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社區治理的地方經驗及其闡釋
- 羅興佐等
- 496字
- 2021-09-28 15:55:29
四 結語
社會自治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大方向、大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分別是農村和城市基層自治的制度保障。經過20余年的實踐和探索,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行了修改,將農村基層自治的單元由之前的村民委員會擴展到村民小組和自然村,大大提高了農村村民自治的實效。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自1989年通過以來未曾修改,某些規定已大大落后于實踐的發展,其中最突出的是城市基層社會的性質、結構已經發生了巨變,單一的居民自治單元已遠不能滿足基層治理的需要。除居民委員會外,居民小組、小區、樓棟是否可以成為自治單位,如何根據城市發展的現狀與需要構建城市基層自治體系,這些均需要理論研究進行回應,并通過理論研究來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完善。
當前,隨著國家治理重心下移,以及大量的國家資源投向基層,基層社會急需構建起有效的治理體系。城市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層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居民自治要有效回應國家治理需求,就必須因地制宜,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構建以社區、小區、樓棟為單元的多層多元自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