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沸騰新十年:移動互聯網叢林里的勇敢穿越者(套裝共2冊)
- 林軍 胡喆
- 4978字
- 2021-09-13 17:50:49
泛蘋果生態與廣泛的創新
與蘋果有關的科技博客熱
2007—2009年,國內的蘋果生態圈里不僅有CocoaChina這樣的開發者聚集地,還出現了與蘋果公司有關的科技博客——Apple4us,域名是apple4us.com,明顯在向當時很紅的del.icio.us致敬。
Apple4us由頗有影響力的商業雜志《環球企業家》的主編助理張亮在2007年年底創辦,主筆胡維是張亮在《環球企業家》時帶的實習生,也是一位忠實的“果粉”。負責搭網站的是Woody,他當時在搞工業設計。Woody曾在張亮的博客下面留言,兩人因而結識,Woody還給Apple4us設計了那個蘋果里加兩點當眼睛的Logo。張亮在《環球企業家》的同事黃繼新也被他拉了進來,但就這兩三桿槍要做一個科技博客仍然不夠。張亮隨即想到兩個人,一個是自己很多年前就認識、當時正給上海很多大眾讀物寫科技專欄文章的負二,另一個是知名博主飛豬。
這是一個流行用Google Group(谷歌論壇)郵件組的時代,后來加入的諸多人等,如Willow、木遙、李如一(Lawrence Li)、Rio,都齊聚Apple4us的Google Group郵件組,經常分享有趣的想法。王興也在這個郵件組里分享他師兄做Multi-touch(多點觸控)的信息。
2009年夏天的某個晚上,張亮、黃繼新和飛豬3人在西單的馬路牙子上聊天到半夜1點多,圍繞科技人群的T恤碰撞出很多設計思路。于是,一個名為Da Code的項目啟動了。最初的工作流程和分工如下:3人定期見面海聊一番,然后飛豬把聊出來的想法做成設計,張亮負責聯系生產,黃繼新負責客服。后來,為了配合Da Code項目,需要做網站,飛豬又找了他的一個朋友幫忙,這個人就是后來創辦豌豆莢的王俊煜。
Da Code當時有個競爭對手Hello Tee,它也是做針對科技人群的T恤設計的,創始人是戴雨森和楊遠騁。后來,戴雨森與陳歐聯合創辦了聚美優品,楊遠騁作為聯合創始人創辦了街旁。
有一檔和Apple4us關系很深的播客類節目,主持人是李如一,最主要的嘉賓是Rio,他也是Apple4us的投稿人之一。另一位經常出現的嘉賓,就是當年在互聯網媒體ifanr(愛范兒)上寫出爆款文《iPhone可有設計哲學?》的李楠。李楠當時的身份除了是ifanr主筆,還是魅族手機負責營銷的副總裁。
李如一有一天飯后跟張亮一起坐地鐵,提到他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但他不能說,怕說出來就做不出來了。幾個月之后,唐茶誕生——一款在iOS設備上提供精品閱讀付費服務的產品。它上架的第一本電子書是《失控》。喬布斯逝世后,唐茶也出了唐茶版的《喬布斯傳》,影響廣泛。
Apple4us參與者里最早從職場轉入創業的不是李如一,而是周源。2008年夏天,周源與他在雜志《IT經理世界》的同事杜晨一起創辦了一家SEM(搜索引擎營銷)公司Meta,周源的中學同學、當時在谷歌中國工作的李大海,擔任他們的技術顧問(李大海后來加入知乎擔任CTO)。這家公司的起家客戶是茅臺酒廠,但持續時間不長。2010年年中,周源與杜晨分手。杜晨轉身去了360,成為360公關“天團”的成員之一,在“3Q大戰”中也出力不少。而周源則與妻子一起去了一趟西藏。
知乎,以及早期試水者們
要講知乎的故事,得先從2010年的一件事開始倒敘。2010年8月第一個周六的中午,張亮、黃繼新和剛從西藏回來的周源在清華科技園樓下的干鍋居吃飯。周源說,自己有可能去一家公司當產品經理。三人聊了很久Quora[一個問答SNS(社交網絡服務)網站],越談越興奮。飯畢,張亮說:“你還是別去當產品經理了,我們仨還是一起做個中國版的Quora吧。”張亮和黃繼新找到當時自己的老板、現代傳播董事長邵忠做天使投資人,并借了現代傳播在三里屯SOHO的幾個工位開張。周源召喚回了他在Meta的搭檔李申申及王電輕、馬驍等舊部(另一位Meta的聯合創始人白潔稍晚些加入知乎),李申申在Meta舊部的基礎上又拉來了楊昆、奚衡、安江澤等形成知乎的早期技術班底。
張亮則鼓動Apple4us的兩位作者胡維和陳青成為知乎的4號員工和5號員工。
當時知乎還沒有上線,胡維本人又對產品設計有濃厚的興趣,所以他在知乎上線前其實扮演的是產品經理的角色。很快,黃海均從網易微博離開,加入知乎,成為知乎的第一任產品經理。值得一提的是,黃海均是職人社的創始人。
知乎的第二位運營人員成遠也是最后一位三里屯知乎成員。成遠之前和周源是《IT經理世界》的同事,周源看中Quora的時候就和成遠交流了他要做這件事,等產品出來后,周源邀請成遠進行測試。成遠不僅用到上癮,還利用自己的媒體背景拉一些“大V”和對知乎早期有幫助和指導的人(如邊江)試用,所以等周源向成遠提出邀請時他欣然答應。
按照成遠的記憶,他正式被說服是周源和李開復談好的那天。李開復和周源談完后,隨后去見邵忠,談知乎的股權架構調整,便于后續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VC)機構進入。而周源則找到成遠,表示現在知乎已經準備起飛,歡迎其加入。
創辦知乎的時候,張亮已經在創新工場做投資經理,但當時知乎不在李開復和汪華制定的投資賽道里,所以他們很明確地和張亮說創新工場不投,這才有知乎種子輪找邵忠投150萬元由其占股40%的故事。但創新工場還是在2011年年中投資了知乎,李開復也是知乎最早的超級“大V”,創新工場連續投資知乎5輪,知乎也成為創新工場最重要的標桿項目之一。
邵忠之所以愿意做知乎的超級天使,與其對知乎這個團隊的認可有關,與當時微博大熱有關,也與當時還在其旗下的沈一鳴團隊的風生水起小有關聯。
2010年,沈一鳴團隊在網絡雜志《良品》的基礎上又制作了iPhone平臺的新聞類App iWeekly(周末畫報)。這個項目以精美的制作、大幅的彩照、時尚的文章一炮走紅。阮一峰的博客披露:iWeekly本來預計2010年年底用戶達到10萬人,結果上線第一個月,用戶就到了20萬人,年底的時候沖到了200萬人。與用戶數一起上升的,還有良好的廣告收入。
細究起來,iWeekly并非iOS中國市場上最早問世的新聞類App,這個“第一”的榮譽落在風端出品的南方周末App上。
風端也是中國社交網絡江湖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博客一詞被廣為人知,與他在《南方周末》上的鼓與呼分不開。喜歡倒騰新事物的風端后來接手了南方周末新媒體業務。
按照風端對《沸騰新十年》的回憶,南方周末App是在2009年國慶前提交上線的。與《南方周末》當時在各個社交平臺上要么被關停要么被屏蔽不同的是,國慶節還沒有過,南方周末App的iOS版本就上線了,并很快擁有了百萬次的下載量。南方周末App當時不僅沒有花一分錢推廣,反而成為南方周末新媒體的創收大戶,諸多手機廠商找上門希望能付錢內置南方周末App。
另一個抓住iOS爆發紅利的閱讀產品是同在廣州的ZAKER。不同的是,ZAKER主要吃的是iPad的紅利。2009年年底,讀覽天下的副總經理李森和開始琢磨是否可以做一款集合諸多報刊的閱讀產品,這就是ZAKER的由來。ZAKER后來拿到聯想250萬美元的投資,從讀覽天下拆分出來獨立發展,李森和擔任CEO。
李森和與馮華君交往甚多,ZAKER團隊里也有不少人跟著馮華君一起做支付寶App的外包工作。ZAKER與美國的Flipboard(紅板報)幾乎同期,這在當時缺乏原創產品的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壯舉。
抓住iOS爆發紅利機會的,還有1992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生黃揚清。2008年9月,App Store上線僅兩個月,黃揚清創辦的iHandy(漢迪移動互聯網)就推出了一款擲硬幣的應用,售價0.99美元。時至今日,這家公司已先后推出了幾百款應用,其中名氣最大的是手電筒應用Super-Bright LED Flashlight。iOS推出手電筒功能之前,iHandy的手電筒應用在全球同類產品下載量排行榜中一直排名第一。
有意思的是,后來成長為iHandy宿敵并與其在手電筒這個細分品類上有過一場激戰的Zenjoy(創智優品)的創始人夏锎,也是清華大學畢業的。Zenjoy發布的第一款產品是一款音樂游戲,一度位列App Store日本排行榜第一名。后期它成為一家游戲與變現型工具App的開發公司,堅持悶聲發大財。
航班管家總結出自己的場景方法論
航班管家的創始人王江同樣畢業于清華大學。當它仍被稱為“航班專家”的時候,王江只是這家公司的天使投資人之一,它真正的創始人是139郵箱的聯合創始人、王江在清華大學的學長李黎軍。李黎軍也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早期建設者之一。關于李黎軍的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本書的前傳《沸騰十五年》。
按照李黎軍最初的想法,航班專家的定位是采用服務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 SP)機制,從運營商那里申請一些綠色通道,直接為用戶提供付費的增值服務,如訂閱航班動態等。但這個業務沒有火起來,直到王江把航班專家改名為航班管家后,其火爆程度才扶搖直上。
手機版航班管家于2009年7月起步,積累7萬多個用戶(iPhone+Java)就花了小半年的時間。為了進一步擴充用戶群體,航班管家在2010年推出Android(安卓)和Symbian(塞班)版本,年底用戶總數一路飆升至近100萬人,而且只花了十幾萬元的市場推廣費用,靠著口碑傳播就乘風而起。到2011年年底,航班管家的用戶數飆升到500萬人,之后每年都以500%的速度增長。在早期移動創業江湖中,航班管家從一個工具變成了一個品牌。
王江是個內心很狂野的人,他在知乎上告訴別人,自己最喜歡的英文歌詞是“I used to rule the world, seas would rise when I gave the word”(我曾主宰世界,當我一聲令下,海洋應聲而起)。
他的“連長”這個諢號也顯得很草莽,據說典出美劇《兄弟連》里的連長溫特斯。按照官方說法,“連長”的意思是時刻提醒自己,不僅要打勝仗,還要帶著兄弟們一起回家。
但王江在和《沸騰新十年》回顧當年往事的時候,卻反復強調自己的“運氣”。這個運氣就是2009年年底iPhone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對于航班管家來說,好用戶就是高頻乘坐飛機出行的群體。以前,這個群體在哪里、如何捕捉,都是問題。但是iPhone的出現,天然篩選出了那些消費能力強勁的群體。
蘋果公司和聯通也在為沒有好應用來推廣iPhone而發愁,所以它們精選了6款應用。王江的航班管家和搜吃搜玩都得以入選,吃到了iPhone大推廣時代的官方預裝紅利。
其實,“運氣”只是一方面,王江在移動互聯網江湖中不管是做項目還是投資(王江是UC和美團的早期投資人)都屢屢得手,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一個超級發燒友,一個有發明家氣質的極客。
王江自稱,在參與航班管家之前,他在澳大利亞“養老”,但其實他忙得不亦樂乎。他買了一個iTouch,還買了初代的安卓手機HTC G1,反反復復地研究,把應用商店翻了個底兒掉。用他的話說就是:“反復玩這些東西,就是為了研究智能手機+App對人生活的直接改變和對體驗的提升。”說白了,這還是極客思維。
所以王江還沒有正式回國的時候,腦子里就有很多想法,甚至找人將一些想法開發成了App,放到應用商店里試錯。他說:“通過這些折騰,我對帶傳感器的手機產生了一個非常小但肯定比別人超前的認識——智能手機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地把瀏覽器搬到了手機上,把應用從大屏幕搬到了小屏幕上,而是完全不一樣的產品。而當時在國內,還有很多大佬認為移動互聯網就是PC互聯網的移植!”
王江反復闡述的概念是:顛覆PC互聯網,用小屏幕結合智能手機硬件做出大的體驗改變,才是移動互聯網創業可能找到的機會。
所以,王江提出航班管家要用“方便快捷、實用至上、幫助用戶”作為3個場景的服務指針——對于買票前后來說,最重要的是買前的檢索和比較,買后的關注航班動態,而最能顯示出移動互聯網創造力的是機場場景。
王江說:“用戶到機場后怎么服務,這一點恰恰是幾個PC大平臺忽略的。所以你到了機場后,就算拿著筆記本,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我們要解決的是:要投訴航空公司,到哪里找客服?下飛機了想訂個酒店怎么辦?各種機場設施找不到怎么辦?進而從衣食住行全方位,把用戶可能遇到的困難和疑問都搞定。但是,要用最簡單的方法,不是所有的功能都要開發者自己做,能將功能連接到網絡就行。”
王江認為:“其實有了智能手機,才能說有了場景。你不拿著手機親臨其境,怎么叫場景呢?所以后來我們做快捷酒店管家,在產品體驗方面做了極大的創新。它是非常典型的基于位置的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打開地圖一搜周邊酒店,紅色的就是滿房,綠色的就是有房,一個方寸界面里把用戶想了解的東西(價格、房源狀態)全部展示出來,而且馬上就可以解決當下的問題,這才是移動互聯網該干的事兒。”
王江甚至反對一種說法,就是必須等移動的軟硬件成熟了,才能做移動互聯網。他認為移動互聯網是一種理念,理念理解到位了,在很差的技術環境里也能做出令人驚艷的產品。
王江給《沸騰新十年》舉了e代駕創始人黃斌的例子。當年的北京一天只有不到兩萬單代駕,智能手機很不發達,司機更是用不起——這個問題后來滴滴也遇到過。但黃斌不等待,他直接跑到深圳設計了給e代駕司機專用的“山寨”手機,里面有一些預裝軟件,對用戶所有的電話呼入、呼出,全部有詳細記錄,從而實現了對司機的服務流程的監控,包括什么時候到了什么方位、給客戶打電話與否、通話時長等,借以實現初步的移動化管理。
王江覺得黃斌的創新意識太了不起了,把他視為發明家。幾個月之后,王江和家人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散步時又遇到黃斌,王江向家人介紹說:“這是e代駕的發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