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文化自信及其建構路徑研究
- 孫良瑛
- 1143字
- 2021-10-20 19:54:52
三 研究對象、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書的研究對象特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使用的文化概念是狹義上的文化。主要是指與經濟、物質文明和政治、政治文明并列而論的文化、精神文明,特指精神文化自信。此外,文化自信是文化心態的具體體現,本書研究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個人的文化心態,也包括群體的文化心態。
(二)研究思路
本書的研究思路是將文化自信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以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以文化學和歷史學為基礎,結合政治學最新理論成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自信進行完整、系統地梳理,分析文化自信形成條件、歷史軌跡、基本內容、邏輯結構,并對不同群體,特別是對社會精英和普通民眾的文化自信進行評價,以便進一步繼承和發展我國先進文化。此外,探索了文化對外交流、傳播的規律,并揭示了文化自信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現實啟示。著作的核心問題是:文化自信如何界定?文化自信對中國以及世界的發展到底作出了怎樣的貢獻?文化自信都由哪些要素構成?這些構成要素之間具有什么樣的邏輯關系?文化自信經驗借鑒以及建構機制如何?本書將圍繞上述問題一一展開論證。
(三)研究方法
本人搜集大量資料,以客觀材料為依據,本著嚴謹的治學態度,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論證了文化自信的建構。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第一,文獻研究法。本書的研究主要以《中華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通史》《毛澤東文集》等經典著作為文本資料,同時結合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文獻著作,借鑒外國文化以及文化心態的相關研究成果,試圖論證我國文化自信的形成和發展軌跡,努力全面地闡述中華文化自信的建構機制,科學地把握文化自信與世界發展的內在聯系。書中運用大量史料結合的歷史研究方法對文化自信的內容、特點、塑造等進行分析。針對中華文化在我國自立、自信、自強的過程中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實事求是地用史料說話,對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發展歷程進行歷史背景分析。第二,系統分析方法。文化自信是一個系統,由三個子系統組成:主體、客體與實踐中介。系統分析法把研究的問題作為整體,分析整體與部分、結構與功能、環境與整體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綜合地處理問題。具體考察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之間的關系,從而完整、準確地把握中華文化自信的理論特色。正如列寧所指出的社會科學最可靠的方法是用科學的眼光來分析問題,“即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哪些主要階段,并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第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本研究將立足當代時代特征、基本國情和國內外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結合中華文化發展的具體歷史進程,從理論上再現文化自信的實踐過程,深刻分析文化自信問題和根源,著重論述文化自信的系統性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