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文化的特點

講文化的特點,需要回到文化的形成期。只有在文化的形成期,文化才具有明顯的特點。

一 民族群體性

民族群體性是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民族是人們在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在這里,文化成了民族劃分的一個重要標志,這本身就說明了文化的民族性特點。例如漢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苗族、蒙古族、滿族等,都有其不同的文化特色。世界上的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文化,是既往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識的理性積淀。特定的民族文化反映著特定民族的政治傳統(tǒng)、思維定式、倫理觀念、價值取向等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底蘊及其價值體系。因此,文化被稱為“民族靈魂之光”。民族的貧弱會導致民族文化的迷失,而文化的迷失則意味著民族的衰落。

二 地域限定性

文化總是帶有地域環(huán)境的特點。人們通常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長期生活在某一個地方的人們,其生活方式、思維模式、道德觀念等就會受到其居住地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氣候的影響。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海洋文化和內陸文化,就明顯地表現出地域性特點。以地球上某一區(qū)域作為限定條件,文化可被分為東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等。就中國來說,大體可以分為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或者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實際上,東西南北中,各自都表現出不同的文化風格。中國古代有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可能從語言到飲食、從做事到想法、從禮俗到觀念都存在顯著差異。而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其思想與行為卻往往是趨于一致的。《黃帝內經·素問》中《異法方宜論》篇的宗旨就在于說明,東西南北中各個地域,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或者說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所導致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各地居民的體質不同,病癥和病因也因之而不同,故此在治療方法上也應因地制宜。

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看,歷史上的一些傳說,以及許多思想觀念和理論學說都是建構在中國這片黃土地上的,這些傳說、觀念乃至理論學說的產生都可以從中國這片土地上找到它的根源。比方說,中醫(yī)學講五行與東西南北中五方的對應關系,東為木,西為金,南為火,北為水,中央為土,這些都與中國所處的地域有著聯系。如果把南為火、北為水這種說法拿到澳大利亞去講,就講不通了,因為澳大利亞在南半球。可見,一種文化與孕育它的特殊地域密不可分。

三 歷史傳承性

正如美國文化學家金布爾(Kimble, G.)所說,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沉淀物”[9]。但它并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活著的生命。尤其是以哲學、道德、倫理為核心內容的思想文化,它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不同,因為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成果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過時,并失去它的直接作用,但思想文化中所蘊含的那些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卻根深蒂固地潛藏著,這種潛藏的基因說不定在哪一天就會顯現出來。這是“文化遺傳”的現象和規(guī)律。今日中國文化,是昨天中國文化的延續(xù),又是明天中國文化的母體。《周易》《黃帝內經》等文化著作都具有繼往開來的功能,都是文化史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其前因后果。既已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總是一以貫之的。文化以語言為最主要的載體,只要語言還在,文化就會長存。

四 現實變異性

文化固然有其明顯的歷史傳承性,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現實變異性。這正像生物學里的遺傳和變異。引起現實變異的根本原因是時空的變化。儒家文化從先秦到漢代,又從經學到理學,都發(fā)生了變異。盡管文化具有明顯的傳統(tǒng)特點,甚至有人說傳統(tǒng)是文化的核心,但并不是說文化是一成不變的。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解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帶有時代的色彩。就空間來說,形成于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由于受到中國固有的本土文化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這就是佛教的中國化。時空的轉變是引起文化發(fā)生現實變異的主要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屏| 会理县| 通海县| 塔河县| 甘泉县| 莎车县| 崇文区| 封丘县| 德阳市| 大关县| 龙口市| 上高县| 新田县| 商水县| 山西省| 咸丰县| 河池市| 吴桥县| 扎鲁特旗| 胶南市| 寿宁县| 江达县| 金堂县| 东乌珠穆沁旗| 交城县| 仙居县| 浑源县| 浮山县| 瑞安市| 华容县| 荔波县| 油尖旺区| 浦城县| 中西区| 加查县| 唐山市| 固镇县| 赤峰市| 宜君县| 荆门市|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