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投資與就業指南(2020年)
- 古皿
- 1393字
- 2021-09-10 18:42:48
第一章 論宏觀經濟系統結構全方位失衡及其戰略性優化的判據
第一節 “貧困是由過剩本身產生的”新解
恩格斯曾在其不朽的著作《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引用圣西門的話:“貧困是由過剩本身產生的。”對這句話的解釋,一般的教科書都認為專指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由于生產過剩導致減產以致工廠倒閉、工人失業、收入下降、需求不足,這使生產更加過剩,更多的工廠破產等,因而社會愈益貧困。其實,這句話的含義在筆者看來遠不止針對特定的歷史背景、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事件,而應該是一句蘊含著豐富哲理并具有普遍意義的至理名言。
事實上,這里的“過剩”當然是指經濟上的供給過剩。經濟上的供給過剩,說到底就是勞動力和資金的供給過剩。因為任何生產要素(無論多么復雜)都可最終歸結到勞動力(包括智力與體力)和資金上。因此,任何產品(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的供給過剩,也都可以歸結到勞動力和資金的供給過剩上。勞動力供給過剩意味著大量的勞動力沒有(或無法)被配置到生產資料上,如農村田少人多,城鎮待業和失業現象嚴重;或者,雖然勞動力全都被配置到生產資料上且沒有剩余,但這種配置生產出的產品就全社會的有效需求而言已經過剩,故勞動力供給過剩無疑。資金供給過剩,意味著投資需求不足,投資回報率太低,或資金的廉價以至于無償供給。前者表明投資者對經濟前景不看好,生產萎縮,經濟蕭條,工人失業,貧困是當然的;后者是計劃經濟特有的現象。由于資金的廉價以至于無償供給,導致各地方、各部門、各單位盲目地爭項目、爭資金,爭到資金后又不珍惜,使有限的資金浪費在不該花費的地方和項目上。這里所謂的“不該”,實質上是指資金用在這些地方和項目上已經過剩或多余。中國幾十年計劃經濟,本來就很窮,如此折騰又如何不貧困。
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命題是資源是有限的,需求(欲望)是無限的。因此,需要經濟學來研究對資源的優化配置。有限的資源原本應該用來進行合理的配置,創造更多的財富,以滿足更多的需求,但過剩就意味著資源的浪費,浪費資源(供給過剩)的結果當然是貧困。
如果這樣去認識“貧困是由過剩本身產生的”這句話,那么許多經濟社會現象就都可以得到令人較滿意的解釋。例如,為什么計劃經濟搞不下去?因為搞了幾十年,老百姓的生活仍沒有太多的改善,國家依然在貧窮落后和欠發達的行列中徘徊。所以,依“貧困是由過剩本身產生的”這句話的新解,就是對有限的人力資源和資金資源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廉價以至于無償供給,從而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也就是這里所說的由于在許多地方和項目上資源的過剩供給而引起的。又如,“民工潮”現象何以十幾年長期存在?可能是因為農村相對貧困。貧困的原因是勞動力供給過剩,或相對而言,是資金供給不足。
這里談到了“資金供給不足”。既然“貧困是由過剩本身產生的”,那么不足又會導致什么呢?筆者以為“不足會制約發展”,即“發展是由不足本身制約的”。這里所謂的“不足”,是指經濟上的供給不足,即勞動力和資金以及由此生產的產品供給不足。俄羅斯地廣人稀、資金匱乏,是制約其發展的兩大瓶頸。大量引進人力(包括人才)和資金,是其謀求發展的根本要義;許多發展中國家雖然人力充足,但人才匱乏、資金短缺,嚴重制約著這些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供給的過剩與不足都是相對有效需求而言的。供給超過了有效需求就是過剩,將導致貧困;有效需求超過了供給就是供給不足,將制約發展。因此,任何國家,特別是對于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謀求經濟上的供求均衡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