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公平與正義的關聯
羅爾斯將自己的正義理論稱為“作為公平的正義”,這并不是簡單的同義反復。這種說法直接反映出羅爾斯正義學說的論證邏輯。羅爾斯的正義學說延續和發展了17、18世紀興盛于歐洲的社會契約理論。考慮到19世紀之后,社會契約論在西方的衰落以及功利主義學說的興起和流行,我們可以將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看作社會契約論的當代復興。對于自己所應用的契約式論證方法,羅爾斯論述道:“我的目的是要提出一種正義觀,這種正義觀進一步概括人們所熟悉的社會契約理論——比方說:在洛克、盧梭、康德那里發現的契約論,并使之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抽象水平。”(p.10)因此,在“作為公平的正義”這一表述中,“公平”并不是作為“正義”的近義詞而出現的。“公平”指的是一個公平的簽約狀態,亦即,正義原則就是人們在一個公平的簽約狀態中會選擇的原則。羅爾斯借助契約論的論證結構設想,人們將在一個恰當設定的公平狀態中簽訂一個原初契約,而原初契約正是適用于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原則。這份契約是人們組建國家的基礎,它將進一步調節所有其他的制度安排,并指定各種可行的社會合作和政府形式。(p.10)
羅爾斯指出了契約式論證的諸多優點。第一,采用契約論來探索正義問題,可以將理性選擇理論(the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12]與正義學說聯系起來,“即可以把正義原則作為將被有理性的人們選擇的原則來理解”。(p.14)依據羅爾斯的設想,在公平的簽約狀態下進行選擇的人是理性的,他們遵循理性選擇的規則進行選擇。由此,正義原則的內容就被公平狀態下的理性選擇所規定。正如羅爾斯所言,“正義論是理性選擇理論的一部分,也許是它最有意義的一部分”。(p.15)第二,“契約”這一用語表達了正義原則的公共性。在社會契約論中,契約的簽訂一定是由多方共同完成的。因此,契約式論證從一開始就將各種不同的立場囊括其中,“暗示必須按照所有各方都能接受的原則來劃分利益才算恰當”。(p.15)第三,羅爾斯還提到,契約論有著悠久的學術傳統,這一思想體系與自然法、自然權利等觀念一脈相承,符合“自然的虔誠”(natural piety)。(p.15)
羅爾斯不僅以契約式論證闡釋社會制度所應遵循的正義原則,而且試圖以這一理論框架探索更廣闊范圍內的道德規范——正當原則。羅爾斯論述道:“為了建立一種完全的正當觀,在原初狀態中的各方不僅要按一定的次序選擇一種正義觀,也要按一定的次序選擇那些其主要概念都屬于正當范疇的原則。”(p.95)羅爾斯將通過原初狀態而確定的正當原則稱為“作為公平的正當”(rightness as fairness)。羅爾斯所說的屬于正當范疇的原則有三類:適用于國際法的原則、適用于社會制度的原則(正義原則)、適用于個人的原則。其中,適用于個人的正當原則是:有理性的人在公平的簽約狀態下將會給個人行為設定的限制。羅爾斯認為,適用于個人的正當原則包括“公平原則”和“自然義務”。一方面,“公平原則”向人們提出了“職責”(obligation),要求人們履行制度的規范所確定的職責;另一方面,“自然義務”向人們提出了各種道德義務(duty),包括維護正義、相互尊重、相互幫助、不殘害他人等道德義務。所以說,通過構建原初狀態,羅爾斯不僅推導出社會制度應遵循的原則,也推導出個人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具體來說,前者是正義的兩原則;后者則是“自然義務”和“公平原則”對人們提出的道德要求。
作為一種契約式政治哲學理論,羅爾斯的正義學說主要由“原初狀態”和“正義原則”兩個核心部分構成。這兩個部分分別對應于傳統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為了更好地規定“原初狀態”,并且符合邏輯地從“原初狀態”中推導出“正義原則”,羅爾斯還構建了一系列概念和理論。這其中包括:無知之幕、基本善、程序正義、反思平衡、詞典式排序、正義感、“反應得”理論等。下面,我們先概括性地羅列出羅爾斯的正義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對應于本書的相應章節。
第一,本書的第一講“作為公平的正義”總括性地介紹正義的概念、正義的對象、正義的環境以及羅爾斯正義學說的論證結構。
第二,“原初狀態”是一個公平的簽約狀態,是羅爾斯推導出“正義原則”的理論裝置。本書的第二講“原初狀態”將討論原初狀態在羅爾斯的正義學說中所具有的理論功能,以及羅爾斯對原初狀態的具體描述。
第三,從原初狀態中推導出來的正義原則有兩個,其中第一個正義原則涉及權利和義務的分配,稱為“平等的自由”原則;第二個正義原則討論的是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安排,包括“差別原則”和“公平機會的平等原則”兩個部分。本書的第三講“正義原則的表述”將具體探討羅爾斯如何確定正義原則的準確表述。
第四,本書的第四講“正義原則的選擇”將深入探討如何從原初狀態中推導出羅爾斯所描述的兩個正義原則。
第五,在羅爾斯的正義學說中,正義的兩個原則,以及第二個正義原則的兩個部分之間有一定的優先順序。這被羅爾斯稱為“自由的優先”和“公平機會的平等的優先”。本書的第五講“優先規則”將討論這部分內容。
第六,為了更有說服力地論證正義的兩個原則,羅爾斯引入了程序正義的相關理論,并將原初狀態設計成一種純粹程序正義。本書的第六講“程序正義”將詳細討論程序正義的種類和應用。
第七,為了解釋原初狀態人們如何依據自己的善觀念而做出理性選擇,羅爾斯發展出一套解釋善的理論——“理性的善”。本書的第七講將深入討論羅爾斯構建的善理論,以及理性選擇的相關內容。
第八,羅爾斯認為,人們在原初狀態中所選擇的正義原則將在政治實踐中貫穿到制憲會議、立法階段以及執法和守法的全過程之中,并形成一種正義的制度。羅爾斯還討論了在這樣的正義制度之中,人們負有怎樣的職責和道德義務。這將是本書的第八講“正義的制度”討論的內容。
第九,羅爾斯對“正義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闡述了正義感對于維護正義制度之穩定性的重要作用。本書的第九講“正義感與制度的穩定性”將深入討論正義感與制度的穩定性問題。
第十,作為正義學說之理想理論的延伸,羅爾斯還討論了非理想理論的內容,探討在并非完全正義的社會中,人們負有哪些義務以及應該如何做。這是本書第十講“非理想理論”的內容。
另外,羅爾斯站在契約論的立場對功利主義進行了系統的批評。功利主義理論的弊端是激發羅爾斯構建其正義學說的重要因素。在《正義論》全書的寫作過程中,羅爾斯時時以功利主義為靶子,對功利主義的論證結構、功利主義對權利和自由之優先性的忽視,以及功利主義對于“正當”和“善”之關系的錯誤理解等問題進行了批評。本書將在相關章節中穿插介紹羅爾斯對功利主義的駁斥。
本書的“結語”部分將梳理西方思想史的脈絡,從學術史的視角闡述羅爾斯正義理論的學術意義。在羅爾斯的正義學說中,“rational”和“reasonable”兩個概念的含義極易混淆,“附錄一”對這兩個概念及其翻譯進行了辨析。另外,為了幫助讀者準確而迅速地掌握羅爾斯正義學說的核心概念,筆者特意編撰了“《正義論》迷你詞典”放在本書的“附錄二”。這些概念就像一個個牢固的支點,它們之間連接起來,最終構成羅爾斯正義學說的理論大廈。
羅爾斯的正義學說博大精深,許多概念和理論經羅爾斯提出之后就不斷被人們提及和研究。《正義論》一書可謂是一部政治哲學的百科全書,蘊藏著無數的思想珍寶,時時給研究者們帶來驚喜。
[1]參見 [美] 濤慕思·博格《羅爾斯:生平與正義理論》,顧肅、劉雪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頁。
[2][美] 濤慕思·博格:《羅爾斯:生平與正義理論》,顧肅、劉雪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13頁。
[3]參見 [美] 濤慕思·博格《羅爾斯:生平與正義理論》,顧肅、劉雪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頁。
[4][美] 濤慕思·博格:《羅爾斯:生平與正義理論》,顧肅、劉雪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頁。
[5]參見 [美] 濤慕思·博格《羅爾斯:生平與正義理論》,顧肅、劉雪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頁。
[7]“希臘四主德”是古希臘哲學家經常討論的四種美德,分別是節制、勇敢、謹慎和正義。
[8]《萬民法》一書源自1993年羅爾斯在牛津大學所做的同名講座。1993年,該講演稿被整理出版。其后,羅爾斯又對這一講演稿進行了補充和修訂并形成《萬民法》一書,并于1999年出版。
[10][美] 邁克爾·桑德爾:《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萬俊人等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