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社會質量報告(2019)
- 鄒宇春 崔巖主編
- 6115字
- 2021-09-29 14:17:48
第二節 城鄉社會保障狀況
一 社會保障享有率
社會保障是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也是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CSS2019調查了我國社會保障享有情況,其中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享有率分別是58.06%、84.94%、13.24%、15.08%、11.80%和4.79%。
由此可見,2019年我國醫療保險享有率最高,超過八成的居民都享有醫療保險,其次是養老保險,其享有比例超過一半。而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享有率較低,均不到兩成。由此可見,我國社會保障水平還有待提升,需要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提升享有率。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我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享有率為4.79%,數據從側面反映出近幾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貧困人口,脫貧工作任重道遠(如表3—16所示)。
表3—16 2019年我國社會保障享有情況
分城鄉來看,根據CSS2019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享有率分別是73.69%、88.44%、28.60%、29.07%、23.45%和3.24%;而我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享有率分別是51.04%、83.40%、6.23%、8.74%、6.47%和5.41%。由此可見,我國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要普遍優于農村,我國社會保障資源應適度向農村居民傾斜(如表3—17所示)。
表3—17 2019年我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享有情況
分區域來看,根據CSS2019數據顯示,養老保險的享有率,西北地區最高,為70.70%,東北地區最低,為50.00%;醫療保險的享有率,西南地區最高,為89.83%,華北地區最低,為80.57%;失業保險的享有率,華東地區最高,為18.48%,東北地區最低,為9.32%;工傷保險的享有率,華東地區最高,為20.18%,東北地區最低,為7.97%;生育保險的享有率,華東地區最高,為16.10%,東北地區最低,為7.27%;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享有率,華北地區最高,為6.21%,中南地區最低,為2.90%。
由此可見,我國社會保障水平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其中養老保險方面,西北地區居民的享有率最高,大約七成的居民享受養老保險,東北地區最低,仍有一半的居民未能享受養老保險;在醫療保險方面,西南地區居民的享有率最高,將近九成居民都能享受醫療保險,而華北地區居民醫療保險享有率相對最低,大約有八成居民可以享受醫療保險,醫療保險的區域差異不是很明顯;在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方面,華東地區居民的享有率均處于領先地位,考慮和華東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有關;而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方面,除華東、中南經濟較發達地區外,其他地區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享有率差異不大,華北地區的享有率最高(如表3—18所示)。
表3—18 2019年我國社會保障享有情況
分性別來看,根據CSS2019數據顯示,我國男性居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享有率分別是60.66%、85.92%、15.96%、19.66%、12.00%和5.84%;而我國女性居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享有率分別是56.10%、84.20%、11.19%、11.63%、11.66%和3.99%。由此可見,我國社會保障水平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男性的社會保障水平普遍優于女性,尤其在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方面差距明顯,考慮與性別之間的就業差異有關(如表3—19所示)。
表3—19 不同性別社會保險享有情況
分個人收入看,根據CSS2019數據顯示,我國社會保障水平存在一定的個人收入差異。其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方面,享有率和居民個人收入呈明顯正向相關關系,具體表現為低收入居民的享有率均為最低,高收入居民在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方面的享有率均為最高,兩個收入組享有率分別相差32.48%和10.81%;在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方面,各個收入組內部在上述三個保險方面的享有率差別不大,分收入組來看,也呈現出享有率和個人收入的明顯正向相關關系;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中低收入居民的享有率最高,達到10.97%,其次是中等收入居民,其享有率為5.33%,低收入組居民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享有率僅為3.39%,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低收入組的社會保障水平需要給予更多關注。(如表3—20所示)
表3—20 不同個人收入社會保險享有情況
二 養老保險享有情況
在老齡化日益嚴峻的當今社會,養老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CSS2019具體調查了我國居民的養老保險享有情況,其中主要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金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四種養老保險類型。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金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享有率分別是20.51%、8.08%、5.62%和25.74%。由上可見,2019年我國居民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幾乎占據了我國養老保險的半壁江山,也是當前我國兩大主流的養老保險,但我國養老保險水平仍需要進一步提升(如表3—21所示)。
表3—21 2019年我國養老保險享有情況
分城鄉來看,根據CSS2019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金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享有率分別是50.55%、11.21%、14.93%和3.50%;我國農村居民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金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享有率分別是7.00%、6.53%、1.37% 和36.00%。受養老保險的政策影響,城鎮居民享有的養老保險類型多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大約有一半的城鎮居民都享有該保險;而農村居民享有的養老保險類型多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不過僅有不到四成的農村居民享有該保險。整體來看,不論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還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其覆蓋范圍和享有率仍需進一步提升(如表3—22所示)。
表3—22 城鄉養老保險享有情況
分性別來看,根據CSS2019數據顯示,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離退休金方面,男性享有率均高于女性;而在城鄉基本養老保險方面,女性享有率高出男性約1.3個百分點。整體來看,在養老保險方面,我國男性居民養老保障水平優于女性(如表3—23所示)。
表3—23 不同性別社會養老保險享有情況
續表
分個人收入來看,CSS2019數據顯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個人收入呈明顯的正向相關關系,具體表現為高收入組居民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享有率最高,為46.48%,而低收入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享有率最低,為6.23%,可能與農村居民收入較低,且占據低收入組大多數有關。在城鄉基本養老保險方面,中等收入居民享有率最高,占比為10.31%,而中低收入組居民享有率最低,占比為5.63%;在離退休金方面,中高收入居民享有率最高,占比為12.89%,而低收入組享有率占比最低,不足一個百分點,可見擁有離退休金的低收入居民非常少;而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面,中低收入居民享有率最高,占比為44.67%,而高收入居民享有率最低,占比為11.96%,考慮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受益人主要是農村居民,而農村居民收入普遍較低有關(如表3—24所示)。
表3—24 不同個人收入社會養老保險享有情況
分區域來看,CSS2019數據顯示,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方面,華北地區居民的享有率最高,為25.84%,而西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低,為13.96%;在城鄉基本養老保險方面,華東地區居民享有率最高,為9.26%,而西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低,占比為7.24%;在離退休金方面,東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高,為10.94%,而西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低,為3.23%;而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面,西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高,為41.16%,東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低,占比最高為13.46%.整體來看,西南地區養老保障水平偏低一些,養老保障資源需要適度向西南地區傾斜(如表3—25所示)。
表3—25 6大區域社會養老保險享有情況
三 醫療保險或公費醫療享有情況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現代社會不確定因素的增多,健康問題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社會對醫療保險的需求與日俱增。CSS2019具體調查了我國醫療保險的享有情況,其中主要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公費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五種養老保險類型。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公費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享有率分別是20.25%、11.65%、2.20%、50.26%和2.99%。由上可見,2019年我國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幾乎占據了我國養老保險的半壁江山,主要考慮與當前我國農村人口基數龐大有關,其次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其享有率為20.25%,而享有率最低的為公費醫療,僅為2.20%,側面反映出我國醫療保險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如表3—26所示)。
表3—26 2019年我國醫療保險享有情況
分城鄉來看,CSS2019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公費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享有率分別是50.80%、24.69%、4.85%、9.70%和3.95%;而我國農村居民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公費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享有率分別是6.53%、5.55%、0.92%、68.80%和2.56%。受醫療保險的政策影響,城鎮居民享有的醫療保險類型多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將近八成的城鎮居民享有上述保險;而農村居民享有的醫療保險類型多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將近七成的農村居民享有該保險。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享有率均處于較低水平,且不足5%,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水平需進一步提升,以惠及更多居民(如表3—27所示)。
表3—27 城鄉醫療保險享有情況
續表
分性別來看,CSS2019數據顯示,我國男性居民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公費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享有率分別是22.98%、11.53%、2.74%、49.88%和3.69%;而我國女性居民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公費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享有率分別是18.19%、11.74%、1.79%、50.55%和2.45%。
由上可見,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公費醫療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方面,有一定的性別差異,男性的享有率要比女性分別高4.79%、0.95%和1.24%;而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方面則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如表3—28所示)。
表3—28 不同性別醫療保險享有情況
分個人收入來看,CSS2019數據顯示,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方面,高收入組居民享有率最高,為47.40%,而中低收入組享有率最低,為2.10%,可能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受益對象主要為城鎮居民,而農村居民收入較低,且占據低收入組大多數有關;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方面,低收入居民享有率最高,為13.13%,而中低收入組居民享有率最低,占比為8.12%;在公費醫療方面,高收入居民享有率最高,為5.50%,而低收入組享有率占比最低,不足一個百分點,主要考慮和高收入群體社會地位較高,且多身居要職有關,所以享受公費醫療的比例相對較高;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方面,中低收入居民享有率最高,占比為70.50%,而高收入居民享有率最低,為28.25%,考慮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受益人主要是農村居民,而農村居民收入普遍較低有關;在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方面,高收入居民享受率最高,為4.39%,而低收入居民享有率最低,為2.04%,考慮與高收入居民經濟社會地位較高,且能享受到的醫療保障資源更多有關(如表3—29所示)。
表3—29 不同個人收入醫療保險享有情況
分區域來看,CSS2019數據顯示,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方面,華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高,為26.38%,而西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低,為13.82%;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方面,東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高,為15.75%,而西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低,占比為8.99%;在公費醫療方面,華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高,為2.91%,而東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低,為1.20%,可能與北京地處華北地區,公費醫療資源更易獲得有關;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方面,西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高,占比為64.19%,而華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低,為41.13%;在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方面,華東地區居民享有率最高,為4.23%,而東北地區居民享有率最低,為1.92%(如表3—30所示)。
表3—30 6大區域醫療保險享有情況
四 公眾對社會保障狀況的總體評價
公眾對社會保障狀況的主觀評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我國社會保障水平。CSS2019詢問了公眾對于當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總體評價,并用1—10分來表示滿意程度,得分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分年齡來看,CSS2019數據顯示,處于60歲及以上年齡組的受訪者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滿意度最高,平均得分為7.21分;其次是29歲及以下、50—59歲以及40—49歲年齡組、平均分分別為6.78分、6.53分、6.52分;而滿意度最低的是30—39歲年齡組,平均分為6.38分。60歲開始逐漸達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公眾逐漸開始享受社會保障帶來的福利,而30—59歲正處于中年,是社會保障的貢獻者,所以該年齡組的公眾對我國社會保障的評價稍微低一些(如表3—31所示)。
表3—31 不同年齡群體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評價
分城鄉來看,CSS2019數據顯示,城鎮居民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滿意度最高,平均得分為6.79分,而鄉村居民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滿意度最低,為6.64分。城鎮居民所能享受到的社會保障資源普遍高于鄉村居民,所以對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的滿意度相對高一些(如表3—32所示)。
表3—32 城鄉居民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評價
分收入來看,CSS2019數據顯示,低收入組、中低收入組、中等收入組、中高收入組和高收入組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評價的平均分依次為6.44分、6.86分、6.60分、6.72分和6.82分。由此可見,中低收入居民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滿意程度最高,其次是高收入居民,而低收入居民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滿意度最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資源應適度向低收入群體傾斜,以提高其對社會保障的滿意度(如表3—33所示)。
表3—33 個人收入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評價
分區域來看,CSS2019數據顯示,各區域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評價從高到低分別是西北地區、華東地區、西南地區、華北地區、中南地區、東北地區,居民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評價的平均分依次為6.99分、6.86分、6.78分、6.71分、6.50分和6.27分。由此可見,西北地區居民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滿意程度最高,其次是西南地區居民,而東北地區居民對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滿意度最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資源應適度向東北地區傾斜,以提高其對社會保障的滿意度(如表3—34所示)。
表3—34 六大區域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的評價
五 公眾對社會經濟保障的認知
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公眾對社會經濟保障的認知傾向,CSS2019向受訪者詢問了三個說法,并邀請公眾對該說法的同意程度進行評價,具體如下:
CSS2019詢問了公眾關于“提供社會保障是政府的基本責任,不應當由普通百姓負擔”這一說法的意見,數據顯示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比較同意、非常同意和不好說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5.65%、26.01%、35.61%、27.91%和4.81%。由此可見,同意該說法的公眾占據絕大多數,超過六成,大多數公眾認為政府應該承擔起提供社會保障的主要責任。
CSS2019詢問了公眾關于“現在的社會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的作用”這一說法的意見,數據顯示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比較同意、非常同意和不好說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6.12%、30.69%、38.02%、19.26%和5.90%。由此可見,同意該說法的公眾占據絕大多數,超過六成,大多數公眾認為當前的社會保障水平偏低,因此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公眾的社會保障水平,讓民眾感受到真正的受益。
CSS2019詢問了公眾關于“現在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太差了,所以我對政府不滿”這一說法的意見,數據顯示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比較同意、非常同意和不好說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12.70%、37.50%、30.80%、16.40%和2.60%。由此可見,同意與反對該說法的公眾幾乎各占一半,但相比而言,不同意該說法的公眾稍多一些,盡管如此,也從側面提醒我們,今后政府需在社會保障方面加大投入,以更多惠及民生(如表3—35所示)。
表3—35 公眾對社會經濟保障的認知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