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文化的本質
盡管給文化下定義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通過前邊介紹的一些文化的定義,我們還是可以感悟到文化是怎么回事。就文化的本質來說,現在一般都認為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首先是人化。文化總是與人聯系在一起的。自從有了人也就有了屬于人的文化。文化與人的聯系,表現在文化與人性的聯系上。文化與人性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即文化是人性的外顯,人性是文化的內化。文化問題的核心是人,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的、為人所特有的東西,一切文化都是屬于人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屬于文化的范疇。人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創造著人。沒有人,文化既不存在也無意義;沒有文化,人也不成其為人。有人說,人詩意般地棲息在大地上。人之所以具有詩意,是因為人獲得了賴以區別于動物并脫離動物世界的文化靈性。人的生活因為有了文化而上升到動物水平之上,從而跟野獸區別開來。
“化”在漢語構詞法中是一個動詞性詞綴,表示向著某一個方向逐漸演變的過程,如機械化、現代化、自動化、網絡化、信息化、知識化、年輕化、老齡化,等等。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著屬于人的方向轉化,也就是越來越人性化。
其次是自然。這里所說的自然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人之外的自然,是不依賴于人而存在的自然世界;另一方面是人本身的自然。因此,自然的人化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自然世界的文明化。自然世界的文明化也可以稱為自然界的人性化,就是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從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料以方便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成果,即物質文化。這些是我們可以在博物館看得見的文化留存,我們又稱之為文物、遺跡(如甲骨文、青銅器、長城、故宮等)。
二是人類自身的文明化。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指在社會教化和人文環境熏染下的人性的不斷完善和不斷提升。就是說,人類越來越脫離動物的自然本能性而向人的社會倫理性發展,人逐漸從生物學、動物學意義的人發展成社會的人、倫理的人,人逐漸有了理想信念、倫理觀念、思想道德、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這就是所謂的精神文化。
這里需要進一步討論關于人性的問題。什么是人性?關于人性有兩種解釋: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屬性,或者稱之為自然本能性;二是人類有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或者稱之為社會倫理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部分屬性,是人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特殊屬性。人類化就是人類的文化化,是人性的發展過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思想,文化使人從生物學意義的人變成社會的人、文明的人。人性是在變化著的,人只有依靠不斷地自我更新,不斷地從整個人類文化中吸收營養,不斷地向著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才能化獸性為人性。中國古人有明確的從獸性到人性的文化演進思想。如《周易·序卦》中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這一段文字,充分體現了人性發展的歷史進程,天地是造物主,在天地創造萬物之后開始有了男女,那時候的男女是如何生活的呢?“男女雜游,不媒不娉”(《列子·湯問》),既沒有媒妁之言也沒有聘禮,更沒有今天的玫瑰花,是原始群婚時代的生活方式,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們“知其母不知其父”。后來從群婚發展到配偶婚,這就是“有男女然后有夫婦”。發展到配偶婚,人們就不但知其母,而且知其父了,這就是“有夫婦然后有父子”。然后把基于血緣關系的家庭倫理移植到國家政治,于是就有了君臣這樣的政治倫理。于是開始出現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這樣的社會倫理,人與人交往有了“進退揖讓之禮”,于是人類的文明程度才有了很大提高。
由此可見,文化包含著最基本的人文教化之義。倫理化、道德化是文化的核心精神。關于文化的本質,我們就先講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