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蜀儒雜俎
  • 楊世文
  • 3860字
  • 2021-09-28 15:54:12

二 兩漢災異說與儒家的理想君主

馬克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一書中曾說,儒家對“此世”的一切秩序與習俗都采取“適應”的態度,并認為“此世”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4]但事實卻相反,先秦儒家的批判精神是顯而易見的。無論孔子、孟子還是荀子,他們的理想君主都不是現實的當政者。不過先秦儒家從來沒有在政治舞臺上走運,他們只能在理想的世界中孤獨漫步,抒發對“王道政治”的渴望與思愁。

董仲舒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第一次獲得了來自官方的支持。在新形勢下,儒家必須提供適合統治者的君權理論。尊君思想雖然在漢儒那里有所強化,但秦王朝那種無法無天的赤裸裸的獨裁顯然也不是漢儒的希望。賈誼等人總結秦亡教訓,認為是“仁義不施”促成了秦王朝的傾覆。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希望為漢家制法,特別強調培養理想人格的君主的重要性,并進行新體制的設計,注重統治集團的“集體意志”,以此來減少君主的“逾矩”行為。[5]但賈誼的理想并未成為現實,他自己也只是古代儒家的一個悲劇式人物。漢儒要使君主接受自己的“王道”理想,還須另尋他途。

漢代儒家對政治理想的表述,往往采用解經的形式。朝廷設立“五經”博士以后,儒家先師的說教增加了神圣的意味。經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有理想的儒生絕非僅僅箋注先師的思想,空洞的說教并不能使君主悚然而懼。因為專制政體的性質正如孟德斯鳩所說,是“一個單獨的個人依據他的意志和反復無常的愛好在那里治國”[6]。因此,漢儒一反“罕言天道”“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將陰陽家的神秘主義學說作為表達儒家政治理想的外殼。《漢書·藝文志》說,儒家者流,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劉歆、班固對儒家的理解顯然體現了漢儒的特征。司馬遷說,鄒衍親睹有國者淫侈而不尚德,“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可見,司馬遷認為陰陽家與儒家有著相同的政治追求??鬃印洞呵铩酚洖淖儯弧渡袝ず榉丁费蕴烊酥H;儒家與陰陽家有著源遠流長的關系。正因為如此,兩家能夠在新的基礎上互有認同。

漢代儒學彌漫著神秘主義氣息。以陰陽家學說附會儒家經典,最有名的有治《尚書》的夏侯始昌、夏侯勝、李尋;治《易》的京房、谷永;治《齊詩》的夏侯始昌、翼奉;治《春秋經》的眭孟;治《公羊傳》的董仲舒;治《谷梁傳》的劉向。上述各家皆明于象數,善推禍福,以著天人之應,而除劉向外皆屬齊學之傳。陰陽家本源于燕齊方士,齊地儒學以陰陽家之說入經,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

如果將紛繁復雜的漢代天人感應論進行粗略的分類,大致可以發現三個主要方面的內容。第一,人副天數。言者認為“人事法天”,人是天、地以外的第三自然,人的形體、道德規范、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行為無不“與天地參”。天人同類,天人同道。第二,祥瑞說。王政治平、陰陽和順,則瑞應咸至、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另外,有王者興則有嘉瑞至。祥瑞的種類頗多。河圖、洛書、靈芝、寶鼎、嘉禾、麒麟、德星、膏露等常見于《漢書·五行志》。第三,災異說?!渡袝虻洹吩弧绊驗乃辽狻?;清儒孫星衍說“日月之食謂之眚”(《尚書今古文注疏》);《左傳》又說“天反時曰災,地反物曰妖”(《左傳·宣公十五年》);《洪范五行傳》說“非常曰異,害物曰災”(《毛詩正義·正月》);《漢書·五行志》將災異現象歸納為八類:災、妖、孽、旤、痾、眚、沴、祥。各種災異現象中以地震、日食危害最烈,所以說“典籍所忌,震、食為重”(《后漢書·順帝紀》)?!洞呵铩范偎氖?,載日食三十六次,而兩漢四百零八年,班、范二書載日食一百三十一次,可見其為史官所關注。危害稍次于震、食的是彗星、水、火、蟲等災害。

漢王朝建立后,儒生既作為現實政治的操作者,又作為現實政治的批判者活動于政治舞臺。這種雙重角色使他們面臨著一個迫切的問題:如何找到一條簡捷的途徑,將自己的社會價值理想轉化為社會存在。雖然儒家學說與陰陽家學說融合,增加了不少宗教神秘主義色彩,但正統儒生仍與方士有別。秦漢方士大多為利祿之徒,飾邪說以邀寵,言災祥以惑君。儒生也談瑞應,但認為瑞應并不出現在現實的君主政治中,而在三皇五帝之世,它是對有道之主的嘉獎,無道之君不得見。董仲舒說:“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天人三策》)這都是積善累德、行仁施義的結果?!凹爸梁笫?,淫逸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于下,怨惡畜于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戾而妖孽生矣?!保ā稘h書·董仲舒傳》)后世君主驕奢淫逸,道不修,德不講,濫施刑罰,違背為君之道和自然的節律,以致陰陽二氣不能正常周流運轉,災異現象因之而起。但漢代儒家也不否認后世君主有導致瑞應的可能性。他們為了使君主能夠接受自己的政治理想,設計了一種給君主的最高獎賞,“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禾興,鳳凰麒麟游于郊”(《春秋繁露·王道》),這個時候“民家給人足,無怨望忿怒之患,強弱之難,無讒賊妒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發銜哺而游,不慕富貴,恥惡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抵蟲不觸”(《春秋繁露·王道》)。要實現這個理想也并不困難,只要“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春秋繁露·王道》),就能收到神奇的效果??傊?,是應祥瑞還是降災異,關鍵在于能否力行三皇五帝之道。人事和則陰陽和,人道乖則天道乖?!叭饝f”成為敦促君主向善慕道的興奮劑。

漢儒談災異,從天人交感、人道法天的原則出發,把合陰陽、順四時作為社會政治生活的依據。《周易·系辭》就有“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之說。漢儒更認為君主的喜怒哀樂、慶賞刑罰必須以四時為法,而“天道”與君道終歸于仁。董仲舒說:“察于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ね醯劳ㄈ罚叭省弊鳛樘斓?,當然是對君德的要求。君主既然擔當天命,稟承天意,他的職責就須維持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和”。人和則陰陽和,陰陽和則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否則便災異頻至、世亂不已?!叭撕汀钡膬热菔窍喈攺V泛的,其根本之點就是保持現實社會結構的穩定和諧。君主與臣民都是社會有機體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和”不僅僅要求臣民遵守禮制秩序,而且更要求君主必須循仁道而行。這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如果有一個方面越軌,就會使“和”的局面遭到破壞。而君主處于天、君、民三元結構的中心,所以君德尤其重要。董仲舒說:“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所謂“國家之失”,主要指君主道德、行為之失。諸如奢侈過度、刑罰失中、賦役太重、任人不當、后宮不肅、違禮亂制、窮兵黷武等,都是君主失德的表現。

如果君主失德造成陰陽失調,招致災異,他還可以有改弦更張的機會。董仲舒說:“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由此可知,災異是天對君主的警告,它體現了“天意之仁”,目的是使君主更新自己的行為,使之合于道。

董仲舒對道的闡釋,具有三個明顯特征。第一,道的多元性。自然界有天道、“地道”,社會生活中有“治道”、人道?!暗勒?,所由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漢書·董仲舒傳》)“人道者,人之所由?!保ā洞呵锓甭丁ぬ斓仃庩枴罚爸蔚馈?、人道就是為了達到理想的政治目標而必須遵循的社會原則。天、地、人三道既渾然一體又各有其特征,即“天道施,地道化,人道義”(《春秋繁露·天道施》)。第二,道的相關性。董仲舒認為天道與人道相通,人道本于天道,“唯人道為可以參天”(《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所以“不順天道者謂之不義”(《春秋繁露·天地陰陽》)。而只有王道能夠“通三”,“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三,對天道與人道的解釋,有一個由表入里的深化過程。首先,基于當時的經驗科學對于自然和人體的認識水平,對天人關系進行粗淺的描述。如天有三百六十日,而人有三百六十節,故人法天。其次,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對天的性格進行描述。天地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些自然規律都被賦予社會性意義。“春者天之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ね滤罚┒偈嬗帽雀椒ㄕ撟C“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所以“天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春秋繁露·陰陽義》)董仲舒進行論證的基本前提是自然界的各種變異絕非偶然,而是有一種神秘的目的性:“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故其可食者以養身體,其可威者以為容服?!保ā洞呵锓甭丁し葡蟆罚┻@種推衍法并不是在論證神的真實存在,而是為儒家的社會原則、政治理想提供神學的證明。故天道、天德、天性、天法、天理、天威、天心等,完全是人間法則的投影;人間法則通過天的權威而被確認,成為現實生活中不可移易的準則——“天不變,則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傳》)。違背這些準則,就是藐視天威,擾亂自然規律,必然陰陽錯謬,五行失序,災異頻仍。這樣,“天”成為儒家的道德政治符號,“災異說”變成了漢儒的政治語言。他們從天上找到了自己理想政治原則的基石,以元統天,以天統君,天道成為君主行為價值的解釋尺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藁城市| 紫云| 永寿县| 宁乡县| 木里| 广西| 运城市| 淄博市| 济阳县| 综艺| 福清市| 太谷县| 包头市| 武清区| 庆安县| 开原市| 洮南市| 文昌市| 诸城市| 若羌县| 南乐县| 靖江市| 图片| 泰宁县| 溧水县| 乌兰县| 峨山| 海口市| 巴彦淖尔市| 南安市| 兴海县| 中江县| 南皮县| 莆田市| 铜梁县| 五峰| 永定县| 房产| 宁海县| 四会市|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