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發展:長江上游流域治理研究
- 譚志雄
- 9647字
- 2021-09-28 16:05:27
第一節 長江上游流域治理的現狀剖析
為進一步熟悉把握長江上游流域的治理現狀,本節從長江上游流域資源開發利用狀況與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兩個方面出發,對長江上游流域治理基本情況、主要成效等問題進行總結分析。
一 長江上游流域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一)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
長江上游作為長江的水源區,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量達4530億立方米,分別占全流域的48%和全國的17%,決定著長江水資源的變化情勢,左右著全國水資源利用的戰略決策,是長江和全國水資源保護的核心地區。其中上游流域面積大于5平方公里的支流有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烏江,合計徑流量2778億立方米,約占上游總徑流量的62%,如表3.1所示。
表3.1 長江上游水資源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2018年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水資源公報》等相關數據資料整理而得。
長江上游地區是全流域和全國水資源保護的核心地區,因此,上游的水質不僅影響全流域,還通過南水北調影響我國更大的區域。
長江上游流域水能資源豐富,大約占長江流域水能資源的89.4%,理論蘊藏量、技術可開發量和經濟可開發量均居全國首位。干支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8億千瓦,全流域10萬千瓦以上的河流共1697條,集中了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等全國重要的6個水能資源開發基地。
其中,兩河口至卡拉的中游河段,有6個梯級的重要水電站:兩河口(300萬千瓦,2017年竣工)、牙根(150萬千瓦,2017年竣工)、楞古(257.5萬千瓦,在建)、孟底溝(240萬千瓦,在建)、楊房溝(150萬千瓦,在建)、卡拉鄉(108萬千瓦,在建),中游河段總裝機約1205萬千瓦。其中兩河口梯級為中游河段控制性水庫。錦屏大拐彎起點至雅礱江入金沙江之江口的下游河段,規劃有5個梯級:錦屏一級(360萬千瓦,2013年竣工)、錦屏二級(480萬千瓦,2014年竣工)、官地(240萬千瓦,2013年竣工)、二灘(330萬千瓦,2000年建成)、桐子林(60萬千瓦,2016年竣工),下游河段總裝機1470千瓦,其中錦屏一級為下游河段控制性水庫。金沙江河道上,烏東德水電站(1020萬千瓦,在建)。
除了上述主干河流已形成一級水庫首尾相接,全江“渠化”的開發規劃以外,這些河流的各級支流,也已形成“密如繁星、不留寸土”的梯級開發態勢。例如,金沙江流域共有崗曲河、普渡河、牛欄江、橫江、白水江等56個梯級。從干流到不同級別的支流,已形成由大集團公司到中小公司瓜分開發范圍,由省、市政府到縣、鎮、鄉分別管理和控制稅收的利益分配格局,它幾乎覆蓋了所有的流域范圍和河流支系。
(二)長江上游流域能礦資源開發利用
長江上游能礦資源開發的性質屬于經濟社會相對落后地區的資源開發,應通過優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盡快提高其經濟發展水平,以跟上長江流域和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并使之成為全國重要的水電、冶金、機械和重化工基地,增強開發實力和經濟發展后勁。
長江上游地區具有豐富的、待開發的煤炭、天然氣、鐵、錳、釩、鈦、鉛、鋅等金屬資源,硫、鹽、建材等非金屬資源也比較豐富。長江上游地區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煤炭、黑色金屬和硫鐵礦產地,是西南地區以六盤水—攀枝花為中心的煤炭鋼鐵基地的組成部分。但因受交通運輸和開采技術條件制約,能礦資源開發利用主要以滿足本地區的需求為主,與其具有豐富的資源量和充足的水能資源條件相比,目前的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僅就已經探明的儲量而言,無論是大宗支柱礦產還是流域內的優勢礦產,已利用儲量占保有儲量的比例絕大部分在10%—40%。如流域內最重要的優勢礦產釩鈦磁鐵礦,目前已利用礦區占有的儲量僅為保有儲量的20%。由此可見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目前該地區采掘工業以天然氣、煤炭、鐵、釩、鈦、硫鐵礦、金、銀開采為主,今后可望成為我國天然氣、鋼鐵原料和硫鐵礦的重要產地。
總體來看,長江上游地區優勢能礦資源開發程度不高,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建設資金短缺,能源消費結構水平低,大規模直接燒煤炭造成的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受交通運輸條件制約嚴重,與長江中、下游之間的產業經濟聯系尚不密切。
(三)長江上游流域土地資源開發利用
長江上游是我國坡耕地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坡耕地面積約2200萬公頃,占全國坡耕地總面積的36.2%,占區內耕地面積的88.3%,其中大于25度的坡耕地506萬公頃,占區內耕地面積的23%。坡耕地既是當地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區域糧食自給和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補充。但山區坡耕地上耕作粗放,土地產出率與勞動生產率低下,抵御干旱與洪澇等自然災害能力不強,水土流失嚴重。據悉,長江上游土壤總侵蝕量16億噸,其中60%來自坡耕地。這不僅造成土層變薄、土地退化、土地生產力下降、農民生活貧困和生態環境惡化,而且對中下游的水安全和三峽等水電工程安全運行造成重大威脅,同時也嚴重阻滯了山區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長江上游地區多年來土地利用發生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草地和建設用地面積快速增加,而耕地、林地、水域、濕地和未利用地面積不同程度減少。其中草地面積從1980年的354.67 × 103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356.35 × 103平方公里,增加了1.68 × 103平方公里,年均變化率為0.024%。在前10年間,草地面積增加了4%,而在隨后的10年里銳減12.5 × 103平方公里,年均減少0.34%,這一方面是由于其間大量耕地的開墾占用草地,另一方面人類不合理的開發活動也使得部分草地退化為未利用地。雖然之前國家針對西部建設用地方針進行了重要調整,使得前10年長江上游建設用地小幅減小,但在隨后10年里建設用地面積猛增2.45 × 103平方公里,增幅達90.74%。在20年間,建設用地也是增長最快的土地利用類型,年均增加1.116%。林地和濕地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在前10年間,分別增加了0.57%和3.91%,但在隨后10年里分別劇減0.97%和4.90%,使得最終20年里仍分別減少1.37 × 103平方公里和0.13 × 103平方公里。耕地在前10年減少1.78%。
(四)長江上游流域旅游資源開發利用
近年來長江上游省市旅游合作日趨緊密,2001年簽訂重慶—成都經濟合作會談紀要。2004年2月簽訂了《關于加強川渝兩省市旅游合作協議》。2004年9月川渝兩地旅游局就簽訂“構建長江上游(川渝)旅游圈合作協議書”。2005年2月確定川渝實行高層聯席會,兩地建立兩省市黨委、政府高層領導定期聯系機制,建立兩省市政府秘書長協調機制,兩省市部門和行業對口合作機制,兩省市的市、區、縣對口聯系機制,加強兩地聯系合作。2005年3月,川黔渝二省市還達成《共同打造川黔渝二省市金二角旅游區》的協議,提出構建川南、黔北、渝南一體化的旅游圈。從上述發展合作可以看出,川渝旅游合作已由理論構想到前期試探,跨越到目前的實質性合作階段。從合作領域來說,合作不僅涉及旅游,而且涵蓋了交通、執法、規劃、市場營銷等方面。2007年11月,川渝兩省市旅游局簽訂《四川—重慶旅游合作協議書》,并就推出跨區域旅游精品路線達成共識。在共同開發旅游產品方面,兩地將加強旅游規劃部門的協調配合,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共同規劃設計跨區域的旅游精品產品線路。將加強成渝中心城區的旅游合作,聯合推出世界遺產地與長江三峽連線組合的旅游產品線路;將加強川東與重慶的旅游合作,聯合開發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廣元—重慶嘉陵江流域生態的文化旅游產品線路;將加強川南與重慶的旅游合作,加快川黔渝“金三角”旅游規劃建設。這標志著川渝旅游業區域合作發展的序幕正式拉開。兩地政府提出區域旅游合作發展構想,旨在進一步提升川渝區域旅游核心競爭力,打造西南地區的旅游領頭板塊。根據2019年7月簽署的“2 +16”個協議,川渝兩省市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托合作聯盟鄉村旅游資源,推進巴蜀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
近年來長江上游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迅速,從總體上來看各地的旅游總收入都在各自GDP中占有重要的份額,部分具備了支柱產業地位。以四川、重慶為例,兩地旅游總收入增長水平均超過GDP增長速度,發展潛力巨大,2018年四川省和重慶市 GDP 同比增長分別是10.00%和4.43%,旅游收入同比增長分別達13.30%和31.32%,同時占GDP比重分別為24.86%和21.33%,以較快的增速對經濟總量產生較大貢獻。如表3.2、表3.3所示,重慶、四川兩地旅游總收入增長速度均高過同期GDP增速,占GDP的比重越來越高。
表3.2 2011-2018年四川省旅游總收入與全省GDP的關系

表3.2 2011-2018年四川省旅游總收入與全省GDP的關系續表

資料來源:根據《四川統計年鑒》(2012—2019)相關數據資料整理而得。
表3.3 2011—2018年重慶市旅游總收入與全市GDP的關系

資料來源:根據《重慶統計年鑒》(2012—2019)相關數據資料整理而得。
二 長江上游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一)長江上游流域生態環境概況
長江上游流域地處我國一級階梯向二級階梯的過渡地帶,居高臨下,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質地貌特征和脆弱的生態環境,賦予了長江上游地區對中下游地區特殊的環境服務功能,素有天然屏障之稱,是長江流域的根基和源泉,更是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屏障。上游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因素引起的該區域水文、水資源、水環境、大氣環境質量、生態多樣性、礦產資源以及水土流失狀況等變化,都會對中下游產生重大影響。維護長江上游流域良好的生態系統和環境條件,發揮其涵養水源、穩定河川徑流、保持水土、減少泥沙對水利和發電工程的淤積、保育生物多樣性、降低有害物質污染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整個長江流域的健康發展。
由于自然生態系統自身的脆弱性和長期不合理開發等人為因素影響,加上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長江上游許多地區呈現出氣候變化異常、自然災害頻發、森林資源銳減、草地退化嚴重、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淤積嚴重、荒漠化和石漠化加快、生物多樣性受損或喪失等一系列生態和環境惡化問題,導致長江上游環境服務功能下降。長江上游地區自然生態系統的退化和生態屏障功能的下降,不僅關系到本地區人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還直接威脅著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1.生物多樣性概況
長江上游地區具有獨特和多樣的自然環境條件,是我國多種動植物區系演化、交匯之地,是天然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屬于我國生物物種保育的關鍵地區。長江上游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對我國物種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還具有國際性的意義,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國際和國內學者的關注。野生動植物種類十分豐富,有高等植物1萬多種,占全國的近40%,野生脊椎動物1100余種,占全國總數的40%以上。地處長江上游的橫斷山區是我國三大特有物種分化中心之一,也是世界200個保護關鍵地區之一,它是東喜馬拉雅生物多樣性“熱點”和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
長江上游流域有很多瀕危珍稀動植物,是我國自然保護區最多的重點區域。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全國的1/3,云南自然保護區數量居全國第一位。長江上游的珍稀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麋鹿、白冠長尾雉、長吻松鼠、花松鼠、巖松鼠、毛冠鹿、野豬、穿山甲等;珍稀保護植物有水青樹、攀枝花蘇鐵、銀杏、紅豆杉、連香樹、珙桐、獨葉草、芒苞草、高寒水韭等。長江上游還是我國重要的藥材資源富集區,共有藥用植物4100余種,是許多重要中藥材的原產地,有蟲草、貝母、知母、雪蓮、大黃、巖白菜、雪茶、紅景天、天麻、靈芝、杜仲、羌活、薯蕷、紅豆杉等,不僅資源豐富,而且質量上乘。長江上游的水生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特有物種比例高。以魚類為例,長江上游是我國淡水魚類種質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有魚類261種,其中局限分布于上游水域的特有魚類就多達124種,占上游魚類總數的47.5%,超過國內其他任何地區或水系。
2.水土保持現狀
長江上游地區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洪水調蓄功能,是生態安全屏障區。金沙江岷江上游及“三江并流”、丹江口庫區、嘉陵江上游等地區是國家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金沙江下游、嘉陵江及沱江中下游、三峽庫區、烏江赤水河上中游等地區是國家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貴州等西南喀斯特地區是世界三大石漠化地區之一。長江流域山水林田湖渾然一體,具有強大的洪水調蓄、凈化環境功能。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上游。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大渡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合計占長江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50%以上。近年來,國家加大了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開展了水土保持治理工程。
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不僅是生態問題,還可能造成河道、湖泊淤積,引發洪災。長江干流宜賓以上的河道具有很強的輸沙能力,從而使長江上游流域成為長江泥沙的主要來源地。由于上游流域天然林的長期掠奪性砍伐、陡坡耕種、草地超載,加上長江上游流域本身的自然環境條件,長江上游成為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長江上游水土流失35.2萬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56.6 %。而金沙江流域又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其水土流失面積占長江上游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的36.4 %;金沙江下游干流多年平均輸沙量占金沙江全流域的57 %,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三峽庫區的年平均產沙量為1.5億噸,入江泥沙量約4000萬噸(見圖3.1)。上游地區水土流失的加劇引起該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中下游地區的河道、湖泊、水庫淤積,洪澇災害頻繁發生。長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監測情況(見表3.4)。
表3.4 長江上游主要河流泥沙站實測含沙量與輸沙量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市相關數據資料整理而得。

圖3.1 長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效益對比
資料來源: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公布的《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公報》等相關資料整理而得。
(二)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長江上游國家生態建設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在森林資源、水資源、草地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都有明顯改善。
1.水環境明顯改善
以三峽重慶庫區為例,近年來,庫區不斷加強工業污染治理和水環境項目建設,建立了多層面的地質環境監測治理系統,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庫區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93%,水環境項目建設進度加快, 2018年三峽庫區重慶段完成8座城市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城市生活污水日處理規模累計達到416.75萬噸;53座城市污水處理廠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全年城鎮污水處理廠共處理污水13.48億立方米,集中處理城市生活污水12.2億立方米,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3.5%,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2%;全市累計建設鄉鎮和農村污水集中處理設施2417座,日處理能力達118萬噸;7916個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有效治理比例達到90%以上;三峽水庫水面漂浮物清理長效機制初步建立,次級河流綜合整治穩步推進。此外,三峽重慶庫區已經完成庫區周邊綠化帶建設132萬畝,已完成二、三期崩滑體和坍岸治理項目366處,完成移民遷建區高切坡治理2382處,建立了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地質環境監測預警系統。
根據環保部門數據公布,2018年長江干流重慶段總體水質為優。15個監測斷面水質均為Ⅱ類。長江支流總體水質良好,114條河流196個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81.1%、12.7%、3.1%和3.1%;水質滿足水域功能的斷面占86.7%。庫區36條一級支流72個斷面水質呈富營養的斷面比例為25.0%。其中:嘉陵江流域47個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61.7%、23.4%、6.4%和8.5%;烏江流域21個監測斷面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2018年長江干流四川段、金沙江水系優良比例為100%,嘉陵江、岷江和沱江水系優良水質比例分別達93.8%、74.4%和47.2%。長江干流四川段總體水質為優,干流5個斷面、支流7個斷面均為Ⅱ—Ⅲ類水質;金沙江水系總體水質為優,干流10個斷面、支流6個斷面均為Ⅰ—Ⅱ類水質;岷江水系支流26個斷面中,達到優良水質標準的斷面占61.5%, 12個國考斷面中,達到優良水質斷面占83.3%;沱江水系總體水質良好,優良水質斷面占85.7%, 7個國考斷面中,優良水質斷面占85.7%。
2.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森林生態屏障初步形成
1998—2004年,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兩大工程,長江上游大片宜林國土面積得到綠化。長江上游一大批宜林荒山、疏林地和陡坡耕地的植被恢復初見成效,喬、灌、草結合的森林復層群落正在逐漸形成。根據資源清查和測算,自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 2012—2017年,四川省森林面積由1703.74萬公頃增加至1839.7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35.22%提高到38.03%;森林蓄積由16.8億立方米上升至18.61億立方米。2017年度,全省森林和濕地生態服務價值17605.72億元,較上年的17153.65億元提高2.64%,其中森林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15873.83億元。全省森林全年減少土壤流失1.48億噸、涵養水源757.21億立方米、釋放氧氣1.46億噸,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合物和塵埃等有害物質6.11億噸;固定碳量0.70億噸,累計碳儲量達到28.40億噸。
根據云南省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結果,全省林地面積2607.11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68.00%;全省森林面積2273.5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9.30%,全省活立木總儲積量達19.13億立方米。與2003—2009年完成的第三次調查相比,近10年來全省森林面積增加11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06個百分點,從而有效保護了長江上游天然綠色屏障。
3.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加強
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后,生態與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以四川為例,截至2018年四川省森林和野生動植物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66個,森林公園137個,濕地公園64個,95%以上在川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了有效保護;全省有野生大熊貓1387只,大熊貓棲息地202.7萬公頃,分別占全國總量的74.4%和78.7%;人工圈養大熊貓481只,占全國人工圈養大熊貓總數的87.8%。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為鳥類的生存繁衍創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鳥類種群的數量大幅增長。據近年來在自貢、內江、達州、巴中等市的調查監測,蒼鷺、白鷺、夜鷺等7種省重點保護的野生鷺鳥數量比工程實施前增加了71%;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的數量比工程實施前增加近2倍。重慶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植被垂直帶、群系、群落與小生境等不同尺度的生態系統類型極具多樣化。重慶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高等植物種類、獸類和鳥類分別約占全國的21%、19%和29%,有黑葉猴、川金絲猴、珙桐、銀杉等多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
4.生態效益增長明顯,促進了地方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整個長江經濟帶共營造林1019.48萬公頃,長江防護林工程完成營造林任務504.97萬公頃,完成退耕還林面積572.79萬公頃,綜合治理石漠化面積達到357.33萬公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29萬平方公里。隨著森林資源的不斷增加,生態效益明顯提高,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態基本得到遏制。圍繞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目標,四川省陸續實施了以治理水土流失為重要目標的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生態縣建設、坡耕地改造等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截至2014年年底,累計投入資金達364.56億元,實施天然林保護2100萬公頃,造林342.8萬公頃,土地整治22.74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萬多平方千米。每年減少土壤侵蝕量2.53億噸。其中退耕還林工程涉及640萬農戶、2400萬人口。2018年全省實現全部林業產業總產值3401.5億元,同比增長11.15%;森林和濕地生態服務價值19044.38億元,較上年提高8.17%,其中森林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17034.65億元;全年減少土壤流失1.63億噸、涵養水源804.88億立方米。這些工程項目的實施不僅使農民從造林、營林和政策兌現中增加了收入,而且加快了林果業、竹產業、草食畜牧業、林產品加工業等生態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地方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解決“三農”問題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長江上游流域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使得長江上游流域一方面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為恢復生態環境,保護整個流域安全,承擔著巨大的保護成本;另一方面又進行前所未有的水電資源和特色礦產資源開發,為全國經濟發展輸送重要的能源和礦產。兩個系統在同一區域同時實施中固有的矛盾,使得長江上游流域仍然面臨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
1.自然生態依然面臨惡化的威脅
(1)新增有林地地種單一,生態功能的恢復尚需時日。盡管長江上游的自然生態已有所改善,植被覆蓋面積已擴大,但新增有林地基本上是人工林,而且大多處于幼林或未成林狀態,加之林種單一,生物多樣性貧乏,要形成喬、灌、草、枯枝落葉層等多層次的復雜生態結構尚需較長時間。因此,即使是已有植被覆蓋的地區,生態功能尚有限,其涵養水分、保持水土、調節水文等功能與天然林還有較大距離,與真正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要求還相差甚遠,生態恢復和重建的任務依然艱巨,任重道遠。
(2)河川徑流減少,冰川退縮持續。長江上游河川徑流呈減少趨勢。近20多年來,金沙江徑流減少了6.7%、雅礱江減少了9.6%,減少幅度遠遠大于西北內陸河。近40年來江源區河川徑流呈持續遞減趨勢,年均徑流量減少了15.2%。江源區2000年的冰川面積比1969年的冰川面積減少了1.7%。與此相對應,多年凍土正在處于退化狀態,冰川的庫蓄作用減弱;湖泊萎縮,不利于徑流調節和對長江源的水源供應;沼澤濕地退縮,植被類型和土壤調價改變,使濕地的涵養特別是調水功能能力降低。預計未來幾十年上述變化將持續發生,并且有可能擴展,由此引發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3)草原退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明顯控制。根據衛星遙感監測結果,江河源區高寒草甸植被由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年均退化3.9%的速度上升到90年代的7.6%,高寒草原植被年均退化速度由2.3%上升到4.6%。草地的退化,導致草地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土地退化成為最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長江源區“黑土灘”和“沙化土地”擴張范圍和速度的迅速增加,使得源區草地正淪為“黑土山”或者“黃沙山”。即使在生產力很高的四川西部草地,退化也非常明顯。最新的四川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檢測結果表明,全省沙化土地分布于18個市(州),沙化土地總面積86.3萬公頃。此外,草地生態系統的退化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4)外來物種入侵造成嚴重的生態和經濟損失。據初步調查,長江上游地區的主要外來入侵物種已達100余種,其中有些外來物種已經對當地生態系統和環境造成嚴重影響,例如紫莖澤蘭、鳳眼蓮、水花生、大米草、部分魚類、福壽螺、非洲大蝸牛等。其中紫莖澤蘭現在我國云南、重慶、四川等地呈蔓延之勢,在一些地區已成重災,給當地的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由于外來魚種的引入,云南原有的432種土著魚類中,一直未采集到標本的就有130余種。其中有些物種對瓜類、豆類、葉菜類蔬菜等經濟作物都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2.環境污染形勢嚴峻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里,如果不加強治理,長江上游流域的水環境、大氣環境、農業環境、城市環境的質量都難以有顯著的改善,局部好轉、整體惡化的趨勢仍將繼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資源開發與利用效率仍然低下。長期以來,長江上游各省區由于選擇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資源開發利用率極低,浪費現象非常嚴重,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十分驚人。如2017年四川省 GDP 占全國的4.47%左右,污染物排放卻約占全國的5.1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價值)比全國高出約9%。
(2)水污染形勢將更嚴峻,農村面源污染增加,威脅我國飲水安全。在四川境內70%的河流被污染的情況下,長江上游還將發展大片耗水型、污染型企業。2011—2016年長江上游地區廢水排放量、城市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長分別為22.77%、29.98%。而從實際來看,污水治理的投資、增長速度與污水排放增長速度及治理要求差距擴大。長江上游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如表3.5所示。
表3.5 2011—2016年長江上游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市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資料整理而得。
短期間內農藥、化肥用量仍將增加,養殖業的發展將成為重要的污染源,農村垃圾性質發生變化,難分解物增加,數量巨大。上游地區化肥施用量近年來變化幅度較小,湖北、四川、甘肅等地呈下降趨勢,但上游地區整體下降較小,對環境的污染并未有明顯的緩解(見圖3.2)。

圖3.2 長江上游地區主要省份化肥施用絕對量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市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資料整理而得。
據初步統計,陜西省近年來農用化肥施用量均在232萬噸左右,未有明顯下降趨勢,化肥農藥利用率不足40%,大量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泊和地下水。農村污染面大、分散、難以集中處理,管理難度大,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環境污染難題。
(3)突發性環境事件可能增多,中下游的環境風險增加。近年來,長江上游重大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葛洲壩庫區黃柏河黃磷污染事件、萬州航空油泄漏事件、云陽運載硫酸船舶沉江事件、沱江污染事件等。與此同時,長江上游船舶運輸交通事故引發的環境污染事件也成倍增加。隨著天然氣開發,大型化工企業增加,污染型工廠數量增大,在長江上游發生突發性的水污染事故,包括氣井噴發、化工廠泄漏、爆炸等在內的一系列環境事件也可能增加,從而對飲水安全造成威脅,導致人畜死亡、魚類死亡的事件發生。并且由交通事故引發對江河污染、有毒化學品污染、擴散,造成對水庫飲水、工農業用水安全威脅等事故也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