信息的逆向選擇問題,這些不完美信息不但反映了貸款企業內部組織問題,還反映了企業所處的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產品銷售市場的環境。許多經濟學家如Cachon和Lairiviere(2001)從理論上論述了經濟環境中存在信息不對稱使得供應鏈無法達到最優均衡的現象。
但在運營管理和金融交叉領域中鮮有不對稱信息下的研究。在EOQ框架下,Luo和Zhang(2012)在買方資金成本是私有信息、賣方僅僅知道一個先驗分布的前提下,研究了供應鏈中商業信用的協調作用。研究結果發現,在對稱信息情形下,商業信用可以協調供應鏈,但在不對稱信息下商業信用不能協調供應鏈。與上述研究有相似的結果,竇亞芹和朱金福(2012)分析發現不對稱信息下供應鏈內部融資的信息優勢可以對供應鏈價值發揮更大優勢。于輝等(2014)構建了銀行參與的、由零售商和供應商組成的二級供應鏈模型,分析信息全部可信和信息部分可信兩種情況下銀行的最優利率問題,研究表明部分信息可信情況下銀行的利率決策對供應鏈整體運作有顯著影響。
魯其輝等(2012)在假定供應鏈中關于市場信息、成員的成本與收益信息是公共的情況下,研究了上游供應商與下游廠商采用應收賬款這種特定的方式來融資的行為,還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信息不對稱情形能夠為供應鏈金融的決策分析帶來新的指導理論。正如陳祥峰等(2013)的研究所述,零售商初始資金越少,其采購量越大,融資規模越大。因此,零售商如果將自有資金、市場需求作為私有信息,銀行或供應鏈企業是否愿意支付信息租金,這也是值得本書探索的有意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