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 樊登
- 768字
- 2021-09-09 15:17:34
不踐跡:走別人老路,最終可能無路可走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
有的古本中,將本節和上一節連在一起。孔子評價完顏回和子貢以后,子張問善人之道。
善人的境界可能接近于仁者,因而也可以理解為子張問仁。善人之道以上的境界是圣人之道。幾乎沒有當世之人到達圣人之道,因而子張不問圣人之道,而是問怎么能夠到達比圣人低一點的善人的境界。
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于室。”“踐跡”,踩前人的腳印。孔子說不隨大溜,不按照風俗來走,并不是別人怎么做,你也怎么做。不要跟別人走到同樣的屋子里去,從字面上理解是這樣的意思。
后人對這兩句話,有特別多不同的解釋。
有一種解釋是孔子贊同踐跡,那贊同踐跡的好處是什么?如果不踐跡,就進不了房子,無法登堂入室。如果你想做一個善人,最好是學著其他的善人怎么走,其他的善人怎么做,踩著他們的腳印,慢慢地就走到善人的境界上去了。
另一種解釋是善人是不踐跡的。不踐跡是一個好事,能夠創新、不隨大溜。如果整個社會隨大溜,就會出現很多糟糕的事。這叫平凡之惡,像一個俗人一樣跟別人爭執,像一個俗人一樣追求金錢,像一個俗人一樣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這些世俗的手法,不要學它,就是不踐跡。但是這種狀態也不算特別高級,沒有到達圣人的境界,“入于室”代表孔子心目中的更高的圣人境界。
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不踐跡,亦不入于室”。我的理解是,孔子提醒我們要能夠學會打破一些凡俗的套路,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不需要跟別人走一樣的路,得一樣的歸宿。
如果大家都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走一樣的路徑,得到同樣的成果,就像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一樣,這么簡單就能達到,還是善人嗎?我們可曾見過成長路徑一樣的善人?每個人條件不一樣,很難走別人的路子。這跟創業一樣,別人創業成功了,你按照他的路子走,卻很難成功。你需要有一點特立獨行,需要有自己的操守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