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義論(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
- (美)約翰·羅爾斯
- 4451字
- 2021-09-28 15:33:11
14.機會的公平平等和純粹程序的正義
現在我想評論第二個原則的第二部分,它在后面將被理解為機會公平平等的自由主義原則。我們決不可使它混淆于向才能開放的前途的概念,也不能忘記:由于它與差別原則相聯系,它的推論相當清楚地區別于對兩個原則的自由主義解釋。特別是,在第17節我將試圖展示:這一原則并不像反對者所認為的引向一個英才統治的社會。在此我希望考慮一些別的問題,特別是它與純粹程序正義觀念的聯系。
然而,首先我應當指出:要求地位開放的理由不僅僅是、甚至主要不是效率的理由。我并不是認為如果實際上所有人都能從一種安排中得利職位就必須開放。因為,以下情況也許是可能的:通過賦予某些不完全開放的職位以權力和利益,可使每一個人的狀況得到改善。雖然這些職位并不完全開放,但這或許更能吸引較高的人才和鼓舞較好的表現。可是,地位開放的原則是不允許有任何限制的。它表達了這樣的信念:如果某些地位不按照一種對所有人都公平的基礎開放,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們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感覺就是對的,即使他們從那些被允許占據這些職位的人的較大努力中獲利。他們的抱怨有道理不僅是因為他們得不到職位的某些外在獎賞例如財富和特權,而且是因為他們被禁止體驗因熱情機敏地履行某些社會義務而產生的自我實現感。他們被剝奪了人類的一種基本善。
我說過社會基本結構是正義的主要問題。如我們所見,這意味著首要的分配問題是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是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合法期望的調節。當然,任何倫理學理論都承認社會基本結構作為正義主題的重要性,但并非所有的理論都同樣地看待這種重要性。在作為公平的正義中,社會被解釋為一種為了相互利益的合作冒險。其基本結構是一個公開的規范體系,它確定一種引導人們合力產生較大利益,并在此過程中分派給每一合理要求以應得的一份的活動方案。一個人做什么要依公開規范認為他有權做的而定,反過來,一個人有權做的又依賴于他所做的。最終的分配是通過尊重某些權利達到的,而這些權利又是由人們根據合法期望約定去做的事情決定的。
這些考慮暗示著作為一種純粹的程序正義來論述分配的份額問題的想法。[15]直覺的觀念是:要這樣設計社會系統,以便它無論是什么結果都是正義的(至少在某一范圍而言)。純粹的程序正義的概念可以最好地通過對完善和不完善的程序正義的比較來理解。為說明前者,可考慮公平分配的最簡單情形。一些人要分一個蛋糕,假定公平的劃分是人人平等的一份,什么樣的程序將給出這一結果呢?我們把技術問題放在一邊,明顯的辦法就是讓一人來劃分蛋糕并得到最后的一份,其他人都被允許在他之前拿。他將平等地劃分這蛋糕,因為這樣他才能確保自己得到可能有的最大一份。這個例子說明了完善的程序正義的兩個特征。首先,對什么是公平的分配有一個獨立的標準,一個脫離隨后要進行的程序來確定并先于它的標準。其次,設計一種保證達到預期結果的程序是有可能的。當然,在這一事例中有某些假設,比方說被選擇的人在技術上能夠均等地劃分這塊蛋糕,并且有想得到他能得到的最大一份的愿望等等。但我們可略去這些細節,關鍵的是有一個決定什么結果是正義的獨立標準,和一種保證達到這一結果的程序。顯然,在具有重大實踐利害關系的情形中,完善的程序正義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很罕見的。
不完善的程序正義可舉刑事審判為例。期望的結果是:只要被告犯有被控告的罪行,他就應當被宣判為有罪。審判程序是為探求和確定這方面的真實情況設計的,但看來不可能把法規設計得使它們總是達到正確的結果。審判的理論考察哪一些程序和證據規則預期能最好地達到與法的其他目的相一致的這一目的。我們也許可以合理地預期:一些不同的聽證安排能在一些不同的情況里(雖不是一貫如此,但至少在大部分時間里),產生正確的結果。那么,一種審判就是不完善的程序正義的一例。即便法律被仔細地遵循,過程被公正恰當地引導,還是有可能達到錯誤的結果。一個無罪的人可能被判作有罪,一個有罪的人卻可能逍遙法外。在這類案件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種誤判:不正義并非來自人的過錯,而是因為某些情況的偶然結合挫敗了法律規范的目的。不完善的程序正義的基本標志是:當有一種判斷正確結果的獨立標準時,卻沒有可以保證達到它的程序。
與此作為一種對照,在純粹程序正義中,不存在對正當結果的獨立標準,而是存在一種正確的或公平的程序,這種程序若被人們恰當地遵守,其結果也會是正確的或公平的,無論它們可能會是一些什么樣的結果。這種程序可以舉賭博為例。如果一些人參加了一系列公平的賭博,在最后一次賭博后的現金分配是公平的(或無論這種分配是什么,至少不是不公平的)。我在此還假設公平的賭博是那些沒有得利期望的賭博,賭博是自愿進行的,沒有人欺騙等等。賭博的程序是公平的,在公平條件之下自由地進入的。這樣,這些背景的假設就確定了一種公平的程序。現在,對參加賭博者擁有的全部現金的任何一種分配,都可能從一系列公平的賭博中產生。在此意義上,所有這些特殊分配都是同樣公平的。純粹程序正義的一個明確特征是:決定正當結果的程序必須實際地被執行,因為在這些情形中沒有任何獨立的、參照它即可知道一個確定的結果是否正義的標準。顯然,我們不能因為一種特殊結果是在遵循一種公平的程序中達到的就說它是正義的。這個口子開得太大,會導致荒唐的不公正的結果。它將允許人們說幾乎所有的利益分配都是正義或公平的,因為它可能是作為公平賭博所達到的一個結果。使賭博的最后結果公平或者不公平的并非是它來自一系列公平的賭博。一種公平的程序解釋其結果的公平性只是在它被實際地執行的時候。
因此,為了在分配份額上采用純粹的程序正義的概念,有必要實際地建立和公平地管理一個正義的制度體系。只有在一種正義的社會基本結構的背景下,在一種正義的政治結構和經濟和社會制度安排的背景下,我們才能說存在必要的正義程序。在本書的第二編我將詳細地描述一種具有必要特征的社會基本結構,它的各種具體制度將被解釋,并與兩個正義原則相聯系。在那里直覺的觀念也是人們所熟知的。假定法律和政府在有效地保證著市場的競爭,保證著資源的充分利用,并且通過稅收以及無論何種其他形式保證著財產和財富(尤其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的財產和財富)的普遍分配。再假定那種全民的教育保證著機會的公平平等,并且別的平等自由也有保證。那么,最后的收入分配和期望類型將傾向于滿足差別原則。在這種我們認為是在現代國家中建立了社會正義的制度結構中,地位較好者的利益改善著地位最差者的條件。即使情況不這樣,也能夠被調整成這樣,例如,通過確定適當水平的社會最低值來調整。這些制度在目前的現實存在,確實被各種嚴重的不正義破壞得百孔千瘡,但大概還是存在著一些與它們的基本設計和意圖相容的管理它們的方式,所以它們既滿足著自由和機會公平平等的要求,又滿足著差別原則。這一事實支持我們的下述確定信念,即這些安排能被改造為正義的。
顯然,公平機會原則的作用是要保證合作體系作為一種純粹的程序正義。除非它被滿足,分配的正義就無從談起,即使在一有限的范圍內。這樣,純粹的程序正義的巨大實踐優點就是:在滿足正義的要求時,它不再需要追溯無數的特殊環境和個人在不斷改變著的相對地位,我們避免了將由這類細節引起的非常復雜的原則問題。專門注意個人變化著的相對地位是錯誤的,要求那被孤立地考察的每一改變本身是正義的也是錯誤的。我們要判斷的是社會基本結構的安排,而且是從一種普遍的觀點判斷。除非我們準備從一個處在特殊地位的相關的代表人的立場批評它,我們就不會抱怨這一點。這樣,接受兩個原則就構成這樣一種理解:要把許多信息和日常生活中的復雜情況作為與社會正義無關的事情棄而不論。
這樣,在純粹的程序正義中,利益分配一開始就不是對一定量的可用于已知個人的特定欲望和需求的利益的分配。對產品的分配要按照公開的規范體系進行,這一公開的規范體系決定著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用什么手段生產。合法的要求也是由它決定,對這些要求的接受將產生出分配的結果。這樣,在這種程序正義中,分配的正確性取決于產生分配的合作體系的正義性和對介入其中的個人要求的回答。我們不可以離開作為分配原因的體系,或撇開個人自信地根據既定期望所做的事情來判斷一種分配。如果抽象地問:一種在我們已知其欲望和偏愛的特定個人中的定量物品的分配是否比另一種好,那么對這個問題不會有什么答案。兩個原則并不把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的主要問題解釋為一個配給正義的問題。
通過對照,配給的正義觀(conception of allocative justice)看來自然適應于一定量的物品要在我們已知其欲望和需求的特定個人中分配的場合。要配給的物品并不是這些人生產的,這些人之間也不存在任何既定的合作關系。由于對這些要分配的東西沒有任何優先的要求,根據欲望和需求,甚至根據最大限度地增加滿足的凈余額來分享它們也就是很自然的。正義變成了一種效率問題,除非平等被認為更可取。我們可以恰當地概括說:配給的觀念導向古典的功利主義觀點。因為正如我們所見,這一理論把正義化為公平的旁觀者的仁愛、仁愛又轉向制度的最有效設計以達到滿足的最大余額。如我前面所述,按照這一觀念,社會被設想成許多分離的個人,每個人都各自由一條獨立的線段代表,權利與義務、滿足的稀缺手段就要按照能達到欲望的最大滿足的規范分配給他們。我將暫時把對這種觀念的另一方面的考慮擱置一邊,在此我要注意的是功利主義并不把社會基本結構解釋為一種純粹程序正義的體系。因為,一個功利主義者至少在原則上有一個判斷所有分配的獨立標準,即它們是否能產生滿足的最大余額。在他的理論中,制度對于達到這一目的來說是多少不完善的安排。這樣,在既定的欲望和偏愛及其恰當的自然延續的條件下,政治家的目的就是建立那些將最好地接近一個已經指定的目標的社會體系。由于這些安排受制于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各種限制和阻礙,社會基本結構就是不完善的程序正義的一個實例。
現在我將暫時假定第二個原則的兩個部分是以詞典式次序排列的。這樣我們就在一個大的詞典式次序中又有了一個小的詞典式次序。但在必要時,這一次序可以按照正義的一般觀念修正。這個特殊觀念的優點是它有一種確定的形式,引出了某些需要探討的問題,例如,我們在什么條件(如果有的話)下會選擇詞典式次序?我們的探討被給定了一種特殊的方向而不再局限于普遍性問題。當然,這種分配的份額觀顯然是一個巨大的簡化。其目的在于使用純粹程序正義觀念清楚地表達社會基本結構的特征。但我們還是應當試著找到能夠組合的簡單概念來給出一種合理的正義觀。社會基本結構的概念、無知之幕的概念、詞典式次序的概念、最不利地位以及純粹程序正義的概念就是這樣的概念。這些概念僅靠自身并不起作用,但恰當地組合到一起就卓有成效地為我們服務。當然,以為由此能達到一種對所有甚至大多數道德問題的合理解答無疑是期望太高了。也許只有一些問題能夠令人滿意地回答。但無論如何,有關社會的智慧就在于在觀念上把制度設計得使頭疼的問題不常出現;就在于承認我們需要清楚而簡單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