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重點、難點和創新之處

(一)研究重點

第一,本選題從文化自信的基礎性、廣泛性和深厚性出發,結合已有研究成果,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為導向,初步從本體論角度對文化自信進行分析。

第二,本選題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形成的主客觀條件,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二)研究難點

本書的主題詞是文化自信,因為文化含義的外延的廣度,文化自信含義的確立,包括其具體結構、內容、特征分析起來有一定難度。研究涉及對中國歷史上的文化變遷、思想史部分內容進行梳理評價,查找資料有一定的困難。從文化自信概念到路徑研究都是嶄新的課題。涉及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不可避免要整理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學科的相關資料,增加了本選題的難度。而文化自信研究課題之“新”直接導致已有可借鑒資料之“少”,特別是國外文化自信資料的匱乏,對研究構成了不小的挑戰。

(三)創新之處

本書結合文化與文化規律的特點,概括出具有主體性、民族性、價值取向性等基本特征的文化自信,并以此為邏輯起點,研究中國文化自信構建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分析現在及今后一段時期中國文化自信的內外形勢,由此提出構建文化自信的三要素說。經過分析和研究,構建的文化自信三要素為:文化自信建構的主體要素——解決什么人自信的問題;客體要素——解決為什么要自信的問題;實踐要素——解決如何自信的問題。

通過運用歷史文獻閱讀、系統和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試圖在兩個方面進行突破。

第一,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分析文化自信的重要戰略意義,實事求是地指出文化自信面臨的問題并剖析其根源,進一步提出優秀傳統文化及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路徑。

第二,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唯物論,綜合運用多學科交叉知識,以文化自信為核心,綜合運用文化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充實文化自信研究的學科領域,初步闡述了文化自信的本質及具體建構。


[1] [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上卷),吳瓊譯,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04頁。

[2] 湯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茍春生等譯,國際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第283—285頁。

[3]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360頁。

[4] 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紅旗文稿》2010年第16期。

[5] 劉士林:《中華文化自信的主體考量與闡釋》,《江海學刊》2009年第1期。

[6] 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質量的新向度》,《齊魯學刊》2012年第2期。

[7] 王澤應:《倫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道德與文明》2011年第5期。

[8] 劉芳:《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略考量》,《思想理論教育》2012年第1期。

[9] 齊衛平:《文化自信的實質與意義》,《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5期。

[10] 周正剛:《談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黨建研究》2012年第8期。

[11] 張福貴:《“文化安全”的悖論與“軟實力”的正途》,《學術月刊》2012年第2期。

[12] 任淑艷:《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長白學刊》2013年第3期。

[13] 漆玲:《從人的發展看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重要意義》,《道德與文明》2011年第6期。

[14] 楊修偉:《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關系辯證》,《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年第7期。

[15] 王靜:《試論文化自信的四維根基》,《天府新論》2012年第3期。

[16] 隗金成、房廣順:《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動力源泉》,《人民論壇》2016年第8期。

[17] 田克勤、鄭自立:《堅定文化自信的三個基本維度》,《思想理論教育》2016年第10期。

[18] 李江波、姚亞平、黎瀅:《文化自信:理論維度與實踐維度》,《江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9期。

[19] 劉建軍:《論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來源》,《文化軟實力》2016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劝| 革吉县| 垫江县| 滨州市| 隆昌县| 江油市| 佛坪县| 宽城| 金寨县| 广水市| 湘阴县| 苍山县| 永清县| 孝感市| 台北县| 永川市| 工布江达县| 大渡口区| 商南县| 武陟县| 博乐市| 宜宾市| 赣州市| 呈贡县| 吴江市| 永清县| 庆阳市| 玉环县| 南投县| 渭源县| 大余县| 望江县| 古田县| 乌鲁木齐县| 常熟市| 黄浦区| 石台县| 太仆寺旗| 凉城县| 和政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