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民間文化的社會流動

從秦到漢,上層社會的文學發展碩果累累,民間文化也日漸普及,而且通過特定渠道向上層流動。樂府的建立,中下層文人詩的創作,就很值得注意。

雅俗之爭,貫穿了漢代禮樂發展的始終。漢高祖時,叔孫通制定朝儀,使漢高祖體會到了“為皇帝之貴”,也使他認識到制禮作樂對建立封建王朝秩序的重要性。漢初設立樂府,其主要職能就是為了管理郊廟、朝會的樂章。但由于“大漢初定,目不暇給”,還無力進行大規模的“定制度,興禮樂”(《漢書·禮樂志》)的工作。漢武帝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班固《兩都賦序》)、“以興太平”(《漢書·禮樂志》)為目的,把樂府規模和職能加以擴大,大規模搜集各地的民間歌謠,以豐富朝廷樂章。所謂“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班固《兩都賦序》),“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漢書·禮樂志》),反映了當時制禮作樂的實際情況。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官署,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采集漢族民歌的任務。這些樂章、歌詞后來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今存兩漢樂府中的漢族民歌僅40多首,它們多出自下層人民群眾之口,反映了當時某些社會矛盾,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同時,這類詩歌風格質樸率真,不事雕琢,頗具獨特的審美意趣。

在樂府民歌和民謠影響下,文人五言詩逐漸形成。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文人五言詩的成熟作品,既保持了樂府民歌的樸素自然、平易流暢的特色,又能借鑒《詩經》《楚辭》的藝術手法,在樸素自然中求工整,在平易流暢中見清麗,深衷淺貌,短語長情,極大地提高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抒情性,這對以后魏晉五言詩的發展和的產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進入東漢以后,文人詩歌創作出現新的局面,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完整的七言詩篇也開始產生。東漢文人詩多數獨立成篇,還有一些附在賦的結尾,作為賦的一部分保存到今天。賦末附詩,始見于東漢,后代多有仿效。東漢文人五言詩,有的作者明確,也有相當一部分未著錄作者姓名,或雖標出作者姓名但存疑頗多。如文學史上的“古詩”和“蘇李詩”就是這類作者有爭議的作品。一般認為,這些詩其實是東漢中下層文人的作品。尤其是《古詩十九首》,被認為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后世遂作為組詩看待。《古詩十九首》是在漢代漢族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內容多寫離愁別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極,情調低沉。它的藝術成就很高,長于抒情,善用事物來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這些詩歌從內容、藝術等方面反映了當時民間文化的普及和社會流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岱山县| 阳新县| 科技| 隆昌县| 扶余县| 无为县| 平南县| 股票| 广宗县| 库伦旗| 三原县| 两当县| 昌平区| 涞源县| 井陉县| 奇台县| 都兰县| 兰坪| 通州区| 庆城县| 贡嘎县| 洞口县| 太康县| 延寿县| 阿城市| 诏安县| 磐安县| 中西区| 新津县| 三门县| 深水埗区| 枣阳市| 高雄市| 宝丰县| 富蕴县| 阜南县| 英山县| 北辰区| 将乐县| 丰都县| 无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