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綠色發展視域下流域治理的新時代要求

順應可持續發展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綠色發展在我國被賦予全新的時代內涵。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穩步開展綠色發展的實踐行動,綠色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特征。

一 綠色發展的時代內涵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許多國家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突出綠色的理念和內涵。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在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既是對可持續發展的繼承,是可持續發展中國化的理論創新,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對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客觀現實的重大理論貢獻,符合歷史潮流的演進規律。綠色發展得到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可持續發展理論、“兩山”論、綠色發展系統的理論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鮮明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高度融合。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進程中,必須深刻認識綠色發展在新發展理念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綠色發展同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發展的相互關系。

綠色發展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抓手,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體系,并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求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求加強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建立包括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方面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效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第一,在理念培育方面,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方式的培育是一場革命。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及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理念廣為各方接受,高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正在成為各地的自覺實踐,綠色發展觀已深入人心。第二,在主體架構方面,經過不斷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地方黨委、地方政府、地方人大、地方政協、司法機關、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為主體的環境共治的格局。第三,在區域發展方面,通過改革統籌和優化了區域的發展資源。流域上游與下游間的生態補償以及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正在全面建立,區域綠色發展的公平機制開始發揮效應。第四,在有效監管方面,通過建立健全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區域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既提高了行政審批效率,又預防和控制了區域環境風險。第五,在保障措施方面,科技支撐綠色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綠色金融體系、環境保護投融資體系逐步完善,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第六,在治理實效方面,區域環境風險正在得到控制,“散亂污”企業正在被清理整頓,產業結構正在科學調整,侵占自然保護區、破壞濕地、污染環境的現象被大力遏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號召“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表明了我們黨持之以恒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綠色發展將“美麗中國”作為發展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新的發展理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求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二 新時代綠色發展的基本特征

(一)“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的交集

新時代的綠色發展是“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的交集,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綠色是新時代實現新目標的必然選擇。實現新時期的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經濟、政治、生態文明、文化和社會建設相對應。綠色是發展的底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底色和原色,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立足點,深化、細化生態管理,改進生態治理,維護生態平衡,使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二)體現自由全面、生態有機的發展觀

綠色發展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綠色發展理念尊重人的創造精神,鼓勵人的自由自覺的智慧力量的發揮,轉變了過去以破壞自然甚至不惜以損害人的自由、健康為必然代價的發展方式,從而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同時,綠色發展強調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化、生態化、有機化。人和自然都是有機體,是能夠與內外環境進行聯系和互動的復雜系統,以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自身與周圍環境的共生共榮實現個體的充分生長。綠色發展以和諧共享為主旨,在價值追求、發展方式和社會結構方面倡導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友好的發展模式。

(三)資源節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相統一

新時代的綠色發展是一種和諧性發展,深刻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融合發展的鮮明的價值取向。新時代的綠色發展是一種系統性發展,與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共同體現了現代生態文明的系統性整體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綠色發展的具體化,綠色發展是通過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等形態表現出來的。綠色發展能夠實現資源節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結合統一。其本身就包含節約用地、用水和減少環境污染、降低耗能之意。同時,資源節約、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又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資源節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并行并重,才能實現永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四)放眼人類未來,具有廣闊的全球視野

生態系統不分國界,綠色發展不分疆域。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全球生態問題日益突出,世界各國都面臨著嚴峻的生態危機,一個國家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會導致整個全球生態系統的不穩定。同樣地,一個國家生態治理措施也會影響全球生態治理體系。讓綠色發展引領全球,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價值訴求,同時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綠色發展理念在當代中國和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其著眼于人類未來,同全球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建設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三 綠色發展視域下流域治理的基本趨向

(一)轉變治水思路

五大發展理念關系全局,在經濟、社會、政治以及生態等各方面均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是新時期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必須加快轉變治水思路,深入貫徹落實新時期水利工作新方針、新思路,加快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必須全面推進治水方式方法、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實現從粗放用水向節約用水轉變,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局部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從注重行政推動向堅持兩手發力、實施創新驅動轉變,統籌解決好水短缺、水災害、水生態、水環境問題。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

(二)以系統、協調為流域治理的要點

把流域看作一個整體,做好流域尺度的系統設計、產業布局和區域協調,打破部門交叉和條塊分割,利用系統性的綜合措施確保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堅持源頭治理與系統治理相結合,由“滅火管理”轉向“源頭抓起”,多舉措組合“出擊”,完善流域生態系統。此外,我國幅員遼闊,各流域水資源條件、發展水平不同,水利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必須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總體部署、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四大戰略和“四大板塊”協調發展,圍繞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圍繞精準扶貧要求,著力提高水資源要素與其他經濟要素的適配性、水利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同時,必須充分發揮水資源管理紅線的剛性約束作用,以用水方式轉變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布局優化,著力提升河流、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推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

(三)凸顯流域治理全過程綠色化

(1)規劃綠色化。在流域治理中,制定能夠平衡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關系的規劃,發揮頂層設計作用,如上位規劃、水利規劃及其他行業平行規劃,明確其對流域發展的總體定位和控制性要求,謀劃與流域綠色發展相適應的綜合治理措施體系。

(2)治理綠色化。在“綠色規劃”的指導下,進行“綠色治理”,包括水行政部門在內的相關行業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公眾對流域進行生態治理,實現生態效益的外部化,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協同可持續發展。

(3)管理綠色化。明確流域責任主體及相關責任方權責邊界,從而有針對性地從機制建立、機構設置、制度約束及保障等方面提出流域管理措施,實現管理體制集約化、制度化、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安县| 高要市| 南召县| 肇州县| 武宁县| 永泰县| 池州市| 临沂市| 安达市| 丹江口市| 长泰县| 长治县| 南部县| 广水市| 青州市| 康平县| 白水县| 称多县| 武宁县| 永州市| 临夏县| 大田县| 东乡族自治县| 和田县| 方正县| 平果县| 呼图壁县| 辉南县| 沐川县| 治县。| 铜梁县| 沙河市| 上虞市| 衡东县| 夹江县| 商南县| 阳高县| 隆尧县| 根河市| 海城市| 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