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投資與就業指南(2020年)作者名: 古皿本章字數: 1500字更新時間: 2021-09-10 18:42:48
第二節 經濟系統結構失衡的判據
為了找到這個判據,不妨設經濟總系統為W,t期的總需求為DW(t),總供給為SW(t)。若DW(t)=SW(t),則表明t期總供求均衡。為了討論結構失衡問題,設總系統W由若干(如n個)子系統Wi(i=1,2,…,n)構成。同時設t期,它們各自為總系統提供的有效需求和從總系統得到的供給,分別為Di(t)與Si(t)。那么,總系統W在t期的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就可分別表示為下述三個向量:
需求結構向量D(t)=[D1(t),D2(t),…,Dn(t)]Di(t)=Di(t)/DW(t)(i=1,2,…,n)
就業結構向量S1(t)=[S11(t),S12(t),…,S1n(t)]S1i(t)=S1i(t)/S1W(t)(i=1,2,…,n)
資本結構向量S2(t)=[S21(t),S22(t),…,S2n(t)]S2i(t)=S2i(t)/S2W(t)(i=1,2,…,n)
其中,Di(t),s1i(t),s2i(t)分別表示t期,第i個子系統為總系統提供的需求占總需求的比例,以及從總系統得到的勞動力與資金的供給比例。
一個更為重要的概念比值,我們稱為比較收益(Gains By Comparison,GBC):

當j=1時,即被稱為第i個子系統的勞動比較收益;當j=2時,即
被稱為第i個子系統的資金比較收益。而且,
(1)當時,表明第i個子系統t期為總系統提供的有效需求占總有效需求的比例,與從總系統得到的勞動力與資金的供給比例恰好相等。這意味著,該子系統在t期生產力條件下實現了供求均衡,不盈不虧,其“需要與享受”剛好達到了社會平均尺度,體現了公平;也表明其創造價值的個別勞動時間正好等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反映了t期該社會的平均生產力水平;或表明其資金效益達到了社會平均水平。
(2)當時,表明總系統(整個社會)對第i個子系統在t期的有效需求過旺,而勞動力或資金的供給則相對不足,第i個子系統的“需要與享受”超過了社會平均尺度,投入少、產出多,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代表著t期該系統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對社會經濟結構調整與提升具有導向作用,因而也是勞動力流向的目標子系統;或表明其資金效益超過了社會平均水平,應成為社會投資的重點與熱點。
(3)當時,表明總系統(整個社會)對第i個子系統,在t期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勞力或資金的供給則相對過剩,該子系統的“需要與享受”低于社會平均尺度,投入多、產出少,有限資源的相對浪費,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高出的部分得不到社會承認,按價值規律,該子系統處于不利地位,屬于相對貧困的子系統,因而也是勞動力自發離棄的子系統;或表明其資金效益低于社會平均水平,造成了社會資金的浪費,應將資金從該子系統中抽出轉投其他子系統。
由此可知,式(1-1)給出的比較收益可充當宏觀經濟系統結構失衡的判據。當我們將真實、科學而又準確的相關統計數據代入式(1-1),便可計算出n個子系統的比較收益。顯然,比較收益不等于1的子系統就是結構失衡的子系統;在這些子系統中,那些比較收益數值距離1越遠的,便是結構失衡越嚴重的子系統,也是結構重點調整的目標子系統。不僅如此,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比較收益概念及其計算公式(1-1),并未特指某個具體的宏觀經濟系統。事實上,一個社會的宏觀經濟系統是異常錯綜復雜的系統,即泛系理論創始人我國著名學者吳學謀教授認為的泛系。泛系“指廣義的系統,廣義的關系及其種種復合”(吳學謀,1996)。除了產業結構外,還可以有部門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所有制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構成了一個宏觀經濟系統,都會因種種原因出現結構失衡,也都有一個對結構失衡進行測度的問題。因此,這一概念及其計算公式,相對于宏觀經濟系統而言,具有最一般的普遍意義。換言之,比較收益可作為宏觀經濟系統結構全方位失衡的判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