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一明丹道哲學思想研究
- 賈來生 謝小平
- 17字
- 2021-09-29 14:08:32
第一章 劉一明的生平、著作及思想背景
第一節 劉一明的生平
劉一明(1734—1821)是清代乾嘉年間著名的道教學者、內丹學家和醫學家,是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前半生為了鉆研內丹功法和養生真諦,云游了大江南北;后半生定居在甘肅榆中縣的興隆山,日間忙于課徒,募修道觀,夜間潛心儒、釋、道、醫諸子百家,博古通今,創造吸收,著作等身,終成一家。
清代《金縣志》卷十三對劉一明的生平記載道:
劉一明,號悟元子,又號素樸子,又號被褐散人。山西曲沃人(今山西聞喜縣東北)。博學工書,尤精于醫。乾隆間,訪龕谷老人,嘯詠于興隆山(今甘肅榆中縣——引者注)中,一時士大夫樂與云游,每教人以養身之術。兩山(指榆中縣之興隆山和棲云山——引者注)梵宇募化重修,凡四十余年,購置田畝為香火之資,又于禪寺溝置義冢地。年八十八而歿[1]。
這段材料表明了劉一明在內丹學、書法和醫學方面卓越的成就,還特別指出了劉一明積“四十余年”之功德“梵宇募化重修”。興隆山道觀原為初建于東晉十六國和唐初的佛教寺院,宋徽宗趙佶興道抑佛時隨之演變為道教名山,當時“殿宇甚多,香火興旺,稱洞天福地”,[2]明末兵火,幾被夷為平地。據張文玲先生統計,劉一明從乾隆四十五年至嘉慶十九年(1780—1814)三十五年之間,依靠杰出的個人能力,“行醫募化,先后在興隆山興龍、棲云二山和鳳凰嶺新修、重建靈官殿六間……總共約四十八座(處)、二百九十八間(牌坊、拜斗臺除外)。購買香火田一百六十六畝,自己率眾開荒造田二百二十五畝。二十七種著作已版行于世”[3]。以一人之力興一方道觀,可謂神仙功德。
劉一明在其著作中對其生平經歷亦有記載,可為補充印證。他在《會心外集》中自稱:“山右鄙夫,新田懶漢,不喜榮華,只求恬澹。”“山右”是山西的別稱,“新田”是春秋時晉地,可證實其祖籍山西曲沃。光緒《重修皋蘭縣志》稱他出身巨富,“家累萬金,棄之錄道士籍”。[4]其父于甘肅鞏昌(今甘肅隴西)開藥店致富,并為其舉業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出巨資捐國子監,但劉一明棄家入道,動因起于求道治病。他在《會心內集·窮理說》中有如下記述:
悟元自十三四歲,即知世間有此一段大事因緣,可恨自己福緣淺薄,未得早遇高人。亂學亂問,裝了滿肚子古董雜貨。十七歲身得重病,百藥不效,次年赴甘省南安養病,愈醫愈重。當年所學,百無一用,直到臥床不起,幸喜真人賜方,沉疴盡除,死里逃生,如在輪回走了一遭,可懼可怕。十九歲外游訪道,自發誓愿,若不究明大事,決不干休。二十二歲榆中遇吾師龕谷老人,辟破旁門,口授心印。從前狐疑,冰消瓦散。后奉師命,暫盡人事。參看丹經,疑信今半,不能徹底通曉。蓋以離師太早,未聆細微,故有窒礙。因為此事,京都居住四年,河南二年,堯都一年,西秦三年,來往不定者四年,經十三年之久。三教經書,無不細玩,絲毫理路,無不搜求,未嘗一日有忘。然究于疑難處,總未釋然。壬辰復游漢上,又遇仙留丈人,挖出造化根苗,提示天地心窩,當下從萬丈深溝提上千峰頂上。山河大地,如在掌上,黃芽白雪,即在眼前,逆順是道,左右逢原。舉步跳過苦海,展手扭轉斗稍,十三年疑困,到此一棒打為粉碎矣。[5]
由此可知劉一明的出家緣由,拜師經過以及其間的心路歷程。劉寧先生把劉一明的人生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即拜龕谷老人之前,1734年至1753年,為其“發心修道”階段;拜龕谷老人之后,遇仙留丈人之前,1753年至1768年,為其“修道”階段;其后是第三個階段,是其“證道和弘道”的階段。[6]這種分法結合其人生經歷,較為合理。
劉一明前半生云游參學,后半生居于甘肅榆中縣之興隆山和棲云山,其著作多作于此,最后亦仙逝此地。關于他云游參學的地方,在其《會心外集·韜光歌》中有一個總結:
我曾韜光在靈州,儒衣儒冠暗里修,雖然埋名亦隱姓,難免世人口咻咻。我曾韜光在寧夏,破衣垢面奪造化,搬磚弄瓦妝瘋癲,一心要成寶無價。我曾韜光在南臺,教門用力接良材,未免有益還有損,修橋補路積法財。我曾韜光麻峪河,秦嶺坡下苦琢磨,虎狼窩里長自在,不動不搖無更那。我曾韜光在岷地,洗心滌慮又定意,偶遇當年舊主人,授我一根神兵器。我曾韜光在金城,游戲三昧理性情,在塵出塵無點染,一粒黍珠到處明。我曾韜光在金縣,重開棲云朝元觀,算來前后二十年,五峰煥然氣貫穿。[7]
現依據張文玲先生《道學家劉一明》和金耀東先生《道教理論的集大成者——劉一明》,并結合劉一明《會心集》 《悟道錄》等著作線索,將劉一明生平經歷及著述情況予以列表。
人生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即拜龕谷老人之前,1734年至1753年,為其“發心修道”階段;拜龕谷老人之后,遇仙留丈人之前,1753年至1768年,為其“修道”階段;其后是第三個階段,是其“證道和弘道”的階段。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慕道階段(1734—1753年)
一、修道階段(1753—1768年)
三、弘道階段(1768—1821年)
表1—1 劉一明生平經歷及著述情況一覽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