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對比研究
- 唐麗君
- 2540字
- 2021-09-28 15:45:55
二 英語議論文語篇的相關研究
議論文又稱為“說理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講事實、擺道理剖析事物、論述事理、表達意見和觀點的一種文體,重在以理服人。中國學者主要把議論文結構分為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組成,西方把議論文分為“Introduction”(引入部分)、“Body”(主體部分)、“Conclusion(結尾部分)”三部分,要求引入部分必須提出論題或論點,主體部分分層次地論證論點,結尾部分歸納、總結全文論點。根據中西方關于議論文結構的觀點,英語議論文整體結構包括引入部分、主體部分、結尾部分三部分。本研究采用對比修辭方法論,分析英語母語者和非英語母語學習者英語議論文語篇的修辭特征的異同,英語母語者指美國母語者大學生,非英語母語學習者指中國英語學習者。其中,“中國英語學習者”指在中國漢語語境下把英語作為外語或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研究語料選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習者,他們已經有10多年的英語學習經驗。“英語母語者”是在英語語境下把英語作為母語或本族語的學習者,研究語料選取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語專業二年級的學生。
語言研究包括語言結構研究和語言運用研究兩大領域[9],而語料在這兩大領域的語言研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快速發展、國內外學習者語料庫的建立和完善,語料庫研究方法在外語教學研究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中介語”理論的日臻完善,人們對外語研究采用了語料庫對比分析的方法。國內外很多學者基于語料庫對比分析的方法,對第二語言學習者語料庫和英語母語者語料庫開展中介語對比研究。它包括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是外語母語者(NS)和非母語學習者(NNS)之間的比較;二是非母語學習者(NNS)和非母語學習者(NNS)之間的比較。這兩種對比研究都非常重要,前者研究非母語學習者的非母語特性,旨在揭示非母語學習者在學習外語過程中所犯典型錯誤的類型及其特征,為以后外語教學提供素材;而后者則對這些非母語學習者的錯誤進行共性分析,從中發現中介語發展過程中的普遍性特征。這些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方面都各有所長。比如本特·阿爾騰貝格、瑪麗·塔珀對非母語學習者和非母語學習者語料庫進行了對比研究。[10]馬蘇米·成田、千惠子·薩托、雅敏·杉浦對外語母語者語料庫和非母語學習者語料庫之間、非母語學習者語料庫和非母語學習者語料庫之間兩種類型都進行了比較分析[11]。英語議論文寫作作為外語教學和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已逐漸成為當前學界研究的關注點和興趣點。總的說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英語學習者在議論文寫作方面的特征,例如詞語[詞語搭配、類聯接(Colligation)、語義韻、詞塊、立場副詞等]、句法、語用、思維特點等。比如劉美華和喬治·布雷恩、楊文興和孫穎等研究發現,使用銜接手段的頻數和英語議論文的質量成正比關系。王立非和張巖、文秋芳和郭純潔、倪嵐、馬廣惠、文秋芳和劉潤清等研究了英語學習者英語議論文寫作的語言特征。賈瓦·德格拉米等、尹廣琴、吳婧、徐海銘和龔世蓮等從作者的角度研究了英語寫作中元話語的特征。克里斯蒂娜·卡洛伊、歐陽護華和唐適宜、呂璀璀等通過人稱代詞的使用探討了中國/中美大學生議論文寫作中的作者身份,發現在英語寫作中,英語學習者常過多使用人稱代詞來標記其作者身份。趙冠芳、俞希和曹洪霞等研究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的個性化聲音,發現總體聲音強度在英語寫作中對于表達作者立場和身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盧小菲、秦曉晴和文秋芳、鮑貴、趙俊海和陳慧媛等研究了英語學習者英語議論文寫作的句法特征。王文宇、王俊菊、張立昌等研究英語議論文寫作過程中的英語學習者認知心理特征,發現英語學習者心理上表現出個體差異性和可變性特點。晏尚元、莫俊華、岳本杰等利用語料庫研究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的連詞使用特征。劉興華和克萊爾·弗諾發現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側重使用勸告論證語篇結構[12]。
(2)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母語者的英語議論文在詞匯、語義、語法、語用等方面的差異。托尼·席爾瓦和科琳·布萊斯、王文宇、王立非、馬廣惠、姚蘭和程驪妮、李志雪和李紹山、羅伯特·卡普蘭和威廉·格拉布、劉興華和克萊爾·弗諾、王立非和孫曉坤等從對比修辭的角度研究了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母語者在詞匯、語法、句法、寫作模式、語篇特征等方面的區別。例如王立非、張巖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疑問句數量超過英語母語者,不同水平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在疑問句使用數量和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13]。徐曉燕、王維民、熊燕宇等發現中國英語專業學生的句法長度指標顯著低于英語母語者,密度也顯著偏小。[14]吉潔、梁茂成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主語生命度比英語母語者整體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議論文寫作風格。[15]
(3)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的典型錯誤分析,比如孫驪、武繼紅、薛媛等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議論文寫作中存在的邏輯推理缺陷。金斯利·博爾頓、杰拉爾德·納爾遜、約瑟夫·洪、陳瑋瑜、洛里塔·楊、阿里·拉希米和賈馬爾—阿丁·卡納扎德等采用對比語料庫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寫作過程中使用邏輯連接詞存在的問題。趙蔚彬、羅一、潘璠和馮躍進等分析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議論文寫作中存在的邏輯連接詞多用或誤用問題。秦晶晶和埃爾坎·卡拉巴克、保羅·斯特普爾頓和吳艷明、王祥德等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議論文寫作中不善于運用反方論點和論據來進行駁斥,并存在并列連詞誤用等問題。
國內外借助中介語對比方法和對比修辭方法論研究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亦取得了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揭示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的某些語言特征和典型錯誤,這些寫作差異反映了創作者不同的寫作修辭偏好,修辭偏好無優劣之分,但英語寫作會受到英語學習者母語修辭偏好的負遷移影響[16]。但現有研究未能充分梳理其理論淵源,不能將其理論基礎、方法論、特征總結、特征差異解釋等方面都綜合在同一研究框架內;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寫作特征偏向于羅列式的淺顯分析,未能全面分析背后的多維原因;在研究內容上多集中于詞匯或語法層面的探討,缺乏對英語寫作中的語篇結構和語用功能的綜合挖掘;對于實踐應用層面亦未進行深層性探究。因此,深入探討中國英語學習者和美國母語者(以下簡稱為“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的修辭特征差異,對于當前的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