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學淵源記箋證
- (清)江藩著 劉國宣箋證
- 2字
- 2021-09-28 16:14:58
卷上
前敘
春秋戰國之際,楊墨之説起,短長之策行,薄湯武,非周孔,聖人之道幾乎息矣。暴秦燔書,棄仁義,峻刑法,七十子之大義乖矣。[一]漢興,儒生攟摭群籍於火燼之餘,傳遺經於既絶之後,厥功偉哉![二]東京高密鄭君集其大成,肄故訓,究禮樂。以故訓通聖人之言,而正心誠意之學自明矣;以禮樂爲教化之本,而修齊治平之道自成矣。[三]爰及趙宋,周、程、張、朱所讀之書,先儒之義疏也,讀義疏之書,始能闡性命之理,茍非漢儒傳經,則聖經賢傳久墜於地,宋儒何能高談性命耶?後人攻擊康成,不遺餘力,豈非數典而忘其祖歟。[四]惟朱子則不然,其言曰:“鄭康成是好人。”又曰:“康成是大儒。”再則曰:“康成畢竟是大儒。”朱子服膺鄭君如此,[五]而小生豎儒妄肆詆訶,果何謂哉!
然而爲宋學者,不第攻漢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爲朱子之學者攻陸子,爲陸子之學者攻朱子,至明姚江之學興,尊陸卑朱,天下士翕然從風。[六]姚江又著《朱子晚年定論》一篇,爲調人之説,亦自悔其黨同伐異矣。[七]竊謂朱子主敬,大《易》“敬以直內”也;陸子主靜,《大學》“定而後能靜”也;姚江良知,《孟子》“良知良能”也。其末節雖異,其本則同,要皆聖人之徒也。陸子一傳爲慈湖楊氏,其言頗雜禪理,於是學者承隙攻之,[八]遂集矢於象山,詎知朱子之言又何嘗不近於禪耶?蓋析理至微,其言必至涉於虛而無涯涘,斯乃“賢者過之”之病,中庸之所以爲難能也。儒生讀聖人書,期於明道,明道在於修身,無他,身體力行而已,豈徒以口舌爭哉!有明儒生龂龂辯論朱、陸、王三家異同,甚無謂也。[九]
我朝聖人,首出庶物,以文道化成天下,斥浮僞,勉實行,於是樸棫之士,彬彬有洙泗之遺風焉。[一〇]藩少長吳門,習聞碩德耆彥談論,壯游四方,好搜輯遺聞逸事,詞章家往往笑以爲迂。[一一]近今漢學昌明,徧於寰宇,有一知半解者,無不痛詆宋學。[一二]然本朝爲漢學者,始於元和惠氏。紅豆山房半農人手書楹帖云“六經尊服鄭,百行法程朱”,[一三]不以爲非,且以爲法,爲漢學者背其師承,何哉?藩爲是記,實本師説。嗟乎!耆英彫謝,文獻無徵,甚懼斯道之將墜,恥躬行之不逮也。惟願學者求其放心,反躬律己,庶幾可與爲善矣。至於孰異孰同,概置之弗議弗論焉。
國朝儒林,代不乏人,如湯文正、魏敏果、李文貞、熊文端、張清恪、朱文端、楊文定、孫文定、蔡文勤、雷副憲、陳文恭、王文端,或登臺輔,或居卿貳,以大儒爲名臣,其政術之施於朝廷、達於倫物者,具載史宬,無煩記録。且恐草茅下士,見聞失實,貽譏當世也。若陸清獻公位秩雖卑,然乾隆初特邀從祀之典,國史自必有傳矣。[一四]藩所録者,或處下位,或伏田間,恐歷年久遠,姓氏就湮,故特表而出之。黃南雷、顧亭林、張蒿菴見於《漢學師承記》,茲不復出。此記之大凡也,附書於此。[一五]
〔箋證〕
[一]《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傳序》:“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中略)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藝從此缺焉。”《漢書》卷三〇《藝文志序》:“昔仲尼沒而微言絶,七十子喪而大義乖。(中略)戰國縱橫,直僞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
[二]《漢書·藝文志序》:“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説,皆充秘府。”
案齊召南《漢書藝文志考證》謂“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句“既在孝武之前,則指高祖時蕭何收秦圖籍,楚元王學《詩》,惠帝時除挾書之令,文帝使晁錯受《尚書》,使博士作《王制》,又置《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博士即其事也”。
《史記·儒林傳序》:“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
[三]《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自秦焚六經,聖文埃滅。漢興,諸儒頗修蓺文;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説,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鄭玄囊括大典,網羅衆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案清儒服膺鄭玄,如錢大昕《潛研堂集》卷二八《鄭康成年譜序》曰:“經術莫盛於漢,北海鄭君兼通六藝,集諸家之大成,刪裁繁蕪,刊改漏失,俾百世窮經之士有所折衷,厥功偉矣。”段玉裁《經韻樓集》卷八《經義雜記序》曰:“千古之大業,未有盛於鄭康成氏者也。《七略》必衷六藝,刪定必歸素王。康成氏其亦漢之素王乎?(中略)而鄭君之學,不主於墨守,而主於兼綜;不主於兼綜,而主於獨斷。(中略)不知古聖賢之用心,又何以得其文義而定所從、整百家之不齊與?”
[四]《漢學師承記》卷一:“宋初,承唐之弊,而邪説詭言,亂經非聖,殆有甚焉。如歐陽修之《詩》,孫明復之《春秋》,王安石之《新義》是已。至於濂、洛、關、閩之學,不究禮樂之源,獨標性命之旨,義疏諸書,束置高閣,視如糟粕,棄等弁髦,蓋率履則有餘,考鏡則不足也。”
案吳曾《能改齋漫録》卷二引《國史》云:“慶曆以前,多尊章句訓詁之學。至劉原甫爲《七經小傳》,始異諸儒之説。王荊公修《經義》,蓋本於原甫。”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八:“自漢儒至於慶曆間,談經者守訓詁而不鑿,《七經小傳》出而稍尚奇矣。至《三經新義》行,視漢儒之學若土梗。(中略)陸務觀曰:‘唐及國初學者,不敢議孔安國、鄭康成,況聖人乎!自慶曆後,諸儒發明經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繫辭》,毀《周禮》,疑《孟子》,譏《書》之《胤征》《顧命》,黜《詩》之《序》,不難於議經,況傳注乎。’斯言可以箴談經者之膏肓。”檢《郡齋讀書志》:“《七經小傳》三卷,劉敞原甫撰。七經者,《毛詩》《尚書》《公羊》《周禮》《儀禮》《禮記》《論語》也。元祐史官謂慶曆前學者尚文辭,多守章句注疏之學,至敞始異諸儒之説。後王安石修《經義》,蓋本於敞。”
[五]《朱子語類》卷八七:“鄭康成是箇好人,考禮名數大有功,事事都理會得。如漢律令亦皆有注,儘有許多精力。”又曰:“康成也可謂大儒。”
[六]茲舉兩例以相印證。姚鼐《惜抱軒文集後集》卷十《安慶府重修儒學記》:“近時陽明之焰熄,而異道又興。學者稍有志於勤學法古之美,是相率而竟於考證訓詁之途,自名漢學,穿鑿瑣屑,駁難猥雜。其行曾不能望見象山、陽明之倫,其識解更卑於永嘉,而輒敢上詆程朱,豈非今日之患哉。”方東樹《儀衛軒文集》卷一《辨道録》:“以孔子爲歸,以六經爲宗,以德爲本,以理爲主,以道爲門,旁開聖則,蠢迪檢押,廣而不肆,周而不泰,學問之道,有在於是者,程朱以之。以孔子爲歸,以六經爲宗,以德爲本,以理爲主,以道爲門,以精爲心,以約爲紀,廣而肆,周而泰,學問之道,有在於是者,陸王以之。以六經爲宗,以章句爲本,以訓詁爲主,以博辨爲門,以同異爲攻,不概於道,不協於理,不顧其所安,驁名干澤,若飄風之還而不儻,亦闢乎佛,亦攻乎陸王,而尤異端寇讐乎程朱。今時之敝,蓋有在於是者,名曰考證漢學,其爲説以文害辭,以辭害意,棄心而任目,刓敝精神而無益於世用,其言盈天下,其離經畔道,過於楊、墨、佛、老。然而吾姑置而不辨者,非爲其不足以陷溺乎人心也,以爲其説粗,其失易曉,而不足辨也。使其人稍有所悟而反乎己,則必翻然厭之矣。翻然厭之,則必於陸王是歸矣。(中略)吾爲辨乎陸王之異以伺其歸,如弋者之張羅於路歧也,會鳥之倦而還者,必入之矣!”
[七]王陽明《又答汪進之書》(正德十四年):“朱陸異同之辯,固守仁平日之所召尤速謗者,亦嘗欲爲一書,以明陸學之非禪,見朱學亦有未定者。又恐世之學者先懷黨同伐異之心,將觀其言而不入,反激怒焉。乃取朱子晚年悔悟之説,集爲小冊,名曰《朱子晚年定論》,使具眼者自擇焉。將二家之學,不待辯説而自明矣。”(引録自《汪仁峰先生外集》卷三)
案陽明《朱子晚年定論序》(正德十年):“取朱子之書而檢求之,然後知其晚歲固已大悟舊説之非,痛悔極艾,至以爲自誑誑人之罪,不可勝贖。世之所傳《集注》《或問》之類,乃其中年未定之説,自咎以爲舊本之誤,思改正而未及。而其諸《語類》之屬,又其門人挾勝心以附己見,固於朱子平日之説猶有大相繆戾者。而世之學者局於見聞,不過持循講習於此,其於悟後之論,概乎其未有聞。則亦何怪乎予言之不信,而朱子之心無以自暴於後世也乎?予既自幸其説之不繆於朱子,又喜朱子之先得我心之同然,且慨夫世之學者徒守朱子中年未定之説,而不復知求其晚歲既悟之論,競相呶呶以亂正學,不自知其已入於異端。”
[八]陳淳《北溪大全集》卷二三《與李公晦一》:“兩浙間年來象山之學甚旺,以楊慈湖、袁祭酒爲陸門上足,顯立要津,鼓簧其説,而士夫頗爲之風動。”袁甫《蒙齋集》卷一三《象山書院記》:“寧宗皇帝更化之初,興崇正學,尊禮故老,(中略)於時慈湖楊先生,(中略)天下學士,想聞風采,推考學問源流所在,而象山先生之道,益大光明。”
案《宋史》卷四〇七《楊簡傳》:“楊簡,字敬仲,慈谿人。乾道五年舉進士,授富陽主簿。會陸九淵道過富陽,問答有所契,遂定師弟子之禮。(中略)理宗即位,(中略)授敷文閣直學士,累加中大夫,仍提舉鴻慶宮,尋以寶謨閣學士、太中大夫致仕,卒,贈正奉大夫。(中略)所著有《甲稿》《乙稿》《冠記》《昏記》《喪禮家記》《家祭記》《釋菜禮記》《石魚家記》,又有《己易》《啓蔽》等書。”《四庫全書總目》卷三《楊氏易傳》提要:“簡則爲象山弟子之冠,如朱門之有黃斡,又歷官中外,政績可觀,在南宋爲名臣,尤足以籠罩一世,故至於明季,其説大行。”季本《季彭山先生文集》卷一《贈都閫楊君擢清浪參將序》:“甲午(嘉靖十三年)秋,(中略)是時方興慈湖楊氏之書,同門諸友多以自然爲宗,至有以生言性,流於欲而不知者矣。(中略)余竊病之。”崔銑《楊子折衷序》:“楊簡者,(中略)未久皆絶不傳,近年忽梓其書,崇尚之者,乃陋程朱。已朽之物,重爲道蠹,彼何人哉。”湛若水《楊子折衷》及羅欽順《困學續記》,皆晚明攻駁慈湖心學之作。
[九]《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八《朱子晚年全論》提要:“朱陸之徒,自宋代即如水火,厥後各尊所聞,轉相詬厲,於是執學問之異同,以爭門戶之勝負。其最著者,王守仁作《朱子晚年定論》,引朱以合陸。至萬曆中,東筦陳建作《學蔀通辨》,又尊朱以攻陸。程瞳,朱子之鄉人也,因作《閑辟録》以申朱子之説。(李)紱,陸氏之鄉人也,乃又作此書以尊陸氏之學。”
案參見顧炎武《日知録》卷十八“《朱子晚年全論》”條,顧氏至以“王伯安之良知”與“王夷甫之清談,王介甫之新説”相況。
[一〇]案“我朝聖人”指稱清帝。“首出庶物”語出《易·乾·彖》:“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化成天下”語出《易·賁·彖》:“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樸棫”皆樹木之名,以喻士人,語出《詩·大雅·棫樸》:“芃芃棫樸,薪之槱之。”《毛傳》曰:“棫,白桵也。樸,枹木也。山木茂盛,萬民得而薪之;賢人衆多,國家得用蕃興。”意在諛美清帝培植士人,恩德優渥。
[一一]阮元《定香亭筆談》卷四:“甘泉江鄭堂藩,淹貫經史,博通群籍,旁及九流、二氏之書,無不綜覽。”(同參《揅經室二集》卷七《資治通鑒訓纂序》)龔自珍《江子屏所箸書序》:“嘉慶中,揚州有雄駿君子曰江先生,以布衣爲掌故宗,且二十年。”(《龔自珍全集》第三輯)
[一二]案姚鼐《惜抱軒文集》卷六《復蔣松如書》:“今世學者,乃思一切矯之,以專宗漢學爲至,以攻駁程朱爲能,倡於一二專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爲學術之害。”李元春《時齋文集初刻》卷二《學術是非論》:“乃吾儒之學亦且分黨而角立,(中略)獨宋程朱諸子,倡明正學而得其精,通世顧橫詆之,亦大可感矣。”
[一三]《漢學師承記》卷二《惠士奇》:“士奇,字天牧,晚年自號半農人。(中略)鄉人稱研溪先生(惠周惕)曰老紅豆先生,半農先生曰紅豆先生,松崖先生(惠棟)曰小紅豆先生。”
錢大昕《潛研堂集》卷三十九《惠先生傳》:“年五十後,專心經術,尤邃於《易》。(中略)乃撰次《周易述》一編,尊宗虞仲翔,參以荀、鄭諸家之羲,約其旨爲注,演其説爲疏,漢學之絶者千有五百餘年,至是而粲然後章矣。”
惠棟《九曜齋筆記》卷二“趨庭録”:“先君言宋儒可與談心性,未可與窮經。棟嘗三復斯言,以爲不朽。宋儒談心性直接孔孟,漢以後皆不能及。若經學則斷推兩漢。宋儒經學不惟不及漢,且不及唐,以其臆説居多,而不好古也。章句訓詁,知也;灑掃應對,行也。二者廢其一,非學也。漢有經師,宋無經師。漢儒淺而有本,宋儒深而無本。有師與無師之異,淺者勿輕疑,深者勿輕信,此後學之責。”
案惠氏所論殊非創見,如黃宗羲即“以南宋以後講學家空談性命,不論訓詁,教學者説經則宗漢儒,立身則宗宋學。”(《漢學師承記》卷八《黃宗羲》)
[一四]茲略述諸人行實如下。
湯斌(一六二七—一六八七),字孔伯,號荊峴,又號潛庵,睢州(今河南商丘)人。順治七年進士,尋以病乞養。從孫奇逢遊,參訂《理學宗傳》。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侍講,充《明史》總裁,累擢內閣學士。二十三年,出任江寧巡撫,以廉幹稱。改授禮部尚書,調工部尚書,未幾病卒,年六十一。論學出入於陸王、程朱,有《湯子遺書》十卷,又著《洛學編》二卷、《補睢州志》五卷。雍正時,追謚文正。事詳彭紹升《二林居集》卷十三《故中憲大夫工部尚書湯文正公事狀》,《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魏象樞(一六一七—一六八七),字環極,一字環溪,號庸齋,蔚州(今河北蔚縣)人。順治三年進士,改庶吉士,歷任中外,官至刑部尚書,康熙二十六年卒,謚敏果。象樞深於理學,著有《大學管窺》《庸言》《儒宗録》《知言録》《寒松堂集》。事詳彭紹升《二林居集》卷十二《故資政大夫刑部尚書魏敏果公事狀》,《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案“敏果”本誤作“果敏”,據《事狀》改。
李光地(一六四二—一七一八),字晉卿,號厚庵,安溪(今福建泉州)人。康熙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尋乞假歸。十四年,密疏陳破耿精忠及臺灣鄭氏機宜。受知於清聖祖,歷任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康熙五十六年卒,年七十有七,謚文貞。學宗程朱,曾奉敕纂《周易折中》,自著《周易通論》四卷、《周易觀彖》十二卷、《大學古本説》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餘論》一卷、《論語劄記》二卷、《孟子劄記》二卷、《朱子禮纂》五卷、《榕村語録》三十卷、《榕村文集》四十卷《別集》五卷。事詳彭紹升《二林居集》卷十五《故光祿大夫文淵閣大學生李文貞公事狀》,《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熊賜履(一六三五—一七〇九),字敬修,號青岳,晚號愚齋,湖北孝感人。順治十五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康熙四十八年卒,年七十有五,謚文端。論學尊朱闢王。著有《學統》五十六卷、《閑道録》三卷、《經義齋集》十八卷、《澡修堂集》十六卷,及《學辨》《學規》《學餘》等。事詳彭紹升《二林居集》卷十三《故東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熊文端公事狀》,《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張伯行(一六五一—一七二五),字孝先,號敬庵,儀封(今河南蘭考)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歷內閣中書、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雍正三年卒,年七十五,謚清恪。論學專宗程朱,史稱理學名臣之冠。刊行理學著述五十餘種。輯有《濂洛關閩書集解》十九卷、《近思録集解》十四卷、《續近思録》十四卷、《廣近思録》十四卷、《小學集解》六卷、《小學衍義》八十六卷、《學規類編》二十七卷、《養正類編》十三卷、《伊洛淵源續録》二十卷、《性理正宗》四十卷、《唐宋八大家文鈔》十九卷等。自著彙爲《正誼堂全書》。事詳彭紹升《二林居集》卷十六《故光祿大夫禮部尚書張清恪公事狀》,《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朱軾(一六六五—一七三六),字若瞻,號可亭,高安(今江西南昌)人。康熙三十三進士,歷潛江知縣、刑部主事、陝西學政、光祿寺少卿、浙江巡撫、左都御史,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乾隆元年卒,贈太傅,謚文端。著《周易傳義合訂》十二卷、《儀禮節略》二十卷、《春秋鈔》十卷、《孝經注》一卷、《名儒傳》八卷、《名臣傳》三十五卷《續編》五卷、《循吏傳》八卷、《文集》四卷。事詳張廷玉《澄懷園文集》卷一《光祿大夫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贈太傅謚文端朱公墓志銘》,《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楊名時(一六六一—一七三七),字賓實,號凝齋,江蘇江陰人。康熙三十年進士,出李光地門下。歷官順天學政、雲南巡撫、雲貴總督、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卒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謚文定。嘗參纂《周易折中》《性理精義》諸書,著有《易經劄記》三卷、《詩經劄記》一卷、《四書劄記》四卷、《經書言學指要》一卷、《太學講義》一卷、《學庸講義》二卷、《程功録》四卷、《文集》十二卷《別集》六卷等。治《易》《詩》多本李光地,而不盡附和。事詳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二七《楊文定公家傳》,《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孫嘉淦(一六八三—一七五三),字錫公,號懿齋,山西太原人。康熙五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雍正時以言事見知,歷任中外,官至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卒謚文定。著《易傳彖爻》《詩義折中》《春秋義》等。事詳彭紹升《二林居集》卷十七《故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孫文定公事狀》,《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蔡世遠(一六八二—一七三三),字聞之,漳浦(今福建漳州)人,學者稱梁村先生。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參纂《性理精義》,回籍主講鰲峰書院。雍正元年,授編修,命侍清高宗讀。歷官至禮部左侍郎,雍正十一年卒,年五十二。乾隆時追贈禮部尚書,謚文勤。嘗與朱軾同編《歷代名臣》《名儒》《循吏》諸傳,編選《古文雅正》。著有《鰲峰學約》一卷、《朱子家禮輯要》一卷、《二希堂文集》十二卷、《詩集》四卷。事詳方苞《方望溪全集》卷十《禮部侍郎蔡公墓志銘》,《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雷鋐(一六九六—一七六〇),字貫一,號翠庭,福建寧化人。少受業於蔡世遠。雍正十一年進士,先後督江蘇、浙江學政,官至左副都御史。乾隆二十五年卒,年六十四。著有《讀書偶記》三卷、《經笥堂集》三十五卷、《自恥録》、《聞見偶録》等書。事詳彭紹升《二林居集》卷十八《故通奉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雷公事狀》,《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陳宏謀(一六九六—一七七一),字汝咨,號榕門,臨桂(今廣西桂林)人。雍正元年進士,以言事受清世宗知,歷任揚州知府,甘肅、陝西、江蘇、湖南諸省巡撫,兩廣、兩湖總督,官至兵部、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乾隆三十六年卒,年七十六,謚文恭。纂録有《大學衍義輯要》六卷、《大學衍義補輯要》十二卷、《呂子節録》四卷、《養正遺規》三卷、《教女遺規》三卷、《訓俗遺規》四卷、《從政遺規》二卷等。自著《培遠堂偶存稿》十卷。事詳袁枚《小倉山房續文集》卷二十七《東閣大學士陳文恭公傳》,《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王杰(一七二五—一八〇五),字偉人,號惺園,一號畏堂,陝西韓城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累官左都御史、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嘉慶十年卒,贈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謚文端。少從孫景烈遊,又承陳宏謀教。著有《惺園易説》二卷、《葆淳閣集》二十四卷。事詳朱珪《知足齋文集》卷五《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予告在家食俸特贈太子太師謚文端王公墓志銘》、阮元《王文端公年譜》,《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陸隴其(一六三〇—一六九二),初名龍其,字稼書,平湖(今浙江嘉興)人。康熙九年進士,歷官嘉定、靈壽知縣,四川道監察御史。康熙三十一年卒,年六十三。乾隆元年,追謚清獻。爲學專宗朱子,力排陽明,號稱醇儒。所著有《讀禮志疑》六卷、《古文尚書攷》一卷、《禮經會元疏釋》四卷、《三魚堂四書大全》四十卷、《四書講義困勉録》三十七卷、《續困勉録》六卷、《戰國策去毒》二卷、《靈壽縣志》十卷、《問學録》四卷、《松陽講義》十二卷、《松陽鈔存》二卷、《讀朱隨筆》四卷、《三魚堂賸言》十二卷、《三魚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事詳彭紹升《二林居集》卷十五《故四川道監察御史陸清獻公事狀》,《清史列傳》《清史稿》俱有傳。
[一五]案《宋學淵源記》甄録人物一事,説見引論,茲不贅。又黃宗羲(南雷)、顧炎武(亭林)事具《漢學師承記》卷八,張爾岐(蒿庵)事具同書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