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蜀儒雜俎
  • 楊世文
  • 1606字
  • 2021-09-28 15:54:17

一 天理:治道的本體依據

在張栻的哲學建構中,太極、心、性、理、道都被賦予了本體的意義。張栻繼承發(fā)展了胡宏的“性本論”,重新梳理并論證了太極與性、氣、心、情之間的邏輯關系,對太極與心在理學體系中的核心地位進行闡發(fā)。張栻說:“太極所以形性之妙也。性不能不動,太極所以明動靜之蘊也。”“若只曰性而不曰太極,則只去未發(fā)上認之,不見功用。曰太極,則性之妙都見矣。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其太極之蘊歟!”(《南軒先生文集》卷19《答吳晦叔》)性與太極是張栻理學體系的核心范疇。性與太極在邏輯上是一種體用關系。在張栻那里,性是宇宙本體隱微未發(fā)的狀態(tài),太極則是宇宙本體流行發(fā)用的顯現,性與太極實際上是既一而二、既二而一的關系。他在《孟子解》中講:

太極一而已矣,散為人物而有萬殊。就其萬殊之中,而復有所不齊焉,而皆謂之性。(《癸巳孟子說》卷6)

性和太極既被看成是宇宙的本體,也被認為是道德的本體。性和太極都是純粹的善。作為性和太極所化生的萬物之靈,人從生命開始之時就具有了性和太極所賦予的全體至善之性。

如果說太極側重于說明宇宙萬物存在的根據,那么天理則在于說明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總根源。張栻說:“事事物物皆有所以然,其所以然者,天之理也。”(《癸巳孟子說》卷6)理是事物現象背后的內在本質和規(guī)律,是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的原因,所以又被稱為“天之理”、天理。如果離開了理,就不知事物的所以然,也就無法正確地認識事物。

天下之事,莫不有所以然,不知其然而作焉,皆妄而已。圣人之動,無非實理也,其有不知而作者乎!(《癸巳論語解》卷4)

事物之理是由客觀必然性決定的,因而理不能脫離事物而存在:“萬物有自然之理,一身有自然之性?!保ā豆锼日撜Z解》卷3)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自然之理”,就如同每個人都有其“自然之性”一樣。所謂“自然之理”“自然之性”,即天理、天性。而這種“自然之性”,又稱為“天命”,故曰:“理之自然,謂之天命?!保ā豆锼日撜Z解》卷7)

在張栻的思想中,“天之理”又與“人之事”是相即不離的:“天理初不外乎人事也?!保ā豆锼日撜Z解》卷7)所謂“人事”,主要是人倫之事。他說:

天下之正理而體之于人,所謂仁也。若一毫之偏,則失其正理,則為不仁矣。(《南軒先生文集》卷19《答吳晦叔》)

天理體現在每個人的身上,就是仁義道德等人倫之理;體現在社會生活當中,就是反映社會秩序的禮:“禮者,理之所存也?!保ā豆锼日撜Z解》卷1)“禮者,理也?!薄胺蚨Y者,天之秩也。……蓋天理之所當然也?!保ā豆锼日撜Z解》卷2)這樣,理不僅是萬事萬物的總根源,而且也是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總原則。天道和人道是相統(tǒng)一的,這樣人類的倫理規(guī)范就有了形上本體論的基礎。

與理相近的范疇是道。在張栻的思想中,道與理是屬于同一層次的本體范疇:“其所以為道者,乃天之理?!保ā豆锼让献诱f》卷7)天理是道的根據,順應了天理,也就順應了天道:“得道者,順乎理而已,舉措順理,則人心悅服矣。”(《癸巳孟子說》卷2)不僅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如此。

事事物物,皆有其道,是天之所為也。循其道則各止其所,而無不治者。一以私意加之,則始紛然而亂矣。(《癸巳孟子說》卷6)

萬事萬物各有其道,符合天理。如果循道而行,則各得其所,否則就會亂套。如果自然、社會中的事物發(fā)展變化符合客觀規(guī)律,即是道之流行的表現:“道之流行,即事即物,無不有恰好底道理?!保ā赌宪幭壬募肪?0《答朱元晦秘書》)道是“正理”,反映在人類社會之中,即仁義禮智等道德原則與社會規(guī)范。張栻強調,仁義禮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特征。他說:“夫仁義者,人道之常也。賊夫仁義,是絕滅人道也?!保ā豆锼让献诱f》卷1)“其所以為人之道者,以其有父子之親,長幼之序,夫婦之別,而又有君臣之義,朋友之交也?!保ā赌宪幭壬募肪?4《閫范序》)在張栻看來,人類社會中的“治道”應當順應天道,符合天理。天理、天道,構成治道的根源,也是張栻政治哲學的本體論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安市| 剑川县| 灌阳县| 双峰县| 航空| 张家港市| 禹城市| 鲁山县| 本溪市| 申扎县| 罗源县| 福海县| 化德县| 青州市| 澜沧| 讷河市| 陇西县| 朝阳县| 南乐县| 宁武县| 稷山县| 扬州市| 资阳市| 临朐县| 徐州市| 二连浩特市| 郸城县| 图们市| 怀化市| 泸西县| 宣化县| 金溪县| 进贤县| 铜梁县| 永靖县| 江门市| 上林县| 库尔勒市| 兴城市| 水城县|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