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閉環供應鏈管理

本書考慮廢棄產品回收對研發創新的影響,因而涉及閉環供應鏈管理的相關問題。隨著世界各國對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重視,閉環供應鏈成為近幾年來國際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目前,對閉環供應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廢舊產品回收網絡、回收再制造、回收策略、產品定價、碳排放、渠道競爭和協調機制等方面(Govindan, 2015)。

一 閉環供應鏈契約設計

關于廢舊產品回收方面的問題,以下學者做了深入研究。Ya dav等(2003)通過調查與實證研究,發現閉環供應鏈上各成員企業可以通過協商制定協調契約,實現廢舊產品回收的收益共享,從而增加各成員的利潤。Guide和Van Wassenhove(2001)研究了廢舊品回收質量為不確定情形下閉環供應鏈的回收策略問題。Savaskan等(2004)從回收率的角度研究了在確定的線性需求下三種不同回收結構的定價策略和系統效率,結果發現銷售商負責廢舊產品回收是最有效的方式。Savaskan和Van Wassenhove(2006)研究了零售商之間存在競爭的情況下閉環供應鏈產品的最優定價決策及其相互影響。文中建立了由生產商直接從消費者手中回收廢舊產品的系統和由零售商負責從消費者手中回收廢舊產品的閉環供應鏈系統。結果發現在生產商負責廢舊品回收情形下,廢舊產品回收規模決定其渠道收益,廢舊產品回收規模較大時,獲取的渠道利潤也較大,反之亦然;而在零售商負責廢舊品回收情形下,零售商之間的市場競爭激烈程度決定其渠道收益。計國君和黃位旺(2012)分析了現行回收條例的要素和流程,采用兩階段序貫決策博弈模型比較分析三種不同回收處理模式下的利益相關主體的經濟行為,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研究了回收網絡體系的建設、回收率的設定、回收產品目錄的分類、處理行為的監管激勵等問題。結論表明,生產商自行回收處理模式帶來的社會福利最大;最有效率的回收網絡體系應圍繞生產商單獨回收責任展開;監督激勵決策矩陣對生產商責任組織是權衡環保收益和社會福利的一種有效工具。Guide 等(2006)研究了閉環供應鏈廢舊品回收質量監控問題,給出一種目標折扣合同以激勵零售商的回收努力,降低回收處理費用和提高市場銷售量水平。Choi等(2013)研究了當需求獨立于價格時三種不同領導者下的閉環供應鏈績效,研究發現以零售商為領導的模型績效表現更好。Atasu等(2013)對比了生產商回收系統和公共回收系統,研究了生產和回收成本、環境外部性對社會福利、生產商和零售商收益以及環境的影響。

以上研究雖然把回收率、市場價格和回收價格作為系統成員的決策變量處理,但均未考慮全新產品與再造品之間的價格差異問題,而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往往是能夠區分再造品和新產品的,同時消費者對新產品和再造品的認可程度也不一樣。因此,許多學者結合實際轉而對新產品與再造品存在價格差異的情形進行相關的建模研究。其中,張曙紅等(2013)研究了在EPR制度原則下銷售商負責廢舊產品回收的再制造閉環供應鏈系統,研究了供應鏈定價與協調問題。聶佳佳等(2015)從政府角度考慮了碳排放政策的制定,在零售商負責回收的閉環供應鏈中比較分析了有無碳排放約束兩種情況下零售商回收比例、供應鏈參與方利潤、產品碳排放總量及其單位排放量的變化。研究發現:當再制造減排程度較大時,產品的零售價格和批發價格較考慮約束前更低,零售商的回收比例更大;當政府制定的碳排放獎懲系數較大時,生產商和零售商的利潤都將高于無約束時的利潤。Xiong等(2013)研究了一個關鍵部件供應商和生產商之間的分散供應鏈結構,生產商同時利用廢舊部件進行再制造,因此,生產商不僅僅是一個買方同時還是供應商的競爭對手。研究發現在這種情景下,相較于不進行再制造的情景雙方都有損失;較低的再制造成本或較高的回收率對非整合的制造商(NonIintegrated Manufacturer)是不利的。研究同時指出,政府給予非整合生產商的再制造補貼對于環境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

近年來,有關低碳減排的問題成為研究熱點,Benjaafar等(2013)將碳排放因素納入簡單的供應鏈系統,在碳限額與交易背景下研究了企業的采購、生產、庫存和綠色技術投資決策,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供應鏈中企業合作對運作成本和碳排放降低的影響。魯力和陳旭(2014)考慮了由一個供應商與一個生產商組成的二級供應鏈,研究不同碳排放政策(碳稅、限額、限額與交易)下基于回購合同的供應鏈協調問題,并與無碳排放約束的情形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碳排放政策下,回購合同均能實現供應鏈協調,無碳排放約束、碳限額與交易和碳限額政策下生產商的最優訂貨量依次減小,而供應商給出的回購價格依次提高。Sunar和Plambeck (2016)首次探討了副產品和主產品間的碳排量分配問題,他們研究了一個供應商將帶有碳排放成本的主產品銷售給買方,同時也向市場銷售不計碳排放成本的副產品的情形。研究表明,在以價值為基礎的分配方式下,對主產品征收碳稅會導致碳排放的增加,因為這時供應商會降低產品價格且增加銷售數量;相反,在采用社會最優選擇的分配方式下,對主產品征收碳稅會明顯降低碳排放量,增加社會福利。

部分學者將消費者的低碳偏好行為考慮到模型中。駱瑞玲等(2014)針對單生產商和單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考慮是否進行供應鏈碳減排技術投資,構建了三種博弈模型并探討了消費者碳足跡敏感系數、碳減排成本系數對供應鏈成員最優決策的影響。研究發現,當消費者支付意愿依賴于碳足跡時,企業對減排技術進行投資可以獲得更大的利潤,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同樣考慮了消費者低碳偏好的還有王芹鵬和趙道致(2014),他們研究了由單個供應商與單個零售商構成的兩級供應鏈中零售商確定最佳訂貨水平和供應商選擇減少碳排放水平的決策問題。其采用了收益共享契約來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并用Rubinstein討價還價模型來分析分成比例在給定區間的確定問題,但沒有涉及對不對稱信息的研究。趙道致等(2014)將供應鏈模型擴展到由一個生產商和兩個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系統中,研究在消費者需求受產品減排量和零售商低碳宣傳努力影響的情況下三種博弈模型的比對。研究發現,一定條件下成本分擔契約可以實現雙方的帕累托改進,這時競爭強度的增加會使供應鏈系統的利潤上升。熊中楷等(2014)也有類似的研究,但其還增加了由兩個生產商和一個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系統,建立生產商為領導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Wang等(2016)在一個生產商和一個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中,對比了成本共擔契約和批發價格獎勵契約對利潤和減排的影響,研究發現成本共擔契約在以零售商為主導和雙方共同主導的情況下,都可以達到帕累托改進;然而在以零售商為主導的系統中,只有當低碳偏好較高的時候采用批發價格獎勵契約才能增加供應鏈的利潤。

二 不對稱信息下的閉環供應鏈研究

以上文獻的研究都是基于閉環供應鏈系統信息對稱條件下的建模分析,而研究系統信息不對稱的文獻不多。

大部分學者圍繞閉環供應鏈中零售商的回收成本信息是私有信息的情況下展開研究。熊中楷等(2009)探討了在由單一生產商與單一零售商組成的閉環供應鏈系統中,擁有私人回收成本信息存在謊報成本的利己行為,并分析了信息對稱和不對稱下雙方的最優定價策略和利潤。他們發現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零售商由于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往往會夸大自己的回收成本,這種謊報行為對零售商自身有利,卻損害了生產商的利潤,并致使閉環供應鏈系統整體收益減少。同樣將零售商的回收努力作為私有信息研究,Zhang等(2014)研究了非線性的兩部契約和回收努力約定契約下的均衡解。研究發現,當再制造的經濟利益較小時,非線性兩部契約更好地激勵零售商的回收努力;反之,當再制造能帶來較多經濟利益時,生產商會通過回收努力約定契約提高回收率。聶佳佳和熊中楷(2009)進一步研究了各種信息分享對閉環供應鏈系統利潤的影響,研究發現在零售商負責回收的情形下,零售商向外分享其私有預測信息會減少自身的收益,但信息分享會增加生產商負責回收下閉環供應鏈系統的利潤。更進一步,白少布和劉洪(2011)在 EPR 制度下,仍然以零售商的銷售努力為私有信息,引入產品回收對銷量的貢獻率和設計改進對回收利潤的貢獻率兩個概念,設計了生產商最優激勵契約。除此之外,Ma等(2016)研究了一個合同生產商(Contract Manufacturer)向品牌零售商銷售產品的兩級供應鏈系統,合同生產商對法人社會責任進行投資來吸引消費者,但其成本信息是私有信息。文章對比了批發價格契約和兩部制契約對雙方利潤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独山县| 卢氏县| 邢台县| 宜兴市| 湘乡市| 鹿邑县| 临清市| 全椒县| 武清区| 玉溪市| 鸡东县| 南岸区| 定远县| 永年县| 信宜市| 绥棱县| 墨玉县| 来凤县| 文安县| 龙口市| 景宁| 三台县| 凌源市| 凤山市| 社旗县| 涿鹿县| 蕲春县| 夏河县| 镇江市| 衡东县| 泸定县| 南郑县| 赤城县| 原平市| 金乡县| 大竹县| 武山县| 鸡西市| 呼伦贝尔市| 呼图壁县| 平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