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民主的平等和差別原則

如前表所示,民主的解釋是通過結合機會公平的原則與差別原則(difference principle)達到的。這一原則通過挑選出一種特殊地位消除了效率原則的不確定性?;窘Y構的社會和經濟不平等將通過這一地位來判斷。我們假定存在著平等的自由和公平機會所要求的制度結構,那么,當且僅當境遇較好者的較高期望是作為提高最少獲利者的期望計劃的一部分而發揮作用時,它們是公正的。在此直覺的觀念是:社會結構并不確立和保障那些狀況較好的人的較好前景,除非這樣做適合于那些較不幸運的人的利益(見隨后的差別原則的討論)。

差別原則

假定無差別曲線代表那種被判斷是平等正義的分配。那么差別原則在下面的意義上就是強烈平均主義的觀念:除非有一種改善兩個人狀況的分配(為簡化起見我們以兩人為例),否則一種平等的分配就更可取。無差別曲線取圖5中描繪的形式。這些曲線實際上是由垂直線和水平線在斜率為1的線上直角相交形成的(仍然假定一種兩軸所代表的基本人際關系的解釋)。從差別原則看,不管其中一人的狀況得到多大改善,除非另一個人也有所得,不然還是一無所獲。

假定X1是在社會基本結構中最有利的代表人。當他的期望提高時X2(最少受惠者)的前景也改善。在圖6中我們設曲線op代表X1的較大期望向x2的期望所做的貢獻。原點O代表所有社會基本善都被平等地分配的假定狀況。現在曲線op總是處在與水平軸夾角為45°的直角平分線之下,因為x1總是狀況較好。這樣,跟無差別曲線有關的部分就只是那些在斜率為1的線之下的部分,圖6的左上部分就不再畫出了。顯然,差別原則只是當曲線op正切于它接觸的那條最高無差別曲線時才被完全滿足。在圖6中那就是a點。

圖5

圖6

請注意這條貢獻曲線(contribution curve)(曲線op)假定了由社會基本結構確定的社會合作是互相有利的。那么,一種確定量的善就不再是一個妨礙了。即使準確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比較不可能進行也沒有什么關系。這一比較足以使我們能夠鑒別最少獲利的人,并確定他的合理偏愛。

有一種比差別原則平均主義程度較低、初看起來也許要更合理的觀點,它認為:對于正義的分配(或對于所有被考慮的事情)的無差別曲線是圖7中凸面朝著原點的平滑曲線。有關社會福利函數的無差別曲線常常是以這種形式表現的。這種曲線表示以下事實:當其中一人與另一人相比增加了所得時,他的進一步所得從某種社會觀點來看價值就降低了。

另一方面,一個古典的功利主義者對怎樣分配不斷增長的利益總額的問題卻是冷淡的。他只是在需要打破僵局時才訴諸平等。如果只有兩個人,再假定兩軸代表兩人之間的關系,那么功利主義的分配的無差別曲線就是那些彼此垂直于斜率為1的直線的直線。然而,既然X1和X2是代表人,他們的所得就必須按他們各自代表的人數來衡量。既然假定X2代表著比X1更多的人,無差別曲線就像圖8中那樣呈相互平行狀。有利的人數與不利的人數之間的比例就決定著這些直線的斜率。我們若像前面一樣畫出同樣的貢獻曲線op,就可看到,按功利主義的觀點,最好的分配是在b點之外的一點上達到的,而b點恰恰是曲線op的極值點。由于差別原則選擇b點,b總是在a的左面,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可以說功利主義允許有較大的不平等。

圖7

圖8

為說明差別原則,我們要考慮在社會各階層中的收入分配。讓我們假定一些與不同的收入階層相聯系的代表人,我們可以參照他們的期望來判斷分配。這樣,在財產私有制的民主社會里,那些作為企業家開始的人可以說比起那些從不熟練工人的階層開始的人就有一種較好的前景。即使現存的社會不正義被消除,情況也很可能還是這樣。那么,有什么東西可以為這種生活前景的最初不平等辯護呢?根據差別原則,它只有在這種期望的差別有利于那些處于較差狀況的代表人(在此就是不熟練工人)時才是可辯護的。這種期望的不平等只有在減少它將使工人階層狀況甚至會更壞的情況下才是可允許的。設定在第二條原則之上加上地位開放條件,及自由原則條件,企業家可以擁有的較大期望大概就能鼓舞他們做促進勞動者階級長遠利益的事情。他們的較好前景將作為這樣一些刺激起作用:使經濟過程更有效率,發明革新加速進行等等。最后的結果則有利于整個社會,有利于最少得益者。我將不考慮這些情況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實的。問題是若要使這些不平等在差別原則看來是正義的,就必須對這類情況作出某些論證。

現在我將對這一原則略加評論。首先,在采用它時,我們應區別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最少獲益的那些人的期望的確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當然,是在前述的限制條件下)。對那些狀況較好的人的期望的任何改變都不可能改善境遇變差的人的境況。這樣的最好的安排中包括著我將稱它為一個完全正義的方案。第二種情況是所有那些狀況較好的人的期望至少對較不幸的那些人的福利有所貢獻。亦即,如果他們的期望被降低,最少獲益的那些人的前景也要受損。但這里卻沒有達到增加的最大值。甚至較有利者的較高期望也會提高那些處在最底層的人們的期望。我將認為這第二種方案是充分正義的,但不是最好的正義安排。我們說,當一種或幾種較高期望變得過度的時候一種與之聯系的方案便是不正義的。如果這些期望被降低,最不利者的狀況將得到改善。一種安排的不正義程度要依較高期望的過分程度和它們對別的正義原則,例如機會平等原則的違反程度而定。但我在此不想準確地衡量非正義的程度。在此要注意的是:盡管差別原則嚴格地講是一種最大值的原則,在那些都沒有達到最好安排的情況之間仍有一種重要的區別。一個社會應當避免使那些狀況較好的人的邊際貢獻是一負數,因為,即使其他條件相同,這看來也比雖未達到最好安排但捐助是一正數的方案有更大的缺陷。在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距越大,窮人的狀況也就越差,這違反了相互有利和民主平等的原則(見第17節)。

再一點是,我們看到,自然的自由體系和自由主義的觀念試圖通過下述措施超越效率原則:它們節制其活動范圍,用某些背景制度來約束它,在其他方面也訴諸一種程序上的正義。民主的觀念則認為:這幾種解釋即使在某種程度上訴諸純粹的程序正義,還是給社會和自然的偶然因素留下了很多余地。但是,應當注意,差別原則與效率原則是相容的。因為,如果差別原則得到了充分滿足,使任何一個代表人的狀況更好而不使另一個人更差的再分配就的確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最不利的代表人的期望也被我們最大限度地增加了。這樣正義就被確定為是與效率一致的,至少在這兩個原則充分滿足的情況下是這樣。當然,如果社會基本結構是不正義的,這些原則將允許作出一些可能降低狀況較好的一些人的期望的變更,因此,如果效率原則意味著只有改善所有人前景的改變才是允許的,那么民主原則就是和效率原則不一致了。正義是優先于效率的,要求某些在這種意義上并非有效率的改變。一致性僅僅在一個完全正義同時也有效率的體系那里達到。

接著,我們可考慮有關差別原則的某種復雜性。以下情況一直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滿足這一原則,所有人都要獲益。這一說法的一個明顯的意義是:每一個人的地位相對于平等的最初安排來說都可得到改善。但我們顯然無需依賴對這種最初安排的鑒別能力,確實,人們在這種最初狀況中生活得怎樣的問題對采用差別原則并無實質意義。我們只是在必要的約束下最大限度地增加處于最不利狀況的人的期望。只要這事如我們所假定的,對所有人都是一種改善,估價從這種假設平等狀況增加了多少所得就是無關緊要的,且不說這種估價無論如何是很困難的。然而,每人都要從滿足差別原則中獲益的說法可能還有一種進一步的意義,至少在我們做出某些自然的假設的情況下是這樣。讓我們假定各種期望間的不平等是像鏈條式地聯系著的,亦即,如果一種利益提高了最底層人們的期望,它也就提高了其間所有各層次人們的期望。例如,如果企業家的較大期望有利于不熟練工人,它們也同樣有利于半熟練工人。要注意,我們這種鏈式聯系跟那種最小獲益者并不得利,因而效果并不相互影響的情況沒有聯系。我們再進一步假定期望都是緊密嚙合的,即不可能增減任何代表人的期望而不影響到所有別的代表人的期望,特別是最少得益者的期望。也就是說,在期望的聯接處沒有松動脫節的地方。這樣,在這些假設下,說每個人都從滿足差別原則中得利就又有了一種意義。在任何一對比較中,那些狀況較好的代表人從提供給他們的利益中獲利,而那些狀況較差的人則從這些不平等帶來的貢獻中獲利。當然,情況可能并不總是如此。但是在這種情況中,那些狀況較好的人不應有權否決可為最不利者提供的利益。我們還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那些最不利者的期望(見鏈式聯系的討論)。

鏈式聯系

為簡化起見,我們假定三個代表人。設X1是最有利者,X3是最不利者,X2則為居間者。設X1的期望是沿著水平軸畫出的,X2與X3的期望是沿著垂直軸畫出的。這些表示最有利者對別的群體的貢獻的曲線在代表平等的假設狀態的原點開始。而且,允許給最有利者的最大利益是受下述前提限定的,即縱使差別原則允許這一利益,如果它對政治體制有一不正義的效果,也要被自由優先的原則排除。

差別原則選擇代表X3的曲線達到其最大值的一點,在圖9中即為a點。

鏈式聯系意味著:在X3曲線向右升高的任何一點,X2曲線也在升高,正如圖9中a點和圖10中b點左邊的區間所示。鏈式聯系與X3曲線正向右降低的情況無關,如圖9中a點右面的部分。X2曲線此時可能或是升高(見圖9中實線X2)或是降落(見虛線X′2)。鏈式聯系不適于圖10中b點右面的情況。

圖9

圖10

X2與X3曲線都在升高的區間確定著正值的貢獻的范圍。其間,越向右越是增加著平均的期望(也可以說平均的功利,如果功利是由期望來衡量的話),越是滿足作為變化的一個標準的效率原則,就是說,靠右的點改善了每一個人的狀況。

在圖9中,平均的期望可能越過a點繼續升高,雖然最不利者的期望在降低(這需要多用幾個群體來衡量)。但差別原則排除了那種考慮而選擇a點。

“緊密嚙合”意味著在代表X2與X3的曲線上沒有任何水平的伸展。在每一點上兩條曲線都是或升或降。所有示范的曲線都是緊密嚙合的。

我不打算考察這種緊密嚙合的鏈式聯系的有效概率。差別原則并不是要在這些聯系被滿足時才可能產生。然而,我們可以注意到,當狀況較有利者的貢獻普遍地散布于社會而不僅僅限于一些特殊方面時,那么,當地位最不利者獲益時,處于中間狀況的其他人們也將獲益看來是有道理的。而且,利益的廣泛分布是得到體現社會基本結構的制度的兩個特征贊許的:首先,制度的建立旨在推進所有人共享的某些基本利益;其次,各種職務和地位都是開放的。這樣,下述情況看來就是可能的:如果立法者和法官運用他們的特權和權力改善了較不利者的狀況,他們也就普遍改善了所有公民的狀況。假定其他的正義原則被滿足,那么鏈式聯系可能常常是真實的。如果情況真的如此,那么我們就可觀察到,在正值的貢獻的范圍里(在那里,所有處在有利地位的人的利益都提高了最不幸運者的前景),任何傾向于完全正義的安排的行動都同時提高了平均的福利和每一個人的期望。在這些假設條件下,差別原則就有與平均功利原則及效率原則一樣的實踐效果。當然,如果鏈式聯系很少有效且上述情況被人們忽視,在這些原則之間的一致就只是一件稀罕事。但我們常常設想在正義的社會安排中,像利益的普遍分布這樣的情況并不發生,至少從長遠看是這樣。假如這是真的,這些評論就指明差別原則如何能在特殊情況下解釋這些人們較熟悉的概念,雖然還有待于證明:從道德觀點看這一原則是更基本的原則。

還有一種進一步的復雜性。在次序中假定的緊密嚙合是為了簡化差別原則的陳述。不管緊密嚙合的鏈式影響在實踐中是多么可能發生和多么重要,下面的情況卻還是可以為我們清楚地領悟到:最不利者并不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受到最有利者狀況變化的影響,雖然這些變化可以對別人發生有利影響。在這種情形中緊密嚙合就失效了。為包括這一情況我們可以表述一個更一般的原則:在一有幾個有關代表人的基本結構中,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增加狀況最差的代表人的福利;其次,為了最差代表的平等福利,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次最差代表的福利;如此類推直到最后:為了所有前面的n—1代表的平等福利,最大限度地增加狀況最好的代表的福利。我們可以把這看作詞典式序列的差別原則。[14]然而,我將總是以較簡單的形式應用差別原則。所以,作為這幾節討論的結果,第二個原則可以表述如下:

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①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②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

最后,應當注意到,差別原則(或者由它表達的觀念)很容易和我們的正義論的一般觀念和諧一致。事實上,正義的一般觀念只是應用于所有基本善(包括自由和機會)的差別原則,所以不再被特殊觀念的其他部分所限制。在對正義原則的較早的簡略討論中這是很明顯的。正像我將要不時指出的那樣,這些序列中的原則是一般觀念在社會條件改善時最終要采取的形式。這個問題與我將在后面(見第39、82節)要討論的自由的優先問題有聯系。而在此時我們已足可以說:這種或那種差別原則始終是基本的原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谷县| 阿坝县| 古浪县| 天镇县| 渑池县| 赫章县| 西和县| 图们市| 三原县| 海林市| 左权县| 赤城县| 碌曲县| 察哈| 玛纳斯县| 台山市| 玛多县| 东丰县| 麻江县| 博乐市| 天峻县| 鄂州市| 沛县| 观塘区| 察雅县| 新泰市| 宜丰县| 任丘市| 长白| 霍邱县| 福泉市| 介休市| 太仓市| 衡南县| 泾川县| 南靖县| 报价| 化州市| 永寿县| 吉安县| 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