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幸福同行:一位“蝸牛校長”的教育手記
- 江文龍
- 7字
- 2021-09-09 18:43:26
第一章 文化構建
1 我為學生點朱砂
2019年8月31日下午,秋風徐吹,熱烈了一個暑假的陽光依舊明朗地灑在東關實驗小學的校園內,我來到這里開始學做校長。
恰逢學生開學,校門口不少家長和稚氣的孩子進進出出。有幾個孩子的臉上甚至還帶著一絲朦朧的睡意和羞澀的好奇,小手緊緊牽著媽媽的衣角,一看就知道是一年級的新生。
對一年級新生而言,開啟讀書識字歷程的第一步便是入學。他們告別了溫室般的幼兒園,用稚嫩的雙肩背起了書包;他們張開了稚嫩的小翅膀,終于要開始學習飛翔;他們難忘的小學生活就要從東關實驗小學開始,嶄新的一頁即將從這里展開;家長們緊緊牽著的那一雙雙小手,終歸要慢慢放開了。孩子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一些年輕的父母流連佇立在學校門口,久久不愿離開,他們目送著孩子們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場景跟龍應臺的《目送》里描繪的如出一轍——家長們慢慢放手了。然后呢?然后就是我們,我們就得把孩子穩穩接住,任重道遠,逆流而上,行行重行行,道阻且長!
如何幫助他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如何幫助他們迅速融入學習生活,如何讓這些在家時備受寵愛的小王子、小公主們迅速轉變成合格的小學生呢?我想到了法國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的那部名著——《小王子》。小王子魂牽夢繞著他的玫瑰,玫瑰使小王子的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這玫瑰花就是小王子的儀式感。儀式感讓無數平凡的日子發光,讓人們有勇氣對抗庸常的生活。儀式感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中國人向來注重儀式感,接受別人的幫助,要恭敬地說“謝謝”,就是最普通的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教育更需要儀式感!我們需要喚起孩子內心對自我的尊重,讓他們認真地去過生命的每一天,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產生敬畏之心!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最具有非凡意義的,首選入學禮!它能洗滌孩子們的心靈,讓孩子們更懂得愛!
9月2日上午,由校長室牽頭,我校隆重舉行了2019年秋季開學典禮暨“開蒙·啟智”活動。
當天上午9時,學生們在老師的組織下,有序來到了學校操場上。1000余名一年級新生在濃濃的“儀式感”中,開啟新生入學的“第一課”。伴隨著國歌奏響,全體師生高唱國歌,行注目禮,東關實小人的心中再一次涌起了愛國豪情,感受到新時代所肩負的神圣使命。隨后一年級新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入學禮的第一項儀式“正衣冠”,學生們整一整衣領、拉一拉衣角、提一提褲子,意味著他們從此要學做一個干凈整潔、奮發向上的人。
中華古禮,師道傳承,新生入學,必先拜師。入學禮的第二項儀式是拜師。全體教師轉身面對學生,接受孩子們深深的一躬。老師有啟蒙之恩,學生向老師行禮,是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恩,也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教師們回躬身禮,代表著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更代表著對教師職業的敬畏之心。
拜師禮畢,進行入學禮的第三項儀式“朱砂啟智”。
朱砂在中國有著很悠久的傳說。朱砂又被稱作丹砂、辰砂,“朱”即“紅色”,此紅色可以經久不褪。皇帝用朱砂批文,看中的是朱砂色紅鮮艷,寫在奏本上,一目了然。人們還很聰明地“涂朱甲骨”,把朱砂磨成紅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醒目。
許多古代女子喜歡直接以“朱砂”作為自己的閨名,那一點令人心動的鮮紅像是凝結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情懷,粗樸卻美麗異常。但估計很少有人知道,辰砂用來磨墨,是可以磨出彩墨的,像女孩子的內心,蘊藏著一份外剛內柔的情懷。
“朱砂賤如土,不解燒為丹。玄鬢化為雪,未聞休得官。”白居易在他的《自詠》一詩里這么寫道。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彩繪印花絲織品中,有不少花紋就是用朱砂繪制成的,這些朱砂顆粒被研磨得又細又勻,埋葬時間雖長達兩千多年,但織物的色澤依然鮮艷無比。
“朱砂,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砂甘,寒,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唐代一個道士在《醉歌》里寫道:“琴彈碧玉調,藥煉白朱砂。解醞頃刻酒,能開非時花。”
道教徒用朱砂煉丹,醫學家用朱砂治病,而統治階級則用朱砂批文,名曰“朱批”。我們后人飽蘸朱砂來點孩子的額頭。“入學禮”和“成年禮”“婚禮”“葬禮”,合稱為人生四大禮。最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入學禮”就已具雛形了。其中的一個環節、一道程序就是“朱砂點額頭”即“朱砂點痣”。具體做法是先生手持蘸著朱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所以也稱“朱砂開智”或者“朱砂啟智”,寓意開啟學童智慧,推開這扇知識的大門,學生從此心明眼亮,好好讀書,端正品行,健康成長。
今日青瓦之上,紅鼓沉立,鼓槌靜待;青銅案上,青白瓷盤,朱砂沉靜,朱筆靜候。孩子們排好整齊的隊伍站在國旗下,我和老師們一起手握朱筆,神色認真,輕輕地在學生們的額頭上,點上一顆顆鮮紅的朱砂痣。充滿憧憬的眼眸間,朱砂點落,它是智慧的影子,是志氣的象征。也許是因為朱砂為紅色,象征喜慶,也許是因為朱砂是皇帝用來批文的原材料,有神圣感,這么一個簡單而神圣的舉動,讓學生們一下子變得安靜下來,就在那么一個瞬間,他們開啟了認識人生的新篇章。聽著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說“謝謝”,看著孩子們臉上洋溢的迷人笑容,我的內心就像平靜的湖面被春日的風慢慢拂過,一下子就激蕩起來,那難以遏制的激動與欣慰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一年級時的我沒有享受過老師或校長給我“朱砂開智”的待遇,但按照我們家鄉的風俗,每逢重要的考試,母親都給我包餃子,寓意“彎彎順”。餃子當然并不能真的保佑我一切順利,但是母親的期待給了我力量。“朱砂點智”不僅是一種美好的祝愿,更是一份厚重的期待吧?
梅貽琦先生曾說過:“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想著自己是從中專來到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學校來當校長,我深感身上的責任重大。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本位從知識、能力向“價值體系”轉變,只有把價值滲透到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讓每個學生享受平等的精神和心靈的培育,辦有溫度的教育,真正做一個學生愛戴、教師滿意、社會認可的好校長,是我矢志不移的追求和努力的目標!
入學禮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全體東關學子立誓:“東關學子,啟智明禮,善思好學,揚帆遠航。”孩子們的錚錚誓言時常在我的耳畔縈繞,天籟之音,志向高遠。
“學道須當猛烈,始終確守初心。纖毫物欲不相侵,得神凝氣定。”全校師生熱烈的誓言實現的前提就是這幾句詩所說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宋代晏幾道在《風入松》中說“若是初心未改,多應此事須同。”我的“初心”也許就是教育的原點。教育的原點到底是什么?我認為很簡單,就是一個字——“人”,極致地關注人。人實際上有三種角色。第一,人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個體,因此我們要關注人的身心健康。第二,人是群居動物,具有社會屬性,需要合作、融合、溝通、交流,需要遵守這個社會制定的各種規則。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與人合作、溝通,引導學生遵守規則。第三,人是生產力。人類要推動社會的發展,需要某種技術或能力。因此,學校要教學生知識與能力,也包括創造性。
因此,在入學禮舉行的前一天,我為學生們準備了一份精神禮物,借此機會送給全體東關學子們的“四個一”:
樹立一個信心——我能我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讀書學習,需要有信心、有決心、有行動。孩子們,相信自己,我能成功!鼓勵自己,天天成功!超越自己,一定成功!
堅持一種學風——認真刻苦。古人云,勤能補拙。新學期開始,孩子們要繼續堅持優良的學習風氣。凡事從“認真”開始,認認真真地讀書,認認真真地上課,認認真真地做作業。學業成功離不開勤奮和刻苦。
培養一個習慣——自覺自愿。學有所成,貴在自覺;人生成功,貴在自覺。孩子們要在老師、家長的指引下,自覺自愿遵守小學生守則和學校的規章制度,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創設一個環境——文明有序。每個班級都是學校的縮影,每個學生都代表學校的形象,每寸校園都代表學校面貌。孩子們要做到語言文明,行為文明,在校園內不亂丟雜物,不進行校園欺凌,在校外遵守交通規則,尊敬父母,懂得感恩,進入社會后做一個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文明禮貌的優秀小公民。
整個開學禮活動結束了,井然有序又讓人心潮起伏,全校師生的心貼近了許多。陽光依然朗照,秋風依然徐徐地吹,天空似乎明凈如春天的碧霄卻又高遠遼闊起來。背燈和月就花蔭,不知幾年蹤跡幾年心,今日的小學生們,正襟危坐,衣冠凈楚,拜讀圣賢,額點朱砂,學寫“人”字,明日他們就將啟程,九層之臺,即將起于累土。我又陷入了沉思:草木零落,忽其不淹;秋冬將至,春光必歸。春歸的那一日,一切美麗、優雅、有趣的事物,都會錯綜起來,一定會匯成漫天的云錦——借用魯迅先生的話說——“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于無窮……”
