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十種人性
  • (英)德克斯特·迪亞斯
  • 5501字
  • 2021-09-08 15:13:16

1. 立論

正是其中一種類型——親緣主義者構成了你心智的一部分,讓你在保護教室里的24個孩子和救你自己的孩子之間左右為難。這些類型都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它們由哪些神經和功能構成?它們是什么東西?

為方便理解,我們以一個名叫安東尼的男孩為例。

“你為什么要跟我說話?”他問我,“我什么也不是。”

我承認,起初我對交流所用的語言掌握的確生疏,沒能解釋清楚為什么我認為我們需要從他那里了解某些至關重要的東西。這是我的錯,我本該做得更好。不過我堅持下來了,確切來說,是安東尼堅持下來了。于是有了這個故事:一個認為自己無足輕重的男孩的故事。我們在一間舊棚屋里見面,棚屋離海岸很近,近得能感受到海風的吹拂,但它幾乎無力遮擋非洲無情的陽光。這就是非洲:古老稀樹草原的另一面,但它還是非洲。

“事情發生時,我什么也沒做。”安東尼說。

一只小雞從我們腳邊經過,忙著做自己的事。所以說,這是一個自認為無足輕重的男孩,沒有做什么出格之事。故事的開頭聽上去還可以。幾年前,在故事發生的時候,安東尼才11歲。像很多11歲的孩子一樣,他愿意做很多事,只為得到渴望的那樣東西。雖然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種標志性的美國產品(1886年由亞特蘭大藥劑師約翰·彭伯頓發明),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其成分之一的可樂果實際上原產非洲。不過,在生命中的那個特定時刻,安東尼毫不在意,一心只想著不惜任何代價來得到它。事情就是這樣開始的:源于可口可樂。

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幾內亞灣附近的一間棚屋里,棚屋四周環繞著拳擊館和印著阿華田飲料和上帝永恒之愛的廣告牌,旁邊還有一個古老的奴隸貿易站(所有這些都有聯系)。面對這些,我一時無所適從。安東尼讓人聯想到一個球,并非因為他是圓的,他當然不是圓的,而是他就像一個橡皮球,帶著某種彈性和韌勁兒,某種必定會反彈的東西。他最大的愛好是拳擊,他發現自己很難保持安靜,身體總是不停地上下擺動,仿佛始終處于想象的拳擊比賽之中。他的四肢看起來像意式扁面條,實際上卻堅如鋼絲。他長著一雙大大的杏仁眼,后來有時候,當他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么時,那雙眼睛里飽含情緒,而他會極力克制,對抗自己以及所知的一切。對一個十幾歲的男孩來說,他知道的實在太多了:奇怪的水下森林、蛇、雷雨交加的那天以及船上的尸體。不過,一切的開始是快樂的,因為有希望喝到可樂。

對于販賣人口的虛構描寫往往以團伙搶奪、綁架和誘拐開始。有時的確如此,但其他時候,它就顯得平平無奇。對安東尼來說,它發生在去商店的路上。這家商店位于加納安東尼家所在的鎮子上,“我爸爸讓我去商店。”他說。安東尼和我主要用法語交流——他的母親來自沿海更遠的法語國家貝寧,他來加納是為了和父親在一起。

第一次見面后,我在筆記本上寫道:

他喜歡我嗎?他需要喜歡我嗎?

英國的大律師,貝寧的男孩。

他需要信任我。

信任是什么?

在海濱附近的棚屋里,安東尼告訴我:“你知道,我爸爸給了我錢。他說我可以買可樂。”

改變他一生的那天正處于漫長的旱季,每個人都很渴。仿佛連雨都忘了該怎么下。安東尼去商店買可樂。一去不返。

你即將讀到安東尼的故事:他為何一去不返,在門的那一邊發生了什么。這個故事將呈現出我們是誰的一個關鍵部分。但最開始,我需要明確一下本書的目標:本書將描述人性,但這不是對人性唯一的描述,只是一種描述。

我們都有關于人性的理論偏好。所有宗教和政黨也一樣。想想那些對性別不那么敏感的時代提出的一些真理:

人人皆有罪。(理論偏好)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理論)

我們認為如下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理論)

所有動物一律平等,其中某些比另一些更平等。(反理論)

這本書并不是作為“唯一真理”提供給你的,它的成立基于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科學理論是比上述簡單的真理更為廣泛的一種理論,它是一系列命題,從中能夠得出可檢驗的預測。這本書的主理論建立在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匯集了進化生物學、神經科學和實驗心理學幾個分支的證據,這幾門科學被稱為第二次達爾文革命。且看看第一次革命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吧!我們的主理論如下:

理論1

人類的思維是模塊化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腦構造包括特定的、專門的信息處理和計算程序。大腦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只是對它的理解方式,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更好的方式。下面是這一論點如何導向主理論,又如何從主理論擴展開來的:

1.我們的身體由進化塑造。

2.它由一系列高度專門化(適應性)的組件或器官構成。

3.思維也由進化塑造。

4.它也由一系列高度專門化的組件構成。

5.在應對某些重復、真實以及與生存和生殖高度相關的挑戰時,這些組件或模塊得以進化。

命題1和2對多數人來說都顯而易見,恕我不再贅述。如果你對它們感興趣……事實上,有什么理由不感興趣呢?有什么比生命為何存在更有趣?地球上為什么會有生命存在?以及為什么以這種形式存在?為了理解上述問題,我們有幸能讀到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丹尼爾·丹尼特的《達爾文的危險思想》、史蒂芬·杰伊·古爾德的《奇妙的生命》(該書權威地記述了前寒武紀時期新生命形式驚人的爆發)。更近些年,杰里·科因的《為什么要相信達爾文》是對進化論又一個簡潔而醒目的文獻補充。

這些著作是背景,也是先頭部隊。鑒于接下來的篇幅中,進化的概念如此普遍和重要,我們需要簡要回顧一下科因的觀點:

地球上的生命是從一種生活在35億年前的原始物種(也許是一種自我復制的分子)逐漸進化而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生命不斷發展壯大,產生了許多新的、多樣的物種,而多數(但不是所有)進化的機制是自然選擇。

本書無意去證明進化論,只考察它對人類思想的影響。本書不對人體及其功能性亞單位或器官做解剖學或生理學上的探討。相反,它考慮的是,與之對等的功能專門化如何作用于我們的大腦,進而作用于我們的思想。因此,本書使用命題1和2作為論述的基礎,由此推論我們的大腦可能是什么樣的。這是一個類比論證。從身體如何隨時間的推移由基因構建和發展起來,我們可以推斷出大腦的一些特質。有些基因突變更優良,有些則對生存和繁殖更不利。微小的優勢放到漫長的時間跨度來看意義重大。于是,經過恢宏凜然的宇宙分揀過程,一些安排得以幸存,繼而復制、興盛并在種群中傳播下來。這是在匱乏和有限的世界中為生存而進行的一場無情的戰斗。于是有了我們,我們的身體中充滿了模塊。可我們的思想又是怎樣的呢?


我最開始理解這一點是因為安東尼。很快我會說回他的故事,以便你能親自了解。不過,在我們去到水蛇出沒的水下森林之前,在我們努力攻克英國法律界最著名的案子中提出的問題之前,你還需要知道:誰是我的“鄰居”?——我們彼此間承擔什么責任?首先,我們必須把主線論證進行到底,并理解兩件事:進化的思維和模塊化。然后,我們將前往一個不算是湖的湖,去認識那些不算是孩子的孩子。其中之一便是安東尼。


讓我們進入命題3:進化的思維。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思維也是由同樣的宇宙分揀過程即自然選擇的進化所塑造的。事實上,本書中的證據和研究正支持了這一論點。但不論如何,我邀請你以開放的心態閱讀相關材料并得出自己的結論。達爾文預見了人類思想的這些發展。在改變世界的《物種起源》一書的結論部分,他寫道:

在遙遠的將來,我會看到關于更重要的研究的廣闊領域。心理學將建立在新的基礎上,每一種心智力量和能力都會漸進獲得。

是的,心智力量是漸進獲得的,通過逐步的、遞增的改變,經由自然選擇的進化。一個簡單的問題足以直指要點——如果我們身體中的一切差不多都進化了,為什么大腦不會呢?大腦是一個運算裝置,包含上億級神經元,即攜帶和傳輸信息的神經細胞(大概有1 000億)。通過神經元網絡,大腦處理來自外部環境和我們自身的信息,與我們身體的其他部分一樣,大腦也由基因構成,這個過程歸根結底是遺傳進化。有些基因被“選擇”是因為它們能帶來持久的生存優勢,而另一些被淘汰只因不具備這種優勢。自然選擇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控制著哪些基因被傳遞給下一代,下一代中的哪些得以存活,最終,它決定了是什么能夠成功適應特定的環境。如果我們的身體進化了,我們的大腦也進化了,那么為何大腦的功能不會進化呢?簡而言之,一些大腦功能的變體可能不太起作用,那么就很可能沒辦法“留下來”。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什么理由說我們的思維不受進化影響呢?換句話說,難道幾乎所有對身體意義重大的組件都進化了,唯獨除了大腦及其功能嗎?

迄今為止,這種方法的最佳表述來自澳大利亞哲學家彼得·辛格,我們很快就會講到他的著作。辛格說,是時候“認真對待我們是進化的動物這一事實了,我們不僅在解剖結構和基因上存在遺傳特征,在行為上也存在”。


關于命題4,即模塊化,我們不妨放眼四周。

模塊化無處不在。我們開始有意構建復雜的系統來執行復雜的任務時,就是在以模塊化的方式進行構建的,會運用到很多更小的組成部分。汽車、電話、冰箱、飛機和政治體系都是如此。這樣做,我們是在模仿自然。任務的劃分和細分原則所產生的最終效益隨處可見,比如在工程學、計算機科學和編碼學中,比如鈔票背面的編碼,仔細想想20英鎊紙幣背面的樣子。

可見英格蘭銀行十分歡迎功能模塊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寫到制針工廠的勞動分工以及由此導致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的問題。制針的元任務被拆分成更小的專業化單位或模塊。在這里提及亞當·斯密是恰當的,因為達爾文在劍橋大學時就讀過《國富論》。后來,當達爾文寫《物種起源》時,亞當·斯密形容市場的“看不見的手”變成了“時間之手”和自然選擇兩種悄無聲息的運作方式。正是這個難以察覺的過程,在達爾文所謂的“漫長的歲月流逝”中造就了思維模塊。單個模塊只是一個功能子單元,其職責是執行一項特定任務,就像制針工序中的一環。你會發現模塊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那么,人類的思維呢?自然選擇能創造出類似親緣主義者這樣的專門化程序嗎?

所有這些給了我們兩點重要的啟示。第一,模塊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第二,已知的宇宙中最精密復雜的機制之一——人類的思維,很可能也呈模塊化。而我們將看到,這一點是有證據支持的。

嚴謹細致的神經生理學實驗表明,大腦有不同的區域參與不同的功能。不過,請注意兩點:大腦的每個區域并不局限于執行單一功能,同樣,每個區域都與其他區域形成協同工作的網絡。例如,視覺信息通過眼睛進入視網膜,經由丘腦傳遞至大腦后部,再由位于大腦后下方的枕葉進行解讀(從那里再傳向頂葉和顳葉)。一套被稱為“邊緣系統”的結構與四類行為有關:進食、戰斗、逃跑和性愛。邊緣系統是我們考察的完美范例:它是一個結構網絡,包括協同工作的杏仁核、海馬體和下丘腦。因此,毫無疑問,大腦內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局域化的。

所以,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人類思維具有各種組織單元或模塊。但它們又是什么樣的呢?


命題5:這些模塊的進化是為了應對某些重要的、反復出現的生活問題。這些模塊是什么樣的,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正是本書的主旨。

這些心智模塊嵌入人類神經系統,負責處理信息,特別是那些來自環境中的刺激和挑戰。我們的論點是:這些模塊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就像許多迫于選擇壓力而發生變化的事物一樣,始終致力于滿足兩個基本的進化需求:生存和繁殖。因此,這些模塊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它們遭遇、面對并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即生存和繁殖面臨的重大威脅。它們具有專門的功能,分別針對關鍵的適應性問題。它們增強了“適應度”,即宿主的基因在相關種群后代(基因庫)中的相對頻率。它們不會機械地決定行為,但會影響我們的情感、思想和行動,尤其當我們面臨生存和繁殖的衍生問題時,比如擇偶、撫養后代、群居生活、躲避捕食者和懲罰違規者。在本書的十章中,我們將探討十個這樣的問題。

以上就是我們討論的五個論點。對此,進化心理學的兩位創始人(傳奇人物)勒達·科斯米德斯和約翰·圖比有精辟的見解:

……我們能看見,能說話,能辨別美丑,能懂得回報,會畏懼疾病,會墜入愛河,會發動攻擊,會義憤填膺,會瀏覽風景,會閱人無數——這一切之所以成為可能,只因有一系列龐雜的復合計算裝置在支持和調控這些活動。

在這五個命題中,毫無疑問,命題1和2是前提假設,二者是論證展開的基礎。其余三個更有趣和更具爭議的部分,我將在本書中分十個部分來探討。命題1至命題5共同構成了構建人性理論的要素。之所以稱之為一種理論,是因為它可以幫助解釋證據,并對人類可能的行為做出一些預測。“十種類型”正是建立在該理論的基礎上。

這是我們加以擴展后的主理論:

理論1A

人類思維是一系列高度專門化的心智模塊,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并通過自然選擇下的進化,來解決我們祖先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反復面臨的生活挑戰。


以這個理論為基礎,“十種類型”作為一種工具,用以了解我們進化的本性中一些獨特而非凡的東西。正如丹尼爾·丹尼特提醒我們的那樣,在思想史上,思想家們總是使用小品文、模型和故事,例如柏拉圖的洞穴隱喻或笛卡兒的惡魔故事,來幫助我們思考特定問題,并發現和識別問題。十種類型也是同樣的東西:一個概念,一個猜想,一種啟發法(heuristic)。它們有助于思考、探索、發現并理解模塊化思維理論的一些特征,以及它作用在人的層面上可能會是什么樣子。

因此,模塊化思維是一種廣博而宏大的理論,將我們與生活在非洲稀樹草原上的早期祖先聯系在一起。這有助于解釋人類行為的一些奧秘,尤其是人類對待其他人的行為,不論是善行還是惡行。安東尼就是我們的例子。

要想理解安東尼的遭遇,理解這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孩子,這個自稱無足輕重也沒有做出格之事的人的重要性,理解為何他能幫助揭示痛苦感知者這一進化而來的思維模塊,那你就必須了解一個地方。而要想了解這個地方,你就必須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它在地球上獨一無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合江县| 武宣县| 海宁市| 岑溪市| 天津市| 五原县| 齐齐哈尔市| 萨迦县| 枝江市| 丰顺县| 南丰县| 崇信县| 龙里县| 瑞昌市| 杭锦旗| 武乡县| 许昌县| 抚顺县| 油尖旺区| 光山县| 曲阳县| 深圳市| 濮阳县| 永修县| 上饶县| 闵行区| 稻城县| 河北省| 行唐县| 普兰县| 黄石市| 内江市| 临沭县| 榆树市| 宜良县| 七台河市| 千阳县| 琼海市| 呼图壁县|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