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社會質量報告(2019)
- 鄒宇春 崔巖主編
- 1704字
- 2021-09-29 14:17:49
第三節 小結
居住狀況主要從住房擁有量、居住面積、住房性質、住房價值、目前居住狀況等方面進行描述,具體包括:
1.住房套數
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家庭絕大多數都擁有自有住房,自有住房率高達94.06%,擁有兩套以上住房的比例已超過20.0%。分城鄉來看,農村居民的住房自有率高于城鎮居民,前者比后者高出4.31個百分點。分區域來看,西南地區住房自有率最高,為96.28%,華北地區最低,為89.71%;多套房的自有率,華東地區最高,為27.52%,東北地區最低,為12.51%。基本上呈現南方高于北方、東部高于西部的特點,與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從住房所在地區來看,大多數購置第二套住房的居民,會選擇與第一套住房相同的地區類型;農村和鄉鎮的居民,呈現出在更高層級地區購置新房的趨勢。
2.人均住房面積
2019年居民家庭人均建筑面積為45.38平方米。從城鄉看,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低于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平均低約1.6平方米。分區域看,華北地區的人均住房面積最大,為51.22平方米,高出全國平均面積約6.0平方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是西南地區為42.7平方米,中南地區為40.84平方米,東北地區人均住房面積最少,為36.54平方米。
3.住房性質
2019年我國自有住房性質依然以自建住房為主,在所有住房中占64.26%。城鄉差異顯著,農村地區自有住房中自建住房占比高達93.3%以上,而城鎮地區(直轄市、省會城市、縣級市、縣城)自有住房性質主要以商品房為主,占比為50%以上,尤其省會城市城區和直轄市城區自有住房中商品房占比均超過60%。說明商品房已成為城鎮地區居民自有住房的最主要來源。
4.住房增值情況
CSS2019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家庭住房平均增值8.87倍。分城鄉看,城市居民住房增值情況是農村居民的2倍多。分區域看,華北地區住房增值最為明顯,平均為購房(或自建)價值的17.83倍;住房增值最低的地區是西北地區,平均為購房(或自建)價值的4.6倍。從自有住房性質看,增值幅度較大的是原公房和自建房,而增值幅度較低的是商品房和小產權房,這與房屋年代、成本、房屋交易政策等有一定關系。
5.現居住住房狀況
城鄉居民住房均以自有住房為主,但存在明顯差異,農村地區93.85%的居民居住在自有住房中,而城鎮居民為76.85%,超過20.0%的城鎮居民以租住、借住或集體宿舍等形式居住。
6.城鄉社會保障狀況
總體情況:CSS2019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各類社會保險中,醫療保險的享有率最高,在18—69周歲的人口中,享有率接近85.0%。其次為養老保險,享有率接近60%。再次為工傷險和失業險,分別為約15.1%和約13.2%。生育險享有率最低,僅為11.8%。還有約4.8%的居民家庭享有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描述我國社會保障狀況:
1.我國養老保險享有情況
(1)我國各類養老保險在城鄉居民間的差異甚為明顯;(2)男性居民的養老保障水平整體優于女性;(3)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個人收入呈明顯的正向相關關系;(4)我國社會養老保險享有情況呈現出區域不平衡。
2.我國醫療保險享有情況
(1)在各類醫療保險中,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享有率最高,為50.26%,其中城鎮9.7%,農村68.8%;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享有率位居第二為20.25%,其中城鎮50.8%,農村6.53%;(2)收入方面,收入越高,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公費醫療、大病保險的享有率也越高;而低收入組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享有率高于其他類型的醫療保險;(3)我國醫療保險享有情況呈現出區域不平衡,不同保障類型的區域差異特征不同。
3.居民對我國總體社會保障狀況的評價
主要表現在:(1)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對我國總體社會保障狀況的滿意度都較高(6分以上);而60歲以上的居民表現得更為滿意(7.21分);(2)城鄉之間、不同收入組之間對我國社會總體保障狀況的滿意度并無太大差異;(3)區域方面,各地區對我國社會總體保障狀況的滿意度均在6—7分,并無太大差異,其中,東北地區相對較低(6.27分),西北地區相對較高(6.99分)。
4.公眾對社會經濟保障的認知
(1)大多數公眾認為政府應該承擔起提供社會保障的主要責任;(2)大多數公眾認為當前的社會保障水平偏低,因此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公眾的社會保障水平,讓民眾感受到真正受益。
[1]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當前中國財產不平等程度已經很高》,http://opinion.caixin.com/2014-07-31/100711170.html。
[2] 國家統計局:《建筑業持續快速發展 城鄉面貌顯著改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